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上册《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上册《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
课型:综合欣赏课
教学内容:
1、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
2、聆听《彝族舞曲》
3、完成实践与创造第三题、第六题
教学目标:
1、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和《彝族舞曲》,感受波尔卡舞曲音乐的情绪及风格节奏特点,掌握音乐的节奏型,通过音乐视频,对各种管弦乐器的音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学习波尔卡舞曲这种题材音乐作品的特点;初步了解约翰•施特劳斯及其在音乐艺术上所做出的贡献。
3、聆听《彝族舞曲》,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认识并记住琵琶的音色及器乐独奏的表演形式。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雷鸣电闪波尔卡》的复三部曲中不同主题的音乐风格特点及典型的节奏型。
2、了解有关波尔卡舞曲方面的相关知识及约翰•施特劳斯对世界音乐的贡献。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打开课件出示雷雨的画面,导出本节课课题《雷鸣电闪波尔卡》;
2、向学生介绍这首乐曲是一首管弦乐,由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
二、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管弦乐曲
1、播放视频音乐让学生看着书上各种打击乐器来欣赏,感受各种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的音色,听后回答问题:
1)说出你看到的打击乐、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的名称?2)这首乐曲分几段?第一段出现了几次?
3)对这段视频你还有什么问题?(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指挥家:克拉杨的生平,以鼓励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增加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赫伯特·冯·卡拉扬(1908年4月5日-1989年7月16日),出生于萨尔茨堡,是一位奥地利指挥家、键盘乐器演奏家和导演。
卡拉扬在指挥舞台上活跃70年。
他带领过欧洲众多顶尖的乐团,并且曾和柏林爱乐乐团有过长达34年的合作关系。
他热衷于录音和导演,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音像资料(到1988年为止他发行超过1亿张唱片约700款录音),包括众多的钢管,歌剧录音和歌剧电影,涵括从巴洛克,到后浪漫主义欧洲作曲家,甚至部分现代乐派的作品。
其中一些作品,如贝多芬的交响曲还被多次录制。
卡拉扬在音乐界享有盛誉,甚至在中文领域被人称为“指挥帝王”1908年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这里曾经诞生过世界上最伟大的天才作曲家莫扎特。
卡拉扬的祖籍是希腊,他的前辈最初从希腊来到德国从事建筑设计,后来有一些亲属去维也纳定居。
卡拉扬的父亲是一家医院的院长,也是
一名外科医生,他爱好音乐,从小就想当一名乐手,可是最终没有实现这个愿望,因此,卡拉扬去学习音乐使父亲感到特别高兴。
卡拉扬的母亲表面上不太懂音乐,但她却能在内心感受音乐,她是一个瓦格纳迷。
卡拉扬从4岁半就开始登台演奏,他的哥哥学习钢琴比他早,可是他不能容忍哥哥比他强,于是就躲在钢琴下面偷听哥哥弹琴。
整整15年,卡拉扬一直听哥哥一遍又一遍地弹奏相同的曲子,这促使卡拉扬更加努力,过了两个月之后,他就赶上了哥哥的弹奏水平。
后来他独自来到了维也纳,遇到了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这位老师教了他三个月之后便对他说:“假如你感到你无法用两只手来表达你心里的想法,就应当去做一名乐队指挥,这样才不会出现悲剧性的结果。
”这位老师的教诲影响了卡拉扬的一生。
后来卡拉扬在萨尔茨堡筹办了一场音乐会,当时他只是想试探一下能否成功。
卡拉扬的英语、意大利语、法语和德语都说得非常流利,他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指挥,而且是一个极富人格魅力的人1989年 2月与维也纳爱乐在纽约最后一次演出。
7月16日在排练威尔第歌剧假面舞会时因心脏病发逝世。
4)出示竖琴、大小提琴、定音鼓、大军鼓、打叉的画面,让学生回答其乐器名称。
2、乐曲简介:1868年春天,约翰,施特劳斯接受金星艺术家协会的委托,为当年的维也纳狂欢节创作一首乐曲。
作者创作了这首《雷鸣电闪波尔卡》,并且献给维也纳艺术家协会。
同年2月16日在维也纳艺术家协会主办的“黄昏的明星”舞会上首次演出。
在作者的一百
多首波尔卡作品中,这首乐曲是他最为得意的、也是最富有演出效果的乐曲之一。
乐曲具有鲜明的法国风格:在波尔卡节奏的不断反复中,加入一些生动而逼真的造型性音响,以突出乐曲的标题性和描绘性。
