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1
这是一首儿童叙事诗。

诗歌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课的一开始,我首先让孩子们理解“盲”字,只有一个学生说了:“因为这个婆婆姓盲,所以叫盲婆婆。

”听到这个答案,我有点哭笑不得。

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个孩子极度缺少课外知识,以后应该让他多看看课外书。

当然,其他学生都知道是看不见的意思,但是我问他们盲人的生活是怎样时,学生回答非常踊跃,有的说盲婆婆的眼睛看不见,走路不方便;有的说盲婆婆做饭、洗衣服会比较困难;有的说盲婆婆看不到好看的电视;有的说盲婆婆看不到外面美丽的世界···学生回答的都很表面,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因为学生对盲人的生活一无所知,无法真正理解盲人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

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扮演盲人五分钟,去体验不同的情绪反应,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想象,假如盲婆婆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你们会为她做些什么呢?学生有的回答说要帮盲婆婆做饭、洗衣服,有的说要给盲婆婆唱歌、讲故事,让盲婆婆感到快乐,有的说要陪盲婆婆聊聊天,让她不孤单。

从中我抓住“我”送蝈蝈献爱心的美好心愿,让学生边读边体会“我”的美好心灵。

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谈谈我们应该怎么帮助残疾人,并且鼓励大家都要向我们身边的好榜样学习,主动关心、帮助别人。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有个遗憾,就是我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让学生说话上面,所以就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朗读课文。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2
教《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时,我感到很欣慰,同时也留下遗憾。

我感到欣慰的是,实现了是同一个目标,传统的教学让我口干舌燥,而新理念下的教学却让我轻松自如。

我改掉了以往一直在讲台上自我表现、主宰课堂的权威面貌,遗去一字不漏的分析讲解,把阅读交流、质疑等实践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因此,在教学这环节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感悟,通过看图说话等,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了解“红领巾”送蝈蝈的目的。

可见,把足够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去充分地读书思考和交流。

让他们轻松地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从小关爱残疾人,培养助人为乐的良好思想品德行为。

教学中,我遗憾的是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如看图说话、讨论交流等环节中,我关注的是自己敢于举手发言的小部分学生,而冷落了大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调动起他们敢于发现自己见解的欲望,积极地参与到互动中来。

这些不足之处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也寄望于领导、专家多指点。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3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

诗歌通过记叙“我”送给邻居盲婆婆一只蝈蝈,希望给婆婆带来一些快乐的故事。

诗文语言浅近明快,富有节奏感,情感真切自然,富有儿童情趣。

是训练学生朗读、启发学生想象,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好素材。

本节课的导入,我抓住“盲”字,从分析字理入手,“盲”由“亡”和“目”组成,“亡”表示死亡、失去,整个字代表失去眼睛,就是盲婆婆的眼睛看不见了。

接着我请同学闭上眼睛走回座位,感受看不见的生活,帮助孩子们明白盲人生活的诸多不易,为理解课文“乐于帮助残疾人”奠定感情基础。

紧接着,我请孩子们划出第一小节中表示“我”心情的词语,根据答案出示喜滋滋、乐呵呵两个叠词,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叠词的音韵美。

第二小节,我采用师生轮读的方式:“我”提着蝈蝈来到婆婆家,轻轻热热地喊——(学生:婆婆,
婆婆)这是一只——(学生:会唱歌的蝈蝈)在我上学的时候——(学生:就让他替我给您唱歌)在师生合作的反复朗读中,体会“我”对盲婆婆的关心。

第三小节,同样通过字理分析理解生字“忘”,心里的事情没有了就是忘记了。

同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句式模仿“歌声会_____,_____。

”在反复朗读后,请学生说一说歌声还会带给盲婆婆哪些惊喜,旨在帮助孩子们体会盲婆婆内心的快乐,感受“我”对盲婆婆的美好祝愿。

第四小节句式基本与第二小节相同,我也采用轮读的方法。

整堂课教学的目标较为清晰,教学的设计也基本遵循着教学目标,整体上较为通顺流畅,学生的朗读也得到一定的提高。

但是这堂课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仿句练习没有梯度,难度过大。

我在设计仿句练习时,仅仅简单给出了“歌声会_____,_____。

”要求学生填空,忽视了句子本身的复杂性,导致学生的句子出现了句式错误、缺少修饰语等情况。

在教学时应先填写:歌声会(带您去哪里),再填写(看到什么),最后加上定语(看到什么样的什么),如此分解句子之后再尝试让学生仿句。

2、朗读评价过于单一,缺乏指向性。

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指名读、轮读和齐读几种朗读方法,朗读的评价大多数为笼统的“声音响亮”“有感情”之类。

