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满分作文解读 第23章 千锤百炼出真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三章:千锤百炼出真金
——修改篇
[写作启示]
欧阳修修改《醉翁亭记》
宋朝庆历年间,欧阳修因触怒朝中权贵被贬到安徽滁州,任滁州太守。
其间,他时常带人到附近的琅玡(琊)山游玩,寄情于山水之间,跟山下的智仙和尚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为了便于欧阳太守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一座亭子。
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往祝贺,亲笔题名“醉翁亭”,并在亭子里写了一篇《醉翁亭记》。
回到府厅,他又高点明灯,摆砚磨墨抄写了几份,吩咐衙役四门张贴,以求民众评改。
这一天,滁州城里非常热闹,人们争相阅读太守写的文章,到处一片赞扬声。
欧阳修还不时派人出去。
打听修改情况,但所听到的修改意见几乎没有。
直到傍晚时分,才有一位老秀才登门拜访。
欧阳修请他客厅叙话。
秀才开门见山说:“欧阳大人写的文章令人赞不绝口,不过在下认为:开头的字似乎可以省去一些。
你看:'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琊)也。
’文章主要写醉翁亭,而醉翁亭在琅玡山上。
其它的山,在下认为就不必一一写出了。
”
欧阳修听了,连连点头说:“说得对,说得对。
”说着提起笔来,将四面山名一笔划掉,只写“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欧阳修不耻下问,修改文章,成为当地美谈。
他的《醉翁亭记》也以文简意美受到人们的好评。
[密码解读]
俗话说:“玉越琢越美,文越改越精”。
好的文章大都是经过反复修改得来的。
有人曾问过一位作家的写作经验,这位作家回答说:“改、改、改、改、改、改。
”有的作家“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有的“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还有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直到把诗文改得”丰而不余一字(丰满而没有多余的字词),约而不失一词(简约而不残缺不全)“才肯住笔。
例如,大家都熟悉的散文家杨朔,他写的散文《雪浪花》,全文仅三千字左右,却修改了三百多处,其中许多处是作了多次修改的,一字未改的只有十五句。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死后,人们发现他的一篇文章竟改写了九十多次。
相传我国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常常把写好的文章贴在墙上,一边看一边修改,有的竟把原稿改得不留一字。
这些事实都说明了要想写好文章,是要勤于修改的。
“文不厌改”。
“修改出佳作。
”修改文章是作文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中考作文卷中常见一些文章没有标题,或文不对题、观点不明,或结构混乱,或内容不充实,或句子不通顺,或常用字都写错了……这固然与平时训练不够有关,但若是把好作文修改这一关,很多失误就完全可以避免。
既然修改文章如此重要,那么掌握临场出现问题的修改方法,还是十分必要的。
一、首先要认真修改提纲
提纲就像建筑楼房的图纸。
如果图纸有错误,有漏洞,待楼房盖好后再修改就十分困难了。
写文章也是这样,提纲列不恰当,文章写完后再返工就要费很大气力,因此,动笔写正文之前,首先要把提纲修改好。
二、要查文章体裁是否合于要求。
在判定文体是否合乎要求时,首先要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
如果是记叙文,要看看所写内容是否符合事实;如果是议论文,要看看观点是否正确,说理是否服人。
要仔细审查试卷题目中关于文体的要求。
