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囊与微球的制备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微囊化技术 单凝聚法 复凝聚法 溶剂-非溶剂法 改变温度法
相分离
液中干燥法(乳状液,萃取过程) 喷雾干燥(物理机械法) 乳化缩聚法 缩聚法 界面缩聚法 辐射交联法
第三节 微囊化技术 相分离法:
1、定义
在药物与材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另一种物 质或不良溶剂,或采用其它适当手段使材料的 溶解度降低,自溶液中产生一个新相 (凝聚 相),这种制备微粒的方法称为相分离法。
比形状更重要的是囊心物的脆性,脆性大的囊心物 会产生粉尘,微囊破裂,包囊不全等问题。 囊心物多孔会增大囊材的用量
囊心物的密度不能太大,易使微囊粘连;不能太小, 会使单剂量的体积太大,不利于服用。
第三节 微囊化技术 缩聚法
本部分所涉及的工艺都由单体或高分子通过聚合反 应产生囊膜或基质,从而制成微囊或微球。 乳化缩聚法 界面缩聚法 辐射交联法
连续干燥法及间歇干燥法中,如所用的材料溶剂亦 能溶解药物,则制得的是微球,否则得到的是微囊, 复乳法制得的是微囊。
第三节 微囊化技术
连续干燥法或间歇干燥法如用水作连续相,不宜制 作水溶性药物的微粒,因微粒中的药物易进入水相而 降低包封率和载药量,可不用水而改用O/O型乳状液。
第三节 微囊化技术 喷雾干燥法
液滴喷雾干燥法可用于固态或液态药物的微囊化,其 工艺是先将囊心物分散在材料的溶液中,再用喷雾法将 此混合物喷入热气流使液滴干燥固化。如囊心物不溶于 囊材溶液,可得到微囊;如能溶解,可得微球。
第三节 微囊化技术 2、对囊心物的要求
囊心物最好为球形,或规则的立方体,柱状体组成 的光滑晶体,容易得到满意的包裹效果。
2、分类
单凝聚法、复凝聚法、溶剂-非溶剂法、改变 温度法
第三节 微囊化技术 3、基本原理
单凝聚法
将药物分散在高分子材料溶液中,加入凝聚剂 使之凝聚成囊或成球。凝聚是可逆的,一旦解除 凝聚的条件,就会使微粒消失。
复凝聚法
使用两种带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复合材 料,如明胶与阿拉伯胶(或 CMC 或 CAP 等),海藻 酸盐与乙酰壳多糖,海藻酸与白蛋白,白蛋白与 阿拉伯胶等。
(二)半合成高分子材料: 多系纤维素衍生物,毒性小,黏度大,易水解, 不宜高温处理,需临用时现配。 1、CMC盐 CMC-Na:与明胶配伍作复合材料 CMC-Al:可单独作载体 2、CAP 溶于pH>6的水溶液(一般用Na2HPO4溶液), 单独使用或与明胶配伍
第三节 微囊化技术 3、EC
稳定性高,溶于乙醇,遇强酸水解
第三节 微囊化技术
四、载体材料
第三节 微囊化技术 (一)天然高分子材料: 最常用的囊材,稳定无毒,成膜成球性好 1、明胶 A:pI7-9, 溶液pH3.8-6.0 B:pI4.7-5,溶液pH5-7.4
两者的成囊性和成球性无明显差别,用作 微囊的用量为 20-100g/L ,用作微球的量可达 200g/L以上。
跨距=(D0.9-D0.1)/D0.5
跨距越小分布越窄。
多分散指数(PDI)
PDI=SD/d 越小表示大小越均匀。
第三节 微囊化技术 (二)载药量与包封率
1、载药量
载药量=[微粒中含药量]/[微粒的总重量] ×100%
对于粉末状微粒,可以仅测定载药量
2、包封率、包封产率
包封率=
微粒中包封的含药量 ×100% 微粒中包封和为包封的总药量 微粒中含药量 ×100% 投药总量
5、壳聚糖
可溶于酸或酸性水溶液,无毒、无抗原性,在 体内能被溶菌酶等酶解,具有优良的生物降解性, 黏附性和成膜性。
第三节 微囊化技术 6、淀粉衍生物
常见的淀粉有玉米淀粉、小麦淀粉、马铃薯淀 粉等,用作囊材或载体材料的常为淀粉的衍生物, 如羟乙基淀粉,羟甲基淀粉及马来酸酯化淀粉 丙烯酸共聚物等
第三节 微囊化技术
靶向
主动靶向:带电、单抗、磁导物质
第三节 微囊化技术
三、药物微囊化的特点
第三节 微囊化技术 掩味:鱼肝油
提高药物稳定性:β-胡萝卜素易氧化
减少药物在胃内破坏或对胃的刺激性
液态药物固态化,防止药物的挥发损失
防止复方制剂中的配伍变化
如阿司匹林与扑尔敏配伍后可加速阿的水解,分别包 囊后可得以改善
实现缓控释、靶向:采用不同的囊材 活细胞、生物活性物质包囊化
