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真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高考卷中那些不正经的高考题(一)
(2016全国卷Ⅰ)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
据此完成4~6题。
4.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
5. 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A.技术创新
B.空间集聚
C.市场拓展
D.产品升级
6. 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答案:4.A 5.B 6.D
解析:4.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这可知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服务种类。
5.根据材料,各城市分工明确,同类产业活动集中在同一个城市,因而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空间集聚。
6.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可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考点:城市化和城市规划。
不正经的理由:我们课本上讲的城市的空间结构从里向外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郊区。
而兰斯这厮却完全和课本上的反了,变成了郊区在内城市在外的绿心城市,完全打乱了我们的认知。
(2017全国卷Ⅲ)我国为保护棉农利益,控制国际棉花进口,国内的棉花价格约比国际市场高1/3;我国纺织行业工人工资一般为美国的1/4,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3倍。
我国一些纺织企业为利用国际市场棉花,在国外建纺纱厂,并将产品(纱线)运回国内加工。
在我国同行业企业纷纷到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建厂的情况下,总部位于杭州的K企业独自在美国建纺纱厂。
2015年4月底,K企业在美国工厂生产的第一批110吨纱线运至杭州。
据此完成1~3题。
1. 如果K企业将纺纱厂建在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利润比建在美国高,最主要的原因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
A.离原料产地较近
B.离消费市场较近
C.劳动生产率较高
D.劳动力价格较低
2. K企业舍弃越南、巴基斯坦等国而选择在美国建纺纱厂,考虑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A.原料价格
B.劳动力价格
C.投资环境
D.市场需求
3.该案例表明,随着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纺纱业已大幅度降低了
A.原料使用量
B.劳动力使用量
C.运输量
D.设备费用
答案:1.D 2.C 3.B
解析:1.材料“我国纺织行业工人工资一般为美国1/4,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3倍”,利润比建在美国高,说明主要原因是在越南或者巴基斯坦建厂,劳动力价格较低。
故选D。
2.美国棉花生产高度机械化,投入高,成本高,排除A;“我国纺织行业工人工资一般为美国的1/4,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3倍”,说明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劳动力价格远低于美国,排除B;从材料克制,我国在国外建纺纱厂的市场主要是我国,排除D。
和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相比,美国的政策、基础设施等投资环境更优,故选C。
3.从在越南/巴基斯坦建厂,使用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转移到美国建厂,并将产品(纱线)运回国内加工,我国纺织行业工人工资一般为美国的1/4,说明我国纺纱业已减少对劳动力数量的依赖。
考点:产业转移的因素
不正经的理由:棉纱厂这样的原料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课本上一直讲的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但这次却偏偏舍弃越南和巴基斯坦,而去美国建厂,这明明就是耍流氓。
(2016全国卷Ⅱ)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
图2 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 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
1964 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
据此完成9~11 题。
图2
9. 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A.1~3月
B.3~6月
C.6~9月
D.9~12月
10.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A.径流量增大
B.河道淤积
C.流速加快
D.河床展宽
11.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答案:9.D 10.B 11.A
解析:1.有材料可知。
甲时河床最低,侵蚀为主,应该为当地汛期;乙时河床抬高,为枯水期,淤积为主,河床抬高;有甲到乙,应该是由汛期过后到枯水期的过程,结合该地位于我国的浙江,答案选D。
2.水库建成后,由于水库蓄水,导致汛期下游水量减少,流速减慢,径流的冲刷力度减小,淤积加重,河床抬高。
3.水库修建后导致下游河道淤积加重,再加上潮流带来的泥沙,使河口泥沙大量淤积,大型水闸修建在河口,是为了拦截潮流,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考点:河流与海洋的相互作用,修建水库的影响。
不正经的理由:修大坝并不稀饭,大坝都要修在中上游,我们课本也以三峡为例讲了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削峰补枯,调节径流。
可是我们什么时候讲过大坝修在河口,还要拦截海水呢?真是越来越不正经。
(2015全国卷Ⅱ)圣劳伦斯河(图3a)是一条著名的“冰冻之河”。
图3b示意蒙特利尔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据此完成9~11题。
9.蒙特利尔附近河段结冰期大致为
A.2个月 B.3个月 C. 4个月 D.5个月
10.据图示信息推测,冬季可能不结冰的河段位于
A.安大略湖至普雷斯科特河段 B.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
C.蒙特利尔至魁北克河段 D.魁北克以下河口段
11.减少该河凌汛危害的可行措施是
①加深河道②绿化河堤③分段拦冰④拓宽河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9.C 10.B 11.C
解析:9、根据蒙特利尔气候资料可以看出,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月份从12月到次年3月,可以得出蒙特利尔河段结冰期为4个月,答案选C。
10.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河流落差大,水流速度快,冬季不易出现结冰现象,故答案选B。
11.分段拦冰,可以避免浮冰过度聚集而抬高水位,通过拓宽河道,可以降低水位,以减少凌汛的发生,减少对沿岸地区造成危害,故答案选C。
考点:气候类型的综合运用、河流水文特征和凌汛的知识。
不正经的理由:圣劳伦斯河被称为冰冻之河,纬度又那么高,而且每年都有几个月的冰期,却偏偏某一河段不结冰,还要考我们,是吃错药了吗?发烧药?