其实朗读评价可以再有指向性一些,通过评价让孩子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帮助孩子们提高朗读水平。

3、要多给孩子们一些时间。

整堂课虽然整体上下来还算流畅,但是大多数是由教师来推动的,孩子们自主阅读思考的时间比较少,我应该多给孩子们一些自由朗读、思考的时间,老师少说一点,让学生多说一点。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4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通过课文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一主题,以读贯穿。

我在课前先布置学生蒙上眼睛拿东西、走路等,感受“盲”与“不盲”在生活中的不同。

通过实践活动孩子们体验到了盲婆婆生活的困难和孤寂,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我”送的这只蝈蝈对盲婆婆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第三小节的时候,我以配乐朗读为主,结合读好“歌声会……歌声会……”两个句子,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注意婆婆的表情,激发学生想象:盲婆婆听着蝈蝈欢乐的叫声,仿佛还来到了哪里?还看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在朗读和练说中,孩子们体会到了蝈蝈带给盲婆婆的无限乐趣,让盲婆婆重新感受童年的美好生活,也真正理解了送给盲婆婆蝈蝈的重要意义。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5
时时处处皆教育,育人应达无痕境。

当课堂上出现了不和谐音符,如何处理得更艺术化些。

更有效地消除课堂中出现的嘲笑声,给学生更多的心理暗示:期待和宽容。

并在笑过之后,语言上,思想上、情感上有正面的发展。

例一:一学生说如果我的隔壁住着一位盲婆婆,我会带她去看风景。

学生一片笑声。

我当时没有否认这种说法,是这样说的:“虽然婆婆看不到美丽的风景,但她会用心去看的。

”下文也出现了类似的句子: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学生真的就懂了吗?盲婆婆怎么用心去看?或许可以这样处理:你说的很特别,你会带盲婆婆到什么地方去看什么风景?婆婆用什么去感觉这些美丽的风景呢?用手摸,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皮肤感觉……。

学生们在笑过之余,思维会被引开,会觉得这样一句看似可笑的句子其实并不值得笑,而发言的学生会感到自己的发言得到了老师的承认。

被笑的尴尬会一消而光。

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这样的心理暗示:宽容比嘲笑力量更大,别人的思想是有自己独特感受的。

例二:一学生在读蝈蝈的叫声时,为了表达自己的欢快,或取得逼真的效果,把“咯咯”模仿成了蝈蝈的叫声。

又引来了一阵笑声。

我知道这是善意的。

怎样
化这笑声为更有利的资源呢?直接赞扬!你为什么要读得这样欢快?大家也来做做这只欢快的蝈蝈,改成像他这样读读!让盲婆婆感受更多的关爱,好不好?读的情趣被调动起来了,书声中融入的情感也会更丰富了吧。

例三:在老师奖给小朋友“快乐果”,“勇敢果”时,有一个没奖到的,也没发过言的小朋友在下面小声说:“这样的苹果又不好吃。

”让大家又是一阵笑声。

这笑声让我深思:他是为了引起我的注意吗?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吗?是我渗透给学生读书的功利性了吗?是我“心系课件”,没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了吧。

在这笑声过后我该怎么办?孩子的话也提醒了我,物质奖励不应说在前面,不让学生养成为功利的目标读书。

在得到奖品的同时,也应对全体同学心存感激,没有他们谦让机会,没有他们默默支持,提出建议,自己的进步从何而来?所以面对大家说上一句真诚的“谢谢”,真是太应该了!当那位在下面发泄不满情绪的小朋友听到谢谢二字时,他还会有这样的想法吗?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目的是通过课文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在教学中,以读贯穿,抓住“盲”展开教学,突出婆婆因“盲”间隔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也因此灰暗而寂寞。

