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转型的内涵把握及特征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卷第1期
2009年2月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nan U niversity(H um anities &Social Sciences) Vol.8 No.1
Feb.
2009
[收稿日期]2008210221
[作者简介]糜海燕(19822),女,江苏扬州人,助教.符惠明(19632),男,江苏如东人,教授.
我国社会转型的内涵把握及特征解析
糜海燕1, 符惠明2, 李佳敏3
(1.江南大学商学院;2.江南大学校办;3.江南大学党办,江苏无锡214122)
[摘 要]文章从“社会转型”的定义入手,分析了社会转型的内涵和本质,阐述了社会转型中所体现的五个特征,
即利益结构的重组、社会结构的改变、社会冲突的加剧、主体意识的凸现、价值观念的冲突。
[关键词]社会转型;社会结构;利益结构;主体意识;社会冲突;价值观念[中图分类号]C 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973(2009)0120023204
Analysis of Meaning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s Social T ransition
M I Hai 2yan 1, FU Hui 2ming 2, L I Jia 2min 3
(1.School of Business ,Jiangnan University ;2.Chair Office ,Jiangnan University ;3.Party Committee Office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China )
Abstract :Starting f rom t he definition of “social t ransition ”,t his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 he meanings and feat ures of social t ransition ,and t hen elaborates it s five feat ures :t he reco nstruction of interest makeup ,t he alteration of social st ruct ure ,t he aggravation of social conflict s ,t he show of subject consciousness and t he collision of values.
K ey w ords :Social Transition ;Social St ruct ure ;Interest Makeup ;Subject Consciousness ;Social Co nflict s ;Values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生、发展,中国社会逐渐进入了一个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由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过渡的巨大转型时期。
社会转型时期是新旧体制磨合、利益分化重组、文化冲突碰撞、价值取向多元等各种矛盾的凸现期,是整个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时代。
一、什么是“社会转型”
转型,英语为“t ransition ”,含义是转变、变化、过渡、变迁等。
所谓转型主要指由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换。
社会转型(Social Transformation ),可以从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哲学等角度和层面做出描述和界说。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认为“社会
转型”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社会学术语,意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也有学者认为,“社会
转型是指人类社会由一种存在类型向另一种存在类型的转变,它意味着社会系统内结构的变迁,意味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
念等各方面深刻的革命性变革”[1]
;“社会转型表征人类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体现社会结构及社会形态的变迁,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前进上升运动。
社会转型既包括社会制度的更替,即质变,也包括同一社会形态中社会制度内部的转型、量
变”。
[2]
综观对“社会转型”的多种理解,可以概括出社会转型的共同的意旨:它是社会结构的转型,有时又专称为“社会结构转型”;它不是社会局部的变化,而是社会系统整体的全面的结构性过渡状态;
3
2
它与“社会现代化”同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社会结构的转换,社会体制的更新,社会利益的重组与价值观念的嬗变。
二、社会转型的内涵和本质
转型社会是一个重组重构中的社会,也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社会,社会转型、社会发展、社会变革等在物质、制度、价值观念层面引发了巨大的变化和冲突。
社会转型,是这个时代提供给我们观察和分析一切社会问题的宏观社会背景和社会现实前提。
1.社会转型的内涵
社会转型一词,来源于西方发展社会学理论和现代化理论。
作为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基本范畴,一般指社会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换。
这种转换既可以是构成社会的诸要素如政治、经济、文化、价值体系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之间发生的质变,也可以是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生的部分质变或量变的过程。
[3]吉林大学的邴正教授认为,社会转型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整体的全面的结构过渡状态,它包括社会结构的转换,社会体制的更新,社会利益的重组与价值观念的嬗变。
[4]简言之,社会转型就是社会性质或社会秩序由一种类型转向另一种类型。
既往学者对社会转型问题的研究表明,社会转型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社会结构的转型,二是经济体制的转型。
这两种转型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往往体现为转型过程中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三者之间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改变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带来了社会制度的变化和个人价值观念的震荡。
2.社会转型与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是社会诸要素稳定的关系及构成方式,即相互关系按照一定的秩序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网络,社会结构的主要内容有经济结构、群体结构、组织结构、社区结构、制度结构、意识形态结构。
在社会结构的体系中,由于经济结构构成了其中最具决定性影响的一个层面,从而也就决定了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关系所形成的经济结构的变动,必然带来社会整体结构的变动。
因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市场交换关系的急剧变动与塑造,也必然随之带来社会结构的不同层面如财产结构、社会分层结构、权力结构和社会组织管理结构等的相应变迁与转换。
[5]从对以上概念分析中可以看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过渡状态。
