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建寻宝线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团建寻宝线索
第一篇:团建寻宝线索
团建寻宝线索
地点:1.婚姻登记所处(雅什么园):戒指、三口之家、心的港湾、奏鸣、工作人员站点:回望奇秀
2.青云塔:问题a,青云塔原名为什么?神步塔
问题b,青云塔有多高?45.4米
工作人员站点:回望奇秀
3.找到菊隐居
工作人员站点:好日子灯笼4.仲丘在哪?(孔子像)工作人员站点:回望奇秀
5.找黄永波的弟弟(提示:请先找到顺德人古林)
工作人员站点:(未定)
6.法制林:a.一封朝奏九重天(打两字法律词语)上诉
b.于将莫邪怎铸成(打五字法律词语)一夫一妻制
c.门前一笑泯恩仇(打四字法律词语)庭外和解
d.医生用药曾不当(打四字法律词语)有过错方
e.高山流水是知音(打三字法律词语)调解人
f.天地之间何所有(打三字法律词语)自然人工作人员站点:(未定)7.最高的拱桥
工作人员站点:(未定)8.创意馆:有四个活力四射的人,分别是什么颜色的?蓝色、紫色、粉红、红色
工作人员站点:人在石上
9.最后一站;奖品在:南吾而尼陀佛几个大字对面的建筑物里工作人员站点:奖品在哪,人就在哪。

第二篇:线索
一.教学内容:怎样安排文章的线索二.命题趋势:
好的记叙文,常常有一条线索贯穿全文。

线索,可以把文章内容有机地连缀起来,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线索主要是指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络,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

它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如果线索不清,文章必然杂乱无章。

三.解题方法指导:
(一)哪些事物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呢?
可以作为文章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有:
1、以感情为线索。

文章是表达作者情感的。

有不少的文章在叙事时,就是以人物的某种感情或感情变化为线索的。

以某种感情变化串联起材料组成文章,完成主题的表达。

例:杨朔的《荔枝蜜》就是这样的文章。

“不大喜欢、不大舒服——不觉动了情——赞美——梦变蜜蜂”这是一条感情变化的线索。

等待
“娃,今儿几号了?”外婆问。

“3月2号”我显然有些不耐烦了,每次前脚刚跨过门,迎面而来的就是这句。

我抬头看看墙上的日历,上面大大地印着“3月2日”,想了想,我又补充了一句“还早着呢!”“不早了”。

外婆莞尔一笑。

我知道外婆在等待五月一日--舅舅回家的日子。

外婆是个大闲人,撕一小张日历都要花一整个上午。

一个星期天我在外婆家做作业,有幸窥见了这一幕。

匆匆吃过早饭,外婆颤颤微微地走到日历前,缓缓地坐在靠墙的凳子上,久久地凝视着属于昨天的那张日历,发呆……我继续埋头写字,当我再次抬头时,外婆正用颤抖的手轻轻地撕开那张日历,“旧日子”捏在手中,眼睛又暗淡下来,久久地凝视,发呆……
有时外婆会叮咕起来,象是在对我说话,又象在自言自语,但是我的确听不懂,也听不清。

有时外婆会翻翻日历,甚至一页一页地数日子。

有时外婆还会不知不觉地靠在墙上睡着了……
“娃,帮外婆……”外婆说话很慢,我静静等候着。

老人的记忆就是不好,外婆一定是又忘了后面的话,因为她正微皱着眉,象是在使劲地想什么。

久了,外婆说:“算了”。

待转身看到床上的铁盒时,
眼睛一亮:“瞧,我忘了,帮外婆拿个干的毛巾来”。

外婆接过毛巾小心翼翼地去擦那个上了锈的铁盒,我拍了拍散在床上的锈碎问:“这是装什么的呀?”外婆打开了它,我很失望,几张退了色的奖状,模糊的照片和墨水淡得无法辨析的信。

“这是强儿(我舅舅小名)的,以前寄给我的,瞧,你舅舅小时成绩可好了……”这天下午,我从外婆口中听到了有关舅舅小时候的许多故事,什么被老师批评了回家才哭呀!什么与我妈妈争论呀!零零碎碎的。

