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宋” 并称及其之外——关于宋玉文学史地位的省思与再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二维码
单篇扫描下载
屈宋 并称及其之外
㊀㊀ 关于宋玉文学史地位的省思与再认
阳㊀清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ꎬ昆明650500)
[收稿日期]2019-12-12
[作者简介]阳清(1979-)ꎬ男ꎬ湖南常宁人ꎬ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ꎮ[摘㊀要]㊀古代 屈宋 并称的话语传统ꎬ大致经历了南朝首肯㊁唐代批判㊁宋人重估㊁明清确认四个阶段ꎮ 屈宋 并称在客观展示批评家褒贬态度之际ꎬ也隐藏着某些不公平的对待ꎮ这种不公平性主要表现为宋玉在文学史中的地位未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判定ꎮ以古人比较两位作家是否齐名并价为例ꎬ可见 屈宋 并称让宋玉依附于屈原的光环而存在ꎬ以致容易被遮蔽而丧失其独特的文学意义ꎮ基于 屈宋 并称之外ꎬ关注单独评价宋玉的文论话语ꎬ得以窥见文体交叉视野中的宋玉㊁作为赋学祖师的宋玉以及引领文学风尚的宋玉ꎬ藉此证实宋玉作为战国文学大家的显著地位ꎮ我们应一改文学史中介绍宋玉轻描淡写的做法ꎬ认定宋玉的代表作应包括其他多种ꎮ
[关键词]㊀
屈宋 并称㊀宋玉批评㊀文学史地位
[中图分类号]I207 6㊀㊀[文章编号]1002-3054(2020)06-0070-13[文献标识码]A
[DOI]10 13262/j bjsshkxy bjshkx 200607
㊀㊀文学史常以屈原和宋玉并称ꎮ并称亦曰合称㊁连称等ꎬ作为古代文史中的常见现象ꎬ大致经历了 一个由群辅到俊彦再到文人的
转变过程ꎬ其使用范围在不断改变与扩大 ꎬ最终随着文学地位的提升ꎬ在六朝时代进入了文学领域ꎬ其 文学批评作用得到了充分彰显 ꎮ[1] 屈宋 正是首见于«文心雕龙» 辨骚 事类 才略 诸篇ꎬ遂而引起后人重视ꎮ诚然ꎬ 屈宋 并称不仅是汉末以来人物品藻风尚的时代产物ꎬ而且属于文学自
觉与批评初兴之际对并连姓氏这种表达方法的骈式借用ꎬ同时也是随着«楚辞»的持续经典化应运而生ꎮ 屈宋 是中国最早的作家并称ꎬ亦藉此昭示出 楚辞 作为集部文献首类的独特地位ꎮ值得注意的是ꎬ尽管 屈宋 的文学意义重大ꎬ然而毕竟囿于文学并称的固有局限ꎬ某种程度上带来了关于宋玉评价的非客观性和局限性ꎮ有鉴于此ꎬ拙文试图从 屈宋 并称传统谈起ꎬ结合相关的比较式品评ꎬ并通过全面省思那些单独评价
07
宋玉的文论话语ꎬ以期对他在文学史中的时代地位进行再认识ꎮ
一㊁ 屈宋 并称传统