(2014全国Ⅰ)太阳能光热电站(图1)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
据此完成1~3题。
图1
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山东半岛 D.东南丘陵
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A.提升地表温度 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误伤途经飞鸟 D.提高作物产量
3.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P,则
A.春秋分日P=0 B.夏至日P=1 C.全年P<1 D.冬至日P>1
答案:1.A 2.C 3.D
解析:1.从“资源角度”提示很明显,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区域,应当为太阳能丰富的地区。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
其它三地位于季风区,降水多、阴天多,太阳辐射较少,所以选A。
2.光热电站是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产生热能制造蒸汽,来推动发电机运转,所以A、B、D三个选项的现象不会发生或影响不大,强光、高热能可能会误伤途径的飞鸟,所以选C。
3.实际考查的是地球运动中的正午太阳高度问题。
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二分日时正午太阳高度为66.5°,影子不为0,影长与塔高比重P不等于0,A错;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影长为0,P=0,B错。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43°,影长大于塔高,P>1,D对。
考点:区域适宜建设太阳能电站的条件,可能产生的影响。
不正经的理由:关于太阳能,老师告诉我们一大堆,什么是清洁能源了,是可再生能源了,是新能源了,适合在西北了,等等等等。
老师什么时候告诉我们太阳能电站会误伤途径飞鸟?鸟不好好飞,过去是看西洋景吗?
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
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图2所示。
读图2,完成4~6题。
4.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A.河流 B.聚落 C.耕地 D.地形
5.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A.线路过长 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 D.工程量过大
6.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A.地形分布 B.绿洲分布 C.河流分布 D.沙漠分布
答案:4.D 5.B 6.B
解析:4.根据铁路线修建的原则,在山区应尽量少穿越等高线。
读图,图示铁路沿1000米等高线修建,主要是因为不穿越等高线,地势起伏较小,所以考虑的主导因素是地形,D对。
图示天山地区河流短小,铁路线没有沿河修建,A错。
线路没有经过主要城市,主导因素不是聚落,B错。
该地区耕地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的绿洲上,也是聚落主要分布区,C错。
5.铁路修建的意义是加强区域间的联系,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图中铁路线与城市吐鲁番之间高差较大,距离远,不利于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所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距城镇过远,B对。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线路长短,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错。
该地区是干旱区,洪水灾害少,C错。
沿等高线修建,工程量较小,D错。
6.图示区位于干旱地区,城镇分布在水源较充足的山麓地带的绿洲上,绿洲上农业基础较好,适宜人类生存,B对。
干旱区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水源,铁路沿线如果没有水源,也不会形成城镇,所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
地形、河流、沙漠分布对城镇分布有影响,但不是主导因素,A、C、D错。
考点:主要考查交通线路布局及站点的区位因素。
不正经的理由:课本上告诉我们说,交通站点要方便旅客出行,跟主要干线联系,还告诉我们说交通点和线会影响城市发展方向,影响城市地域形态,还信誓旦旦的以扬州为例来讲,可这明明站点就离城市那么远,而且这么久也没有对城市造成影响。
(2012全国卷Ⅰ)图4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100米,瀑布的落差为72米,据此完成10~11题。
10.Q地的海拔可能为
A.90米
B.230米
C.340米
D.420米
11.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A.260米
B.310米
C.360米
D.410米
答案:10.D 11.C
解析:此组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阅读的相关知识和能力,解答此题注意题干隐含信息的提取。
1.如果图中等高线的标值是100的整数倍的话,由图可以判断与Q地相邻的等高线海拔为400米,且Q地高于400,故其海拔可能为420米。
2.桥梁在瀑布下游,瀑布的落差是72 米,故桥梁海拔应该是200-228 米的区间,因而与山峰的高差介于352—380米之间。
考点:等高线判读与计算。
不正经的理由:瀑布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直在做等高线的题,瀑布都是在等高线的重合处,这次瀑布是怎么了?怎么就跟等高线没有一点儿关系了?没有等高线还考我们落差,瀑布是犯了哪门子邪病了吗?
