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主题24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发展速度,适当控制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同时缩小基 本建设的规模,使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得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7、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年 (1)原因:三年经济困难 (2)政策: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提高、充实”,“八字方针”。 (3)效果:
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C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2、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内容:
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评价:
9、“文革”中的国民经济 (1)初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1971—1973年,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国民经济得以恢复; (3)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4)影响:
“文革”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使中国丧失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会。
三、外交的困境与转折
2、外交的转折——三大事件 (1)重返联合国,1971年
①标志:1971年,26届联大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 的合法席位。
②背景: A.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的崛起; B.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C.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影响力的增大; D.美国对联合国控制力的下降。
1956年底基本完成。 2、曲折发展:
(1)正确探索: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确定了党的总任务是把农业国转变为工业 国。
(2)探索失误: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规律;“大跃进”片面追求高速度,忽视 经济客观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左” 倾错误导致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主干知识梳理
一、政治建设的成果与挫折
1、中共八大的召开 (1)背景:
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②“一五”计划顺利开展,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果; ③苏共“二十大”的冲击。 (2)内容: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方针、政策。 ①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社会主义矛盾。
3、第三次(1992年):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 外交关系;苏联和部分东欧国家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
重点问题突破
探究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
1、起步: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任务。 (2)“一五”计划:1953—1957年,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3)三大改造:1953年起,国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
三、外交的困境与转折
1、中苏关系破裂 (1)时间:1958年
1958年,苏联提出要在中国领土上建设用在军事的长波电台,在中国 领海和中方组建联合舰队。
毛泽东后来在回忆这件事时说:“事实上同苏联闹翻是1958年,他们在
军事上控制中国,我们不干。” (2)影响: ①增加了国内经济建设的困难; 三年经济困难、“三线建设”、“备战备荒”。 ②使中国面临严峻的外交形势;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 1969年中苏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1961—1973年,美国介入越南战争。 ③中国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一大片”。
(1)表现: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
1952年一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
单位:亿元
(1952年=100)
6、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年 (1)表现:
①国民经济增速大幅下降; ②农业总产值下降; ③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原因: 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②自然灾害; ③中苏关系的恶化。 7、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年 (1)原因:三年经济困难 (2)政策: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提高、充实”,“八字方针”。 “调整”,调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尽可能提高农业和轻工业
(2)1959年,反右倾斗争。 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中共中央在江西庐山连续举行政治局扩大会
议和八届八中全会。最初目的是为了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 教训,但由7月14日彭德怀给毛主席的一封信引发,会议形势急转直下,毛 泽东认为彭德怀、黄克诚等人组成了“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肯定了 “击退右倾机会主义进攻,已经成为党的当前的主要战斗任务”。 ★实质是继续坚持“左”倾错误。 (3)“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①背景: 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推动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②过程: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双方发表中日联合声明,正式建
立外交关系。 ③意义:《指南针》P109
3、第二次外交高潮,20世纪70年代 4、分析20世纪70年代外交突破的背景: (1)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2)中美关系的改善; (3)第三世界的崛起,改变了世界形势; (4)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冲击了两极格局。
(3)纠正失误: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 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4)国民经济的“寒冬”:“文化大革命”期间,“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 经济建设。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使经济得到一定恢复、回升。
4、“大跃进”运动,1958年8月 (1)特征:
①“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②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2)评价: ①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 ②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③导致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5、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8月 (1)时间:1958年8月,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在 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2)特征:
单元九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主题2
高考政策研究 主干知识梳理 重点问题突破 高考真题训练
高考政策研究
高考政策研究
★必备知识:新增了20世纪六十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以及六七十年代建设成就。 ★关键能力:分析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存在的问题,理解社会主义探索的艰难与曲折。 ★核心价值:感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培养家国情怀。
重点问题突破
重点问题突破
探究一:新中国外交的三次建交高潮
1、第一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实 行“一边倒”对外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第二次(1972年):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2、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年9月 (1)党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
国。 (2)经济建设的方针: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
进。
3、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2月 (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 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2)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3)在执行中,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对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 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4)修改了中共“八大”正确的经济方针。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 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即落后的生产力与先进社会制度之间的矛 盾。