㊀㊀ 屈宋 并称这种连接姓氏的缩略ꎬ或等同于 屈原㊁宋玉 这种直接以姓名并连的表述ꎬ甚至紧密关联于 屈原 ꎬ宋玉 式的语言结构ꎮ譬如ꎬ«宋书 谢灵运传»曰: 屈平㊁宋玉ꎬ导清源于前ꎬ贾谊㊁相如ꎬ振芳尘于后ꎬ英辞润金石ꎬ高义薄云天ꎮ [2](P1778)«文心雕龙 时序»云: 屈平联藻于日月ꎬ宋玉交彩于风云ꎮ [3](P672)上述两种表达方式几乎等同于 屈宋 并称ꎬ故均在笔者考察范围之内ꎮ尽管如此ꎬ倘若把屈原㊁宋玉与其他诸多作家一并列举ꎬ理应属于 屈宋 并称之外ꎮ毋庸置疑ꎬ 屈宋 首次在真正意义上集中展示了文学并称的风貌ꎬ故其相关评论不胜枚举ꎮ在文学史以及批评史中ꎬ品题 屈宋 已经成为一种话语传统ꎬ尽管历代学者在使用并称时的褒贬态度不尽相同ꎮ而今ꎬ我们试图省思与再认宋玉的文学史地位ꎬ依然无法忽视和规避上述传统ꎮ这里有必要做些梳理ꎮ
(一)南朝对 屈宋 文辞的首肯
前述沈约㊁刘勰二家所言即是如此ꎮ除此之外ꎬ刘勰或言: 观夫屈宋属篇ꎬ号依诗人ꎬ虽引古事而莫取旧辞ꎮ [3](P615)或言: 相如好书ꎬ师范屈宋ꎬ洞入夸艳ꎬ致名辞宗ꎮ [3](P698)强调屈宋作品在文辞方面的独创性以及奇艳之美ꎮ又言: 战代任武ꎬ而文士不绝ꎮ诸子以道术取资ꎬ屈宋以楚辞发采ꎮ [3](P698)又言: 屈宋逸步ꎬ莫之能追ꎮ故其叙情怨ꎬ则郁伊而易感ꎻ述离居ꎬ则怆怏而难怀ꎻ论山水ꎬ则循声而得貌ꎻ言节候ꎬ则披文而见时ꎮ 其衣被词人ꎬ非一代也ꎮ [3](P47)虽然有拘于骈式文体且呈现出积极辩证的态度ꎬ但是从
总体上赞赏屈宋辞赋所谓情韵深致㊁文辞富赡等鲜明特征及其难以超越的文学高度ꎬ则可谓显而易见ꎮ
(二)唐代对 屈宋 文风的批判
盛唐 李杜 同视 屈宋 为知音ꎮ李白«夏日诸从弟登汝州龙兴阁序»曰: 屈㊁宋长逝ꎬ无堪与言ꎮ [4](P1290)杜甫«论诗绝句三十首»云: 窃攀屈宋宜方驾ꎬ恐与齐梁作后尘ꎮ [5](P900)极显心慕手追之态ꎮ尽管如此ꎬ大多数唐人对 屈宋 文风表现出了大胆批评ꎬ 初唐四杰 首开其端ꎮ据王勃«上吏部裴侍郎启»: 自微言既绝ꎬ斯文不振ꎮ屈宋导浇源于前ꎬ枚马张淫风于后ꎬ谈人主者以宫室苑囿为雄ꎬ叙名流者以沉酗骄奢为达ꎮ [6](P333)卢照邻«驸马都尉乔君集序»: 荀卿㊁孟子ꎬ服儒者之褒衣ꎻ屈平㊁宋玉ꎬ弄词人之柔翰ꎮ礼乐之道ꎬ已颠坠于斯文ꎻ«雅»«颂»之风ꎬ犹绵联于季叶ꎮ [7](P301)他们共同指责屈宋作品中儒家内涵的缺失ꎬ以致流弊深远ꎮ究其渊源ꎬ或与南朝批评家之辩证态度以及东汉班固㊁北朝颜之推等批判 屈宋 人格[8]相关ꎮ更有甚者ꎬ作为中唐古文运动的先驱ꎬ梁肃㊁萧颖士㊁李华㊁崔祐甫㊁独孤及㊁柳冕等人积极主张宗经明道ꎬ对 屈宋 文风纷纷批驳乃至大加挞伐ꎮ萧氏言: 六经之后有屈原㊁宋玉ꎬ文甚雄壮而不能经ꎮ [9](P3198)李氏言: 屈平㊁宋玉哀而伤ꎬ靡而不返ꎬ六经之道遁矣ꎮ [10](P3196)崔氏言: 屈原㊁宋玉怨刺比兴之词ꎬ深而失中ꎬ近于子夏所谓 哀以思 ꎮ [11](P4193)其中用力尤勤者ꎬ当属柳冕ꎮ柳氏«与滑州卢大夫论文书»指出: 屈宋以降ꎬ则感哀乐而亡雅正 教化兴亡ꎬ则君子之风尽ꎬ故淫丽形似之文ꎬ皆亡国哀思之音也ꎮ [12](P5356)其«谢杜相公论房杜二相书»又云: 至于屈宋ꎬ哀而以思ꎬ流而不反ꎬ皆亡国之音也ꎮ 风雅之文变为形似ꎬ比兴之体变为飞动ꎬ礼义之情变为物色ꎬ诗之六义尽矣ꎮ何则?屈宋唱之ꎬ两汉扇之ꎬ
17
屈宋 并称及其之外 关于宋玉文学史地位的省思与再认