(2010全国卷Ⅰ)图1所示区域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
2010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气温骤升,出现了比常年严重的洪灾。
据此完成l~3题。
1.形成本区域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
A.太平洋 B.印度洋 C.大西洋 D.北冰洋
2.自2009年冬至2010年4月底,与常年相比该区域可能
A.降水量偏少,气温偏高 B.降水量偏多,气温偏高
C.降水量偏少,气温偏低 D.降水量偏多,气温偏低
3.2010年5月初,控制该区域的天气系统及其运行状况是
A.气旋缓慢过境 B.冷锋缓慢过境 C.反气旋缓慢过境 D.暖锋缓慢过境
答案:1.C 2.D 3.C
解析:1.根据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判断,该地区为中亚地区,地处内陆,且周围山岭环绕,其主要的水汽来自于盛行西风带来的大西洋水汽。
2.结合题干信息,该地区与2010年5月出现了洪水灾害,故判断可能是由于5月大量的冰川融水而导致的,故推断此前该地区应降水量较多,气温偏低,而形成了该地区较常见更多的积雪量。
3.材料信息“2010年5月初,该区域天气晴朗,气温骤升”,而气旋、冷锋和暖锋过境一般都会带来降水天气,而只有反气旋过境则天气晴朗。
考点: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定位和自然灾害的形成。
不正经的理由:洪水,不都是下了暴雨才会有吗?怎么突然该区域天气晴朗,就发生洪水了呢?而且还是比常年更严重的洪灾,你们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
图2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与1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
18~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
假定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且该国从2001年起控制人口增长,使每年新生人口都为2000年新生人口的80%.据此完成4~5题。
4.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最重的年份分别是
A.2019年,2066年
B.2066年,2019年
C.2001年,2019年
D.2001年,2066年
5.出生人口的减少将最先影响该国劳动力人口的
A.数量 B.职业构成
C.性别构成 D.年龄构成
答案:4. A 5. B
解析:4. 该题就是个简单的计算题,出题人想要考生重视地理的文理综合性,所以一定要把出题人给的数据用上,关键要注意劳动力人口的年龄为周岁,且该国是从2001年开始控制新生人口,所以2000年以前出生的人口较多,要过18年后才全部成长为劳动力人口,所以要到2000+18及2019年该国的人口负担最轻,同样道理这批人65年后全部成为老年人,这时,也就是2000+65即2066年人口负担最重。
5. 估计得分率会很低,学生有太多其它的选择,选A,选D,都有理由,很少人会选B吧。
我也没有猜透出题人的意图,此题想说明什么?问题设置中的关键词是“最先”,这个词一定是别有用意的。
出生人口的减少没有使劳动力的数量马上减少,而是依然上升,性别构成当然不受出生率影响,年龄构成就是固定
的岁,看来这些都不是答案。
这里只能是“排除法”选C了。
至于为什么最先影响的就是劳动力的职业构成呢?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个模糊理儿:出生率减少,婴幼儿托儿所就会减少,婴幼儿教师就会过剩而转行,必然回家待业或去扫的大街去---还是交给以后命题专家去说明吧。
有些同学一上来,地理前5道题,全部错误,只能说我很同情他们。
文综的杀伤力真的很强啊!
不正经的理由:出生人口数量不应该是影响人口数量吗?怎么影响了职业构成?据某专家说这题让初中生试做,一下子就选了出来,而在高考中却正答率很低,这道题也开创了模拟卷中时不时就出现“职业构成”的先例。
以上试题是不是都很不正经,但这正是高考命题的规律,这才是能力的考察,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试题,越多越好。
某旅游团希望在杭州西湖欣赏“雷峰(塔)夕照”的同时,也领略“月到中天(亮高度最大),水面风来”的情境。
(注:月球公转周期约为30天,农历初一月球在天中的视位置最靠近太阳)。
完成9~11题。
9.若该旅游团在某日16时左右看到了“月到中天”,则该日是农历
A.初二
B.初五
C.初八
D.十一
10.若该旅游团在某日18时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则该日是农历
A.初三
B.初五彩缤纷
C.初八
D.十一
11.若该旅游团在18时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并欣赏到“雷峰夕照”,那么这时
A.华北平原小麦丰收在望
B.长江三角洲由菜花盛开
C.松嫩平原稻谷飘香
D.山东半岛瑞雪迎春
答案:9. B 10.C 11.A
解析:
9. 新月同升同落,满月此起彼落,上弦月迟升后落,正午时月出,日落时“月至中天”半夜月落,由16时看到“月到中天”,日落时月在偏西位置,故在初七、初八之前,只有B选项符合;
10. 18时40分即傍晚时(日落时)“月到中天”属于上弦月,只有C符合;
11. 18时40分“月到中天”,并欣赏到“雷峰夕照”说明太阳还没下山,即杭州市昼长超过13时20分,应该为夏季时的情况只有A符合,油菜花在初春时盛开,松嫩平原订种植小和玉米。
不正经的理由:这个题好象考到了月相,月相是我们明确说明不在考察范围内的内容,但实际上这组题通过几点看月亮,月亮在什么位置,巧妙的考察了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个人觉得是一组很不错的题。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