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解析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九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试题解析1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古诗阅读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列选项中与“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独”字蕴意相似的一项()。

A.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王维《秋夜独坐》)
B.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诗的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偶然”二字。

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诗中其他地方也处处流露出这样的“偶然”。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样的“偶然”所表现的情感。

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圣明”“肯”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诗歌颈联表达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1)诗中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的字是,点题的诗句是。

(2)品析“炉存火似红”一句中“似”字的表达效果。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早发
(唐)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秋日
〔南朝·梁〕鲍泉
露色已成霜,梧楸①欲半黄。

燕去櫩②恒静,莲寒池不香。

夕乌飞向月,馀蚊聚逐光。

旅情恒自苦,秋夜渐应长。

注:①楸:(qiū)楸树,落叶乔木。

②櫩:同“檐”,屋檐。

(1)“梧楸欲半黄”一句中“欲半黄”三字妙在何处?
(2)请赏析“燕去櫩恒静,莲寒池不香”这一联诗句。

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秋瑾 (清)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词中哪些句子表现了词人国事家事交织心中,不由得更加思念故乡?
(2)词人为何“青衫湿”?请简要分析。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柳宗元再贬柳州时,从弟宗直、老母卢氏、爱妻杨氏、娇女和娘等都相继弃世。

柳宗一住了一段时间,约半年以后又要离开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

“桂岭”,五岭之一,山多桂树,故名。

柳州在桂岭南。

在今广西贺县东北。

(1)下列各项对本首诗歌理解错误的是()
A. 首联点明别离,描述兄弟惜别之情。

“倍黯然”三字,既含万千辛酸于一身,又很自然地开启下文。

B. 颔联有对往事的回顾,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吟,既是对柳宗元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又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怨愤凄厉之情。

C. 颈联一写山,一写水,借景抒情,全在遥想宗一此去路途遥远,充满坎坷艰辛,表达出作者对舍弟此去的担忧关切之情。

D. 尾联运用想象,以虚写实。

想象在梦中和宗一于江陵相会,“烟”字写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显得情深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2)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柳宗元这首诗与严羽所说的哪些方面相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
9.古诗文阅读
画堂春·寄子由①
(宋)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

晚湖②净鉴新磨。

小舟飞棹去如梭。

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

归去奈愁何。

【注释】①这首词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

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作者为宋代诗人,乙文作者为唐代文学家。

B. 从题材看,甲诗为怀人诗,乙文为山水游记
C. 甲乙两诗文均有感而发,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

D. 甲乙两诗文作者在文坛上被并称为“刘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颈联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千帆过”“万木春”之景,表达其对生活哲理性的思考。

B. 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句着意描写了潭中鱼儿自由游弋的可爱情态。

C. 甲诗尾联中“长精神”和乙文中“凄神寒骨”都隐约传达出作者被贬后的失意与怅惘。

D. 甲诗和乙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均较为显性,伤感至豁达、欢乐转忧伤,读者能感同身受。

(4)古人云“诗言志,歌咏怀”,甲诗和乙文作者有过被贬谪经历后,都在作品中以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情感,请举例说明。

11.阅读诗歌,回答小题。

樵夫
(宋)萧德藻
一担乾(干)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

归来涧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谋。

(1)樵夫居住的环境远离城市喧嚣,从诗中、两处可以读出。

(2)有读者觉得诗中樵夫的生活充满了快乐,也有人说樵夫的生活充满忧伤。

试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无数山”和“毕竟东流去”在词里都有着丰富的含义,请任选其一加以解析。

(2)“山深闻鹧鸪”和“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两句中“深”字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13.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情感的变化。

请结合具体景物,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1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暮热游荷池上
(南宋)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①,披襟②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注】①侬:我。

②披襟:敞开胸襟。

齐安郡中偶题
两竿①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注】①两竿:形容落日有两竹竿高。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15.阅读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成下列小题。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从内容上看,诗人“喜”的是________,其“妻子”“愁”的是________;体现诗人喜出望外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

(2)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诗人的心情。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16.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雨断桥人不渡”中“断”的意思是________
(2)“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字,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3)“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微雨登城(其一)
(宋)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1)诗的第一句中的“映”和“半有无”,写出了雨的特点是。

(2)请赏析诗句“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的妙处。

1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②。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③无?
【注】①秋浦: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蒲:蒲草。

③杜陵: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岸蒲”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描述。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回答。

1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南宋)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①,披襟②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注】①侬:我。

②披襟:敞开胸襟。

齐安郡中偶题
(唐)杜牧
两竿①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注】①两竿:形容落日有两竹竿高。

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2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请用“/”画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