魏晋江左ꎬ随波而不反矣ꎮ [13](P5354)可见古文运动家们普遍认为ꎬ 屈宋 带给当世文坛的不良影响ꎬ在于引导文学创作抛却孔子所谓的 无邪 或雅正标准ꎬ如此让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精神日趋式微ꎮ
(三)宋人对 屈宋 成就的重估
与古文运动的先驱人物不同ꎬ宋人对 屈宋 多持正面态度ꎮ这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ꎮ1.再次肯定 屈宋 作为文学宗匠的地位据李之仪«与友人往还»: 非屈原宋玉ꎬ未易与风雅争衡ꎮ [14](P239)林亦之«伊川子程子»: 谈道者以子思㊁孟轲为宗ꎬ论文者以屈原㊁宋玉为本ꎮ [15](P878)陆游«白鹤馆夜坐»: 屈宋死千载ꎬ谁能起中原?中间李与杜ꎬ独招湘水魂ꎮ自此竞摹写ꎬ几人望其藩? [16](P679)这里对 屈宋 文学的标举ꎬ近似盛唐 李杜 式的追摹ꎮ
2.指明«楚辞»尤其是«离骚»对«诗经»文学内涵和表现手法的继承
据晁补之«续岁时杂咏序»: 屈原㊁宋玉为«离骚»ꎬ最近于«诗»ꎬ而所以讬物引类ꎬ其感在四时ꎬ可以慷慨而太息ꎬ想见其忠洁ꎮ [17]张元干«跋苏诏君楚语后»: «风»«雅»之变ꎬ始有«离骚»ꎬ与«诗»六义相表里ꎮ比㊁兴虽多ꎬ然卒皆正而不淫ꎬ哀而不怨ꎬ宜乎古今推屈㊁宋为盟主ꎮ [18](P179)高似孙«纬略 楚辞»: 今观屈宋骚辞ꎬ所以激切顿挫ꎬ有人所不可为者ꎬ盖皆发于天ꎮ 以其风土ꎬ形于言辞ꎮ故风㊁雅㊁比㊁兴ꎬ一出于«国风»㊁二雅之中ꎬ不可及已ꎮ [19](P19)如此种种ꎬ的确与中唐时代的相关批评大异其趣ꎮ3.强调 屈宋 创作的独立品格和特殊风采
据秦观«韩愈论»: 原本山川ꎬ极命草木ꎬ比物属事ꎬ骇耳目ꎬ变心意ꎬ此讬词之文ꎬ如屈原㊁宋玉之作是也ꎮ [20](P751)李纲«文乡记»: 下逮战国ꎬ文乡浸衰ꎬ深醇雅正之风变ꎬ而为纵横捭阖之俗ꎮ独屈原㊁宋玉之徒崛起其间ꎬ颇有古意ꎬ博辨瑰丽ꎬ未免有感愤谲怪之作ꎮ识者谓体慢于三代ꎬ风雅于战国ꎬ乃«雅»«颂»之博徒ꎬ而词赋之英杰ꎬ不其然与! [21](P1274)要之ꎬ除了北宋姚铉㊁南宋朱
熹[22]等少数学者之外ꎬ宋人对待 屈宋 的
态度大多比较温和ꎬ其中不乏褒赞之语ꎮ
(四)明清对 屈宋 地位的确认
明人更多沿袭宋儒之说ꎬ对 屈宋 的文学贡献肯定有加ꎮ譬如ꎬ茅坤«与蔡白石太守论文书»叹言: 屈㊁宋之于赋ꎬ李陵㊁苏武之于五言ꎬ马迁㊁刘向之于文章㊁传记ꎬ皆各擅其长以绝艺后代ꎮ [23](P195)陆深«中和堂随笔»亦言: 大抵事之始者ꎬ后必难过ꎬ岂气运然耶?故左氏㊁庄㊁列之后ꎬ而文章莫及ꎻ屈原㊁宋玉之后ꎬ而骚赋莫及ꎮ [24](P126)抑又ꎬ王世贞曰: 自六经而下ꎬ于文则知有左氏㊁司马迁ꎬ于骚则知有屈㊁宋ꎮ [25](P59)胡应麟云: 世之有战国也ꎬ文之有左㊁庄也ꎮ骚之有屈㊁宋也ꎮ [26](P6)明人类似赞语不胜其多ꎬ甚而大有超越宋代之势ꎮ无独有偶ꎬ清人对 屈宋 的文学独创亦表示叹服ꎮ贺贻孙即认为: 段落无迹ꎬ离合无端ꎬ单复无缝ꎬ此屈㊁宋之神也ꎮ [27](P136)李重华亦言: 