包封产率=
改变温度法
温度决定溶解度大小,不加凝聚剂
第三节 微囊化技术 改变温度法实例——左旋多巴微球
左旋多巴可做成人血清白蛋白(HSA)微球供 脑部注射用。 将 300mg 左旋多巴微粉混悬于 HAS 水溶液中 ( 1gHSA/4ml 蒸馏水),分散到在室温 1000r/min 剧烈搅拌的 150ml葵瓜子油中,避光,避免接触空 气(左旋多巴可被氧化),在液状石蜡浴中逐渐升 温(5℃/min)至130 ℃并保持45min-2hr,冷至2022 ℃,加乙醚100ml,真空分离微球,反复用乙醚 洗涤,贮于干燥其中。
第三节 微囊化技术
六、质量控制
第三节 微囊化技术 (一)形态、粒径及其分布
1、形态
微囊形态应为圆整球形或椭圆形的封闭囊状 物,微球应为圆整球形或椭圆形的实体。 2、粒径
光学显微镜、扫描或透射电子显微镜、激光 衍射法等
第三节 微囊化技术 3、粒径分布 粒径分布图 跨距 多分散指数(PDI)
第三节 微囊化技术 跨 距
第三节 微囊化技术
一、相关概念
第三节 微囊化技术 微型包囊术(microencapsulation)
成囊与成球的制备过程统称为微型包囊术,简称微囊化。
微囊(microcapsules)
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为囊材作为囊膜,将固 体药物或液体药物作为囊心物包裹而成的微小胶囊。
微球(micr量配合使用,亦可与白蛋白配合 作复合囊材。 3、海藻酸盐
常用海藻酸钠,水溶性,一般与甲壳素或聚赖 氨酸合用作复合囊材。
第三节 微囊化技术 4、蛋白类
常用作载体材料的有白蛋白(如人血清白蛋白、 小牛血清白蛋白)、玉米蛋白、鸡蛋白、小牛酪 蛋白等,可生物降解,无明显的抗原性。
4、MC 单独使用,或与明胶、CMC-Na、PVP配伍
5、HPMC
溶于冷水,长期贮存稳定性高。
第三节 微囊化技术 (三)合成高分子材料:
可生物降解
不可生物降解 现阶段,关于可生物降解并可生物吸收的材料 受重视,其特点是:无毒、成膜及成球性好,化 学稳定性高,可用于注射。
第三节 微囊化技术
五、制备工艺
第三节 微囊化技术 溶剂-非溶剂法
在材料溶液中加入一种对材料不溶的溶剂(非溶 剂),引起相分离,而将药物包裹成囊或成球。 药物混悬或乳化在材料溶液中(药物可以是固体 或液体但对溶剂和非溶剂均不溶解,也不起反应), 加入争夺有机溶剂的非溶剂使材料降低溶解度而从 溶液中分离,形成囊膜或微球,过滤,除去有机溶 剂即得微囊或微球。
第三节 微囊化技术
乳化缩聚法 不用凝聚剂,常先制成W/O 型乳状液,再加化学交 联剂固化。 界面缩聚法 先使连续相中的聚合物单体聚集在囊心物与连续 相的界面上,然后单体再聚合成膜,或通过交联剂 进行缩合反应在界面成膜。 辐射交联法 利用 60Co 产生 γ 射线的能量,使聚合物交联固化。 一般仅适用于水溶性药物。
制备微粒的物理机械法有喷雾干燥法、喷雾冻结法、 多孔离心法及锅包衣法等,其中以喷雾干燥法最常用。
喷雾干燥法包括流化床喷雾干燥法(又称空气悬浮 法)与液滴喷雾干燥法。
第三节 微囊化技术 1、工艺原理
流化床喷雾干燥法通常将囊材溶液从流化床的底板 孔隙喷出,喷在被向上气流吹动的固态囊心物上;在 包裹粒径小的囊心物时改进为从顶上喷液。此法制得 的是微囊。
第三节 微囊化技术 液中干燥法:
1、定义
从乳状液中除去分散相挥发性溶剂以制备微囊或微 球的方法称为液中干燥法。
2、分类
按操作,可分为连续干燥法、间歇干燥法和复乳法。 根据连续相不同,又可分为水中干燥法和油中干燥法。
第三节 微囊化技术 3、原理
对于连续干燥法,间歇干燥法和复乳法,都要先制 备材料的溶液,乳化后材料溶液处于乳状液中的分散 相,与连续相不易混溶,但材料溶剂对连续相应有一 定的溶解度,否则,萃取过程无法实现。
药物溶解或分散在高分子材料基质中,形成微小球状实 体的固体骨架物。
第三节 微囊化技术
二、药物微囊化的进展
第三节 微囊化技术 1、专业的微囊化国际会议每2~3年召开一次 2、微囊化的研究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70年代以前:5 μm ~2mm微粒,掩盖不良气味 80年代:1 ~ 10μm, 10 ~ 1000nm, 缓释,提高BA 第三代:微粒、毫微粒,靶向 被动靶向:基于微粒大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