作者意在表现:一个令人兴高采烈的节日里,人们聚集在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厅里舞蹈。
这时,外面狂风大作,暴雨倾盆,雷鸣电闪。
然而,舞厅里的人们却舞兴正浓,全然不顾外面的雷雨交加,依然翩翩起舞。
乐曲为G大调,2/4拍,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
乐曲开始是一个简单的引子;乐曲的A段有两个主题。
其第一主题是描绘舞会盛况的音乐。
它的情绪热烈欢快,休止符的使用(2/4〉使音乐富于弹性。
第二主题速度加快,采用下行音阶的手法,并在每个音级之间嵌进一个属音(5),从而使音乐气氛发生变化,好像新换了队形和舞步,也好像是在描绘:正当人们舞兴正浓的时候,乌云密布,暴风雨即将来临。
但是,人们并不介意,反而跳动得更加欢快了。
乐曲的B段由两个主题构成。
其第一主题在第二主题后面再现,构成一个单三部曲式。
B段的音乐好像在表现:尽管外面风声大作、雷电交加、暴雨狂泻不止,而舞厅里的人们依然兴致很高、舞兴不减。
乐曲的第三乐段再现了乐曲的A段。
乐曲的尾声用了两次长的颤音,后面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将音乐情绪推向高潮。
乐曲在欢快的高潮中结束。
3、作者简介: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1﹞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出身维也纳的一个音乐世家,与父亲同名,人称“小约翰,施特劳斯”。
与父亲相比,小约翰的艺术成就似乎更大一些。
其主要成就在于把维也纳圆舞曲发展成音乐会乐曲,因而在众多作曲
家中,获得了“圆舞曲之王”的美誉。
他的创作结合奥地利民间音乐和日常生活音乐,具有曲调新颖、节奏活泼、配器华丽、描绘性强等特点,堪称维也纳交响音诗。
在其一生的创作中,他写了约一百七十首圆舞曲,141首波尔卡,百余首其他舞曲,四十余首进行曲,16部轻歌剧。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蓝色多瑙河》、《艺术家的生活》、《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春之声圆舞曲》、《雷鸣电闪波尔卡》、《闲聊波尔卡》、《拨弦波尔卡》、轻歌剧《蝙蝠》等。
4、课件介绍管弦乐队演出乐器分布图。
5、介绍波尔卡舞曲:19世纪30年代源于波希米亚(今捷克西部地区)的一种两拍子舞蹈。
19世纪40年代流传于整个欧洲。
波尔卡舞曲的主要特点有:多为2/4拍,速度适中或较快,典型节奏为:2/4 X X X X X X X X X 0
6、复听乐曲,完成实践与创造第三题。
三、聆听琵琶独奏《彝族舞曲》
1、播放杨靖演奏的视频,让学生对琵琶的演奏方式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乐曲创作背景介绍:《彝族舞曲》作于1960年。
作者王惠然是一位部队文艺工作者,早年经常跟随彝族、苗族的马帮下基层,并在沿途的采风过程中获取了大量的彝族音乐舞蹈信息。
再加上作者对彝族人民生活的长期观察和了解,积累了丰富的音乐素材,因此而奠定了创作这首乐曲的坚实基础。
关于创作情况,作者说过这样一段话:“在行军的路上,赶着马帮的老乡们常常为我们演唱风格别致、丰
富多彩的彝族民歌、山歌,我留心地观察他们的表演,学会了不少民歌和舞蹈。
其中最感人的是彝族舞蹈《烟盒舞》,我记得歌词有‘烙上一个洞,绣上一朵花’这几句。
彝族青年们那优美动人的舞姿,柔情动听的旋律,轻快、富有弹性的节奏,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
加上我对彝族生活的观察,积累了丰富的音乐素材,这为我后来创作《彝族舞曲》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3、出示图片,彝族风情介绍;包括衣着、风俗……
4、作者介绍:王惠然〔1936—〕浙江镇海人,琵琶演奏家。
自幼酷爱音乐,对弹奏琵琶、月琴等民族乐器具有浓厚的兴趣。
1956年参加部队文艺工作。
1958年入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任琵琶、柳琴演奏员。
其作品主要有: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月下歌舞》,柳琴独奏曲《春到沂河》、《幸福渠》,弹拨乐合奏《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
5、出示图片,琵琶介绍:中国传统弹拨乐器,因其演奏之声而得名“琵琶”。
其共鸣箱为木质,呈半梨形状,面板呈平面状,背板圆滑而光洁,琴颈为曲项,设4相(后增至6相),有12品、13品、14品、20品等多种形制,琴上张四弦。
演奏时将琵琶竖抱于胸前,左手按弦,右手套以拨子演奏。
琵琶的音域宽广,音色明亮、清脆,多用于独奏或合奏。
琵琶源于我国古代的鼗(táo))鼓,即幼儿玩具拨浪鼓。
汉代时为直项,类似今天的月琴、秦琴、大阮等弹拨乐器。
晋代时由西域传入一种曲项琵琶,后来在这两种琵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我们今天常见的琵琶。
6、复听,记住印象深刻的音乐主题,试着把它唱出来。
四、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内容,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