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清平乐 村居》古诗词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地方官的辛弃疾刚严果毅。他处理公事赏罚分明,担任湖 北安抚使时,当地其他官员纵使部下殴打百姓,辛弃疾不官官相护, 认为错在军人,因此被贬官。他还创建地方武装“飞虎军”、粮灾 期间主持救荒、兴修水利工程等等,执政卓有成效。
一 诗人生平
步入仕途
在起义军中的表现,以及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辛弃疾名重一 时。宋高宗任命作为“归正人”的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 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二十三岁。
三 诗词赏析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 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 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 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
给人一种诗情画意 ,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 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 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 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 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三 诗词赏析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 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 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 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第三部分
诗词 赏析ຫໍສະໝຸດ 三 诗词赏析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 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 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 ,“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 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 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绍熙五年(1194年),辛弃疾遭弹劾,庆元二年(1196年), 辛弃疾遭罢官。
第二部分
诗词 内容
二 诗词内容
清平乐·村居
作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音同"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二 诗词内容
注释
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 言为吴音。 ⑷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⑸翁媪(ǎo):老翁、老妇。 ⑹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⑺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⑻亡赖:”亡“读wú,通假字,通“无”。这里指小孩顽皮、淘 气。 ⑼卧:趴。
这一幕被他的同袍们发现,他们被辛弃疾的壮志所感动,纷纷 发誓要跟随他,共同为国家的复兴而努力。这个故事后来传为佳话, 辛弃疾也借此创作了《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这首脍炙人口的词 作。
完结
——感谢聆听
在济南附近,还有一个名叫义端的和尚,也集合了千多人起来 反金。辛弃疾劝说义端归顺耿京。然而,义端从军营中逃跑,还窃 取了耿京的节度使印。耿京因此大怒,因为是辛弃疾拉拢义端入军, 因此要处死辛弃疾。辛弃疾请求三天的期限,成功追获义端,最终 斩杀了他,赢得了耿京的器重。
四 诗人典故
陈亮来访鹅湖同游
1188年秋天,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 统一大计。朱熹因故推辞了这次铅山之会。这年冬,到了相约之期, 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傍晚,雪后初晴,夕照 辉映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看见期思 村前驿道上骑着大红马而来的陈亮,大喜过望,病痛消散,下楼策 马相迎。
辛赞便让辛弃疾拜他为师,接受了他的教导。这一阶段,辛弃 疾广泛地接触和学习了儒家的各种经典并习诗作文,受到过良好的 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
一 诗人生平
反金报国
淳熙二年(1175年)秋,辛弃疾出任江西提点刑狱,平定茶商 起义。一直到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不断调官,为仕途奔 波,很少有空再思虑复国大计。
二 诗词内容
翻译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 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 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 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 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 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 刚摘下的莲蓬。
二 诗词内容
创作背景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描绘了农 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 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 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全词以白描手法,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地 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 ,一 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 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 ”,亲密无间, 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三 诗词赏析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 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 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 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 态,即可知晓。
辛弃疾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愤懑,但他并未放弃。他写下了一首 首壮怀激烈的诗词,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和收复失地的愿望。这些 诗词传遍了大江南北,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的复兴而奋斗。
