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 界 名 曲 赏 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名曲赏析
——德奥音乐
人文学院艺术系
文茹
巴罗克时期
维瓦尔迪 巴赫 亨德尔
古典主义时期
海顿 莫扎特 贝多芬
浪漫主义时期
舒伯特 韦伯 门德尔松 舒曼 约翰· 施特劳斯
瓦格纳 马勒
巴罗克时期
1600年是歌剧诞生的年代,到1750年,德国伟大作曲家 巴赫去世的这150年间,被冠以“巴洛克时期”的名称。“巴 洛克”一词可能源自葡萄牙文巴罗可(barroco),指形式不规 整的珍珠,是艺术史上用以称呼17世纪美术和建筑风格的用 词。
欣赏
第二乐章像一幅静态画面。附有短诗:“牧羊人躺在草地上,忠实的牧羊狗在他身旁。百花盛开,景 物宜人,树叶和花朵在和风中轻轻摇晃。”在这一乐章里,贯穿着小提琴的歌唱。 合奏组只留下小提琴和中提琴,小提琴模仿树叶的摇晃,中提琴不时发出的顿音是“牧羊犬的叫声”。
欣赏
第三乐章是一首“田园曲”。附有短诗“春光普照大地, 乡间的笛声悠扬,迷人的小树丛中,仙女和 牧童翩翩起舞。”这一乐章的结构与第一乐章相同,4次出现的合奏之间,插入3次独奏小提琴的演奏。合 奏组奏起带西西里舞曲节奏的田园曲,好似在笛声伴随下,仙女和牧童沐浴着春天的阳光,跳着欢快的舞 蹈。
亲切,更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回到目录
乔治· 弗里德里克· 亨德尔 (George Friedrich Handel)
作者生平
乔治· 弗里德里克· 亨德尔(1685—1759)与巴 赫同年诞生,而且都生于德国中部。亨德尔虽自 幼学习音乐,起初根据家庭的意愿,选择了法律 为学习专业。出于对音乐的强烈爱好,在父亲去 世后,放弃了哈雷大学的学业,到汉堡谋得剧院 小提琴手 的职位,并开始写作歌剧。1720年起,主持新建立的皇家歌剧 院。18世纪上半叶的英国正处于繁荣昌盛的时代,亨德尔选用 的清唱剧题材大多是《旧约· 圣经》中家喻户晓的故事,成为举 世闻名的音乐家。他的清唱剧,特别是《弥赛亚》是时至今日 还经常上演的名著。 与巴赫一样,晚年双目失明,音乐伴随他直到生命的后。
巴赫一生中非常重视器乐曲,特别是古钢琴的创作。他一共写了二百二十首左右的古钢琴曲,它们
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所有的优秀钢琴家们必弹的保留节目。其中《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二卷,历来被 视为巴赫全部作品中最高水平的杰作,被推崇为钢琴音乐中的“旧约圣经”。《C大调前奏曲》就是《平 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集中的第一首乐曲。
在即兴自由、感情奔放的托卡塔之后,是由一个音乐主题发展而成的赋格。这个主题没有抒情的歌唱 而是体现一种力量的蕴积:经过气势恢宏的发展,最后又回到乐曲之初的托卡塔那种雄浑辉煌的音响以 无比壮阔的气势结束。
欣赏
【“平均律钢琴曲集”上卷第一首: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十八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在对古钢琴音乐的发 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作曲家之中,我们首先应提到德国作曲家约翰· 塞巴斯蒂安· 巴赫(1685-1750)的名字。
古钢琴走出主题,两支长笛以答题形式而结束全曲。
欣赏
乐曲中装饰性的风格为18世纪艺术所特有的风格,《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巴赫器乐作品中的典范, 也是管弦乐史上的里程碑。
创作风格
巴赫的音乐作品,总的来说体现了生活在十八世纪初德
国普通市民的先进思想。他的音乐具有哲理性,但其作品中
的哲理性是与抒情、写景相结合的,从而他的音乐听起来更
主要作品
声乐曲:马太受难乐、 b小调弥撒曲、 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 塔等
钢琴曲:创意曲集、 法国组曲、 英国组曲、 平均律钢琴曲集
管风琴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曲等 管弦乐曲:勃兰登堡协奏曲(共6首)、 双小提琴协奏曲