屈宋楚词而后ꎬ不应轻拟骚体ꎮ [28]以上种种ꎬ实乃明清学者针对 屈宋 地位的异代确认ꎮ明人品评 屈宋 ꎬ有如唐宋士人以儒家内涵为圭臬者ꎮ譬如王廷陈«问俗»认为: 屈子之骚ꎬ怨矣ꎬ冀君之谅焉ꎬ所以为忠也ꎻ宋玉之辩ꎬ怨矣ꎬ冀师之明焉ꎬ所以为义也ꎮ [29](P650)与之相反ꎬ薛蕙«答王浚川先生论文书»则言: 降是骚人作焉ꎬ灵均已伤繁丽ꎬ要之有以ꎻ至宋玉则夸失实ꎬ淫越礼ꎬ诗人之义亡矣ꎮ [30](P108)与此相关ꎬ试图精准地把握 屈宋 的文学坐标ꎬ还必须关注 屈宋 前后文学发展的状况ꎬ并把 屈宋 置于纵向的人文视野之中来加以品评ꎮ前贤
27
北京社会科学㊀2020年第6期
对此已经作了许多尝试ꎬ所谓 «诗»一变而为«楚辞»ꎬ即屈原㊁宋玉为之唱ꎬ是文章鼓吹多出于楚也 ꎮ[31](P13) «诗»殄而«骚»萌ꎬ肇于屈㊁宋ꎬ而成于扬㊁马ꎬ岂独求之声而合哉 ꎮ[32](P171)即是宋元有识之士拟对早期文学变迁的历史性梳理ꎮ明清学者基本上继承了这种批评方法ꎬ故而类似的文论话语同样司空见惯ꎮ这里试举几例ꎮ例如ꎬ明代朱右«谔轩诗集序»曰: 屈宋之贞ꎬ其言也恳ꎮ 六朝志靡则言荡ꎬ而去古远矣ꎮ [33](P66)周瑛«续骚亭记»云: 骚ꎬ诗之变也ꎬ其趣远ꎬ其声希ꎬ徘徊曲折ꎬ而求以达其志焉者也ꎮ屈㊁宋至矣ꎬ西汉而下ꎬ其侈辞乎! [34](P774)何焯认为: 文莫盛于周ꎬ降而诸子㊁屈㊁宋ꎬ其变尽矣ꎮ汉氏得其绪耳ꎬ何谓野乎! [35](P635)刘开«与阮芸台宫保论文书»认为: 自屈原㊁宋玉工于言辞ꎬ庄辛之说楚王ꎬ李斯之谏逐客ꎬ皆祖其瑰丽ꎮ及相如㊁子云为之ꎬ则玉色而金声ꎻ枚乘㊁邹阳为之ꎬ则情深而文明ꎮ [36](P350)这种确认 屈宋 文学地位的纵向视角ꎬ结合秦汉以来其他的诸多文学并称ꎬ最终演绎成为古人心中的文学史轨迹ꎮ
二㊁ 屈宋 并称之限
㊀㊀以上针对 屈宋 并称梳理批评话语ꎬ并藉此得出大体认识ꎮ可见 屈宋 并称之批评话语及其褒贬态度ꎬ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批评家们的理智和冷静ꎮ对于两位作家而言ꎬ 屈宋 并称基于文体取向趋同㊁文学风格类似㊁前后师承关系等诸多因素ꎬ应该说表现出了某种文学存在ꎬ同时符合古人常见的表达习惯ꎮ然而ꎬ考察这一并称以及由此所致的话语传统ꎬ其看似充满学理的背后ꎬ抑又可能隐藏着诸多不合理的对待ꎮ毕竟ꎬ上述批评话语或因某种文体表述需要ꎬ或为
某种语境下的卮言ꎬ或与批评家对整个文学史的宏观认识时有龃龉ꎮ非但如此ꎬ针对 屈宋 并称的合评话语ꎬ理应与单评 屈 或者单评 宋 语境下的有关表述契合无间ꎬ然而事实却恰好相反ꎬ二者根本难以做到榫卯之合ꎮ大多数情况下的 屈宋 并称ꎬ或侧重评 屈 ꎬ或倾向评 宋 ꎬ由此往往导致相关批评过于片面和绝对ꎬ最终有失于公允ꎮ更有甚者ꎬ 屈宋 并称有时仅为便宜称呼而已ꎬ偶尔可能会甚不合理地把毫无关系者牵扯在内ꎮ[37]要之ꎬ文学并称的固有局限ꎬ已经决定了 屈宋 合评可能存在的隐性弊病ꎮ这不仅表现在直接以 屈宋 为对象的批评话语中ꎬ从 屈宋 并称之外的相关文论中更是容易得见ꎮ
