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文化在小学班本课程中的多学科整合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节气文化在小学班本课程中的多学科整合探索
摘要: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历史,为人们的
农事耕作提供参考,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每一个节气都是环境
和气候变化的直观反映,其中包括的内容和习俗,更是丰富而精深,蕴含着丰富
多样的多学科教学资源,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尤为突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二
十四节气融入教学之中,同时开展跨学科的整合实践探索,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
传统文化的认知,还能为学生了解自然与生活提供更有利的根据,进而为学生综
合实践能力的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文化;小学班本课程;多学科整合教学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是小学语
文二年级教材中的《节气歌》。
每每听到孩子们用稚气的语调吟诵时,我们不禁都会为前人
的智慧点赞!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占据核心地位,其中蕴含的教育资源也是不
可忽视的,因此我们要结合学科教育引导学生抓住文化当中的精髓,更好地认识、传承以及
发扬传统文化。
小学学科教学和二十四节气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二者的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提供动力。
下面本文将重点讨论如何将传统二十四节气
文化和小学班本课程进行有效整合。
一、建构班级节气课程,树立文化传承意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通过在学校校本课程的整体构建框架中探索具
有班级特色的班本化课程,让学生参与课程的实践来认识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并体验传统节日、节气,在经典诵读、“听说读写”相结合的学习实践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实
现培养身体强壮、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具有中华文化自信的学生这一个育人目标。
节气课程的建构有多种形式。
在进行课程整体建构的时候,要以“五育”并举为指导思想,以小学六年为序列,根据低、中、高三个年段的认知特点来分层设计与推进。
同时,还要以
学科教材,特别是语文教材中的教学资源为载体来架构班级的节气课程。
当然,每名师生、
每个学科、每个学生家庭都可自主地参与其中。
二十四节气凝聚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农耕智慧,首先我们可以以普及耕种知识为起点,
研究农耕活动内容,开展以“二十四节气”为节点的主题式耕种体验活动,如在春天的种植活
动中,学校注重科学课与劳动课的统筹,在吟诵着“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中,学生在
学校的种植基地里种下果树苗、撒播下蔬菜瓜果的种子。
每一位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的劳作技能、体验耕种喜悦的同时,也有了一些亲近自然与土地的机会。
通过开展这些实践活动,让
学生共享了自我成长的乐趣,同时他们也会发现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心中油然
升起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在诗词中“感触”二十四节气
除了在实践活动中“触摸”二十四节气之外,学生还可在无数诗词经典中去“感触”节气的
变化。
对此,老师可引导学生多诵读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经典古诗文,让学生借古诗了解节
气的来历、习俗等,将自己对节气的体验移注其中,用节气诗闪亮每一个日子,诗意地行走
于四季的轮回与更替之中,在经典诵读中亲近母语,亲近文学经典。
如以端午节为例,与节气中的“芒种”“小暑”相邻,正值夏季,暑热来袭,一些习俗便藏
在诗词之中,可吟诵苏轼《浣溪沙·端午》,透过“明朝端午浴芳兰。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了解端午用芳兰草沐浴,用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等习俗;也可吟诵欧阳修《渔家傲》,通过“五色新丝缠角粽”、“菖蒲酒美清
尊共”等诗句了解端午节用五彩的丝线包扎多角形的粽子,煮熟了盛进镀金的盘子里,送给闺中女子,沐浴更衣,祛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举杯饮下雄黄酒以驱邪避害的习俗。
总之,多
形式、广范围的节气诗词诵读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节气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以“节气”为主题践行多元教学活动
二十四节气代表着周而复始的物转星移,给人们带来遐想、启迪和抚慰,也因此产生了
浩如烟海的文艺作品,成为语文学科的课程资源;随着文化传播,传统节气文化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国际范”十足,为英语教学提供了课程资源;古人通过观察、测量、总结的天气、气象、四季的变化等,成为科学学科的课程资源……这些都是珍贵的以“节气”为主题的教学资源,加以整合,让学生受益匪浅。
教师可以以节气为线索,以“听说读写”四大技能为载体整合设计,开展跨学科的综合实
践活动。
“听”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的手段之一。
在教学节气知识时,可以结合应景的节气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展开审美想象。
立春时节,《找春天》、《江南春》可以带领学生进入一派新鲜气象的春季;立夏之时,《夏天里
的成长》里有着生长迅速的生物;秋分时节和小雪之际,可以和学生一起听听《秋天的雨》、《听听,秋天的声音》。
节气的更替和随之而来的气候变化让学生有着不同的感受,教师可借此设计各种“说”的
活动,如让学生说一说节气历史。
如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迄今已存在了2000多年,
是我国首个跻身世界“非遗”的节日。
说节气的科学原理。
如探究节气设定的日期中,了解天文、阴阳合历、“闰月”等知识。
“读”的活动在诗词教学中已经贯彻得很到位了,也可在英语教学中有所体现,,如读一
读传统节气、传统食品等。
如清明——Qingming Festival、粽子——rice dumpling等。
“写”则可将学生的所得所思所悟落到实处。
以二十四节气为写作素材,可以让学生重归
自然,审视自然,使写作教学内容更为丰富。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不同的节气写对联、编写谚语或歇后语等等。
当然,基于节气的多元活动还可走出家门,去室外拍摄能反映明显的节气特点的景物,
并在图片上配以解说。
结束语
无论是在生活实践,还是在课堂的教学中,二十四节气都是一门值得研究探讨,更值得
推广的学问。
二十四节气课程是小学教学内容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通过引导学生对
二十四节气的特征、来源分析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生产生活与节气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
发展规律。
当然,不同的节气会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切入点,这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零散性和
活动的随意性,仍有待教师们的进一步研究,为最大化地发挥二十四节气的教育价值,为小
学教学提供助力。
教师在二十四节气教学中,还要注重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优化设计教学活
动和革新,改进教学评价,让学生能够将这部分内容进行融会贯通,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
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华星.岁时民俗片《二十四节气》编导思考.民俗研究,1988(4).
[2]刘林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科教导刊,2012(2):244-245.
[3]付玉华. 二十四节气与小学语文主题活动相融合的实践研究[J]. 中国农村教育,2019,000(003):P.86-86.
[4]丁芳. 开发二十四节气资源,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r——小学高年级二十四节气语文综合性学习初探[J]. 小学教学研究(学生版),2018,000(009):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