后来去外婆家是4月下旬,妈妈说外婆这一个3月和4月都没出门,守着电话,叫我去陪陪她。

恰巧,我那天去时,外婆正在接电话,我留意听着看着,外婆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声音也硬朗了许多“嗯……嗯……我身体好得很……啊?哦,票价涨了就别回来了,你在外挣钱又不容易,我又没生病,回来看我干嘛?在外要注意身体,别感冒了,把嗓子弄坏了,不要和人争,要处处学会忍耐……我挂了,电话费可不便宜。

”然后外婆又笑眯眯的,我知道,这通电话又能让她高兴好几天,不过她仍掩饰不了那心中的失望,她轻叹了一声让失望随风去。

“娃,今儿几号了?”外婆又开始了下一次的等待。

回到家,我冲进门对爸爸说:“你装得真象,外婆没听出来。

”然后我又发现自己的兴奋太不道德了,毕竟舅舅出了事。

妈妈此时正在哭,爸爸叹道:“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同窗视点:外婆对舅舅的思念是全文的核心情感,并且贯穿全文始末。

文章从细微处着眼,外婆的一言一行都留给人深刻的印象,语言富有感染力。

此外,文章情节编排合理,行文一张一弛,这一切使结尾更打动人心。

总之,这是一篇很好的情感文章。

(查丽娟)导师视角:外婆对舅舅的等待思念让人体味到人间的母子之爱,而爸爸对外婆的善意的欺骗更体现子女对老人的真切关护。

以情感为线索构思全文,重点叙述外婆等待舅舅归来的言行,写得具体、生动、真实,让人刻骨铭心,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但情感震憾力更强。

语言朴素、自然。

通过对话描写推动情节发展,动作描写贴切,符合人物身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以“物”为线索。

物件在文中有时起象征或点明中心思想的作用,与情节的展开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不少文章是以“物”为线索的。

例:萧乾的《枣核》一文就以“枣核”为线索来贯穿全文。

文章起笔写朋友再三托我为她带几枚生枣核,对此“我”感到很“蹊跷”,设置了悬念;继而写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当我问起枣核的用途时,她却又故弄玄虚,加强了悬念;最后“我”踏访朋友的后花园,朋友说“离乡越久,思乡越切”,“最近,老想起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至此方解开悬念。

几枚枣核,牵引出耐人寻味的故事,体现了美籍华人深切的思乡爱乡之情。

《三颗枸杞豆》《柳叶儿》
有的文章,不仅以物为线索,作者还赋物以生命或象征意义。

如《松树的风格》,作者对松树的特征作了充分的描绘之后,进一步指出它的象征意义,写物实际上是在写人、写事或抒发某种感情。

这样的文章很多,如:《金盒子》、《记一辆纺车》、《七根火柴》等。

我家阳台上的那盆花
小时候去公园玩,看到了公园里种的菊花,姹紫嫣红,我十分喜欢。

回去后,便央求妈妈给我买了一盆。

从此,我家的阳台上便多了一盆菊花。

那时,我刚上幼儿园,每次看到妈妈拿着喷壶浇花,就跟在后面,也拿着小水壶,学着妈妈的样子浇灌着花。

看着花儿在水的滋润下,在阳光的照耀下,在和风的吹拂下渐渐的长大,我隐隐体验到了生命的概念。

因为它,我在路上看到蝴蝶再也不乱抓了,看到小野花再也不乱踩了。

后来我上了小学。

一次,我在大型的考试中失利了。

天下着大雨,我望见阳台上的那菊花,在大风的猛烈攻击下,在大雨的肆意冲刷下摇晃着,但它仍然坚持着,努力挺直它的腰肢。

我怜惜地把它搬回室内。

她的枝叶虽然有些损伤,但枝干仍然强劲而挺拔。

我忽然明白了将如何对待面临的考验。

这盆花,教会了我战胜挫折。

上了中学,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我的成绩得不到提高,我十分
着急。

那天,我偶然来到阳台上,发现那盆因枯萎而被我弃置已久的菊花,经过了冬、春、夏,它竟然又长出了花苞!我惊叹于它执着而顽强的生命力!猛然,我明白该怎样做了。

正是这盆花,教我立定目标,不屈不挠。

那盆花,见证了我的成长,我感谢它。

(简评:买花-种花-观花-赞花,条理清楚,见证成长。


父亲的烟袋锅
水龙吟
父亲生前有三大爱好:抽烟、喝酒、交朋友。

即使那年在医院检查出患有心脏病,医生
建议父亲把烟酒祭掉,父亲也是微微一笑:“我活了70多了,还能活70多么?”回到家,不管我们怎么苦劝、哀求,照样是烟不离手,顿顿喝酒。