屈宋 并称之外的相关文论ꎬ大致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后人针对两位作家的比较式品评ꎬ一是后人单独评论宋玉的更为纯粹的话语ꎮ 屈宋 并称之局限正是通过上述两种评价得以再次证明ꎮ与大多数文人并称类似ꎬ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去考察ꎬ 屈宋 并称不得不面临一个两者是否对等的问题ꎬ亦即宋玉能否与屈原齐名并价ꎮ历代批评家对此莫衷一是ꎬ并在比较中形成了三种认识ꎮ
(一)谓 宋 不及 屈
这种论调不乏其多ꎮ譬如ꎬ宋人邵博指出: 楚词文章ꎬ屈原一人耳ꎮ宋玉亲见之ꎬ尚不得其仿佛ꎬ况其下者ꎮ [38](P85)袁夑亦言: 自原而下ꎬ若宋玉㊁景差㊁唐勒㊁枚乘㊁相如㊁子云之流ꎬ亦足以窥原之阃域欤? [39](P67)抑又ꎬ元人方回作诗: 骚人称屈宋ꎬ宋岂敌子平ꎮ诗家推陶谢ꎬ谢岂肩渊明ꎮ [40](P565)杨维桢亦言: 赋之古者ꎬ自景差㊁唐勒㊁宋玉㊁枚乘㊁司马相如以来ꎬ违则为已远ꎬ矧其下者乎! [41](P146)抑又ꎬ明人叶盛强调: 自宋玉㊁贾谊而下 皆悲原意ꎬ各有纂著ꎬ大抵绎绪言ꎬ相与嗟咏而已ꎬ若夫原之微
37
屈宋 并称及其之外 关于宋玉文学史地位的省思与再认
言匿旨ꎬ不能有所建明ꎮ [42](P241)蒋德璟«原诗»亦认为: 以诗言诗 宋玉衍灵均之制ꎬ皆袭也ꎮ取青媲白ꎬ用料使事ꎬ皆借也ꎮ无故而呻喜ꎬ不得已而应酬ꎬ皆赝也ꎮ不情之诗也ꎮ [43](P408)抑又ꎬ清人洪亮吉感叹: «离骚»以后ꎬ学«骚»者宋玉㊁贾谊㊁东方朔㊁严忌㊁王褒㊁刘向㊁王逸等若干人ꎬ而皆不及«骚»ꎬ以绝调难学也ꎮ [44](P94)程廷祚认为: «离骚»之作ꎬ其人与其时为之也ꎮ后之拟«骚»者ꎬ王褒㊁刘向无论矣ꎻ以宋玉之亲受业于屈原也ꎬ其«九辩»能肖之乎? [45](P66)足见宋元以来的诸家批评ꎬ常谓
宋不及屈 ꎬ藉此成为近古之共识ꎮ这种扬 屈 抑 宋 的论调ꎬ与前述同时代对 屈宋 地位的重估与确认差异较大ꎬ恰恰印证了 屈宋 并称的非公平性与不合理性ꎮ当然ꎬ所谓 宋不及屈 ꎬ应该需要我们去辩证地认知和具体分析ꎬ在某些更为细致更加特殊的文学贡献方面ꎬ宋玉并非不如屈原ꎮ
(二)谓 宋 不愧 屈
这种论调略少ꎮ譬如ꎬ宋人陈造«题月溪辞后»: «九辩»«招魂»峻洁厉严ꎬ宋玉之文盖不愧其师ꎮ至赋«神女»ꎬ则妍嫮妖蛊之态ꎬ俨在人目ꎮ士游戏翰墨ꎬ情寓于辞ꎬ不主故常ꎬ乃妙尔ꎮ [46](P389)元人谢应芳«与诸友论诗次朋南韵»: 屈原吐词兰蕙香ꎬ能袭余馨惟宋玉ꎮ [47](P93)抑又ꎬ明人王世贞«吴氏纪哀序»: 甚矣ꎬ楚人之善哀也 ꎬ屈原«离骚»之后ꎬ 其门人宋玉㊁唐勒辈ꎬ又相与推明其旨而伤痛之ꎬ托始于«九辩»ꎬ而放乎«大招»«招魂»ꎬ极矣 ꎮ[25](P196)陆时雍亦曰: 倡楚者屈原ꎬ继其楚者ꎬ宋玉一人而已ꎮ [48](P371)抑又ꎬ清人王夫之有言: 玉虽俯仰昏廷ꎬ而深达其师之志ꎬ悲愍一于君国ꎬ非徒以阨穷为怨尤ꎮ故嗣三闾之音者ꎬ唯玉一人而已ꎮ [49](P374)与这些说法近似的论调ꎬ则是 宋 庶几 屈 ꎮ譬如ꎬ明人王世贞«楚辞序»即言: 夫庶几屈氏者ꎬ宋玉也ꎮ [25](P166)宋征璧亦曰: 宋玉之于屈子ꎬ犹孔门之有
