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中药最佳时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喝中药最佳时间
最佳答案服用中药汤剂讲究多(方法-时间-调护)服药时间
1.饭前服:一般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

病位在下,应在饭前服药,以使药性容易下达,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的疾病。

治疗肠道疾病,也宜在饭前服药,因为在胃空状态下,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黏膜接触,较快地通过胃入肠,从而较多地被吸收而发挥作用,不致受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药效。

2.饭后服:一般在饭后15~30分钟服药。

病位在上,应在饭后服药。

如治疗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在饭后服用,可使药性上行。

对胃肠有刺激作用的药,在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肠黏膜的损害。

毒性较大的药,也宜在饭后服用,避免因吸收太快而发生副作用。

3.餐间服:即在两餐之间服药,避免食物对药物的影响,治疗脾胃病的药宜餐间服。

4.空腹服:具有滋补作用的汤药,宜早晨空腹服用,以利于充分吸收。

用于驱虫或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也宜空腹服,这样可使药物迅速入肠,并保持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

具有泻下作用的汤药也亦如此,以增强药效。

5.睡前服:一般在睡前15~30分钟服用。

补心脾、安心神、镇静安眠的药物,以及有积滞、胸膈病等,服药后宜仰卧;有头、口、耳病等,服药后宜去枕而卧;有左右两肋病症时,服药后应按药性的升降作用选择睡姿,
如药性升发,应择健侧卧,如药性沉降,应择患侧卧。

6.隔夜服:主要是指驱虫药,睡前服1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1次,以便将虫杀死排出体外。

值得注意的是,急性重病应不拘时间尽快服药或频服(每隔1-2小时服一次),慢性病则要按时服药。

总之,服中药的时间要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来定。

以尽量发挥药物的预防、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为原则。

服用方法
中药一般服法是一付汤药每天分两次温服,早、晚各服1次,或一天3次,分早、中、晚各服1次,但根据病情,有的一天只服一次,有的一天需服几次,有的又可以煎汤来代替茶饮。

具体服用方法介绍如下:
1.温服:一般药物均宜温服,药煎好后放一会儿,待其不冷不热时服。

如平和补益药物。

2.热服:凡伤风感冒的药,宜趁热服下,以达到发汗目的;祛寒通血脉的药也如此,以利于祛寒活血。

3.冷服:在药液冷却后服。

一般是指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应冷服。

4.顿服:是指药性峻烈的小剂量汤药,要一次服完。

目的在于使药物在不伤正气的情况下,集中药力,发挥其最大效应,如通便、化瘀血药等。

5.频服:凡咽喉病者、呕吐病者,宜采用频服的方法,缓缓服下,能使汤药充分接触患
部,较快见效。

此外,使用峻烈药与毒性药时,宜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见效了就要立即停药,千万不要过量,以免发生中毒和损伤人体正气。

总之,应根据病情、病位、病性和药物的特点来决定不同的服用方法。

药后调护
很多病人都容易忽略服药后的调养和护理,其实服药后的调养和护理也很重要,它不仅直接影响着药效,而且关系到病体的康复。

1.饮食宜忌:一是疾病对饮食的宜忌,如水肿病宜少食盐,消渴病宜忌糖等。

另一方面,是药物对饮食的宜忌,如含地黄的方药,应忌食萝卜;有土茯苓的忌茶叶;服荆芥时宜忌河豚与无鳞鱼等。

总之,服药期间忌食肉蛋鱼虾等发物和葱、椒、姜、蒜等辛辣刺激性调味食品,以免加重病情。

2.情志调护:避免情绪大幅波动,因情绪刺激有碍于机体的运化及调整,加重脏腑的负担。

比如忧思伤脾,大怒伤肝,大喜伤心,惊恐伤肾等。

3.特别调护:一般服用治疗伤风感冒等解表药时,服药后应服用热粥一碗,以达到服药后微微出汗为最佳效果。

服用泻下药后,应注意饮食,不宜进食生冷油腻以及难消化的食物,以免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

另外,服药出汗后要注意避风,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不然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

不同药性的中药,讲究不同的服药时机。

一般而言,治疗虚症和肠胃病的,应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而治疗心肺病和其他一般疾病,则通常在饭后15~30分钟服用为佳,以避免药物对肠胃产生刺激,减少副作用的产
生;助消化或对肠胃有刺激的中药,也应饭后服用;而补益药和泻下通便的药物则宜饭前空腹服用(其中通大便的药物,如大黄、火麻仁等,宜在清晨和白天服用,避免在睡前和夜间服食);驱虫药也应在早上空腹服用,安神药则应在睡前服用。

另外,“趁热喝”是大部分人喝中药时的习惯。

李建说,其实,喝中药不一定要“趁热”。

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凉至30℃~37℃时再喝。

而丸、散一类的中成药也应该以温开水送服;属于解表、发散风寒的中药,才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而止吐、解毒、清热的药,则应该“冷服”,以免引起刺激。

一般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

喝汤药还有温度要求。

熬好的汤药,一般都要凉一凉等到不冷不热再服用。

但有些中药服用时,对温度有特殊要求,有的需要趁热服,有的则要求完全凉后再服用。

因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怕冷、头痛怕风、全身关节酸
痛、不出汗等伤风感冒症状,应在煮沸后5分钟取
下,稍停趁热服用,以帮助患者排汗,解除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肢体酸痛等症状。

中药热服还可使疹毒发透,适用于麻疹刚发起的患者,可帮助
疹毒随汗液排出体外,以缓解病情。

热服中药还有助于消肿,适用于身体浮肿的患者。

清热解毒、泻下通便的汤药则要求冷服。

如因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胆囊炎、尿路感染而发热的病人,或经常出现口干唇裂、大便秘结、小便赤黄等热性症状,冷服中药可通过寒凉泄热,使邪热外泄,缓解病痛,这类中药煎服时间较长。

回答者:★★含羞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