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感受空气优秀教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1.感受空气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是一种真实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透明的物质。

2.经历感受空气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验探究,体会空气的各种特征,并且知道人们对空气这些特征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空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认识空气的各种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自封口塑料袋、塑料杯、碗、哨子、气球、教学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空气吗?空气的特征有哪些?它有什么作用呢?
2.学生汇报。

3.教师指导学生填写空气特征与作用的气泡图。

二、学单导学,自主实验
1.传递空气。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游戏过程。

(2)学生参照教学课件与教材做空气的传递游戏。

(3)教师提问:从这个实验可以知道空气有什么特征?
(4)学生观察实验汇报。

2.感受空气的其它特性。

(1)实验前,明晰实验方案。

学生参照随堂学的第3题,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实验方法。

一是生活中,有哪些和空气有关的物品?
二是在使用这些物品时可以感受到空气的哪些特征?
(2)实验中,学生自主观察记录。

教师展示感受空气的教学课件,并提问:根据教学课件中的实验操作,你能总结出空气的哪些特征?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很软、很轻,空气有弹性、会流动。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比较和认识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类型物体的相同与不同。

1.教师提出问题:空气、石头、水相比较,有哪些相同的特征呢?
2.学生根据经验交流讨论,并汇报结果。

3.总结:它们都有质量,都能占据空间。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怎样区分固体、液体和气体?
【板书设计】
感受空气
把空气装入塑料袋→空气能占据空间
抱一抱装满空气的塑料袋→很轻、很软
吹哨子→会流动
用手捏一捏、拍一拍充满空气的气球→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教学反思】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进行观察,所以学生需要借助其他媒介进行间接观察。

证明空气的存在,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空气特征的认识活动。

空气这部分内容较以前有了更加充分的设计。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活动的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活动,不一定要按部就班地严肃地进行。

根据儿童“好玩”的心理特点,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在充分明确活动规则和要求后,让学生自主地亲历探究。

《感受空气》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感受空气》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1课。

本课共三个教学环节:我们知道的空气、空气存在吗、比较空气和水。

在第三个环节当中涉及到了水,本课又是空气部分的开始一课,所以它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单元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二、学生分析
“空气”这是一既熟悉又抽象的东西,它与我们儿童的生活息息相关。

然而,空气是看不见又摸不着的,所以儿童常常忽略它的存在。

空气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呢?它有什么性质?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等等,学生对这些问题仍充满着好奇。

但究竟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怎样正确的进行科学探究,对于三年级才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放开,学会正确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三、设计理念
1、以旧带新。

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经历基础上,设计与课题直接关联的实验活动。

学生在生活中对空气存在的经验是
学习本课的重要教学资源,在课题的引出,空气的寻找都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这不仅仅有助于学生对“科学就在身边,只要认真观察思考就能有所发现”这一思想的认同与接受,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推动教学过程的深入展开。

2、《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本课以“找空气”为重点,设计了几个活动,就是让学生亲历一个自主发现探究的过程,明白发现式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形成相应的科学探究能力;
3、“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

提出问题后,让他们自主猜想、实验,教师只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作必要的引领和指导。

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透明塑料袋、烧杯、水槽、注射器、吸管、气球。

给每个学生准备:气泡图记录纸、实验报告单各一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谈话:孩子们,首先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光临我们课堂的领导和老师们吧!接下来,让我们把激动的心情放松一下吧,(排三下,坐端正)闭眼,深呼吸三次,吸气,呼气、、、、、、孩子们是否轻松了好多,接下来请回答周老师一个问题:刚才你们在呼吸的时候吸进去的是什么?
孩子们:空气。

老师:空气在哪里啊?你的左边有吗?右边有吗?前后有吗?周老师的四周有没有空气?后面听课老师们的周围有没有空气?所以说空气就在我们周围。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我们周围的空气吧。

二、新课讲解
老师:据我所知,我们班的孩子们最喜欢玩闯关游戏了,是不是啊?
学生:是。

老师:这一节课周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三个大闯关,(出示三
个大闯关)你们有没有信心和周老师一块儿闯过去啊?
学生:有。

老师:为了帮助那么顺利的闯关,我给你们带来了一段有趣的视频,请孩子们仔细地认真地欣赏。

(播放视频:我们周围的空气)
老师:孩子们看完了,收获一定是大大的吧。

接下来,让我们满怀信心地进入我们的第一大闯关吧-------我们知道的空气.(板书)
闯关一:我们知道的空气
老师:孩子们,在科学上我们要研究一种物质的时候,常常要用到这样的一种图------中间是被研究的物质,然后四周冒泡,这种图叫?
学生:气泡图。