颜ꎬ殆庶之彦也ꎮ [50](P124)可见宋元以来ꎬ尽管有些批评家亦言 宋不愧屈 ꎬ但是和者盖
寡ꎮ这些比较式评断ꎬ同样有异于同时代对 屈宋 并称的整体认识ꎮ诚然ꎬ所谓 宋不愧屈 宋庶几屈 ꎬ同样应着眼于两位作家
的总体成就ꎬ并且持以辩证客观的判定ꎮ持
此论调者ꎬ不应力证宋玉在总体贡献层面与
屈原并驾齐驱甚而已经超越其师ꎬ而应肯定
两位在文学史上实际上做到了分镳并鹜ꎮ上
述材料或以某篇为例而力赞宋玉ꎬ或注重宋
玉在某个方面对早期文学的独特贡献ꎬ正是
基于此种认识ꎮ
(三)谓宋胜于屈
这种论调绝少ꎮ譬如ꎬ宋人欧阳修指出: 屈原«离骚»读之使人头闷ꎬ然摘三句反复味之ꎬ与«风»«雅»无异ꎮ宋玉比屈原ꎬ时有出蓝之色ꎮ [51](P291)明人李陈玉«九歌题解»亦曰: 宋玉为屈原弟子ꎬ怜师以忠直被祸ꎬ明拟«九辩»以配师«九歌»ꎬ今取而附之ꎮ«招魂»«大招»则又宋玉拟配«天问»也ꎬ自出手眼ꎬ殆所谓青出于蓝ꎬ其可敬也夫! [52](P39)这里ꎬ 宋胜于屈 固然不可作为衡量 屈宋优劣 的最终结论ꎬ但是从某种具体的文学成就上看ꎬ宋玉的时代贡献庶几超越其师ꎬ并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更加明显的影响ꎮ
要之ꎬ依据比较式品评ꎬ历代针对宋玉能
否与屈原齐名并价的不同议论ꎬ大致形成了
上述三种认识ꎮ依据这些认识ꎬ对照前述品
题 屈宋 的话语传统及其四个阶段ꎬ我们
再次得以证实这种文学并称的固有局限ꎮ有
学者指出: 考察文人合称现象发生发展的历
史过程ꎬ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解释文学发展
中的人际关系ꎮ这种人际关系又大致可以分
两个层次:第一即是合称中作家与作家㊁流
47
北京社会科学㊀2020年第6期
派与流派之间的关系ꎬ这是文学人际关系的
核心内容ꎻ第二即是合称中作家与社会㊁与
读者之间的关系ꎬ这是文学人际关系的主导
层面ꎮ [53]以 屈宋 并称为例ꎬ文学中的人际关系首先表现为屈原与宋玉的关系ꎬ包含
人物及其作品在内ꎬ它应是不以读者意志为
转移的客观定位ꎮ第二种关系则是 屈宋
与读者的关系ꎬ因为许多批评家的主观涉入ꎬ
它不再是所谓的客观定位ꎬ而是呈现出了召
唤式的文本结构和宽广的阐释空间ꎮ上文针
对 屈宋 话语传统的梳理ꎬ即可见一斑ꎮ
而更为明显的是ꎬ倘若关注以 屈宋 为对
象的比较式品评ꎬ这种众说纷纭的批评印象
就会尤其深刻ꎮ 屈宋 并称中隐藏着的诸多
非公平㊁不合理的对待ꎬ正是归诸阅读视域
以及接受美学在不同时代的倾向性演绎才最
终得以充分地展示出来ꎮ
与屈原相比ꎬ宋玉无论是 不及 不
愧 ꎬ抑或是 胜于 ꎬ实际上都难以与 屈
宋 并称的话语传统做到榫卯之合ꎮ从接受
美学角度看ꎬ 屈宋 并称或许带来了古代文
论话语的繁荣ꎻ但是关于宋玉的文学个性及
其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ꎬ必然会在一定程
度上被遮蔽和消解ꎮ究其根本原因ꎬ当归诸
