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访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学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自读感悟,小组合作学习。

2.抓住描写兰的关键词句,通过对比以及联系实际等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父亲以及作者对野兰的喜爱、赞叹和敬佩之情。

2.感悟兰的品质,使学生懂得,做人要不失自己的本色,不见风使舵,不随波逐流,要勇敢面对挫折,不在挫折面前低头.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句、图片等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歌、图片等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兰花图片
孩子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说说你所了解的兰花,好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2.是呀,兰花的确很美,人们把它和“梅、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


幽静韵高,诗人常以它为题材写了不少诗篇。

3.生交流搜集到的写兰的诗句。

如:兰花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4.揭题。

兰花形态绰约多姿,幽香清远,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贾平凹先生笔下的兰花。

(板书课题:访兰)
5.交流对作者的了解。

(师作补充)
贾平凹(wā),原名贾平娃,陕西省丹凤县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市作协名誉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等他从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目前已出版的作品版本达300余种。

著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逛山》、《油月亮》、《浮躁》、《废都》、《白夜》、《土门》、《病相报告》、《怀念狼》、《秦腔》、《高兴》、《古炉》等;中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黒氏》、《美穴地》、《饺子馆》、《艺术家韩起祥》、《兵娃》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走山东》、《商州三录》、《说话》、《坐佛》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太阳路》等。

二、初读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要求:扫清字词障碍。

2.指名分节读课文。

(检查学生的读书及预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出示生字,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

4.默读课文,要求:理清条理。

提示:按照访兰的缘由、观赏兰花、访兰后的感想分为三部分。

三、探究质疑
1.孩子们,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边读边思,看有什么疑问?
2.生交流。

问题预设:
(1)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一样?
(2)父亲带“我”去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3.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上述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四,温故知新
1.抄写生字词。

2.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家长听,并请家长提提意见。

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课始检测
1.默写生词,小组互改,老师点评。

2.孩子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父亲种植的兰花很美,家兰虽然很美丽,可是作者为何还是更钟情于野兰呢?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再次走进文中,到文中去找寻答案吧。

二、阅读质疑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认真读课文2——16自然段,看“我”随父亲去山中访兰,我们交谈些什么?找出有关的语句。

2.小组交流整理出你们提出的问题。

问题梳理:
a文中对兰草生长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b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c“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中的“两个味儿”有什么含义?
d最后一段“不敢”和“后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和人生态度?
三、合探解疑
问题一:文中对兰草生长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ft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

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

1.指导学生读出源自自然的美。

2.对兰草生长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
问题二: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野兰:清妙、清爽,“兰草是空谷的幽物……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


家兰:叶更嫩、花更繁更大,美,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出示)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1.野兰的不俗还表现在哪里?(不为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


2.相对而言,我们可以推测作者认为家兰的俗是什么?(为别人的欣赏而生长,丢失了自己的本色,丧失了自我。


问题三:“两个味儿”指的是什么?
(从兰的香味和品格引导)
问题四:作者从自己和父亲的谈话中,更进一步认识了野兰,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请自读最后一段。

读后反馈:说说“不敢”“后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喜爱、敬佩野兰;人生态度:做人要不失自己本色,不见风使舵,不随波逐流;要勇敢地面对挫折,在挫折面前不低头。


问题五:再读课题,知道课题为什么不是“赏兰”,而是“访兰”了吗?
(“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父亲与“我”对兰草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字,把兰草人格化,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问题六:父亲带“我”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和父亲去深山访兰,然后就野生的兰草与家养的兰草的区别发生对话,自然引出父亲希望儿子达到的一种做人的境界:保持真性,不媚俗。


四、拓展延伸
说说自己读了这篇课文后得到的启示,谈谈自己今后要做怎样的一个人?
五布置作业
1.搜集赞美兰花的诗句,和同学们在一起互相读一读。

2.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完成一篇完整的小作文。

板书设计
访兰
家兰:甜媚俗
以兰喻人寻求为人之道
野兰:清爽淳朴有灵性
《一路花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练习给对话加提示语。

2.通过学文,体会破水罐的多次心理波动。

3.了解挑水工妙用破水罐浇灌路边花草的故事,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体会破水罐的自卑心理,明白自信的重要。

2.感悟挑水工与破瓦罐的两次对话,明白其中的道理。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难点:
1.让学生体会破水罐的自卑心理,明白自信的重要。

2.感悟挑水工与破瓦罐的两次对话,明白其中的道理。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走进花香
1.出示课题,齐读:一路花香。

《一路花香》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故事一般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能给我们带来不少的启示。

所以我相信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会收获满满。

2.复习生字“罐”和“灌”。

出示“罐”与“灌”。

还记得课文里这两个生字吗?它们关系很亲密,读音相同,是同音字;字形也相近,是形近字。

谁来说一说,这两个字,我们该怎么区分它们。

口头组词。

二、全心品读,寻探花香
(一)默读课文,整体把握心情变化。

1.破水罐从不知道到知道自己的作用,它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有关他心情变化的3个词语,用笔圈出来。

2.交流:破水罐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十分惭愧一丝快乐仍然伤心。

(二)品读对话,体会“十分惭愧”。

1.看一看破水罐为什么会感到十分惭愧呢?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告诉了我们其中的原因。

请读这两个自然段,划出相关的语句。

2.交流。

3.加提示语,指导读好人物对话。

(三)细读课文,体会“一丝快乐”。

1.从破水罐的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它只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所以,面对挑水工每天辛苦的付出,破水罐感到——十分惭愧,可后来——(出示语句)当他们上山时,那只破水罐看见太阳正照着路旁美丽的鲜花,这美好的景象使它感到一丝快乐。

看到“一丝”这个词,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
2.先来看破水罐的快乐来自于什么?(出示:美好的景象)
三、以读促思,收获花香。

面对如此敏感、善良的破水罐,挑水工则告诉它——
(一)出示:挑水工说的一段话。

1.集体读。

2.注意:最后一句反问句,意思就是——(改成陈述句)。

四、回归课题,花香四溢
再读课题、点明中心。

1.学到这儿故事已经接近尾声了,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一路花香”。

2.想一想:这一路花香是谁带来的?——(板书:破水罐)
五、送出祝福、启示永留。

1.最后送给大家几句名言,与大家共勉。

2.出示有关名人名言。

(1)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
(2)如果没有自信心的话,你永远也不会有快乐。

(3)信心是命运的主宰。

——海伦•凯勒
(4)自信是一根柱子,能撑起精神的广漠的天空,自信是一片阳光,能驱散迷失者眼前的阴影。

3.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把它送给自己,记在语文书上。

六、布置作业
第二天早晨,阳光明媚,挑水工依然挑着这两只水罐去挑水,当走过那条一边长着美丽的鲜花的小路时,他和两只水罐都感慨万千,你知道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吗?
板书设计:
一路花香
破水罐:价值
挑水工:智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