说急了,父亲一瞪眼,说:“不就是少活两年么?多喝几百斤酒,多抽几十斤烟,值了!”以后,无论我们几个儿女再怎么说,父亲都不再理会,全当耳旁风。

父亲从不抽烟卷。

他抽的烟全是从集市上买的黄烟叶。

父亲买烟叶也很有特点,他对那些碎烟叶从来是看都不看一眼。

每次到集市上,他总是直奔那些卖本地产烟叶的小贩的摊前,价也不问,挑好几把儿,放在秤上,称好以后,小贩要多少钱就给人家多少钱。

回到家以后,把烟叶放在一个大笸箩里,一片一片的摊开,拿来一瓶老白干,起开盖,酒瓶口往嘴里一放,喝一口含在嘴里,冲着摊开的烟叶“噗”地狠劲一吐,酒星均匀地洒在了烟叶上。

然后,把笸箩往北墙根的太阳地儿一放,再搬一把小杌凳儿,守着笸箩坐下,掏出那个用荆子疙瘩作成的小半个拳头般大小的烟袋锅,装上烟叶,点着(父亲从来都是用火柴),深深吸一大口,慢慢地,烟雾就从父亲的鼻孔里钻出来,又化成了一个个白色的圈圈在父亲眼前缭绕,缭绕……直到烟圈越来越大,越升越高,渐渐地消逝在半空中,父亲才会再吸一口……
父亲抽烟几乎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

早晨醒来,不穿衣服,趴在被窝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枕头底下拿出烟袋锅,先抽两锅子烟。

然后才是穿衣服,洗脸,刷牙。

之后,还要抽两锅子烟,直到烟瘾过
了,才会吃早饭。

这以后,烟袋锅就几乎不再离开父亲的手,直到晚上睡觉前。

我曾经问过父亲,原来在生产队的时候,也是这样抽烟么?父亲说,那时候,抽的烟多一半要掺上花椒树叶子。

烟叶是买不起的,只能是在自留地里种上一小片。

那年头,肚子都填不饱,粮食不够吃,就那么点自留地,谁还敢多种烟呀。

就那一小片,你妈还和我打架呢。

提起生产队的年月,父亲总是百感交集。

父亲说,那时候抽烟,主要是为了解心烦。

常言说的好:抽上一袋烟,赛过活神仙。

抽上两袋烟,赛过吃饱饭。

还有就是为了在干活的时候偷个懒什么的找一个正当的借口。

再有么,就是那年头的老爷们几乎没有不抽烟的。

父亲的那个荆子疙瘩的烟袋锅很是漂亮。

由于长时间的摸挲,烟袋锅已经变成了古铜色,且镜子般的光亮,能够照出人影来。

最奇的是上面的那个图案:如果正着看,就如同一个猴子骑在一头大象上,神情游哉悠哉,好不惬意。

再一倒过来,却变成了孔雀开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听父亲说,要找到能做这样大烟袋锅的荆子疙瘩实在是不太容易。

