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试卷1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试卷1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5. 填空题 6. 阅读理解9. 词语解释11. 判断题12. 作文
单项选择题
1.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 )
A.七言近体诗
B.七言律诗
C.七言歌行
D.七言绝句
正确答案:C
解析:《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体裁属于七言歌行体。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2.《前赤壁赋》行文的内在线索是( )
A.时间的推移
B.感情的变化
C.事理的逻辑
D.想象的展开
正确答案:B
解析:《前赤壁赋》一文是按照主客“乐一悲一喜”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的。
3.《谏逐客书》劝谏的对象是( )
A.秦穆公
B.秦始皇
C.秦惠王
D.秦二世
正确答案:B
解析:《谏逐客书》是李斯写给秦始皇赢政的奏章。
4.王国维认为抒写“无我之境”的代表作是( )
A.《采薇》
B.《饮酒》(其五)
C.《秋兴八首》(其一)
D.《沈园二首》
正确答案:B
解析: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两种,并作了简略说明:“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
5.《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引发“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景物是( ) A.淡酒
B.晚风
C.黄花憔悴
D.梧桐细雨
正确答案:D
解析:《声声慢》(寻寻觅觅)中,作者通过梧桐细雨对心灵的敲击,将愁情推向高潮,引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呼告。
6.元代的散曲包括小令和( )
A.杂剧
B.剧曲
C.中调
D.套数
正确答案:D
解析: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7.诗经以_________言为主。
( )
A.四
B.五
C.六
D.七
正确答案:A
解析:《诗经》以四言为主,讲求节奏和用韵。
8.陆游的《关山月》的线索是( )
A.歌舞
B.月夜
C.泪痕
D.笛声
正确答案:B
解析:《关山月》一诗以“月”贯串,“月”在全诗的结构中起了重要作用。
本诗分别写了三个场面,作者巧妙地将三个场景都和“月”联系起来,成为同一个月夜下的不同画面,组成了一个整体。
9.《长亭送别》中【端正好】是( )
A.题目
B.杂剧名
C.曲牌名
D.宫调名
正确答案:C
解析:【端正好】是曲牌名。
10.《说笑》选自( )
A.《围城》
B.《人.兽.鬼》
C.《谈艺录》
D.《写在人生边上》
正确答案:D
解析:《说笑》选自钱锺书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1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使用的艺术手法是( )
A.象征
B.对偶
C.拟人
D.比兴
正确答案:D
解析:“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运用比兴的手法,用桑叶的茂盛、润泽,暗喻女子的年轻貌美。
12.屈原《国殇》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是( )
A.车错毂兮短兵接
B.旌蔽日兮敌若云
C.矢交坠兮士争先
D.凌余阵兮躐余行
正确答案:B
解析:“敌若云”把敌人比喻成云,犹言敌人之多。
13.《郑伯克段于鄢》一文选自
A.《左传》
B.《史记》
C.《国语》
D.《战国策》
正确答案:A
解析:《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左传》。
14.《李将罕列传》中,李广和程不识的对比描写,主要是为了表现李广的( )
A.骁勇善战
B.爱护士卒
C.负能使气
D.不幸遭遇
正确答案:B
解析:《李将军列传》一文作者通过对程不识的治军严苛和李广的宽厚待士卒进行对比,反映了李广对士卒的爱护。
15.鲁迅在小说《风波》开头描绘“田家乐”景象的用意是( )
A.暴露当时农民的愚昧落后
B.嘲讽文豪诗兴的不合时宜
C.衬托小说后文的风波动荡
D.展现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
正确答案:C
解析:开头对“田家乐”景象的描写告诉人们,虽然辛亥革命已经完成了,可是农村却没有任何变化,一如其旧。
另外,这个传统宁静的环境也为下文一场风波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反衬的背景,从而突出了那场风波的不平静。
16.《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是一首( )
A.五言律诗
B.乐府民歌
C.五言绝句
D.汉赋
正确答案:B
解析:《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是一首汉乐府民歌,选自《乐府诗集》,又名《饮马行》,属“相和歌辞”。
17.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论证了《寡人之于国也》一文的基本观点,这种论证方法是( )
A.归纳论证
B.对比论证
C.演绎论证
D.类比论证
正确答案:D
解析: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类比梁惠王治理国家与邻国的君主治理国家,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实质的差别。
18.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是( )
A.韩愈
B.柳宗元
C.王安石
D.苏轼
正确答案:A
解析: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19.《爱尔克的灯光》的总体行文特点是( )
A.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B.边叙事,边议论,难得抒情
C.边叙事,边抒情,难得议论
D.先叙事,再抒情,后议论
正确答案:A
解析:《爱尔克的灯光》全文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思绪翻滚,情感浓烈,充满了动人的力量。
20.下列对《我与地坛》中地坛的描述,具有“我”的人生象征意味的是( )
A.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
B.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