四 诗人典故
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年轻时,怀揣着收复失地的壮志,在军中历练。某日夜 晚,他醉卧军营,朦胧中挑起油灯,凝视着手中的长剑。心中涌起 无尽的豪情,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率领的千军万马,在战场上奋勇杀 敌。
一 诗人生平
晚年生活
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建好带湖新居,并作《新居上梁 文》,开始以稼轩居士自称。第二年,他真正开始了自己的退居生 活,摆脱了官场的烦扰,诗歌中更多记述日常琐细。
淳熙十四年(1187年),宋孝宗重新任命辛弃疾担任主管冲佑 观的祠官,绍熙二年(1191年),宋光宗任命辛弃疾为福建提点 刑狱。在任期间,辛弃疾再次上书,提出应当加强荆、襄两地的军 备力量(荆湖北路和襄阳地区)以便守住江南。
辛弃疾在与陈亮别后写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中发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正是这种豪 情壮志的写照。辛弃疾和陈亮这次会晤,瓢泉共酌,鹅湖同游,长 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乃别,成为文坛佳话。
四 诗人典故
剑指山河志未酬
在南宋朝廷中,辛弃疾多次上疏请求北伐,但都被主和派所阻 挠。一日,他在皇宫外长跪不起,请求皇帝给予他领兵北伐的机会。 皇帝被他的忠诚和执着所打动,但最终还是因朝中的反对声音而未 能成行。
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 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 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 “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 。“卧”字的用得极妙它 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 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比坐、躺、趴等用的更妙,就 更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不久,宋孝宗即位,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 耻的锐气,重用主战派人士张浚,进行宋室南渡以来的第一次主动 北伐(参见词条“隆兴北伐”),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由于主将 之间的嫉功害能,导致符离大败,随后金宋签订“隆兴和议”。
在此情况下,主和派势力又占了上风,但二十六岁的辛弃疾不 为所动,向宋孝宗上《美芹十论》(又称《御戎十论》),客观地 分析了宋金双方的形势,提出了周密详尽的恢复大计和克敌制胜的 战略战术。
清平乐·村居
——宋代·辛弃疾
目 一 诗人生平 二 诗词内容
录 三 诗词赏析
四 诗人典故
第一部分
诗人 生平
一 诗人生平
早年经历
辛弃疾出生于1140年5月28日,在山东历城长大。他的爷爷辛 赞先后做过谯县和开封等地的地方守令,是当地的一位颇有名望的 人物。辛弃疾少年时期,辛赞曾在亳州做县令,当地有一位名叫刘 瞻的诗人,长于作田园诗,在当地颇负一些声名。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 、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 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第四部分
诗人 典故
四 诗人典故
追擒叛徒义端和尚
金帝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一些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汉人忍无 可忍,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声势最浩大的一支队伍是山东境内揭 竿起义的一支队伍,领头的耿京是一位农民出身的济南人。辛弃疾 率领众人投归耿京,并且负责全军的书檄文告等工作。
一 诗人生平
步入仕途
在起义军中的表现,以及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辛弃疾名重一 时。宋高宗任命作为“归正人”的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 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二十三岁。
三 诗词赏析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 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 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 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
给人一种诗情画意 ,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 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 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 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 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三 诗词赏析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 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 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 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第三部分
诗词 赏析ຫໍສະໝຸດ 三 诗词赏析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 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 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 ,“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 概》)。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 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绍熙五年(1194年),辛弃疾遭弹劾,庆元二年(1196年), 辛弃疾遭罢官。
第二部分
诗词 内容
二 诗词内容
清平乐·村居
作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音同"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二 诗词内容
注释
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 言为吴音。 ⑷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⑸翁媪(ǎo):老翁、老妇。 ⑹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⑺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⑻亡赖:”亡“读wú,通假字,通“无”。这里指小孩顽皮、淘 气。 ⑼卧:趴。
这一幕被他的同袍们发现,他们被辛弃疾的壮志所感动,纷纷 发誓要跟随他,共同为国家的复兴而努力。这个故事后来传为佳话, 辛弃疾也借此创作了《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这首脍炙人口的词 作。
完结
——感谢聆听