文学并称的固有弊病ꎮ清初学者田雯指出: 自苏㊁李以来ꎬ古之诗人各有匹耦ꎮ然李㊁杜并称ꎬ其境大异ꎮ王㊁孟则同矣ꎬ皮㊁陆
又同矣ꎬ韦㊁柳又同矣ꎬ刘㊁许又同矣ꎮ此
外颜不及鲍ꎬ阴不及何ꎬ沈不及宋ꎬ元不及
白ꎬ岛不及郊ꎮ而匹耦之最奇者ꎬ卢仝㊁马
异也ꎮ [54](P694)田氏谈及文学史上的诸多并称ꎬ并从批评家的角度审视作家与作家之间ꎬ由此总结出 大异 同 不及 最奇 等四种关系ꎮ对照前文所谓三种认识ꎬ审视屈原与宋玉ꎬ二人似与 大异 最奇 无关ꎬ而是集中表现为 同 与 不同 ㊁ 及 与 不及 ꎮ客观地说ꎬ屈㊁宋辞赋在
文学风格上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延续性ꎬ但是又不能简单地等 同 视之ꎬ还应看到其 不同 之处ꎮ至于宋玉的文学成就是否等 及 屈原ꎬ同样有待于我们具体情况具体分
析ꎮ正是在 同 与 不同 ㊁ 及 与 不及 这个问题上ꎬ或者说是否齐名并价的程度上ꎬ 屈宋 并称看似有可能抬高了宋玉ꎬ其实更有可能是淹没了宋玉ꎮ如同历史上大多数的文学并称那样ꎬ在后世综合式的模糊批评中ꎬ 并称的作家逐渐被忽略了其个性即抛弃了其独立存在ꎬ而只被视作一个共性集体的组成部分 ꎮ[55] 屈宋 并称遂而让宋玉一直依附于屈原的光环而存在ꎬ以致在文学史上失去了其独特的学术意义ꎮ正因为这样ꎬ我们还有必要基于 屈宋 之外的文学批评ꎬ藉此省思与再认宋玉的文学地位ꎮ
三㊁ 屈宋 并称之外
㊀㊀欲省思与再认识宋玉在文学史中的独特地位ꎬ除了有必要审视 屈宋 批评传统ꎬ更应该重视历代单独评价宋玉及其作品的纯粹话语ꎮ倘若消除屈原对宋玉的光环笼罩ꎬ那么宋玉在古人心中将以何种面貌呈现?据笔者考察ꎬ宋玉大致以以下三种形象出现于历代文论话语ꎮ
(一)文体交叉视野中的宋玉
从文体渊源和特征看ꎬ辞赋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ꎬ可视为诗化的散文ꎬ又因其具有伪托㊁铺陈㊁夸饰㊁讽喻㊁言志等特征ꎬ往往与先秦诸子关系密切ꎮ加之先秦散文著作存世可见者屈指可数ꎬ宋玉赋遂在文体交叉视野中呈现出了不可忽视的散文价值ꎮ据北大藏汉简«反淫»: 孟柯㊁淳于髡㊁杨朱㊁墨翟㊁子赣㊁孔穿㊁屈原㊁唐勒㊁宋玉㊁景差之伦ꎬ观五帝之遗道ꎬ明三王之法籍ꎬ以下考诸衰世之成败ꎬ论天下之精微ꎬ理万物是
57
屈宋 并称及其之外 关于宋玉文学史地位的省思与再认
非ꎮ [56](P135)这里俨然把宋玉等人划入诸子之列ꎬ[57]亦即通过辞赋抒写与表达ꎬ同样为统治者提供物理阐释和治世良策ꎮ无独有偶ꎬ
唐人李翱«答朱载言书»指出: 六经之后ꎬ
百家之言兴ꎬ老聃㊁列御寇㊁庄周㊁鹖冠㊁田
穰苴㊁孙武㊁屈原㊁宋玉㊁孟轲㊁吴起㊁商
鞅㊁墨翟㊁鬼谷子㊁荀况㊁韩非㊁李斯㊁贾
谊㊁枚乘㊁司马迁㊁相如㊁刘向㊁扬雄ꎬ皆足
以自成一家之文ꎬ学者之所师归也ꎮ [58](P29)同样基于文体交叉视野ꎬ宋玉赋在这里亦被视作 百家 之一ꎬ成为值得师法的 一家之文 ꎮ抑又ꎬ明代胡应麟强调: 大率战国著书者亡
非辩士ꎬ九流中具有其人ꎬ孟㊁荀ꎬ儒之辩
者也ꎻ庄㊁列ꎬ道之辩者也ꎻ釐㊁翟ꎬ墨之
辩者也ꎻ牟㊁施ꎬ名之辩者也ꎻ韩㊁邓ꎬ法