从前他用的好几个烟袋锅尽管也是荆子疙瘩做的,但比这个都要小一半。

装的烟叶少,抽不了几口就没了,很是麻烦。

那年头,人们根本买不起烟卷,就连卷烟的废纸也很难找到。

抽烟的人几乎都是用烟袋锅。

他这个烟袋锅得来还真是不容易。

为了能找到大一些的荆子疙瘩,在每年的三伏天,利用中午歇晌的时候,他都要拿一把小镐,去村子周围的山上刨荆子疙瘩。

荆子条可以卖几个钱花,荆子疙瘩晒干了能当柴火。

他一连刨了五、六年,才终于在一处人迹罕至的悬崖边上发现了一丛茂盛的荆子。

把这丛荆子割掉以后,一块碗大的疙瘩露了出来,父亲当下欣喜若狂……从此,这个荆子疙瘩的烟袋锅就成了父亲的宝贝,须臾不肯离身。

就连睡觉,也要把它压在枕头底下。

有一年,一个贩卖古玩的商人慕名到了家里。

看了父亲的那个烟袋锅以后,一边爱不释手的把玩,一边赞不绝口。

说这东西可是难得一件的珍品,如果父亲舍得割爱,他愿意花大价钱买下来。

另外,再奉送给父亲一个和田玉的烟袋锅。

父亲听后,只是淡淡一笑,说,你就是给我一座金山,我也不卖。

那年,父亲病危住进了医院。

刚输完液,就让我把烟袋锅给他拿来。

他已经连装烟叶的力气都快没有了,但还是不让我们给他装,坚持一点一点的往烟袋锅里装烟叶……好一会儿,才把烟袋锅装满。

父亲让我给点着火,狠狠抽了一口。

烟雾慢慢从父亲的鼻孔里冒出来,化成了一个一个烟圈,在病室里缭绕…..父亲去世的时候,手里攥着的还是他心爱的烟袋锅——那个有小半个拳头般大小的用荆子疙瘩做成的烟袋锅。

父亲下葬那天,我们把那个荆子疙瘩的烟袋锅放在了棺材里。

但愿这个烟袋锅在另一个世界陪好父亲。

.3、以事件为线索。

以事件为线索的记叙文要求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

这样,人们才能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并进而理解文章蕴涵的意义,同时,叙事过程中涉及的人、景、物,也都应紧扣中心事件展开适当的描写。

例:《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全文以“寻找和运送特效药”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来逐步展开,通过“找药”、“送药”联系起多方面材料,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如《社戏》以“社戏”为线索,文章内容以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来组织安排的,再现了儿时在平桥村的一段美好生活。

《月迹》
琴缘
天生的音乐细胞,天生的修长手指,我与琴结下了不解之缘 (7)
岁那年的一个夏天,妈妈搬回了一个笨重的“大家伙”,我不解地问妈妈:“这是什么?”妈妈抚摸着我的头,笑盈盈地说:“这是古筝。

”“哦……我有古筝了!”我高兴地欢呼起来,抱着妈妈,亲着妈妈。

从此,这段不短不长、浓郁炽烈的“古筝情结”就一直这样延续着……
成功的道路上充满了艰难险阻,我也不例外……初学古筝,我带着一份新鲜,饶有兴趣地学着。

可没过几天,我便失去了兴趣:我不懂简谱,我不会手势,手上那一个个肿起的血泡更是把我的积极性赶到了九霄云外。

可妈妈的那句“风雨后见彩虹” 真正给我鼓足了劲,我
不顾一切地,披荆斩棘地,终于渡过了那个难关。

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度过了那个艰难的“开头”,我的琴技进步得很快,可又有谁知道,进步的背后,我流下了多少汗水,流下多少颗“金豆豆”呢?——感谢古筝,它让我享受到了攻破难关后的乐趣。

古筝八级了,妈妈一本正经地为我买了节拍器、调节器、琴架子,她是希望我能更好地学精这门艺术啊!
夜深人静的夜晚,无边的黑幕笼罩着大地,每当这时,我会郑重其事地拉开那厚厚的、紫色的天鹅绒琴布,就着那鹅黄的灯光,嗅着那空气的气息,以月亮、星星为伴,如行云流水般地畅弹起来。

一首又一首,我忘情地弹着,没有了痛苦与烦恼,没有了欢乐与欣喜,没有了……只有古筝,时而激昂,时而柔缓,时而热烈,时而抒情。

它把我带进了梦幻的境界,让我尽情地沐浴在音乐的海洋中……感谢古筝,它让我享受到了音乐的乐趣!
弹指一瞬间,古筝陪伴着我度过了6年的岁月,在这6年的日子里,我大大小小获得了无数个奖项,通过了古筝十级的考核。

感谢古筝,它让我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
春去春又回,花落花又开。

在漫漫的人生路上,有了古筝的陪伴,我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难忘啊,这段深深的琴缘……
评析
选材真实,结构严谨,通过对学习古筝的叙述,表现了音乐对自己的鼓舞和陶冶作用。