依据: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②党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经济建设的方针: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一、政治建设的成果与挫折
③影响: A.打破了美国外交孤立政策; B.扩大了中国国际影响力,提高国际地位; C.为维护世界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2、外交的转折——三大事件 (2)中美关系解冻,1972年
①背景: 美国方面,对华“孤立和遏制”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
势;越南战争;7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与“滞涨”,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中国方面,中苏关系的恶化;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中国综合国力
8、十年经济建设成就 (1)前期和后期较好,中期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 (2)总体趋势:国民经济在曲折中前进; (3)取得很大成就:
①建成武汉和包头两大钢铁基地; ②形成工业设备制造和十几个基础行业; ③铁路建设成就巨大,除西藏外,各省区均已通铁路; ④石油实现自给; ⑤国防建设,第一颗原子弹,增强了我国国防实力。 ⑥体现了人民高涨的建设热情和制度优势。
的增强。 ②过程: 1971年,“乒乓外交”; 1971年,基辛格访华;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标志两国关系开
始走向正常化; 1978年,中美发表建交公报,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实现关系正常化。 ③意义:《指南针》P109
2、外交的转折——三大事件 (3)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
①“文化大革命”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产物; ②“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二、经济建设的曲折探索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1)时间: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
大关系》的讲话。 (2)内容: 处理农轻重、沿海与内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等等关系。 (3)评价: 《论十大关系》发表于新的形势之下; 标志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①规模大; ②公有化程度高; ③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④实行平均主义分配方式。 (3)评价: ①实质是“左”倾在生产关系变革方面的体现;
是 生产关系的“跃进”。 ②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为代表,“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6、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年
1、中共八大的召开 (3)评价:
①八大制定的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设想是富于创 造精神的。
②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③但八大制定的方针政策并未能得到执行。
例.(2018·全国Ⅲ卷高考·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
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
正确的,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3、重大挫折: (1)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由于对1957年春夏的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又采取了大鸣、 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形式,在全国开展了一场群众性的政治运动,致 使反右运动被严重扩大化了。一大批忠贞的中共党员、有才能的知识分子、 有长期合作历史的民主党派朋友、政治上不成熟的青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 他们被下放进行劳动改造,身心受到严重伤害,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给 党和国家造成严重损失。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绝大多数被错划的右 派分子都得到了平反。 ★导致阶级斗争的扩大化,修改了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
例.(2012·海南高考·25)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
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
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
目的是( )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A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重点问题突破 探究三:20世纪50—70年代“左”倾错误的表现
高考真题训练
例1.(2015·福建高考·18)图8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 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D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7、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年 (1)原因:三年经济困难 (2)政策: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提高、充实”,“八字方针”。 (3)效果:
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C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2、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内容:
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评价:
9、“文革”中的国民经济 (1)初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1971—1973年,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国民经济得以恢复; (3)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4)影响:
“文革”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使中国丧失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会。
三、外交的困境与转折
2、外交的转折——三大事件 (1)重返联合国,1971年
①标志:1971年,26届联大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 的合法席位。
②背景: A.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的崛起; B.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C.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影响力的增大; D.美国对联合国控制力的下降。
1956年底基本完成。 2、曲折发展:
(1)正确探索: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确定了党的总任务是把农业国转变为工业 国。
(2)探索失误: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规律;“大跃进”片面追求高速度,忽视 经济客观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左” 倾错误导致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主干知识梳理
一、政治建设的成果与挫折
1、中共八大的召开 (1)背景:
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②“一五”计划顺利开展,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果; ③苏共“二十大”的冲击。 (2)内容: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制定党在新形势下的路线、方针、政策。 ①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社会主义矛盾。
3、第三次(1992年):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 外交关系;苏联和部分东欧国家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
重点问题突破
探究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
1、起步: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任务。 (2)“一五”计划:1953—1957年,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3)三大改造:1953年起,国家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
三、外交的困境与转折
1、中苏关系破裂 (1)时间:1958年
1958年,苏联提出要在中国领土上建设用在军事的长波电台,在中国 领海和中方组建联合舰队。
毛泽东后来在回忆这件事时说:“事实上同苏联闹翻是1958年,他们在
军事上控制中国,我们不干。” (2)影响: ①增加了国内经济建设的困难; 三年经济困难、“三线建设”、“备战备荒”。 ②使中国面临严峻的外交形势;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 1969年中苏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1961—1973年,美国介入越南战争。 ③中国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一大片”。
(1)表现: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
1952年一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
单位:亿元
(1952年=100)
6、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年 (1)表现:
①国民经济增速大幅下降; ②农业总产值下降; ③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原因: 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②自然灾害; ③中苏关系的恶化。 7、国民经济的调整,1960年 (1)原因:三年经济困难 (2)政策: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提高、充实”,“八字方针”。 “调整”,调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尽可能提高农业和轻工业