老师:(出示气泡图)我们知道的越多冒出的泡泡就会越多。

现在每一个小组都有一张这样的气泡图,如果你们知道的很多很多,你们可以再增加几个泡泡。

如果你们知道的不够多,没关系,可以空几个泡泡。

但是最后我们要比赛看哪一个组冒出的泡泡最多。

接下来一起讨论,把你知道的有关空气的信息分享给你们组的小朋友吧,记录员负责记录。

(学生讨论、记录,老师巡视。


老师:孩子们完成任务了吗?七个泡都完成的组长举手、、、、、、七个泡以上的组长举手、、、、、、孩子们谁特
别想把你们的气泡图展示给全班的小朋友们、、、、、、(孩子们上台,老师展示)、、、、、、看来孩子们知道的好多啊!
老师:孩子们你们的气泡图都棒棒的,但是看屏幕,周老师的还空着呢,一起帮助一下周老师吧!、、、、、、样子、、、、、、用手捏住鼻子,不能坚持的可以松手啊、、、、、、好难受啊!说明人要呼吸空气,还有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周围都是空气。

最后一个泡泡好难啊这可怎么办呢?奥,我想起来了,我为你们准备了两个动画,孩子们想不想看?
学生:想。

老师:但这是有条件的,你们看完后必须帮助周老师把这个泡泡填上,同意吗?
学生:同意。

老师:孩子们谁来说说?、、、、、、动物、植物都需要空气、、、、、、大功告成、我们终于顺利的闯过了第一关,点赞。

(设计意图: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梳理,为以下的将要开始的有关空气的探究活动打下良好基础,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情况。

同时也渗透了学习行为教育。


老师:孩子们,我们知道我们的周围都是空气,那么空气真的存在吗?接下来让我们带着问题进入我们的第二大闯关-----空气存在吗(板书)
闯关二:空气存在吗
老师:孩子们你们猜想空气存在吗?
学生:存在。

老师:我们把手伸到鼻子前,会感觉到有空气吹向了手掌,把手放在胸部,会感觉到胸部的起伏,都可以证明空气是存在的。

老师:孩子们虽然刚才通过体验感受到了空气的存在,除了体验也可以利用桌上这些工具:透明塑料袋、注射器、吸管、气球等思考看看。

老师这里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一个装着水的水槽,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请大家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每人选择自己方法向其他成员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组员认真听讲解,记录员要选出一种你们组最喜欢的实验写出报告单、、、、、、孩子们开始吧、、、、、、基本上每个组都完成了,材料管理员把你们组的实验材料整理整齐了吗?现在哪一个组想把你们的实验结果展示给大家?、、、、、、展示报告单,共同点评。

老师:孩子们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是它确实是存在的,所以我们应该知道看不见的东西不一定不存在,除了空气之外比如还有、、、、、、?谁知道?(细菌、病毒等)所以我们吃饭以前要洗手。

(设计意图: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培养孩子们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老师:到此为止,孩子们我们已经知道了关于空气的好多信息,那么它和我们刚学过的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呢?接下
来,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三大闯关吧、、、、、、比较水和空气(板书)
闯关三:比较空气和水
老师:孩子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水的好多特性,还记得吗?(学生回答)这样看来,水和空气既相似又不一样。

老师:孩子们我这里有两个一样的烧杯,这是一杯水,这是一杯空气,很明显水是重的。

现在我把这杯水用完了,能否扔掉?
学生:不能,浪费。

老师: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留下了的水可以洗衣服、洗手、浇花浇草等。

现在我把它倒进水槽(倒水)细心的孩子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水在流动。

那么空气会不会流动呢?孩子们教室里有点热,让我们用书扇一扇吧。

你感觉到了什么?(风)因为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说明空气会流动。

除此之外还有孩子们玩得吹泡泡、红旗迎风飘扬等都可以说明空气会流动。

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好多机器都运用了空气的流动,比如:电扇、空调、风力发电机等,所以我们要知道科学来源于生活,同时科学又是为生活服务的。

老师:接下来,我们用曾经学过的维恩图来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点吧。

(出示维恩图)
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是一种东西、生物都离不开、、、、、、
不同点:水:看得见、摸得着、较重等。

空气:看不见、摸不着、较轻等。

老师;
三、总结与延伸
老师:孩子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空气的好多特性比如: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透明、会流动、生物都离不开等。

我们又知道健康需要新鲜的空气,近期,我们都经历了好多天的雾霾,雾霾夺走了孩子们喜欢的室外体育课;雾霾引起车辆限行,给大人们上班带来了好多不便;雾霾遮盖了诗一样的蓝天白云;雾霾使得满大街变成了来来往往的口罩、、、、、、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平时做到爱护花草,保护树木,不乱扔垃圾、、、、、、我们渴望清新的空气;我们渴望白云绵绵、蓝天无限。

老师:最后,周老师把伟大的科学家马克思的一段名言送给孩子们,希望你们带着对科学家深厚的感情大声一起读(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
(设计意图:意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同时养成向科学家学
习的良好品质。


四、板书设计
感受空气
一、我们知道的空气
二、空气存在吗
三、比较空气和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