C.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
D.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正确答案:D
解析:对“我”的人生具有象征意味的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这是地坛对“我”心灵的启发,使“我”了解了每个卑微的个体,无论怎样的纤细、渺小、脆弱,无论怎样被忽略、被抛弃、被轻视,他们都会忠实地完成着自己生命的轨迹。
而且一旦生命发芽,那么生机就会涌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的地坛,实际上亦有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流淌。
这种难以言说的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静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给作者心灵以强烈的震动。
填空题
2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不知江月待何人,_________。
正确答案:但见长江送流水
22.《诗经.氓》:桑之未落,_________。
正确答案:其叶沃若
23.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_________,脉脉此情谁诉? 正确答案:千金纵买相如赋
24.王实甫《长亭送别》:夕阳古道无人语,_________。
正确答案:禾黍秋风听马嘶
25.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
正确答案:望帝春心托杜鹃
26.《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_________,下言长相忆。
正确答案:上言加餐食
27.高适《燕歌行》:_________,单于猎火照狼山。
正确答案:校尉羽书飞瀚海
28.屈原《国殇》:带长剑兮挟秦弓,_________。
正确答案:首身离兮心不惩
29.苏轼《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
正确答案:渺沧海之一粟
30.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_________。
正确答案:悠然见南山
31.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_________。
正确答案:六宫粉黛无颜色
32.柳永《八声甘州》:_________,何事苦淹留?
正确答案:叹年来踪迹
阅读理解
33.阅读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的文字: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
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
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请回答:(1)你认为第1自然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试举例加以分析。
(2)第2段“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一句中,“这样”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3)“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作者为什么说是“嘲弄”?又为什么说是“安慰”呢?
正确答案:(1)①新鲜生动的比喻,整齐匀称的对偶。
如:“想这样子的台北……黑白片子”用一个准确、简洁而奇妙的比喻,把作者对现实的真切的感受表露无遗。
“时而淋淋漓漓……也似乎把伞撑着。
”读来朗朗上口,有醉人的韵味。
②重重叠叠的字句,参差有致的韵语。
作者充分运用双声叠韵,讲究平仄,转换同音异字,创造了音乐美。
如:“惊蛰一过……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2)“这样”指代“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3)①是厦门人,多年来却不能居住在厦门,想到台湾与大陆的不能统一,那种有家不能回的感觉,真的是一种“嘲弄”。
②尽管不能住在厦门,但一想到厦门街,还是能感受到台湾与祖国丝丝缕缕的联系。
山山水水,隔断的是交通,割不断的是那浓浓的乡情,想到这,所以作者说“也算是安慰”。
34.阅读司马迁《李将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
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
不识日:“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成乐为之死。
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是时汉边郡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程不识孝景时以数直谏为太中大夫。
为人廉,谨于文法。
请回答:(1)李广与程不识治军的差别主要是通过什么手法凸显出来的? (2)从这一段话看,李广得到士兵拥戴的原因是什么? (3)程不
识治军的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1)对比。
(2)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
(3)“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谨于文法”。
35.阅读下面的文字:有一年,过腊八的前一天,我约莫着卖灶糖的老汉,那一天该会经过我们村。
我站在村口上一棵已经落尽叶子的柿子树下,朝沟底下的那条大路上望着,等着。
那棵柿子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
小火柿子让冬目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
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
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来。
路上来了一个挑担子的人。
走近一看,担子上挑的也是灶糖,人可不是那个卖灶糖的老汉。
我向他打听卖灶糖的老汉,他告诉我,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
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
可是我却哭了,哭得很伤心。
哭那陌生的,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
请回答:(1)以上文字节选自哪个作家的什么作品? (2)“红得透亮”的小火柿子象征着什么?