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3.社会转型的本质
社会转型是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它经历着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到思想文化层面的全方位转型与变化。
社会转型就其本质而言,是以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全面现代化为价值目标的现代化运动,是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人对社会发展目标的自觉设计和价值选择。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尽管各国、各民族转型的具体方式不一,发生的变化各异,但在价值目标和内容上无不有着共同的追求———“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个人自由”。
这是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979)的现代化理论概括的现代性所具有的三个标志性特征。
现代化,就是一个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和转型的过程。
在社会的变迁和转型过程中,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发生着关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社会价值取向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并最终以现代化为价值指归。
现代化,主要涵盖三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二是制度层面的现代化;三是人的现代化。
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最终要实现的,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不断推动着社会转型,社会转型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行为模式和文化价值观念,并最终以实现人自身的现代化为主题指归。
因此,社会转型本质上是以人为价值出发点和核心的多种价值目标共同发展的过程,它应当始终包含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终极关怀,应当把以实现人的各种需要为目的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视为其根本价值。
[1]
三、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征
就中国社会而言,转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分化重组、递升跃迁的历史运动,是整个社会由僵滞走向变革、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落后走向文明的现代化过程。
从空间看是全方位的,从时间看是加速度的,从程度看是深层次的。
[3]
学术界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作了全方位的研究。
从社会学视角看,社会转型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乃至后工业社会、从传统封闭性社会向现代开放性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从经济学视角看,社会转型是传
42
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换、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从政治学的视角看,是集权封闭管制导向的传统政治行政体制向分权开放透明服务导向的现代政治行政体制的转轨,是从刚性结构社会向弹性结构社会转化,从伦理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化;从文化学视角看,是从同质文化社会向异质文化社会的转型,是生存方式与生存模式的转变或重塑,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由工业文明向可持续发展文明的双重社会转化;[6]从哲学视角看,社会转型是单一价值社会向多元价值社会的全面转型。
社会转型时期是社会变迁和发展的飞跃时期,在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归结起来不外乎一个“变”字。
根据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是实现现代化的紧要阶段,同时社会矛盾会相对突出。
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社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同时也是矛盾层出不穷的矛盾凸现期。
转型往往表现为对习惯运行轨道的偏离,或对社会已有各种稳定结构体系和秩序的突破。
[7]在转型时期,社会原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同质性遭破坏,异质性和多元化快速发展,社会的传统因素和现代因素杂然并存,东方的和西方的、封闭的和开放的、农业化和工业化、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冲突、相互融合,引起了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的变化,产生了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冲突,也带来了主体意识的凸显和价值观念的多元。
1.利益结构的重组
利益是社会中最强大的力量,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与利益不可分割。
所谓的利益结构就是指不同个体或集团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结成的比较稳定的利益关系。
社会改革的实质就是改变社会的利益关系,对社会利益进行重新分配,而社会利益格局的改变或重组,是社会转型的基础。
我们看到,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听命于国家计划,强调为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个人的利益受到重视,个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得到社会的肯定,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多元化。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新的经济格局导致人们利益上的重大差异和利益冲突,使整个社会利益格局出现分化和重组。
利益结构的重新调整必然加速我国社会经济结构、需求结构以及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和社会分化的全面展开。
2.社会结构的改变
一般而言,制度或体制的转型往往以社会结构及关系的现代化作为它的外显特征。
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改变了,以市场经济关系在内的以多种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体制和社会结构代替了只以行政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体制和社会结构。
这种社会结构和关系的改变,使得社会群体和个人开始重新思考和定位自己在社会之中的角色和位置,以求得自身在新的社会结构中的生存与发展。
社会结构的改变是社会转型的必然产物。
伴随着新的社会阶层和职业群体相继出现,所有制成分多样化,社会流动日趋加剧,因结构失衡会产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地区差别、城乡差别、贫富分化、环境恶化、社会保障问题、就业问题以及教育、医疗、交通等问题。
其中的就业问题就是由于经济和社会结构失衡而产生的结构性社会问题。
3.社会冲突的加剧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利益结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也引发了结构性的冲突和利益群体之间矛盾的日渐显性化,必然会导致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变化,同时也引起社会合理性观念和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
