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北省襄阳市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湖北省襄阳市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很多汽车车主都在车上安装了行车记录仪,它用摄像头将行车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
下列仪器成像特点与其相同的是
A.放大镜
B.投影仪
C.幻灯机
D.照相机
2.下列光学现象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A.图a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因此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图b是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光滑平整,利用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C.图c是小孔成像实验,屏幕上出现的是物体倒立的虚像
D.图d是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发生色散,是光的反射现象
3.某校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与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B.实验中,蜡烛燃烧变短,屏上像的位置会下降
C.当v=15cm时,光屏上会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D.当u=20cm时,光屏上会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该原理制成的
4.在医院中医生用B超检查出病人体内含有结石以后,再用超声波碎石仪发出超声波将病人体内的结石击碎以便于排出体外,关于这两次声音的利用例子说法正确的是()
A.两次都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
B.两次都是利用声音能传递能量
C.第一次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第二次是利用声音能传递能量
D.第一次是利用声音能传递能量,第二次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
5.如图所示,空心玻璃棉是一种新型的吸声建筑材料,现在已经得到广泛使用。
许多学校录播室的内墙都是用这种材料装修的,目的是降低室外噪声的影响,这种方法属于下列哪种控制噪声的方式()
A.在声源处控制噪声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D.以上三种方式都有
6.有一体积为30cm3的均匀固体,用天平测得它的质量为240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天平测它的质量时,砝码应放在天平左盘
B.此固体的密度为8t/m3
C.把此周体带到月球上,质量会变小
10kg/m3
D.把此固体截去一半,剩余部分密度为4×3
7.以下四个措施中:①马路旁的房子的窗户采用双层玻璃;②城市禁止机动车鸣喇叭;③马路两旁植树;④高架道路两侧设隔音板墙.对控制噪音污染有作用的是( )
A.①②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8.关于机械运动及其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楚人“刻舟”而不能“求剑”是不懂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造成的
B .站在正在上升的观光电梯上的乘客认为电梯是静止的,是他以身边的乘客为参照物
C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物理上若说“沉舟”是静止的,是以河岸为参照物
D .研究物体运动,选取地面做参照物是最适宜的,因为地面是真正不动的物体
9.如图所示的是a 、b 两种物质的质量3b 110kg m =⨯ m 与体积V 的关系图象。
由图象可知,a 、b 两种物质的密度ρa 、
ρb 和水的密度ρ水之间的关系是( )
A .ρb >ρ水>ρa
B .ρb >ρa >ρ水
C .ρ水>ρa >ρb
D .ρa >ρ水>ρb
10.根据密度概念及公式m V
ρ= 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的质量越大,其密度越大
B .物体的体积越小,其密度越大
C .物体的密度跟其质量成正比,跟其体积成反比
D .由于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某种固体的密度跟质量、体积无关
11.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夏天,我们看到雪糕冒“白气”是一种汽化现象
B .从冰箱中取出的“易拉罐”过一会儿表面有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 .用久了的白炽灯内表面发黑,是钨蒸气液化后再凝固的结果
D .深秋的早晨,枯草上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12.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不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
A .树荫下的光斑
B.日食的形成
C.路口反光镜
D.激光引导前进方向
二、填空题
13.“蜻蜓点水”是常见的自然现象,某同学在研究蜻蜓运动的过程中,获得一张图4所示的蜻蜓点水的俯视图片.该图片记录了在相等时间内蜻蜓连续三次点水过程中激起的波纹,已知水的传播和蜻蜓的飞行都是匀速运动.根据图中弦的形状和分布可知蜻蜓当时是向________(填“左”或“右”)飞行的,且飞行速度比水波传播的速度______(快/慢)
14.(1)如图甲所示,被测物体的长度为______cm;
(2)如图乙所示的温度计的读数是______C ;
(3)如图丙所示,秒表的读数为______s。
15.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规律制成的,如图所示的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
16.在玻璃板下面放置一个小物体,把一滴水滴在对着小物体上方的玻璃板上,小物体通过水滴成一个正立、放大的______(选填“实像”或“虚像”)。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当物距为30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
清晰的等大、倒立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当物距为40cm时,移动光屏,可得到一个清晰的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倒立的实像。
三、实验题
17.(8分)小明利用一些器材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器材: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茶色玻璃板和无色透明的玻璃板、白纸、刻度尺、铅笔。
(1)小明最好选用________玻璃板(“茶色”或“无色透明”),垂直放在白纸上进行实验。
(2)选取A、B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___________。
(3)将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10cm处,蜡烛B放在玻璃板另一侧______cm处与蜡烛A的像_______,便确定了蜡烛A 成像的位置。
(4)在利用蜡烛B确定蜡烛A成像的位置后,移去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得到蜡烛A的像,则平面镜所成的的像是___像(“实”或“虚”)
(5)用一条直线将A、B连在一起,小明发现A、B的连线与玻璃板_____.
