知己有恩——齐白石与朱屺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己有恩——齐白石与朱屺瞻
在近代中国有两位极著名的长寿画家,南朱(朱屺瞻)北齐(齐白石),齐白石终年97岁(白石老人在一九三七年旧历计年七十五岁时,因信相命家言,改称七十七岁以趋吉避凶,故虽云享年九十七,实九十五耳),而朱屺瞻则活了105岁,他们之所以长寿的秘诀也就来自于这份寄情于丹青的仁心和智慧。

难得的是,两人之间还有着一段十分深厚的友谊。

齐白石(1864—1957年),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更名璜,字萍生,号白石,别号借山馆主者,寄萍老人老萍、杏子坞老民、木人、木居士等等,湖南湘潭人。

是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

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金奖、1963年诞辰100周年之际被公推为“世界文化名人”等等。

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作品集》等传世。

朱屺瞻(1892-1996),号起哉,别号二瞻老民,斋名癖斯·居梅花草养菖蒲室等。

江苏太仓人。

我国著名长寿画家。

自幼酷爱书画,八岁起临摹古画,中年时期两次东渡日本学习油画,50年代后主攻中国画。

擅山水、花卉,尤精兰、竹、石。

作品融会中西、笔墨雄劲、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出版有《朱屺瞻画集》、《癖斯居画谭》、《朱屺瞻画选》、《当代中国画名家朱屺瞻》、《世纪丹青——艺术大师朱屺瞻传》。

曾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艺术专科学校教授、西画系研究所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美协上海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大学艺术系教授,上海文史馆研究馆员。

朱屺瞻与齐白石的友谊始于1929年的冬天。

这一年,朱屺瞻第一次见到了齐白石的山水画,被其粗疏厚拙的风格深深吸引;但当时,朱屺瞻并不知道“白石”为何人。

不久,老同学徐悲鸿在上海举办画展,邀请朱前去参观。

在一帧画上,朱屺瞻见到了一方“心游大荒”的闲章,乍看之下,刀法逋峻雄逸,酣畅淋漓,心中喜欢极了。

当即就向徐悲鸿打听刻印者是谁,并也想向此人求一方印。

徐悲鸿告诉朱屺瞻,刻此印者是齐白石老人,并答应朱,待他回到北京后一定为其向白石老人代求一方。

可是朱屺瞻为人耿直,他不愿借助徐与白石的私交而得到老人的印章。

于是翌日,他便通过上海荣宝斋,按润例向白石老人订制了印章。

不久,他就从齐白石那儿也收到了一方“心游大荒”印。

就这样,朱屺瞻与齐白石相识了,那一年,齐白石六十七岁,朱屺瞻三十八岁,而“心游大荒”印也成为了开启二人忘年友谊的最早见证。

“心游大荒”,即认识大自然、体会大自然,从而更好地描绘大自然;这与唐人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理论不谋而合。

朱屺瞻而将此印作为自我艺术不断进取的人生信条。

此后,二人翰墨频通,渐渐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

朱屺瞻不断寄款求印,仅十年时间,已藏有四十余石。

而白石老人也十分看重这位远在南方的朋友,他每次为朱屺瞻刻好印后,“必自制木盒,亲书地址和姓名附邮,从不假手他人......”(张增泰《齐白石为朱屺瞻刻印考》)。

1938年,齐白石曾画一幅水墨梅花送给朱屺瞻,他在题跋中写道:“屺瞻先生既索余画梅花草堂,并题诗句,又索刻石,先后约四十印,今又索画此墨梅小幅,公之嗜痂可谓有癖矣。

当此时代,如公之风雅,欲再得未必能有,因序前事,已记知已之恩,神交之善,非为多言也。

”十载神交,岁月相知,从齐白石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朱屺瞻是如此醉心于齐白石的艺术,以致齐氏的风格对日后朱屺瞻的艺术面貌都有着强烈且深刻的影响和启发。