半江瑟瑟半江红。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B
解析:(1)B
(2)“兴来每独往”一句中的“兴来”可以看出,诗人出游本来就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表明诗人出游并无特定的目的地,这自然又是偶然。

可见“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

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流水般自由,毫无拘束。

写出了诗人的天性淡然,超然物外的风采。

2.(1)圣明:皇帝;肯:岂肯、哪能
(2)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在何处?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

流露出诗人思家念亲、、感伤国事的伤悲及忠而获罪、英雄失路的惆怅悲愤。

或:云彩横出于秦岭,我的家在哪?雪漫蓝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往前走。

表达身家无寄的渺茫感和被逐朝廷的失意感,道尽英雄失路的悲慨。

【解析】【分析】(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意思是:想要为皇帝革除弊端,哪能因衰老就吝啬残余的生命!表明了诗人对国家的忠心,同时也表明了诗人因忠心却被贬的抑郁不平的心情。

所以,诗句中的“圣明”指的是“皇帝”;“肯”是“岂肯、哪能”。

据此作答。

(2)诗人把自己的诸多感慨融于眼前的景物上——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在何处?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

一句回顾,一句前瞻,渲染了悲壮的气氛,表现出英雄失路的惆怅悲愤之情和思家念亲之情。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圣明:皇帝;肯:岂肯、哪能
⑵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在何处?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

流露出诗人思家念亲、、感伤国事的伤悲及忠而获罪、英雄失路的惆怅悲愤。

或:云彩横出于秦岭,我的家在哪?雪漫蓝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往前走。

表达身家无寄的渺茫感和被逐朝廷的失意感,道尽英雄失路的悲慨。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题干的要求,找准关键语句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思想情感的感悟,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仔细分析理解诗句,注意诗句中的意象的理解和分析,同时要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等进行理解。

3.(1)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2)“似”字意蕴丰富。

诗人不说炉中火已然燃尽,而偏偏要说“似”有火,而且还接一个“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一个“似”字点出幻境。

这样的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

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

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

表达诗人“安史之乱”期间,身陷长安内心的痛苦与渴望。

【解析】【分析】(1)一空,诗的开头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

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

三、四两句,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

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

末后,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

由此分析,可提取“愁坐正书空”的“愁”字作为答案。

二空,点题的诗句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这两句正面写出题目。

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

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

(2)“炉存火似红”,也没有柴火,剩下来的是一个空炉子。

这里,诗人不说炉中没有火,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下一“红”字,写得好像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

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是炉中只存灰烬,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

这样的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

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

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

因为它不仅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诗人本身的主观情感,恰当地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做到了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

故答案为:⑴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⑵“似”字意蕴丰富。

诗人不说炉中火已然燃尽,而偏偏要说“似”有火,而且还接一个“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一个“似”字点出幻境。

这样的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

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

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

表达诗人“安史之乱”
期间,身陷长安内心的痛苦与渴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和诗人的情感。

结合语句的内容,抓关键词语感悟情感。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4.(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颔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颈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2)比喻。

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具体语句理解分析,这首五言律诗始终扣住题目中的“早”字来写。

“雾浓”“鸡未唱”“马频嘶”“树色遥藏”“泉声暗傍”都是因为“早”。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也都是写“早”。

(2)“如珪”二字,是比喻的修辞方法。

诗人早起赶路,走了三十里地,月色还很明亮。

诗人早起“独”性三十里,路上一个人都没有,从中可以体会出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故答案为:⑴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颔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颈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⑵比喻。

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歌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其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5.(1)“欲半黄”三字,形象地写出了秋意渐浓,叶子由绿变黄的过程,富有动感。

(2)燕子向南飞去,它们平时栖息的屋檐一片寂静,听不到呢喃的燕语了。

莲荷呈现出老寒之色,池中的清香也消散了。

这两句着力渲染出秋景的静寂和清冷。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梧楸欲半黄”指楸树的叶子将要有些变黄了。

暗示了季节,秋意渐浓,“半黄”写出了叶子由绿变黄的过程,富有动态感,含蓄内敛。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翻译。

燕去櫩恒静,莲寒池不香:燕子向南飞去,它们平时栖息的屋檐一片寂静,听不到呢喃的燕语了。

莲荷呈现出老寒之色,池中的清香也消散了。

这一句是景物描写,抓住了燕子、莲荷两个景物,写其秋季的特有变化,展现秋天的景色。

秋来,燕子南飞,屋檐寂静了,荷花败了,花香消散了,从听觉和嗅觉角度写出了季节环境的变化,渲染了环境的静谧和清冷。

故答案为:⑴“欲半黄”三字,形象地写出了秋意渐浓,叶子由绿变黄的过程,富有动感;
⑵燕子向南飞去,它们平时栖息的屋檐一片寂静,听不到呢喃的燕语了。

莲荷呈现出老寒之色,池中的清香也消散了。

这两句着力渲染出秋景的静寂和清冷。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答题格式:(“?”字运用了?修辞(描
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或“?”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
⑵解答诗词赏析题,我们要正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把握情感的方法有:看诗人定诗风,看诗歌所属的类别,看诗歌标题或关键系,看写作背景。