规定什么文体你就写什么文体,否则,就会影响你取得好的成绩。
三、查作文题目。
先看是不是漏写了作文标题。
在阅卷中常常为一些写得不错的文章遗憾,因为有的考生忘记写作文题目而被扣分。
这一点对试题要求自拟题目的给材料作文尤其显得重要。
四、查文章的主题
偏离题意的作文,补救起来困难较大。
因此,认真、仔细审题是非常重要的。
拿到试题后,应先看一下作文题,做到心中有数。
如是急于行文。
审题不准,出现了文不对题的情况,补救起来是很费工夫的。
五、查看题与材料是否一致
如果所用的材料不能表现主题,主题就会被架空,这就必须修改;可以抽换材料,使其能有力地表现主题;也可增加文句,使主题与材料扣合得更紧密;如果主题可以变更的话,则可以修改揭示主题的句段,使其概括出材料的本质特征。
六、要查材料之间是否有内在联系。
文章如用了两个以上的材料,则要检查它们之间的关系;材料之间是否有内在联系,是否表现同一主题,没有内在联系的多个材料中,就必然有游离主题的材料,这就造成多中心,多主题。
对此,不要舍不得割爱,必须将游离主题的材料删除,使主题集中、突出。
七、要注意调整结构。
文章结构混乱,多是因为作文前思路不清造成的。
因此,在作文前,应先根据题意把思路理清楚。
如果可能的话,列一个简要的提纲,这样能从整体中把握文章的结构。
万一时间不允许列提纲,也要在脑子里构想出文章的大体框架。
成文后,审查的时候,发现结构混乱,千万不要着急。
先找一找原因:是缺少过渡段、过渡句,还是叙事前后顺序不对,或是议论、抒情段的位置不当,时空交代不清……
八、要注意详略得当。
同学们都知道,能表现中心的内容要详写,必要的交代或铺垫要略写。
有时在考场上写作文,写着写
着,忘了要表达的中心,就把不该详写的内容写得详细、具体了。
写完后,发现不必要的内容要舍得删去,需要详写的内容要展开,尽量写得具体、细致,紧紧扣住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九、要注意推敲语气。
词语运用得准确,主要靠平时的语言训练。
在考场上作文,脑子里主要是靠形象推动语言的进程,不必每个词语都去斟酌。
但一定要把内容表达得准确、精当、生动,合乎语法规范。
[教你一招]
把好修改关
托尔斯泰的《复活》对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在法院里的形象的描写,第一稿是这样写的:“她是个瘦削而丑陋的女人,她所认丑陋,是因为她那个扁塌的鼻子。
”后来改为:“一个矮矮个子的黑发女人,与其说她是胖的,还不如说她是瘦的。
她的脸本来并不漂亮,而且在脸上又带着堕落过的痕迹。
”这“在脸上又带着堕落过的痕迹。
”一句,就不单是写她脸的样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画出了遭遇摧残的痛苦经历。
比初稿深刻多了。
但托尔斯泰仍不满足,还反复修改,直到改到第二十次,才写成了现在小说中的样子:“这女人的面色显出长久受着监禁的人的那种苍白,叫人联想到地窖里储藏着的蕃藜所发的芽。
……两只眼睛又黑又亮,虽然浮肿,却仍然放光(其中有一只眼睛稍稍有点斜)跟她那惨白的脸儿恰好形成了有力的对照。
”这些生动的描写,比上面两次描写都更细致、鲜明,把一个深受沙皇制度迫害与贵族阶级侮辱的善良的劳动妇女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中考链接]
常州市中考作文题
1、考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巴勒斯坦有两片相距不远的海,一片是话水,鱼儿在水里游,鸟儿在海边唱,充满了勃勃生机;另一片是死水,没有游动的鱼儿,没有鸟儿的鸣啭,更没有孩子的欢笑。
注入这两片海的约旦河水是一样的,为什么差距如此大?原来活水接纳河水但并不保守,海里每流进一滴水就流出一滴水,接受与付出以同样的速度进行。
死海则小气地把河水储存起来,一滴不放。
懂得付出的,活着;只知接受的,死了。
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请联系生活实际,以“接受与付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试题所引用的材料,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