小红重复上述实验(3),但她无论怎样移动在玻璃板另一侧的蜡烛B,都不能像小明一样完成实验,原因是:
_____________(一条即可)
18.(8分)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已知凸透镜焦距为10cm。
(1)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_____
(2)蜡烛、光屏和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像未画出),该像为倒立、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_____(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利用了这个成像原理。
(3)保持蜡烛与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不动,应将凸透镜移到光具座_____cm刻度线处,光屏上会再次出现清晰倒立、_____(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4)将凸透镜重新移回到如图所示位置,在光具座70cm刻度线处又放置一个相同的凸透镜,取走光屏。
在这两个凸透镜右侧通过透镜也可以观察到蜡烛所成的像,生活中的_____(填“显微镜”或“望远镜”)利用了这个成像原理。
19.(8分)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的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__;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
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蜡烛移动到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3)在玻璃板后方A'处放一张白纸,在白纸上能否呈现蜡烛的像_____(选填“能”或“不能”);
(4)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
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
四、作图题
20.(8分)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从水中射向空气,在水面发生了折射,请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21.(8分)如图所示,青蛙坐在井中的Q点观天,请在图中画出光路图,来确定青蛙大致能看到的范围.
(______)
五、计算题
22.(10分)在汽车正前方有一座高山,汽车以15m/s的速度向前行驶时,鸣笛一声,6s后司机听到鸣笛的回声,(设当时气温为15摄氏度)
问:(1)司机鸣笛时与高山的距离?
(2)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多远?
23.(12分)沪宁高速公路限速120km/h,一辆汽车的电脑收费卡上显示,该车8:00从上海进入高速公路,8:40到达苏州,驶出高速公路,上海到苏州的路程为84km。
该车是否超速?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题目详解】行车记录仪的摄像头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相同,都是利用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D。
2、B
【题目详解】A.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A错误;
B.木工师傅用一只眼睛沿着棱的长度方向看过去,能看到另一端,就说明木板的棱是直的,这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故B正确;
C.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错误;
D.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发生色散,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3、C
【题目详解】A.由图知,当物距为10cm时,像距也为10cm,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与物距相等,所以2f=10cm,则f=5cm,故A错误;
B.因为经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发生改变,则蜡烛变短时,像应该向上移动,故B错误;
C.当v=15cm时,v>2f,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正确;
D.当u=20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故D错误。
故选C。
4、C
【题目详解】医生用B超检查出病人体内含有结石利用的是声音能传递信息;超声波碎石仪发出超声波将病人体内的结石击碎以便于排出体外,利用的是声音能传递能量;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5、B
【题目详解】空心玻璃棉作为一种新型的吸声建筑材料,主要是在传播途径中控制噪声,从而降低室外噪声的影响。
故选B。
6、B
【题目详解】A.用天平测质量时,物体应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应放在右盘,故A错误;
B .由=m V
ρ知道,此固体的密度是: 33
3240g =8g/cm 30cm 8t/m m V ρ===, 故B 正确;
C .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与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无关,把此固体带到月球上,质量会不变,故C 错误;
D .物质的密度与物体质量的多少无关,把此固体截去一半,剩余部分密度不变,故D 错误。
7、D
【题目详解】①双层玻璃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符合题意;
②禁止机动车鸣喇叭是在声音的产生处减弱噪声,符合题意;
③马路两旁植树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符合题意;
④高架道路两侧设隔音板墙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符合题意;
8、D
【题目详解】A .楚人“刻舟”而不能“求剑”是不懂得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造成的,舟在动而剑不动,故A 正确,A 不符合题意;
B .站在正在上升的观光电梯上的乘客认为电梯是静止的,是他以身边的乘客为参照物无相对运动造成的,故B 正确,B 不符合题意;
C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物理上若说“沉舟”是静止的,是以河岸为参照物无相对运动,故C 正确,C 不符合题意;
D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某个物体而言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对于同一个物体,若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来研究它的运动情况,得到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因此,不事先选择参照物就无法判定物体是否在运动,故D 错误,D 符合题意。
故选D 。
9、D
【题目详解】由图象可知,当V a =V b 时,m a >m b ,所以
ρa >ρb
当V a =V b 时,3a 410kg m =⨯,3b 110kg m =⨯,a 、b 两种物质的密度分别为
333a 3
a 410kg 210kg/m 2m a m V ρρ⨯===⨯水>
333b 3b b 110kg 0.510kg/m 2m
m V ρρ⨯===⨯水< 故可得ρa >ρ水>ρb ,故选D 。
10、D
【题目详解】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性质,与种类和物质的状态有关,与质量和体积无关,即物质的密度不随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变化。
故选D 。
11、B
【题目详解】A. 夏天,我们看到冰糕冒“白气”是一种液化现象,不是汽化现象,故A 错误.B. 从冰箱中取出的“易拉罐”过一会儿表面有水珠,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说法正确,故B 正确.C. 用久了的白炽灯泡内表面发黑,是钨丝升华成为钨蒸汽,然后又凝华而成的,不是蒸汽液化后再凝固的结果,故C 错误.D. 深秋的早晨,枯草上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汽凝华而成的,不是水凝固形成的,故D 错误.故选B.