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我”送的这只蝈蝈对盲婆婆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第三节的时候,通过配乐朗读,结合读好“歌声会……歌声会……”两个句子,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注意婆婆的表情,激发学生想象:盲婆婆听着蝈蝈欢乐的叫声,仿佛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是“看到”,让盲婆婆感受现实生活的情趣;二是“想起”,让盲婆婆重新感受童年的美好生活。

至此,学生对于“我”送蝈蝈的用意也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于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想蝈蝈的歌声还会把婆婆带到哪?”用这样的句式说话,使学生与文本感情的一同升华,也对学生口语表达进行了训练。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6
这是一首儿童诗,写出了残疾人盲婆婆受到关爱时的幸福神情,同时,一个活泼可爱,非常有爱心的少年儿童形象也跃然纸上。

通过这首古诗的学习让孩子们学会去关爱别人,尤其是残疾人更需要我们的关爱,愿这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在孩子们身上也能发扬光大。

(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孩子们理解“盲”字。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也是一首儿童诗,题目叫~~~~~生说,师板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前面我们也学过一篇儿童诗是~~(生齐说:乡下孩子)
师:板书到“盲”时,故作疑问状,问: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谁知道?
生插嘴:是很忙很累的意思!
师瞪大眼睛看着他,然后微微一笑。

再看着其他孩子问:是这个意思吗?
生:不是不是!
师:那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指你什么看不到了。

生:就是指瞎。

生:就是指失明的人
师,你们说得很对。

其实不用多想,看看这个字,你们就明白了。

(我用手指着这个“盲”字。


生:哦!“目”是指眼睛,上面是个“亡”(以前孩子就接触过这个“亡”字了),就是说眼睛死亡了。

师:对,眼睛死亡就表示失明了。

它有先天性的,就是一生下来就已经看不见了;还有后天形成的,可能是生病,可能是个意外,都有可能造成双目失明,所以我们要好好爱护我们的双眼。

师:那看不见的人就是盲人,她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孩子们,你们知道吗?
生:就看不到任何东西了
升:看不见太阳,月亮,星星。

生:看不到黑板,书本
生:看不到老师和同学,也看不到爸爸和妈妈了。

师:这样吧,我们来体验一下盲人的感觉。

请穿了两件衣服的同学,把外面一件脱下来,请你的同座帮你把眼睛蒙上,看谁动作快!
(学生各个都很兴奋,很快就弄好了。


师:蒙着眼睛的同学,你还看得见吗?看不见,那好,请你们把教室后面的笤帚拿来给老师。

(生开始了,一个个像个无头苍蝇,在教室里乱碰乱撞,其他孩子也笑成了一团。

这时发生了一幕谁也没有想到的事:张辉小朋友他走到同桌面前扶着她来到教室后面,并把笤帚拿着交给她,又扶着她来到我的面前。

此时,教室里一点声音也没有,那些蒙着眼的学生也好象擦觉到了有些不对紧,就停了下来扯下了衣服,看着,不知道出了什么事。

但只一会,教室里就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课文虽然还没有学,但学生已经明白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了。