作品欣赏
【b小调弥撒曲】 弥撒曲来自于天主教的弥撒仪式,是每次仪式前都要咏唱的段落。包含5个部分:慈悲 经、信经、荣耀经、圣哉经、羔羊经,被称为“常规弥撒套曲”。历代的西方音乐家都关注这种大型声 乐曲,写出风格各异的作品。常规弥撒套曲的歌词是用拉丁语写成,而拉丁语已不再是现实生活中运用 的语言文字,在不能理解它的内容时,弥撒曲传递给我们比较多的是一种大致的音乐氛围。巴赫《b小调
欣赏
第二乐章所描绘的图景从户外转到室内。在“壁炉旁度日,恬静又满足。屋外雨霏霏,万物全湿透。” 小提琴奏出温暖抒情的旋律,表现“恬静又满足”的心情;合奏组中小提琴的拨奏,像是户外淅沥雨声。
欣赏
第三乐章写冬天“在冰上行走,缓慢又小心,急速转弯,滑倒在地……”的情景。接着,我们听到户外狂
风呼啸,然而这已离春天不远了。
主要作品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g小调长笛协奏曲 D大调双小号协奏曲
作品欣赏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中的《春》和《冬》】 “四季”是题为“和谐与创意”所包含的12首协奏曲中 的1—4首,每首以一年中的四个季节“春”、“夏”、“秋”、“冬”命名。 第一首《春》 由三个乐章组成。快速的第一乐章所附的短诗是:“春天来了,鸟儿欢唱,欣喜若狂,来 把春报。泉水潺潺,微风习习,好似喃喃细语。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转瞬风停雨止,鸟儿重又歌 唱。”音乐与诗歌描述内容十分接近,一开始合奏组演奏的欢快音乐渲染出春日来临时人们的喜悦心情。 如果说合奏曲演奏的音乐是表达一种欢乐的情绪,独奏小提琴演奏的段落则更多是对大自然景色的逼 真描绘,模仿小鸟啭啼、溪水潺潺、雷鸣电闪、雨过天晴。
欣赏
第21曲 仅一句歌词:“天之和散那”。和散那是一种欢呼语,常用于对神的颂赞。这里,巴赫把合 唱队分成两个部分,8个声部有时结合在一起,有时像协奏曲般的互相呼声,造成力量的不断聚集,达到 欢乐的高潮。而所用的音乐主题却取自巴赫的世俗康塔塔《第215康塔塔“幸福的萨克森人,赞美你们的
幸福吧!”》这样就使他的宗教音乐显露出明显的世俗气息。
欣赏
【勃兰登堡协奏曲 NO.4】 1719年,巴赫应勃兰登堡一位侯爵的约请开始创作乐曲。至1721年,他把完 成的六首乐曲送给了侯爵。其实这套《协奏曲》于100多年后才公开演奏。德国音乐学家斯比塔给六首协 奏曲加上了“勃兰登堡”的题称,沿用至今。
这套协奏曲是依照当时流行的“大协奏曲”的体裁写成。那时的协奏曲常常是用两组乐器对比形式, 或以两类独奏乐器的组合、交替演奏等形式,具有交响发展的规模,如同室内交响乐一般。
欣赏
第22曲 弦乐队柔和的声音,衬托着男高音的咏叹调,独奏小提琴作为助奏,添上华彩的句子。歌词 仍很简短:“以主名义,来到此地,人人皆颂。”这首抒情安详的独唱起感情的舒缓作用,不久,再现 第21曲的合唱,在“和散那”的欢呼声中结束。
欣赏
【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就是把即兴性的托卡塔与逻辑严密的赋格组合成套。乐曲的第一部分托卡塔具有 华丽的演奏技巧和强烈的戏剧表现力,可分成3个段落。开头几小节的音乐犹如悲壮的号角声,接着从深 沉的低音区逐步掀起巨大的感情狂澜。第二个段落是两手齐奏的快速音流,从中孕育着赋格的主题音调。 第三个段落的紧张度更加强烈,达到戏剧性的高潮。
欣赏
随后小提琴的演奏和乐队的加入,这个主题按卡农式模仿的风格发展。两个插部均由小提琴独琴担任, 第一插部,旋律呈带技巧性的十六分音符琶音构成。
第二插部转入a小调,由小提琴奏出三十二分音符的上下流畅流动的旋律,有着华彩性的辉煌效果。
乐曲在再现部主题后,运用不同调性的色彩展开,对比。使乐曲在优美的色彩变化中衍生发展。
弥撒曲》的氛围特点是庄重崇高,充沛的感情表达。它的篇幅宏大,内容丰富,是一部不朽的音乐巨著。
这里,向大家介绍其中的两个部分,慈悲经和圣哉经。
慈悲经仅3句歌词:“天主矜怜我等,基督矜怜我等,天主矜怜我等。”巴赫将这3句歌词处理成3首乐曲
(全曲的第一、二、三曲)第一曲是一首气势恢宏,结构庞大的五声部(第一女高音,第二女高音,女低音, 男高音和男低音)合唱。响亮的合唱将音乐引入,经过长段的乐队间奏,各声部依次呈示主题,并且互相缠 绕交融,表现渴望从这灾难的世界获得拯救。
经过这150年,音乐自身也有了很大发展,形成许多新的 音乐体ຫໍສະໝຸດ ,涌现出众多杰出音乐家和优秀音乐作品。
安东尼奥· 维瓦尔迪 (Antonio Vivaldi)
作者生平