全文以学习古筝的过程为线索,记叙了享受攻坚之乐、享受音乐之乐与享受成功之乐三个内容,自然形成层层递进关系,充分体现了学习古筝带给自己的乐趣。

4、以某句话、某种行动为线索。

文章以一个人物的一句个性化的话语或典型性的行动来串联材料,构成有机整体。

如《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文,以“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为线索,连起吴吉昌为了完成总理嘱托而遭受的种种折磨,显示了吴吉昌同志忠于党,献身科学,而又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精神。

文章的线索还可以是某个人物或时间、空间的变化。

余光中的《乡愁》,新颖独特地以“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条时间线贯
穿全文,写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使文章在结构上呈现出既有变化又是统一之美。

我们写记叙文也完全可以模仿他这样的方法。

《我们家的男子汉》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叙事线索,还有一些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

(二)选择线索的标准是什么?
1、与主题密切相关。

2、与文章中的材料密切相关。

(三)怎样安排文章的线索?
记叙文中的线索该如何设置呢?常见的,我们可以简要归纳为如下四种:
1、是“以人物为眼线,连缀故事环节”。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线索安排模式。

如鲁迅作品《孔乙己》就是这样的一篇作品。

该文以“我”——一个咸亨酒店的“小伙计”的所见所闻,“我”的小伙计式的眼光来叙述反映“上大人孔乙己”的惨淡一生。

用这种线索写出的作品往往真实感较强,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当然在故事中,线索人物可以是事件的直接参与人,也可以是毫无关系的人,但必须是见证人,因为他是作者特意安排的一条眼线,是连缀故事情节的必要人物。

2、是“以事物为引子,串联事件内容”。

这是一种初学者较容易把握的线索安排模式。

在这类记叙文中,“事物”是组织情节、串联事件的重要凭借。

用事物作为线索安排事件内容,在易学的同时也要注意一点,这就是该物应与人的情感具有密切的关系,是一种能引起人强烈情感体验的事物,而非一般的物品。

3、是“以事件为轴心,展露故事情节”。

以事件为轴心,来展露事件的全貌,这是一种具有完整故事情节
的记叙文常用的线索安排方法。

如俄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

需要指出的是,采用此种方法写作,作者要具有相应较强的编故事能力,否则不易写好。

4、是“以情感为动力,推进情节发展”。

此类记叙文往往以作者的意念流动、情感转变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非常适合于抒情性强的文章。

例如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描写小弗郎士的心理,展现了小弗郎士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作品生动感人,文中表露的思想都能深深地烙在读者的心里,这也就是以情感为线索的作品较能煽情的一大特色。

以情感作为动力,推进情节的发展,可以真实地表露作者思想,使文章充满整体感。

但为了能使作品脉络清晰,不生枝蔓,写时就要注意对情感进行合理把握,绝不能让情感肆意蔓延。

练习与指导:以“我终于爱上了(书法、集邮、体育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叙事过程中要注意感情的变化。

四.范文分析:
(一)病文分析:
分析提示:线索是否清晰、合理;过渡是否自然;中心是否突出;
越轨
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千古大帝——秦始皇。

看着他的铁蹄踏翻六国,一统天下,站在耸立的咸阳城楼上君临天下,臣子三呼万岁。

我看见他穿过无际无涯的阿房宫,以尊贵的“朕”的名义坐拥天下,我也看见娇小却又倔强的孟姜女哭倒在长城脚下,他却站在城楼上放肆地哈哈大笑。

历史课正好讲到秦汉两朝,带着眼镜的老头正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秦皇汉武,他曾夸口对秦始皇了如指掌。

或许人们比较喜欢越轨英雄,秦始皇打破天下七分的格局,抹平了大地上那七条叫做边疆的界线。

我还在对那个梦耿耿于怀,以至于眼镜走到跟前仍全然不晓。

于是只
有站着消磨了这堂课剩余的时间,我真想起身上前拉下那副眼镜,对那个自称对秦始皇了如指掌的老头大吼:秦始皇一生有多少女人,他为什么没有封后?然而我不敢,不敢做那些打破师生界限的越轨的事,因为我不是英雄。