(2)立意自定。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4)题目自拟(不得直接以话题为题)。
(5)不少于550字。
(6)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能抄袭。
2、考题解析
这道题很富有逻辑思辩色彩。
关于两海有趣之处是:它们的水均源自一个源头,而流入两个海中。
那
么,是什么使之如此不同呢?仅仅是:一个接受,然后付出;一个接受后,就会保存拥有。
约旦河水流入加黎利海的顶端,然后从其底部流走。
大湖用这水,然后将之传给别人继续使用。
约旦河水然后流入死海,就永不再外流。
死海自私地保留了水,只为它自己。
这是死海致死的原因。
它得到,但从不给予付出。
付出多少,得到多少,这是一个基本社会规律。
也许你的投入无法立刻得到回报,不要气馁,一往既如地付出,回报可能会在不经意间,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出现。
因为接受与付出成正比。
如果一个人只知道接受与索取,而不知道付出与回报,那么他的人生也同样会变成一潭死水。
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全文内容要能正确反映“接受与付出”的关系,无须拘泥材料中“先接受,再付出”的顺序,能在
记叙或议论中渗透
..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感悟、经历和见解。
别忘了要选取自己最擅长的文体,给自己的文章拟一个诱人的标题。
3、失误例文
刹那芳华
常州考生
小时候便听说昙花一现的成语,觉得这花太过可惜,穷尽一生,却只换来流星般短促的美好时刻。
直到爷爷也种起昙花,便时时观察它,总在想着,它如此辛苦,究竟是为了什么?想起爷爷种的其它花,即使在含苞时,也骄傲地接受着人们的赞美,何况花开时节,仿佛众星捧月一般,美丽而长久。
然而昙花呢,它接受的是孤独。
我很少见爷爷悉心照料过它,仿佛花的生死不足一提。
是因为它的渺小和不令人惊艳吗?我想是的。
然而在它花开的那一晚,我却被生命所蕴含的无限能量震惊了。
依然是它所默默接受的夜晚,然而光芒却是如此耀眼,仿佛集合了所有星辰的光泽,整个夜空都在为它喝彩!
第二天,它的花瓣坠落一地,然而每一片,仿佛都能听到它满足的微笑声,为了刹那芳华,它付出了自己的一生,无怨无悔。
昙花的接受与付出让我肃然对生命敬畏。
4、升格指导
这篇文章的文笔还是比较优美的。
但是字数不足,没有挖掘出生命的内涵并提炼出人生的哲理是本文明显的缺陷。
修改本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可用哲理性的语言,为全文定下一个感情基调,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其次,由于文章的内容比较单薄,可在叙述完昙花的生命经历之后,围绕“接受与付出”这个主题,补充一个典型事例,来论述观点,从而提炼出富有思辨性的人生意蕴。
结尾部分要及时点题,语言要力求凝炼生动。
“文从改中出”,文章出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或文不对题,观点不明;或结构混乱;或内容不充实;或句子不通顺……只有经过反复修改,你的文章才能成为作文中的精品。
5、升格佳作
刹那芳华
常州考生
在无数个漫长而幽深的夜晚,它独自接受着黑暗的孤寂和清冷,然而它的内心却仿若冰山下的火种,充满着自信和希冀,因为相信有朝一日,满空的星辰都会为它歌唱。
小时候便听说昙花一现的成语,觉得这花太过可惜,穷尽一生,却只换来流星般短促的美好时刻。
直到爷爷也种起昙花,便时时观察它,总在想着,它如此辛苦,究竟是为了什么?想起爷爷种的其它花,即使在含苞时,也骄傲地接受着人们的赞美,何况花开时节,仿佛众星捧月一般,美丽而长久。
然而昙花呢,它接受的是孤独。
我很少见爷爷悉心照料过它,仿佛花的生死不足一提。
是因为它的渺小和不令人惊艳吗?我想是的。
然而在它花开的那一晚,我却被生命所蕴含的无限能量震惊了。
依然是它所默默接受的夜晚,然而光芒却是如此耀眼,仿佛集合了所有星辰的光泽,整个夜空都在为它喝彩!