12、C
【题目详解】树荫下的光斑是小孔成像,它和日食的形成、激光引导前进方向都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工作的,而路口的反光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工作的。
故选C 。
二、填空题
13、左 快
【解题分析】根据如图所示,蜻蜓连续三次点水过程中激起的波纹,则圆圈越小,则时间越短,所以飞行方向则为从大圆到小圆,即向左飞行;若蜻蜓飞行的速度和水波的速度相同,那么蜻蜓的每一次点水的时候都会是在上一个水波的边线上,而第二个水波和第一个水波都在以相同的速度运动,所以每个圆都应该是内切的.然而图中则说明蜻蜓飞行的速度比水波的速度快.
14、2.50 36 337.5
【题目详解】(1)[1]如图甲所示,刻度尺上1cm 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 ,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物体左侧与1.00cm 对齐,右侧与3.50cm 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3.50cm-1.00cm=2.50cm
(2)[2]如图乙所示,温度计上10C ︒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C ︒,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C ︒;“40”在“30”的上方,说明温度高于0C ︒,是36C ︒。
(3)[3]由图丙知: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 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 ,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 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 ,
指针在3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5s,即秒表的读数为
5min+37.5s=337.5s
15、热胀冷缩4
【题目详解】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如图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温度计刻度由下往上变小,所以是零下温度,示数为-4℃;
【题目点拨】
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
16、虚像15 缩小
【题目详解】[1]因为小水滴中间比边缘厚,所以小水滴就相当于凸透镜,小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根据题意知道,当物距为30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等大、倒立的实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此时u=2f,即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f=15cm
[3]当物距为40cm时,大于二倍焦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知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三、实验题
17、茶色像和物大小关系10 重合虚垂直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解题分析】(1)无色玻璃透光性太强,容易受到玻璃另一侧物体的干扰;
(2)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选择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
(3)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蜡烛B放置的位置;
(4)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5)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A、B的连线与玻璃板的关系;实验中玻璃板与桌面垂直。
【题目详解】(1)茶色玻璃板透光性较差,成像主观感觉比无色玻璃好得多,故应选择茶色玻璃板;
(2)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两只蜡烛相同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像时,像距等于物距,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10cm处,蜡烛B放在玻璃板另一侧10cm与蜡烛A的像重合;
(4)因为光屏只能接收实像,不能接受虚像,光屏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所以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5)平面镜成的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所以用一条直线将A、B连在一起,A、B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时,像会偏上或偏下,所以无论怎样移动蜡烛都无法与像重合,则原因可能是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18、同一高度缩小照相机35 放大望远镜
【题目详解】(1)[1]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央;
(2)[2][3]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由图可知,物距
u=50cm﹣20cm=30cm,
物距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3)[4][5]由图可知,物距
u=50cm﹣20cm=30cm,
像距
v=65cm﹣50cm=15cm;
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此时的像距v′=30cm(即此时的像距与原来的物距相等),根据光路的可逆性,此时的物距u′=v=15cm,所以此时蜡烛的位置在
50cm﹣15cm=35cm,
处,蜡烛位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所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4)[6]在光具座70cm刻度线处又放置一个相同的凸透镜,取走光屏,在这两个凸透镜右侧通过透镜观察到蜡烛,蜡烛经过50cm处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正好落在这个凸透镜焦距内,70cm处凸透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这个实像经过目镜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望远镜利用了这个成像原理。
19、确定像的位置(或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像和物的大小相等不能见详解
【解题分析】(1)[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或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2)[2]另外一支相同的蜡烛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能完全重合,可知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3)[3]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所以用白纸放在像所在的位置时,在白纸上不能承接到蜡烛的像;
(4)[4]将对应的像点和物点相连,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并进行比较。
四、作图题
20、
【题目详解】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故过O点作界面的垂线,即法线,过O点作折射光线,折射光线远离法线,作图如下:
21、
【题目详解】根据题意,以Q 点和井口边沿的两点所在的直线画出两条光线,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可知,此范围即青蛙大致能看到的范围,作图如下
五、计算题
22、 (1)1065m ;(2)975m
【题目详解】(1)由速度公式得,在t =6s 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
1115m/s 6s 90m s v t ==⨯=
声音传播的距离
22340m/s 6s 2040m s v t ==⨯=
设司机鸣笛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 ,则有
122s s s =+
所以司机鸣笛时与高山的距离
1290m 2040m 1065m 22
s s s ++=== (2)司机听到回声汽车距高山的距离
11065m 90m 975m s s s '=-=-=
答:(1)司机鸣笛时与高山的距离为1065m ;
(2)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975m 。
23、见详解
【题目详解】该汽车从上海到苏州的时间
240min h 3
t == 汽车从上海到苏州的平均速度
84km/h 126km/h 2h 3
s v t === 已知沪宁高速公路限速120km/h ,因 126km/h 120km/h >
所以该汽车超速。
答:该汽车是超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