具体要做到:通读全诗,把握大意,理解情感。

6.(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2)词人心如男儿,有济世情怀,想参加革命,但却被女儿身束缚,心生苦闷,没有知音能理解她,于是忧郁感慨而落泪。

【解析】【分析】(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的意思是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其中,“四面歌残终破楚”引用了《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的故事,表明列强逼近,中国前途危殆,表现了词人对国事的忧虑;“八年风味徒思浙”写出了对故乡浙江的思念。

(2)“青衫湿”意思是失意伤心。

化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而来。

从下片的“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可知词人心如男儿,有济世情怀,想参加革命,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没有知音能理解她,不由得心生苦闷,于是忧郁感慨而落泪。

故答案为:⑴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⑵词人心如男儿,有济世情怀,想参加革命,但却被女儿身束缚,心生苦闷,没有知音能理解她,于是忧郁感慨而落泪。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题干的要求,在理解诗句的意思基础上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意,注意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进行理解。

7.C
解析:(1)C
(2)柳诗融“别离”与“迁谪”于一诗。

“别离”之意,集中于诗歌的首联、颈联、尾联中。

首联点题,直接抒发兄弟惜别之情。

颈联通过两地景物对比渲染,既暗示自己环境之险恶,又遥寄骨肉之相思。

尾联则以“梦”中见郢树烟来表达恩亲之切。

“迁谪”之情,集中于颔联,颈联主要以环境之险恶僻远来暗示。

颔联“万死”“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包藏着诗人长期郁结于心的愤懑与愁苦。

颈联“瘴来云似墨”与“春尽水如天”对比,体现“谴谪”。

8.(1)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2)对比。

“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9.“归去奈何愁”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时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
征,是他的精神家园。

【解析】【分析】《画堂春·寄子由》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九月。

上片写宋神宗熙宁四年秋,苏轼与苏辙同游陈州柳湖的情景,下片写当前景物,并抒写了苏轼、苏辙二人离合的情思。

全词表达了苏轼对苏辙的思念之情。

“归去奈何愁”中篇末提到“归去”,是因为苏轼、苏辙二人早年曾有,早日隐退而为“夜雨对床”之乐的约定,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我欲乘风归去”写出了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

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

故答案为:“归去奈何愁”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时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诗歌鉴赏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诗句和意象的理解和分析,同时要求考生对注解不能忽略。

10.D
解析:(1)D
(2)(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3)D
(4)甲诗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含蓄表达思念故友,感慨岁月的情感;乙文借幽深凄清之景委婉抒发被贬谪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11.(1)古渡头;涧底
(2)示例1:诗人觉得樵夫生活充满快乐。

“盘缠一日颇优游”中可以读出来,“颇优游”是对樵夫生活的一种羡慕,这种远离尘嚣,在自然中劳作,心满意足、悠然自得的生活是许多文人雅士一心向往的状态。

示例2:诗人觉得樵夫生活充满忧愁。

从诗句“又作全家明日谋”中可以读出来,“又作”“明日谋”表达了诗人对樵夫每天都要为家里的生计劳心劳力的一种担忧,虽然有短暂的悠闲生活,但终究逃离不了现实的泥沼。

【解析】【分析】(1)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关键。

樵夫早起上山砍了一担干柴,挑到人来人往的古渡口去卖,得到的钱足够一天的花销,便心满意足回家了。

他没有休息,而是来到山涧边,在石头上磨快刀和斧头,准备明天再去砍柴。

所以描写樵夫居住的环境远离城市喧嚣的词语可提取“一担乾柴古渡头”中的“古渡头”、“归来涧底磨刀斧”中的“涧底”作为答案。

(2)如第一种观点,把渔翁和樵夫的生活描写的充满诗情画意,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青山绿水间劳作,没有官场和职场的勾心斗角,没有人情世故的困扰纷争,自食其力,逍遥自在,樵夫的生活让人羡慕。

所以说诗人觉得樵夫生活充满快乐。

第二种观点,写出了樵夫的忙碌与辛苦,每天要去山里砍柴,挥汗如雨,才能砍得一挑干柴,然后远远地挑到集市上去卖,再用这些钱买米买盐,回家之后还是不得休息,要磨好刀子和斧头,为第二天砍柴做准备。

所以说诗人觉得樵夫生活充满忧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