第二天,它的花瓣坠落一地,然而每一片,仿佛都能听到它满足的微笑声,为了刹那芳华,它付出了自己的一生,无怨无悔。
昙花的接受与付出让我肃然对生命敬畏。
它对生命的坚韧让我想起一个人——鲍耶·雅诺什,非欧几里得学的创始人,他的一生也如昙花一样在孤独与嘲讽中度过,他的学说不被世人所认可,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却一刻也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终于,在他死后,他的学说被世人所认可,全世界都记住了他的名字。
生命中,有许多人接受着孤独和寂寞,然而他们内心坚定,对未来充满自信,为了理想宁愿付出自己的一生。
接受与付出如同生命送给我们的礼物,让我们勇敢地接受苦难的洗礼,等待为理想付出自己最美好的时刻,即使只是一刹那的芳华。
6、评点
修改后的文章与原文相比,内容明显充实了许多。
并且从中提炼出了富有思辨性的人生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接受与付出是生命送给我们的礼物,我们唯有勇敢地接受苦难的洗礼,人生之树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本文语言精练,例证翔实,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佳作平台]
佳作1
那一次,我懂了
常州考生
流光溢彩的鲜花,它们接受了阳光的洗礼,细雨的滋润,付出了自己婀娜多姿的脸庞来点缀世界;高大伟岸的树木,它们接受了人们的浇灌,鸟儿的祝福,付出了自己参天的绿荫来回报恩者;潺潺溪流,它们接受了雨水的恩赐,鱼儿的舞蹈,付出了自己甘甜清澈的血液来感谢造就……
驻足溪边,看溪水长流,汩汩的声响像在责备我;望绿树摇曳,高大身躯又如在鄙视我;拥遍地野花,
初绽笑脸却似在嘲笑我。
垂下头,我陷入迷茫。
欲睡的记忆再次回闪。
母亲病了,是多年的关节炎,憔悴的脸毫无生气的样子,偶尔的疼痛总牵伴着嘴角来回抽搐。
我却仍不以为然地“稳坐泰山”,怡然自得地看着动画片,巨大的声响使我将母亲的痛抛置脑后。
“××!”在广告阶段,我终于模糊地听到了母亲有气无力地呼喊。
我不厌烦地走到母亲跟前,嘟着嘴,老大不高兴。
“帮我倒杯水来。
”我不情不愿地随手拿了个杯子给母亲,又快速溜到了电视前。
正当我看得痴迷时,母亲又在叫唤了,我火冒三丈地走进卧室,劈头就对着生病的母亲叫道:“又怎么了,你烦不烦?”这一叫,母亲当即怔了,我看到她硕大的泪珠滚滚而下,苍白的脸色愈加难看。
我的喉咙口就像着了火一样,一句话也说不出,我迟疑地拿过杯子。
一看,这哪是水,是满满一杯子的山核桃,那是母亲为我准备的,是花了她整整一下午时间的……
回想起母亲的好,回想起母亲的爱,我惭愧于自己的付出少之又少。
从小到大,母亲的一个微笑是她为我付出的鼓励,一顿午餐是她为我付出的汗水,我连一个巴掌也是她为我付出的疼痛。
十几年来,我只懂得接受,从来没有想过付出的辛劳。
那一次,我懂了,我懂得了只有接受的人生苍白无力,只会接受的人懦弱无能。
我去了花店,我要让母亲看到最艳丽的玫瑰。
看着无数争奇斗艳的花朵,我选择了一颗花种,我要用自己的汗水养育出最美的花,用爱去倾注。
这是我该付出的!
点评:只知道一味地索取,而不知回报付出的人是多么自私!这篇文章的构思是很有新意的,行文张驰有致,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一次灵魂的洗礼。
佳作2
用心付出,方能接受圆满
常州考生
唐太宗之叹
唐太宗难过地对长孙皇后说:“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现在魏征驾鹤西游,我少了一面人镜了。
”皇后说:“陛下能说出这样一番话来,足见平时对于国事用心付出甚劳,只要陛下用心,何愁不能接受到宝镜?”