之辩者也ꎻ仪㊁秦ꎬ纵横之辩者也ꎻ衍㊁奭ꎬ
阴阳之辩者也ꎻ髡㊁孟ꎬ滑稽之辩者也ꎻ宋
玉ꎬ词赋之辩者也ꎮ [59](P357)这里肯定宋玉作为 词赋之辩者 立足于诸子当中ꎬ在战国文学中的时代意义不容小觑ꎮ
基于文体交叉视野ꎬ宋玉赋作在战国文学
中可谓独具特色ꎮ刘勰认为ꎬ战国之际ꎬ 唯
齐楚两国ꎬ颇有文学 ꎬ孟轲㊁荀卿㊁邹子㊁
驺奭㊁屈平㊁宋玉等人均在文学家之列ꎬ 观
其艳说ꎬ则笼罩雅颂ꎬ故知炜烨之奇意ꎬ出
乎纵横之诡俗也 ꎮ[3](P671-672)可见在南朝批评家眼中ꎬ宋玉赋明显地表现出了纵横家铺张扬厉㊁夸饰诡滥的文风ꎬ并与同时代其他作品交相辉映ꎬ藉此构成战国文学的总体特征之一ꎮ纵横家常以言语文字为利器ꎬ凭借其巧舌如簧而叱咤风云ꎬ宋玉赋亦倾向于重文轻质㊁夸张失实ꎬ由此引领两汉以来的文学潮流ꎬ批评家们对之褒贬不一ꎮ宋代朱熹批判云: 战国之时ꎬ若申㊁商㊁孙㊁吴之术ꎬ苏㊁张㊁范㊁蔡之辨ꎬ列御寇㊁庄周㊁荀况之言ꎬ屈平之赋ꎬ以至秦汉之间韩非㊁李斯㊁陆生㊁贾傅㊁董相㊁史迁㊁刘向㊁班固ꎬ下至严安㊁徐乐之流ꎬ犹皆先有其实而后讬之于言ꎮ唯其无本而不能一出于道ꎬ是以君子犹或羞之ꎮ及至宋玉㊁相如㊁王褒㊁扬雄之徒ꎬ则一以浮华为尚ꎬ而无实之可言矣ꎮ [60](P381-382)明代汪循与朱说类似ꎮ其实就另一种角度看ꎬ朱氏所言不无偏颇ꎬ所谓 无实之可言 ꎬ不仅从某种意义上表现出了与文学本质直接关联的文本特征ꎬ而且正是战国文学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ꎮ更何况ꎬ文学创作理应百花齐放ꎬ不宜以统一的标准去限制其发生与承衍ꎮ胡应麟指出: 夫庄㊁列者诡诞之宗ꎻ而屈㊁宋者玄虚之首也ꎮ后人不习其文而规其意ꎬ卤莽其精而猎其粗ꎬ毋惑乎其日下也ꎮ [61](P375)清人汤斌«唐成斋制义序»亦强调: 老㊁庄㊁荀㊁列㊁申㊁韩之书ꎬ屈原㊁宋玉之骚赋ꎬ汉两司马㊁董仲舒㊁刘向㊁扬雄ꎬ唐宋韩㊁柳㊁欧阳㊁苏㊁曾之文章 虽纯驳不一ꎬ皆为天地间不可磨灭之文ꎬ何则?其学有本ꎬ而发之性情者真也ꎮ [62](P481)综上所述ꎬ立足于 屈宋 并称之外ꎬ通过分析宋玉批评的另一种纯粹话语ꎬ可以得见在文体交叉视野中ꎬ宋玉的文学地位可谓独特而又卓著ꎬ是战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重要作家ꎮ
(二)作为赋学祖师的宋玉
辞赋文体渊源于«诗经»的相关表现手法ꎬ又与屈原㊁荀况以及宋玉等人的创作实践直接相关ꎮ宋人韩元吉«张安国诗集序»认为: 诗之作ꎬ得于志之所寓ꎬ而形于言者也ꎮ周«诗»既亡ꎬ屈平始为«离骚»ꎬ荀卿㊁宋玉ꎬ又为之赋ꎬ其实«诗»之余也ꎮ至其讬物引喻㊁愤惋激烈ꎬ有风雅所未备ꎬ比兴所未及ꎬ而皆出于楚人之词ꎮ [63](P264)可见由«诗»及«骚»ꎬ 楚辞 最终产生于屈原之手ꎬ宋玉亦踵武屈体ꎮ屈氏虽以范式引领 楚辞 创作ꎬ以 赋 称名者则归诸荀㊁宋ꎮ故以刘勰指出: 于是荀况«礼»«智»ꎬ宋玉«风»«钓»ꎬ爰锡名号ꎬ与诗画境ꎬ六义附庸ꎬ蔚成
67
北京社会科学㊀202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