齐白石《梅花草堂图》1936年作
1936年,朱屺瞻向画友齐白石、黄宾虹、王一亭、贺天健、吴湖帆、丁辅之等名家征集《梅花草堂图》,汇为一册。

此白石老人所作,笔力拙朴健爽、炉火纯青,在齐氏为数不多的山水画作中实属难得之精品。

到了1944年,朱屺瞻拥有的白石印已增至六十石,遂自称“六十白石印富翁”,继而又作了“六十白石印轩图卷”。

图成后他请齐白石为之题跋,白石跋曰:“人生于世不能主德立功,即雕虫小技亦可为。

然欲为则易,工则难,识者尤难得也。

予刻印六十年,幸浮名扬于世,誉之者故多,未有如朱子屺瞻既以六十白石印自呼为号,又以六十白石印名其轩,自画其轩为图。

良工心苦,竟成长卷,索予题记,欲使白石附此卷而传耶?白石虽天下多知人,何若朱君之厚我也?”
一席话语,情真言切。

人生得知己若此,夫复何求?
白石老人正在刻印(摄于上世纪50年代)
齐白石视朱屺瞻为难得的知己,故为朱氏刻印也匠心独具。

1946年秋天,齐白石应张道藩之邀赴上海办画展。

临行前,申言此行要见三个人:一个是梅兰芳,他的学生;一个是符铁年,他的湖南老乡;而这最后一个,便是自己的“第五知己”——朱屺瞻。

当飞机缓缓降落在龙华机场时,齐氏所提三人皆在机场恭候迎接,齐白石一见到朱屺瞻,立即紧握着他的手,忘情连声道:“想煞我也!想煞我也!”神交近二十载的两人终于第一次晤面了。

白石老人在沪期间,假寓愚园路,平日忙于创作,无暇会客。

可却与朱屺瞻多次欢聚,两人交流艺事,促膝秉烛,十分投机。

齐白石还在朱屺瞻作的梅花长卷上欣然题跋,临别时还将一张题有“常相见”三字的照片赠与朱屺瞻。

两位艺术大师的深情厚意已默然融入画史,传为佳话。

白石老人作画(摄于上世纪50年代)
齐白石为朱屺瞻题写的“梅花草堂”横额
解放后,朱屺瞻受到“三反”、“五反”运动的冲击,书画房产变卖殆尽,一家老小六口人只得蜗居在一间“过街楼”里,生活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可即便如此,朱屺瞻却仍将白石为之刻的数十方印章珍藏在侧,未有变卖任一以解燃眉之急。

直到1954年,朱屺瞻当选为人民代表,不久又被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境遇才逐渐开始好转。

可惜好景不长,不久文革祸起,朱屺瞻被迫搁笔,而他珍藏的七十六方白石印章,也在文革期间被“红卫兵”认作“四旧”悉数抄走。

所幸
吉人自有天佑,十年动荡,并没有割裂朱屺瞻与齐白石的缘分。

文革结束后,这七十余方印章竟一方未少地重归朱屺瞻手中。

合浦珠还,令朱屺瞻欣喜万分,遂将所藏白石印章,精选了其中的六十八方,拓制成《梅花草堂白石印存》数册。

后来,朱屺瞻先生的夫人陈瑞君女士遵照屺瞻老的遗愿,代表家属郑重地把此《印存》及这些白石印章全部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

上海中国画院收藏的《梅花草堂印存》(1959年朱屺瞻先生赠与叶露园先生旧藏)
1984年,朱屺瞻先生(前排右三者)向上海博物馆捐赠自己的巨幅画作
“齐白石教我画须独立”朱屺瞻曾这样说道,“......我只是个探索者,画到老,学到老;前有无数的先贤,后有无数的来者,我只是这无尽之流中的一点一滴,乐趣在不断追求、不断前进......”。

在朱屺瞻的心中,他早将“画贵独立”誓作了座右铭,而教会他这些的,正是十数年“睽隔千里而未尝一面”的齐白石。

二人的友谊因印而结缘,又因艺而恢宏。

半个多世纪前两位老人的这场仁智之交,都被镌刻在了印石上,一点一滴,万古流长——
齐白石为朱屺瞻刻印欣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