唐太宗为国家用心付出,遂有“贞观之治”,也为大唐的兴盛奠定了豪迈的基调,他也接受到历代皇帝希冀的后人说出的一声“英明”。
杜十娘之叹
杜十娘眼噙泪水,对李甲说道:“想我流落风尘多年,自以为阅人无数,不想有眼无珠,心眼未开,以致当日所托非人。
为你付出,今日要接受的竟是遭你离弃。
悔当初不用心,沉醉于你的花言巧语之中,现在悔之晚矣。
就让我一死以警示后人付出时要用心看,用心听吧!”说完抱起百宝箱纵身跃入滔滔江水之中。
目迷于五色,耳聋于五音,惟有次次都用心付出,才能不为声色所迷,接受圆满的结局。
我用心付出
你若对生活用心付出,生活也会对你微笑。
三年前,我恨无双翼上九天揽月,无孤鳍下五洋捉鳖,恨不能与古之圣贤把酒言欢,与今之名士坐而论道。
三年来,我用心付出,用心感悟生活,无翼可上九天,无鳍可下五洋。
我对于学习付出,神驰古今,意鹜八极。
人若对生活用心付出,野火处可看到春风又生的美景,窥一斑可知全豹;只求接受,一叶即可障目,掩耳即想盗铃。
王熙凤只求接受
弥留之际的王熙凤见到尤二娘的冤魂,恍惚中愧然道:“我如今也后悔素日里只接受不付出,竟被世上那“权利”二字迷了心窍,我“弄权铁槛寺,毒没相思局,”只想接受,逼死鲍二家的,借剑害死了你,现在终落下家亡人散各奔腾,竟悬悬半世心,可见我只求接受不愿付出的结果是贪婪的欲念灭了我心中一切美好的东西。
总结
用心付出,生活中处处皆宝镜;付出无心,付出只接受欺骗;我付出,三年来接受天下事;只求接受,聪明反被聪明误。
点评:付出与接受是一对孪生兄弟。
只有用心付出,才能得到丰厚的回报。
文章构思精巧,例证有力,读来令人深受启发。
佳作3
交给滇池的答卷
常州考生
来到滇池边,一只只红嘴鸥翩然向我们飞来。
很显然,这是在向我们致意,它们急于向人类表达自己的欣喜之情,因为它们又能回到久别的家园了。
环境的改善,使滇池周边充满了活力。
五十年代的滇池,一派勃勃生机:鱼儿畅游,草儿轻拂,花儿妩媚。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七八十年代,这一切逐渐消失了。
沿滇池岸便行走,只见厂矿成片,烟囱林立,排污的管子放肆地伸向纯洁的滇池。
到了九十年代,就连岸边居住的人都纷纷搬走了。
天空中层层烟雾缭绕,湖面上污物到处漂浮。
有人编了这样几句顺口溜来形容滇池的变化:五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臭气熏天成公害。
滇池环境的急剧恶化,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政府明令对滇池进行全面治理,投入巨大。
现在,每天都有打捞船巡视,清理污物;每天都有挖泥船在污染严重的地区打捞淤泥;每天都有研究人员对水质进行监测。
政府还责令周边厂矿停产或迁址。
经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近年来,环境大为改善,滇池的水质逐渐转好,人们又能回到滇池边居住了。
云南民族村、红塔基地的建成,成为了人们旅游、健身的好去
处。
滇池展开了宽广的胸怀,久别的红嘴鸥又回来了,鱼儿欢快,草儿青葱,花儿绽放。
蔚蓝的湖面上,微风袭袭,渔人好不惬意!天更蓝,水更清,人更美了!一切都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这是一份答卷,一份交给滇池的答卷。
我想,人类虽然需要金山银山,但更需要绿水青山。
希望我们共同努力,为了我们美好的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点评]
本文作者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切入“答卷”这一话题,“选点”精妙。
文章运用对比手法,说明了加强环保的意义。
让我们共同努力,把地球建成宇宙中最美的家园。
佳作4
无语
常州考生
海,给了鱼儿一片蔚蓝的天空,鱼儿,也给了海一片生机;大地,给了树木成长的厚土,树,也反赠给大地一片阴凉;天空,给了鸟儿自由翱翔的天堂,鸟儿,也赋予天空一片快乐……
海,在付出时,懂得了接受,是自己,在原本沉寂的身躯中注入了活力;大地,懂得了付出后的接受,是自己,给原本单一的身体绣上了点点斑斓;天空,在付出后,也落落大方的接受了回报,是自己,给孤独蓝色增加了绚丽的舞台……
懂得付出,就要懂的接受,如果一味的只是单方面的付出,那时一种愚蠢的表现。
当然,如果只是异想天开的在等待他人付出,那就更是一种年幼无知的体现。
付出与接受是无法单方面存在的,没有付出哪有接受,没有接受又何需付出呢?海,大地,天空他们并不是无畏的付出,也并不是贪心的接受。
他们懂得了付出与接受共存。
而当他们懂得如此,并付诸行动,夺目的光环就在他们的身上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在人生的道路上,付出与接受是不可避免的。
在荆棘路前,看着条条荆棘,不免退避三舍之感油然而生。
但当你付出努力,忍住被荆棘划过时的剧痛感,胜利的女神已经向你露出了灿烂的微笑,这时,请你不要害羞,自豪的去拥抱本就属于你的成功!