在济南附近,还有一个名叫义端的和尚,也集合了千多人起来 反金。辛弃疾劝说义端归顺耿京。然而,义端从军营中逃跑,还窃 取了耿京的节度使印。耿京因此大怒,因为是辛弃疾拉拢义端入军, 因此要处死辛弃疾。辛弃疾请求三天的期限,成功追获义端,最终 斩杀了他,赢得了耿京的器重。
四 诗人典故
陈亮来访鹅湖同游
1188年秋天,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 统一大计。朱熹因故推辞了这次铅山之会。这年冬,到了相约之期, 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傍晚,雪后初晴,夕照 辉映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看见期思 村前驿道上骑着大红马而来的陈亮,大喜过望,病痛消散,下楼策 马相迎。
辛赞便让辛弃疾拜他为师,接受了他的教导。这一阶段,辛弃 疾广泛地接触和学习了儒家的各种经典并习诗作文,受到过良好的 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
一 诗人生平
反金报国
淳熙二年(1175年)秋,辛弃疾出任江西提点刑狱,平定茶商 起义。一直到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不断调官,为仕途奔 波,很少有空再思虑复国大计。
二 诗词内容
翻译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 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 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 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 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 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 刚摘下的莲蓬。
二 诗词内容
创作背景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描绘了农 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 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 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全词以白描手法,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地 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 ,一 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 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 ”,亲密无间, 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三 诗词赏析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 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 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 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 态,即可知晓。
辛弃疾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愤懑,但他并未放弃。他写下了一首 首壮怀激烈的诗词,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和收复失地的愿望。这些 诗词传遍了大江南北,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的复兴而奋斗。
四 诗人典故
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年轻时,怀揣着收复失地的壮志,在军中历练。某日夜 晚,他醉卧军营,朦胧中挑起油灯,凝视着手中的长剑。心中涌起 无尽的豪情,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率领的千军万马,在战场上奋勇杀 敌。
一 诗人生平
晚年生活
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建好带湖新居,并作《新居上梁 文》,开始以稼轩居士自称。第二年,他真正开始了自己的退居生 活,摆脱了官场的烦扰,诗歌中更多记述日常琐细。
淳熙十四年(1187年),宋孝宗重新任命辛弃疾担任主管冲佑 观的祠官,绍熙二年(1191年),宋光宗任命辛弃疾为福建提点 刑狱。在任期间,辛弃疾再次上书,提出应当加强荆、襄两地的军 备力量(荆湖北路和襄阳地区)以便守住江南。
辛弃疾在与陈亮别后写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中发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正是这种豪 情壮志的写照。辛弃疾和陈亮这次会晤,瓢泉共酌,鹅湖同游,长 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乃别,成为文坛佳话。
四 诗人典故
剑指山河志未酬
在南宋朝廷中,辛弃疾多次上疏请求北伐,但都被主和派所阻 挠。一日,他在皇宫外长跪不起,请求皇帝给予他领兵北伐的机会。 皇帝被他的忠诚和执着所打动,但最终还是因朝中的反对声音而未 能成行。
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 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 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 “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 。“卧”字的用得极妙它 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 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比坐、躺、趴等用的更妙,就 更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不久,宋孝宗即位,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 耻的锐气,重用主战派人士张浚,进行宋室南渡以来的第一次主动 北伐(参见词条“隆兴北伐”),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由于主将 之间的嫉功害能,导致符离大败,随后金宋签订“隆兴和议”。
在此情况下,主和派势力又占了上风,但二十六岁的辛弃疾不 为所动,向宋孝宗上《美芹十论》(又称《御戎十论》),客观地 分析了宋金双方的形势,提出了周密详尽的恢复大计和克敌制胜的 战略战术。
清平乐·村居
——宋代·辛弃疾
目 一 诗人生平 二 诗词内容
录 三 诗词赏析
四 诗人典故
第一部分
诗人 生平
一 诗人生平
早年经历
辛弃疾出生于1140年5月28日,在山东历城长大。他的爷爷辛 赞先后做过谯县和开封等地的地方守令,是当地的一位颇有名望的 人物。辛弃疾少年时期,辛赞曾在亳州做县令,当地有一位名叫刘 瞻的诗人,长于作田园诗,在当地颇负一些声名。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 、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 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第四部分
诗人 典故
四 诗人典故
追擒叛徒义端和尚
金帝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一些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汉人忍无 可忍,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声势最浩大的一支队伍是山东境内揭 竿起义的一支队伍,领头的耿京是一位农民出身的济南人。辛弃疾 率领众人投归耿京,并且负责全军的书檄文告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