师:现在来说说你们的体会?
生:我感觉到我看不见的话很难受,走路都很不方便,搞不清方向。

生:我感觉到我看不见,就不敢往前走。

生:假如前面有沟或河的话,我也不知道,可能会掉下去。

生:我体会到我想到那里去,可不知往哪里走,要走多长时间,老是撞到台子和板凳。

生:我感觉到我很难过,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不知道。

生:我感觉到我一个人很害怕。

师:只是一会时间,就让你们有这么多的感受。

是啊,一个盲人的生活,有着那么多的不便,那要是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该有多么痛苦啊!该会多么寂寞啊!那你们觉得一个盲人最需要什么?
生:需要拐杖
生:需要帮助
生:需要眼睛
生:需要领路的人
生:需要朋友
生:需要亲人
~~~~~~
师:说得好,刚才张辉小朋友的做法就非常好,他成为了盲人的眼睛。

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援助,他不是挂在嘴上,而是用实际行动来表示了。

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中也有这样一个人,他是谁呢?请你们听老师来读课文!
反思:
学生对盲人的生活一无所知,无法真正理解盲人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

一开始,孩子们的说话虽然也是事实,只是浮于表面,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教学中,我借助角色换位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真切而深刻的体验,即借助角色扮演,使学生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不同的情绪反应,并以某种角色直接进入情感共鸣状态。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只有学生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这源头活水才能水到渠来。

在课堂上,学生真因为体验了盲人的生活,虽然只是生活的一隅,但是也足能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一点震撼,也足以让他们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盲人生活有多么的不便,是多么的需要帮助。

“生:需要拐杖;生:需要帮助;生:需要眼睛;生:需要领路人。

”虽然孩子们只是短短数语,但说出了他们的真实感受。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从中可见他们的感受之深,体验也切。

后来,当一个孩子站起来默默地帮助别人的时候,教室里静了下来,此时无声胜有声,所有的孩子都受到了教育,感受到了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不能吝啬,应及时的伸出我们的双手。

无须多言,这就是他们最深的体验。

我想这样再去学习课文,学生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7
还没上过第一课时的公开课,很想尝试。

以此来改变自己一贯懒散的教学思路。

于是“一人一课”,选择了上第一课时。

开始还抱着偷懒的心理,第一课时嘛,思路比较清晰,备起来就会比较轻松。

可真正坐下来,才发现,原来,仔细思来,第一课时还真不简单。

一、体验,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前一天晚上,便布置学生闭着眼睛做几件事,看自己碰到什么困难了,心里
又有哪些感受呢?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慢慢地理解了盲人生活的艰难,简单地交流后,板书了“盲婆婆”这个词,立刻问道:“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盲是么意思吗?”学生的回答很是真实可爱。

“就是眼睛看不见了。


“是说看不见光明了。


“是说他的世界一片黑暗了。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体验,学生理解了这个字,同样也记住了这个字。

再读“盲婆婆”这个词时,一双双小眼睛里满是同情接着,这一瞬间,又何尝不被他们感动呢?“婆”这个字的学习,让他们想想还有哪些字是女子旁的,为什么呢?学生一下报出了好多,有学过的,也有没有学过的,接着,他们发现,原来“姐、妹、姨、妈、奶、姑、娘”这些不都是女的吗?快乐在小眼睛里荡漾。

再次观察,女作偏旁和作底的时候,书写一样吗?得出结论,“横”的变化最大了。

书空的时候,小手画得可起劲了,还用最响亮最长的声音喊出那一笔“横——”呵,提醒我这个字怎么写呢!
二、插图,给课堂增添生机
灵感也许就在一瞬间。

上课前一天晚上,琢磨着有些环节生硬了些。

突然,就注意到课文中那一幅插图,一般都放在讲解课文的时用的图这时好象有了用武之地。

于是就有了两次插图的运用,第一次,用图中盲婆婆的笑容留下悬念,引导学生认真倾听范读课文,思考盲婆婆的笑容从何而来。

第二次,出示整幅图,让学生想象练说:图上画了谁和谁?他们干什么呢?从而过渡到第一自然段的教学。

学生的回答使整个课堂“动”着。

三、倾听,使课堂更加和谐
喜欢看他们闪动的眼睛,静静地听老师、学生发言的样子。

那时候的课堂和谐而又美丽。

课堂上一句话、一个眼神,他们会立刻有回应,那时,会觉得,这真是你和孩子们的课堂。

正想着“绿、邻、居”三个生字还是没能够放到适当的地方进行字型记忆时,下课铃还是欢快地响了起来,尽管心中很不情愿,可也没办法,只好把这个目标留到下一课去实现了。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8