大海无语,却有鱼儿为它编制多彩的图案;大地无语,却有万物为他谱写生命的乐章;天空无语,却有鸟儿们为他演唱生活的美好。
付出后有对良心的慰藉,接受后有对生活的追求。
生活虽无语,却有着付出与接受的轮回,有着付出与接受所谱写的动听、美妙的华丽乐章!
请把握好付出与接受!
点评:习作诠释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接受与付出是相辅相成的,它是一个和谐的、有机的整体。
要记住,有付了就有回报。
佳作5
热水瓶风波
常州考生
爱是生命的真谛,接受是爱的源泉,而付出则是爱的灵魂。
任何的接受与付出,都是情感的陶冶与升华。
暑假我去参加夏令营的短短几天,就充分领略了其中深刻的含义——
初来乍到,我和一个胖胖的女孩住到了同一宿舍。
瞧着对方的模样,我皱起了眉头,查点儿嗤之以鼻。
她倒是“恬不知耻”,大模大样的做起了介绍,天真的我真有点嫉妒。
营里的生活,样样都不错,唯独灌热水瓶这号事烦了点,我一脸的不情愿——谁愿意大热天跑来跑去!?可第二天早晨,我惊愕了,三个热水瓶灌的满满的,难道是——她?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大大咧咧,毫不客气的用了两瓶。
谁让她这么多管闲事的呢,反正我也会,只不过有人“抢先”罢了,我把剩下的第三个热水瓶“哐当”一声放在了她的床边……
接连下来的几天,我都以逸待劳,毫不客气的享受着她辛勤换来的成果,而且接受的更加心安理得,她也一直是一脸天真的笑。
一天游戏时,她扭伤了脚,只能躺在宿舍的床上,我悲叹自己中了“头等奖”,居然要去帮她拿水。
本小姐这么娇弱,哪能干那种事,于是乎……我下定决心不去灌热水,看她怎么样。
那知第二天,三个热水瓶护卫兵似的整齐排列在我们的床前,似乎在朝着她鞠躬敬礼,而对着我龇牙咧嘴的尽情嘲笑。
我的心仿佛被人揪了一把,是惭愧,是悔恨,还是责备?望着仍旧躺在床上的那个胖乎乎的身影,我的头低得很低。
我几近于卑鄙的接受了她的恩惠,而她却仍在辛勤的付出。
一个简单的行为却照射出我灵魂的猥琐,我羞愧的无地自容。
有人说付出和接受是等价的,是一种人们情感的储蓄,一味的索取,只会等来情感的毁灭;我要说:付出与接受是双向的,只有一方的的主动是得不到真情的回报的,我们需要彼此心灵真诚的付出。
隔天,我们床前的三个热水瓶旁又多了二个鲜红的热水瓶:我们彼此对视着,笑了。
点评:习作选材典型,以“热水瓶”为线索,展示了人物美好的心灵。
叙事简洁、生动,颇具感染力。
佳作6
我接受,我付出,所以我幸福
常州考生
自小我就认为喝牛奶是一种骇人的举动,因为不能与牛宝宝争一个妈妈;自小我就喜欢贴近泥土看水蚤亲吻,听水里泡泡吵架;自小我就喜欢一个人坐着,懒洋洋地看着懒洋洋的太阳,他伸腰我就伸腰,他喝酒我不喝酒。
爸爸妈妈都说我是幸福。
是我幸福,还是妈幸福?奶奶说是所有人的幸福。
当我学会采石榴花当伞,学会捏泥人把玩时,妈妈就对我说,我拿着的是自然赋予的,而泥人是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