安东尼奥·维瓦尔迪(1678—1741)属18世 纪上半叶意大利最杰出的音乐家。他生于威尼 斯,自幼从父亲学习音乐。也许是出于希望小维 瓦尔迪将来有个稳固的社会地位,父亲让他15岁 就加入圣职,22岁当上神父。他一家人都是红头 发,于是人们叫他“红发神父”。年轻的维瓦尔迪对圣职毫 无兴趣,却醉心于音乐。 25岁开始担任威尼斯的一个慈善 机构 —— 仁爱医院附属孤女院音乐指导,从孤女中选出有 才能的人接受音乐教育, 组织唱诗班和乐队。 它的一生都 与这座孤女院的音乐活动联系在一起。
欣赏
第四首《冬》 《冬》的第一乐章表现:“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簌簌颤抖,浑身冻僵。走路时不停顿足, 牙齿格格打颤。”乐队合奏的段落用弦乐的顿音和颤音以及羽管键琴的和弦,生动有趣地模仿走路顿足和
牙齿打颤的情景。接着,独奏小提琴奏出快速流动的句子,好像是刮着寒冷的风。冰天雪地的自然景色与
簌簌发抖的人的形象不断交替出现,构成生动的寒冬的情景。
第二乐章:行板
乐曲严整、平稳、流畅,富有诗意,主部呈现田园诗般的情趣。 主部主题是一个没有忧伤的沉思性旋律,它在协奏曲中始终保持着装饰性的典雅优美风格。乐章结 束在长笛的华彩乐句中,由e小调属和弦造成的不稳定终止,直接转入非常清新明快的第三乐章。
欣赏
第三乐章:急板
这是一首自由发展的赋格曲。音乐发展宽广、辉煌。独奏小提琴音阶式的乐句在两根弦上的复杂演 奏技巧,充分显示了旋律的华丽。 然后主题陆续在各声部上移调出现。 小提琴以富有技巧性和华彩性的旋律贯穿,虽然它以对题的地位出现,但由于它的音区、色彩和华 丽的进行,却成了这段音乐的突出部分。逐渐变化的节奏和旋律显得丰富多彩。 A弦和E弦上的交替演奏,华丽多彩,直至达到高潮。再现部是呈式部的压缩再现。最后低音提琴和
欣赏
第二句歌词写成一首两个女高音的二重唱,乐队仅留下弦乐组与管风琴,以柔和的音响为她们伴奏。
欣赏
第三句歌词又写成合唱音乐不再有阴沉的气氛,显得优美和谐。
欣赏
巴赫将圣哉经的几句简短歌词,写成两首合唱及一首咏叹调(全曲的第20、21和22曲)。 第20曲 合唱,歌词是:“圣哉、圣哉、圣哉,主,万民之主,尔之大荣,充满天地。”合唱队分 成6声部,与管弦乐队混合成洪亮的音响,弥漫整个空间,掀起情感的巨澜。接着,是一段用模仿手法 写成的赋格曲,旋律带有丰富的花腔装饰,音乐更加热情洋溢。
主要作品
歌剧:阿尔米拉、 赛尔斯、 凯撒、 塔美尔兰等40余部 清唱剧:弥赛亚、 扫罗、 参逊等 管弦乐曲:水上音乐、焰火音乐、大协奏曲等
主要作品
【清唱剧“弥赛亚”】 “弥赛亚”是希伯莱语中“受膏者”的意思,古代犹太人封王时,要举行在受封者 头上膏油的仪式,弥赛亚就成了君王的代称。清唱剧《弥赛亚》用间接的方式象征性地讲述耶稣基督的一 生。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耶稣诞生的预言和他的诞生。第二部分写耶稣四处传播福音和受难。第三 部分写耶稣复活。歌词不是选自记录耶稣生平的《新约· 圣经》中的福音书,而几乎全部来自《旧约· 圣 经》。 第二部分的结束段落,第44曲“哈里路亚”是全曲的高潮,也是《弥赛亚》,乃至亨德尔合唱音乐的
第四《勃兰登堡协奏曲》是最受人喜欢的一首,也是最轻快的一首。全曲公分三个乐章。主奏乐器 为一把小提琴、两支长笛,协奏乐器为弦乐器和羽管键琴等。由于小提琴声部特别广阔、丰富,地位十 分突出,场地似乎只起“伴奏”作用,因此乐曲更接近于小提琴协奏曲形式。
第一乐章:快板,回旋曲式结构,接近于舞曲形式 乐曲风格典雅、欢快、具有田园风味,显示优雅温柔。先由两支长笛奏出轻盈秀美的主题。
欣赏
创作风格
维瓦尔迪有着典型的威尼斯人的热情和开朗,因此,他
的作品音乐明亮华丽,曲调优美动听,节奏生动活泼,显露
出勃勃生机。
回到目录
约翰· 塞巴斯蒂安· 巴赫 (J.S.Bach)
作者生平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是 巴罗克音乐的顶峰人物。他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 的艾森纳赫,自幼从父亲学习音乐。10岁丧父, 随兄长生活学习。1703年担任阿恩施塔德教堂管 风琴手,自此开始了他职业音乐家的生涯,后到 魏玛和克腾宫廷任职。 巴赫于1723年离开克腾,转赴莱比锡,任圣托马斯大教 堂乐长。 巴赫在莱比锡工作的27年里,创作了他最重要的一些声 乐作品,如《b小调弥撒曲》。晚年他视力衰退,在一次中 风后双目失明,但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