为孩子们找出一条捷径,让知识变得简单,让表达变得顺畅,让背诵变得自然,让课堂变得快乐!这是我对自己教学二年级的要求。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儿童叙事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诗歌的第三小节,很值得引导孩子进行说话训练:“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我是这样引领孩子们的,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希望能得到更多朋友的指点:
一、思维引路,学会用“歌声会领您走进……看到……”说话。

为了打开孩子的想象空间,我问孩子们:歌声除了会领着盲婆婆走进田野,还会去哪?有了“田野”的铺垫,有的孩子们想到了“果园”,有的想到了“公园”,在此基础上,这些孩子的回答也激发了其他孩子的记忆,他们想到了“农田、荷塘”等等地方。

接着,我又问孩子们,在果园我们能看到什么?孩子们回答:看到红通通的苹果、黄黄的柿子等等,接着问其他地方的景物,孩子们回答起来显得简单多了,因为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对春夏秋冬的景物进行过讨论,甚至写过话。

这样,再来进行“歌声会领您走进……看到……”这样的表达训练,就等于是将两个问题进行组合,孩子们表达起来得心应手。

有了引路,孩子们的写话比较顺畅,写出的句子很真实。

小小展示一下:
歌声会领您走进果园,看到柿子黄黄的成熟了。

歌声会领您走进农田,看到棉花白白的像云朵。

歌声会领您走进公园,看到枫叶红红的像一团火。

……
(感慨:有些孩子的思维比较局限,在特定的环境中如果没有老师的引路,想象的空间得不到更广的拓展,所以,我们给他们多一点扶持,就等于多给他们得到成功的机会,他们的自信就会多一点,离真正的成功就更近一点!)
二、回忆往事,学会用“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说话
我先让他们来说说自己的童年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事发生过,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起初,孩子们举手的不多,原因是记忆的闸门还没有被打开。

于是,我告诉孩子们我的童年是这样度过的:我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玩捉迷藏、摸瞎子、造房子的游戏,还会和小伙伴们在野外玩过家家的游戏,还和小伙伴们相约学骑车。

说到这里,孩子们的小眼睛亮起来了,也说玩过。

这下子,记忆的闸门慢慢被打开了,他们纷纷告诉我,还会在冬天和父母堆个雪人、打雪仗,春天一起去公园划船、荡秋千,等等。

最后,我再和孩子们探讨他们这个年龄和盲婆婆这个年龄的童年生活是不完全相同的,根据昨天晚上问爷爷奶奶童年生活的答案再来写话就不难了,瞧,下面都是他们的表达: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和小伙伴一起去野外挑草的欢乐。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冬天走河上冰的欢乐。

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用柳条编个草帽装解放军的欢乐。

……
这样,对学生来说是一条学上的捷径,对老师来说也是一条教上的捷径,老师和学生同样能收获到轻松与愉悦。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9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目的是通过课文的朗读感悟,激起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尊老帮残的美好意愿。

在教学中,以读贯穿,抓住“盲”展开教学,突出婆婆因“盲”间隔了与五彩世界的交流,生活也因此灰暗而寂寞。

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我”送的这只蝈蝈对盲婆婆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第三节的时候,通过配乐朗读,结合读好“歌声会……歌声会……”两个句子,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注意婆婆的表情,激发学生想象:盲婆婆听着蝈蝈欢乐的叫声,仿佛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一是“看到”,让盲婆婆感受现实生活的情趣;二是“想起”,让盲婆婆重新感受童年的美好生活。

至此,学生对于“我”送蝈蝈的用意也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于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想蝈蝈的歌声还会把婆婆带到哪?”用这样的句式说话,使学生与文本感情的一同升华,也对学生口语表达进行了训练。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10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以儿歌的口吻叙述的,充满童趣,富有爱心的叙事诗。

诗句清新,自然。

这首诗既贴近学生生活,又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在讲这一课时,我从朗读入手,努力搜集与孩子们生活比较贴近的环节,讲后心中有许多欣慰与失落。

一、适时进行思想教育
其实,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一套套的大道理可能无济于事,关键是要抓住课堂中转瞬即逝的一刹那,渗透适当的思想教育,在讲这一课时,有一个环节我印象比较深,在出示课题后,我提问:“小姑娘抓蝈蝈是想做什么?”孩子们回答:“她想送给盲婆婆”“你怎么知道的?”“老师,我提前预习了。

”“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