正确答案:(1)张洁。
《拣麦穗》。
(2)“红得透亮”的小火柿子象征着卖灶糖老汉的美好心地和一老一少问情谊的真挚可贵。
象征着对那种纯真感情的不可磨灭性的肯定,同时也渗透着作者对当时社会环境的敏锐感受。
36.阅读《宝玉挨打》中的一段文字:王夫人抱着宝玉,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汗巾看,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不觉失声大哭起来,“苦命的儿吓!”因哭出“苦命儿”来,忽又想起贾珠来。
便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
”请回答:(1)这段文字中作者主要采用了哪种描写方法? (2)这里的王夫人对宝玉的态度反映了她的什么心理? (3)简析这种心理的思想、社会原因。
正确答案:(1)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
(2)这段描写反映了王夫人既疼爱宝玉又不满他的叛逆思想的矛盾心理。
(3)王夫人的这种心理是由封建社会母以子贵的社会现象形成的,也说明了她对宝玉的爱是出于功利。
词语解释
37.振困穷,补不足。
振:
正确答案:振:同“赈”,救济。
38.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树:
正确答案:树:种植。
39.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语:
正确答案:语:谈论。
40.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隧:
正确答案:隧:用作动词,挖隧道。
41.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
正确答案:抑:还是。
4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将:
正确答案:将:愿,请。
43.抱明月而长终。
长终:
正确答案:长终:长存始终。
44.予在湖州曝书画。
曝:
正确答案:曝:晒。
45.察其举止,聆其语言。
聆:
正确答案:聆:倾耳细听。
46.取骑马卖,市谷代偿。
市:
正确答案:市:买。
47.煞强如状元及第。
煞:
正确答案:煞:甚,很。
48.吾少孤。
孤:
正确答案:孤:古人幼年丧父称孤。
判断题
49.《谏逐客书》是李斯向秦王陈述意见的奏章。
(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50.老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有《骆驼祥子》《月牙儿》等。
(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解析:《月牙儿》是老舍的中篇小说。
51.《李将军列传》中,“李将军”指的是东汉名将李广。
(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解析:李广是西汉时的名将。
52.《庄子》一书,共33篇。
其中“内篇”7篇相传是庄周所著。
(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53.“季氏将伐颛臾”这一事件发生在春秋末期的鲁国。
(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54.《关山月》一诗以“月”贯串全篇,以抒情言志。
(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55.《米龙老爹》叙述方法的特点之一是以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叙述方式交互使用,避免了叙述的呆板和单调。
(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解析:《米龙老爹》在叙事方式上采用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交替使用的方法。
56.被苏轼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是杜甫。
(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解析:王维的诗中因多有音乐、绘画之美感,被苏轼称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57.《郑伯克段于鄢》中,“多行不义必自毙”所指斥的是其母武姜。
(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解析:“多行不义必自毙”是郑庄公指斥其弟共叔段的话。
58.作为论据的理论材料,可以是前贤今人的至理名言、精辟论断,也可以是科学公理、规律等。
(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作文
59.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600~1000字的议论文。
正确答案:规范与自由一位哲人说,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自由和不自由。
自由和不自由都是相对的。
一个人在选择自由的时候,就要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只有在整个社会规范下追求的个人自由,才是可行的,否则,就会偏离自由的轨道,走向不自由。
由于人类长期盲目地开发自然资源,对大自然进行疯狂利用和过度索取,致使自然环境的自身调节和防御能力降低,进而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的频度和强度增加。
我们正面临许多严重的问题,新的危机正在出现,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使环境不断恶化。
人们尝到了因为所欲为的自由而带来的不自由的苦头,这也是人类为自己的“自由”行为付出的代价。
因此,要想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就要限制人类对大自然的自由索取,人们就要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这样才能自由呼吸清新的空气,而不是被雾霾笼罩。
在社会生活中,一些杰出人物,如科学巨匠、文学巨擘、医学翘楚、艺术大师,还有商界精英,他们在社会规范的约束下,凭着智慧的大脑辛勤付出,大胆实践,不断探索,在看似不自由、受限制的领域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人们换来了更多的自由,受到了人们的敬仰与爱戴。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将“增加粮食产量,让所有人不再挨饿”视为自己的终生追求,与稻田为伴,以自己的“不自由”刷新着水稻产量的世界纪录,解决国人和世界人民吃饭自由的大问题。
如今,
袁隆平以自己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最早将杂交优势广泛应用于水稻生产。
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
著名作家史铁生,以“不自由”的身躯自由地驰骋在文学的天空中,创作出《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等催人泪下、激人奋进的华彩篇章。
史蒂芬.威廉.霍金,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他是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患者,全身瘫痪,不能发音,可谓很不自由,但他在宇宙论和黑洞领域独树一帜,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现象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一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和普朗克创立的量子力学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世界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无限的自由。
司马迁遭受宫刑时,也是处在异常不自由的境遇中,但他依然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为他的人生和精神赢得了自由。
看来,追求规范和能动的自由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坚守的,也是穿越沙漠的必经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