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逍遥型的护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逍遥型的护理
一、疾病概述
伤寒逍遥型是伤寒病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减少等。

而伤寒逍遥型患者的症状相对不典型,病情较为隐匿,容易被忽视,从而延误诊断和治疗。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伤寒沙门菌是本病的病原体,主要通过粪 - 口途径传播。

摄入被伤寒沙门菌污染的食物或水后,细菌进入消化道,穿过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而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尤其是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滤泡,经淋巴管至肠系膜淋巴结并在其中繁殖,再由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第一次菌血症。

此时患者并无症状,处于临床上的潜伏期。

此菌随血流进入肝、脾、胆囊、骨髓等组织器官内继续大量繁殖,再次进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症,释放内毒素,产生临床症状。

病程第 2 - 3 周,伤寒沙门菌继续随胆汁排入肠道,部分细菌可再次侵入肠壁淋巴组织,使已致敏的组织发生强烈变态反应,导致肠壁淋巴结坏死、溃疡形成。

三、临床表现
伤寒逍遥型患者通常发热不明显或仅有低热,可能伴有轻微的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

由于症状轻微,患者往往能照常生活和工作,容易被忽视。

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一些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如肠出血、肠穿孔等。

四、治疗要点
1. 一般治疗:患者应按肠道传染病隔离,临床症状消失后每隔 5 - 7 天送检粪便培养,连续 2 次阴性可解除隔离。

发热期患者必须卧床休息,退热后 2 - 3 天可在床上稍坐,退热后 1 周左右可逐步增加活动量。

饮食方面应给予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的无渣饮食,包括足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各种维生素,以补充发热期的消耗,促进恢复。

发热期间宜用流质或细软无渣饮食,少量多餐。

退热后,食欲增加后,可逐渐进稀饭、软饭,忌吃坚硬多渣食物,以免诱发肠出血和肠穿孔。

一般退热后 2 周才恢复正常饮食。

2. 抗菌治疗:氟喹诺酮类药物为首选,常用的有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但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宜应用。

头孢菌素类药物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在体外对伤寒杆菌有强大抗菌活性,毒副反应低,尤其适用于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以及氯霉素耐药菌所致伤寒。

3. 并发症治疗:肠出血时应严格卧床休息,禁食或仅进食少量流质,严密观察血压、脉搏、神志变化及便血情况。

适当输液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根据出血情况酌量输血。

如患者烦躁不安,可给予镇静剂。

经积极内科止血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

肠穿孔时应禁食,胃肠减压,加强支持疗法,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抗感染治疗。

及时手术治疗。

五、实验室检查结果
1.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减少或正常,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此有助于诊断和判断病情。

血小板也可减少。

2. 细菌培养:是确诊伤寒的主要依据。

血培养在病程第 1 - 2 周阳性率最高,可达 80% - 90%;骨髓培养在病程中任何阶段均可获得较高的阳性率,且持续时间较长,尤为适用已用抗生素治疗、血培养阴性者;粪便培养在第 3 - 4 周阳性率最高,可达 75%。

3. 肥达反应:对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但不能作为确诊依据。

通常在病程第 1 周末出现阳性,第 3 - 4 周阳性率可达 70%左右,其效价随病程的演变而递增。

六、护理诊断
1. 体温过高:与伤寒杆菌感染导致的毒血症有关。

2.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高热、食欲减退、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有关。

3. 潜在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与肠道病变、饮食不当、排便异常等因素有关。

4. 知识缺乏:缺乏伤寒的预防和治疗知识。

七、护理措施
1.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是体温的变化,每 4 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并记录。

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面色、皮肤黏膜颜色、腹部体征等,注意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如发现患者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或腹痛加剧、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等腹膜炎表现,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2. 休息与活动: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少机体能量消耗,降低心脏负荷,有利于炎症的修复。

退热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应避免过度劳累。

3. 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的无渣或少渣饮食,避免进食刺激性、多渣、坚硬的食物,以免诱发肠出血和肠穿孔。

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摄入量不少于 2000 - 3000ml,以促进毒素的排泄。

4. 高热护理: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的方法,如温水擦浴、冰袋冷敷等。

注意避免过度降温,以免引起虚脱。

出汗较多时,应及时更换衣服和床单,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受凉。

5.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每日早晚进行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

鼓励患者多漱口,以增加食欲。

6. 心理护理:由于伤寒逍遥型患者病情隐匿,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

护理人员应关心患者,耐心解释病情,介绍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消除患者的顾虑,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7. 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伤寒的病因、传播途径、预防方法和治疗原则等知识,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等。

告知患者出院后应继续休息 1 - 2 周,逐渐增加活动量,定期复查血常规和粪便培养,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八、案例分析
(一)现病史
患者,男性,35 岁,因“间断低热、乏力 1 个月余”入院。

患者 1 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低热,体温波动在 37.5 - 38℃之间,伴有乏力、食欲减退,无咳嗽、咳痰、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

自行服用退烧药(具体药物不详)后,体温可暂时下降,但仍反复低热。

患者未予重视,继续正常工作和生活。

近 1 周来,患者自觉乏力症状加重,遂来我院就诊。

门诊以“发热待查”收入院。

患者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手术、外伤史,无药物过敏史。

近期无外出旅游史,无不洁饮食史,无伤寒患者接触史。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 3.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55%,淋巴细胞百分比 40%,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02×10^9/L。

血培养结果未回。

肥达反应:O 抗体 1:80,H 抗体 1:160。

腹部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二)诊断
伤寒逍遥型
(三)治疗及护理
治疗上给予患者隔离,卧床休息,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的无渣饮食。

选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静脉滴注抗感染治疗。

同时给予补液、补充维生素等支持治疗。

护理方面,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每 4 小时测量一次体温。

患者发热时,给予温水擦浴进行物理降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

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以及时发现并发症。

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向患者解释病情,缓解其焦虑情绪。

经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乏力症状明显减轻,食欲好转。

住院 2 周后,患者病情稳定,准予出院。

出院时,嘱咐患者继续休息 1 周,注意饮食卫生,定期复查血常规和粪便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