(2)1959年,反右倾斗争。 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中共中央在江西庐山连续举行政治局扩大会
议和八届八中全会。最初目的是为了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 教训,但由7月14日彭德怀给毛主席的一封信引发,会议形势急转直下,毛 泽东认为彭德怀、黄克诚等人组成了“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肯定了 “击退右倾机会主义进攻,已经成为党的当前的主要战斗任务”。 ★实质是继续坚持“左”倾错误。 (3)“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①背景: 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推动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②过程: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双方发表中日联合声明,正式建
立外交关系。 ③意义:《指南针》P109
3、第二次外交高潮,20世纪70年代 4、分析20世纪70年代外交突破的背景: (1)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2)中美关系的改善; (3)第三世界的崛起,改变了世界形势; (4)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冲击了两极格局。
(3)纠正失误: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 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4)国民经济的“寒冬”:“文化大革命”期间,“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 经济建设。1971年、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期间使经济得到一定恢复、回升。
4、“大跃进”运动,1958年8月 (1)特征:
①“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②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2)评价: ①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 ②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③导致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5、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8月 (1)时间:1958年8月,中共中央北戴河会议,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在 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2)特征:
单元九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主题2
高考政策研究 主干知识梳理 重点问题突破 高考真题训练
高考政策研究
高考政策研究
★必备知识:新增了20世纪六十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以及六七十年代建设成就。 ★关键能力:分析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存在的问题,理解社会主义探索的艰难与曲折。 ★核心价值:感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培养家国情怀。
重点问题突破
重点问题突破
探究一:新中国外交的三次建交高潮
1、第一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实 行“一边倒”对外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第二次(1972年):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2、中共八大的召开,1956年9月 (1)党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
国。 (2)经济建设的方针: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
进。
3、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2月 (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 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2)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3)在执行中,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对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 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4)修改了中共“八大”正确的经济方针。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 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即落后的生产力与先进社会制度之间的矛 盾。
依据: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②党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经济建设的方针: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一、政治建设的成果与挫折
③影响: A.打破了美国外交孤立政策; B.扩大了中国国际影响力,提高国际地位; C.为维护世界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2、外交的转折——三大事件 (2)中美关系解冻,1972年
①背景: 美国方面,对华“孤立和遏制”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
势;越南战争;7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与“滞涨”,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中国方面,中苏关系的恶化;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中国综合国力
8、十年经济建设成就 (1)前期和后期较好,中期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 (2)总体趋势:国民经济在曲折中前进; (3)取得很大成就:
①建成武汉和包头两大钢铁基地; ②形成工业设备制造和十几个基础行业; ③铁路建设成就巨大,除西藏外,各省区均已通铁路; ④石油实现自给; ⑤国防建设,第一颗原子弹,增强了我国国防实力。 ⑥体现了人民高涨的建设热情和制度优势。
的增强。 ②过程: 1971年,“乒乓外交”; 1971年,基辛格访华;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标志两国关系开
始走向正常化; 1978年,中美发表建交公报,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实现关系正常化。 ③意义:《指南针》P109
2、外交的转折——三大事件 (3)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
①“文化大革命”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产物; ②“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二、经济建设的曲折探索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1)时间: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
大关系》的讲话。 (2)内容: 处理农轻重、沿海与内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等等关系。 (3)评价: 《论十大关系》发表于新的形势之下; 标志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
①规模大; ②公有化程度高; ③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④实行平均主义分配方式。 (3)评价: ①实质是“左”倾在生产关系变革方面的体现;
是 生产关系的“跃进”。 ②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为代表,“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6、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年
1、中共八大的召开 (3)评价:
①八大制定的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设想是富于创 造精神的。
②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③但八大制定的方针政策并未能得到执行。
例.(2018·全国Ⅲ卷高考·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
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
正确的,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3、重大挫折: (1)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由于对1957年春夏的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又采取了大鸣、 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形式,在全国开展了一场群众性的政治运动,致 使反右运动被严重扩大化了。一大批忠贞的中共党员、有才能的知识分子、 有长期合作历史的民主党派朋友、政治上不成熟的青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 他们被下放进行劳动改造,身心受到严重伤害,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给 党和国家造成严重损失。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绝大多数被错划的右 派分子都得到了平反。 ★导致阶级斗争的扩大化,修改了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
例.(2012·海南高考·25)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
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
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直接
目的是( )
A.减轻市场供应压力 B.制止单位铺张浪费
A
C.节约经费发展生产
D.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重点问题突破 探究三:20世纪50—70年代“左”倾错误的表现
高考真题训练
例1.(2015·福建高考·18)图8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 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D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