传统的以“服从”为原则的社会规范与现代的以“自主”为价值追求的社会规范的冲突在所难免。
市场经济是一种多元主体经济,造就了利益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必然带来利益观的多元化发展,社会原有的、较为稳定的价值评价体系逐步被打破,新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评价标准尚未形成,势必造成个体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
如今社会,强调经济、重视效益、主张权利、期望公平、勇于竞争、肯定个人,这些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比较淡薄的观念如今却成了最具合理性的观念,一些以前被普遍认可的合理性观念却在社会转型时期得不到公众的认同,变得不合时宜。
新旧观念的矛盾和冲突,容易使人迷失价值方向,把握不住价值标准,内心感到困惑和苦闷,导致行为选择上出现无所适从的倾向,这些现象的发生与中国的社会转型密切相关。
4.主体意识的凸现
主体意识是作为实践和认识主体的人对于自身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
社会转型,正是作为实践和认识主体的人以主体的身份和姿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对旧的社会结构、社
52
会体制进行全面系统的自觉转变,对新的社会结构和体制进行自觉构建的过程。
[8]在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价值观的核心是“家族本位”和“君权至上”,个体的人是从属于家庭和国家的,压抑了个体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成为社会计划的决策者,个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依然是相当薄弱。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家权力下放,地方、单位的本位意识和个体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
人们的价值主体意识也普遍觉醒。
[9]事实上,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平等性促使人们摆脱了传统的等级、特权和依附观念,破除了“唯上”意识和依赖心理,自主、自强、自立、自尊的主体意识逐步觉醒。
人们以主人身份参与着新的社会结构、社会体制的构建,不断发挥能动性和创造力,善于利用和把握各种机遇,敢于迎接各种挑战。
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成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为主体价值观念的变化准备了主体条件。
5.价值观念的冲突
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有一些发挥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为人们提供价值评价的标准和价值选择的依据,给人们指出价值活动的方向和价值追求的目标。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利益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分化重组,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的冲突,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权威地位的质疑与旁落,会引起人们生存意识、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不同程度地促使社会群体和个人在文化价值观念上产生出多样的价值追求,表现出多元的价值评价标准和取向上的差异性。
价值观念的变化会引起价值矛盾和价值冲突。
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个体没有价值选择的自由,冲突也就不会发生。
只有在社会的变动时期,社会价值体系被破坏、主导价值观统摄力下降的情况下冲突才会发生。
于是,我们看到这样一种境遇:新旧价值观念不仅出现在同一时间里,而且也出现在同一领域中,选择旧价值就要放弃新价值,选择新价值就要放弃旧价值,非此即彼的选择使价值冲突在所难免。
[10]
价值冲突是社会转型的外在表现。
所有的社会变革和利益调整,都会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为在观念领域对价值的争夺,反映出社会价值观念变化的趋势。
面对社会的转型,每个人都要进行思考、反思,不仅思考自己的利益得失,也要思考社会的前途和命运,这就使得价值冲突从个人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
“这是一个需要人人在新旧矛盾与冲突、理性与非理性的风浪中学会游泳的时代,人们对时代的感受可能是既兴奋又沮丧、既渴望又焦虑、既获得又失落”。
[7]的确,价值观的多元趋向和无权威状态,容易使人们失去对生活意义的坚定信念,非理性主义、怀疑主义、悲观主义也纷至沓来,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更需要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来支撑人们的精神世界,在变动不定的价值世界中寻求一个安定的精神家园。
价值冲突是一把双刃剑。
它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因社会价值观的困惑而致使总体价值导向功能弱化,进而造成价值取向的无序和混乱,多元的价值观念便会缺乏应有的理性和自我选择能力。
但价值冲突也具有正面的社会功能:它打破了已有社会价值体系的沉默,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思考和论争,使得社会的价值精神在人们寻求新的价值观念的意识中得以新的提升,由此促成转型期社会各种价值观念之间的新的融合,建构起更高层次的社会价值体系,使整个社会走上新的良性发展之路。
[11]显然,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变革,也在推动着社会的转型,并为转型期的人们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给予精神上的指引。
[参 考 文 献]
[1]李钢.论社会转型的本质和意义[J].求实,2001,(1).
[2]杨森.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性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3,(1).
[3]王永进,邬泽天.我国当前社会转型的主要特征[J].社会科学家,2004,(6).
[4]邴正,钟贤巍.当代社会发展趋势与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J].北方论丛,2004,(5).
[5]冯鹏志.论知识经济背景中社会结构转型的新趋向[J].桂海论丛,2003,(1):62.
[6]蔡拓.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向度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J].文史哲,2000,(5).
[7]叶澜.试论当代中国学校文化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06,(15).
[8]陈章龙.论主导价值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1.
[9]陈选华.关于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冲突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10]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7.
[11]郭良婧.论我国当前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责任编辑:谢光前)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