或许我骨子里就崇拜那些敢于突破界限的人。

我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朵艳丽的牡丹。

我亲自鉴证了华夏第一女皇武则天在大明宫前华美加冕,我震慑于她孤身骂天,命天下百花齐放的威严,我陪伴着她游刃于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我顶着“花魁”的名号,也放肆地令百花臣服。

傍晚,我小声地向父亲提议,希望明天和同学一起去看电影,爸爸低声呵斥,说一个女孩子成天在外乱跑,成何体统,我真想不顾一切,拉着他的耳朵大吼:女孩怎么了,女孩就只能在家闲着,别忘了你也是从女人肚子里出来的。

但是我没有,我只是无声地离去,打电话拒绝了同学的邀请,因为我没有胆量冲破那界限。

从此,我喜欢上了历史课,也不再讨厌那个戴眼镜的老头。

他虽然在给我制造框子,但是也在不断给我输送冲破界限与牢笼的力量。

因为只有在他的课上,我才可以感受到与千古大帝和华夏女皇的共振。

(二)优秀范文分析:
代沟
“唉!孩子怎么就不理解?”我刚想敲门,就听见了妈妈轻轻的叹息声,似乎在与人打电话。

我便静静地站在门口,倾听着妈妈的话。

“最近,总觉得孩子对我很有意见,我说她一两句,她就说:‘知道了,烦死了。

’其实我也是为她好嘛。

就说上次吧……”
妈妈的话把我带到了那天。

“今天天气不好,可能会下雨,别忘了带伞。

”正准备去上学,妈妈急忙叫住了我。

“你每天都说要下雨,快说了一个礼拜,可哪天下雨?我才不想像前几天一样呢。

”说完我扭头冲向学校。

傍晚,天忽然下起了小雨,我正愁着没法回家,一顶熟悉的小红伞跳入了我的眼帘——是妈妈送伞来了!我内心一阵感动,但马上就被妈妈的唠叨声驱赶到九霄云外。

“叫你带伞,你就是不听!”妈妈
一边说一边抹着脸上的雨水,“下次呀要吸取教训,你看为了送伞给你,我晚饭还没烧呢!”“知道了,烦死了,你不高兴送就别送,我又没叫你送。

”说着,我一头扎进雨中,把妈妈一个人丢在校门外。

……
“还有,有时我真的不知道如何才能讲通她。

”妈妈的声音激动起来,打断了我的回忆,“她总说我跟不上潮流,思想陈旧,但是她却不知道应该要节俭地生活!前天……”
哦!原来是那件事。

那天我和妈妈一起上街,走到半路,我的肚子就向我提出抗议,唱起了空城计。

“妈,我饿了,给我买点吃的吧!”于是妈妈给我买了两个面包。

吃了半个我就饱了,于是我就把剩下的那半个面包往路边的果壳箱里做“投篮练习”,面包在半空中飞快地转着,划下了一道弯弯的弧,“呼”地一下挺着圆滚滚的肚子钻进了果壳箱中。

“好啊,干得真不错!”我自我夸奖道。

“你怎么这样子呀!”旁边的妈妈见此情景,怒不可遏,“你懂不懂珍惜、懂不懂节俭,你这么浪费,真是太不应该了。

”“不就是……”我正想争辩几句,却被妈妈的话打断了。

“这面包又不是不能吃了,现在你吃饱了,可以待会儿吃!”
“啪!”电话挂断的声音,把我从思绪中拉回来。

我轻轻地敲着门,心里暗想:妈妈,对不起。

请原谅我的天真幼稚。

五.帮你积累:
(一)我的童年是在大海之滨度过的,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湛蓝湛蓝的大海,身后是一抹浅黄的田地。

那时,我的大半个世界是蓝色的。

蓝色对于我,永远象征着阔大、深远、庄严……
离开海边,进入城市,说是“目迷五色”也好,但我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

我开始向往看到一大片的红色,来振奋我的精神。

我到西山去寻找枫林的红叶,但眼前这一闪光艳,是秋天的“临去秋波”,很快的便被朔风吹落了。

在怅惆迷茫之中,我凝视着这满山满谷的吹落的红叶,而“向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