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国学故事:三字经(3)
三字经儿歌朗诵全文
![三字经儿歌朗诵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4fd071ba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dd.png)
三字经儿歌朗诵全文《三字经儿歌朗诵全文》引言:《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经典的启蒙读物,是许多孩子的第一本读物。
为了使孩子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三字经》被改编成了儿歌形式。
本文将全文朗诵《三字经儿歌》。
正文:一、天地人的创造宇宙万物的创造,天地人的起源是这首儿歌的开头。
传统的儒家思想认为,天地万物的起源都源自于上天的创造。
而这首儿歌以浅显的语言直观地将宇宙创造的过程讲述出来,让孩子能够对宇宙起源有初步的认识。
二、人的内在品德儿歌继续讲述了人的内在品德。
《三字经》强调了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善礼让的重要性。
这些品德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价值观的基石,也是他们成为一个合格的人的基础要素。
这些道德观念以朗朗上口的儿歌形式,更加深入人心,让孩子们在快乐儿歌中学会做一个有道德素养的人。
三、六艺与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六艺和礼仪的概念。
这个儿歌通过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简单解释,介绍了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基本内涵。
同时,它还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让孩子们明白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礼仪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四、国家治理与社会责任《三字经儿歌》进一步引导孩子们关注国家治理和社会责任。
这首儿歌从封建王朝的君主制度和杰出的历史人物开始,介绍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它告诉孩子们,一个国家需要有好的政治制度和明智的领导,而一个良好的社会需要每个人都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这些都是培养孩子们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重要方法。
结论:《三字经儿歌朗诵全文》是一部融合了儿歌唱腔和经典教材的作品。
通过儿歌的形式,它将经典的《三字经》内容进行了简化和重组,更适合孩子们的理解和接受。
这首儿歌不仅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还能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它帮助孩子们初步了解了宇宙的创造、人的内在品德、六艺与礼仪以及国家治理与社会责任等重要内容。
因此,这首儿歌是孩子们学习和成长的重要辅助教材。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63ef95dcaf1ffc4fff47ac8a.png)
三字经小故事1、《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fe0f2821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1f.png)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三字经小故事大全三字经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扩大孩子的视野,最重要的是,它朗朗上口的音韵还可以帮助孩子爱上诵读!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三字经小故事,一起来看看吧!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我们都知道,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亚圣”,他的学问很好,还收了许多学生,他能有这些成就,全都要归功于孟母。
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
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每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他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
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正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想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
”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2、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
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
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
”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
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
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三字经 的故事全部版
![三字经 的故事全部版](https://img.taocdn.com/s3/m/7253ea86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af.png)
三字经的故事全部版
三字经是一部传统的中国启蒙教材,其内容主要是以三字一句的形式,用简洁、押韵的语言教授儿童知识。
以下是一个三字经故事: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以上是三字经的部分内容,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价值观。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00ab5e5f551810a6f424865f.png)
三字经小故事大全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三字经小故事1、《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三字经全部故事
![三字经全部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4866600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83.png)
三字经全部故事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故事、道德教诲和人生哲理。
以下是部分三字经里的故事:
1.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曾经三次搬家。
2. 窦燕山教子:窦燕山是五子登科故事中的角色,他教育出五个出色的儿子。
3.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为了让孩子上学,多次搬家。
当孟子逃学时,孟母甚至剪断了织布机以教育他。
4. 子不学,断机杼: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教育他“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
5. 香九龄,能温席:黄香在九岁时就能为父母温席,是知恩图报的典范。
6.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出有名的五个儿子。
7.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晋代的车胤和孙康为了学习而不怕贫困,车胤用萤火虫照明读书,孙康则在雪地反光来读书。
以上只是部分三字经里的故事,如果想了解全部内容建议查阅三字经原文。
早教三字经故事6篇_早教启蒙三字经
![早教三字经故事6篇_早教启蒙三字经](https://img.taocdn.com/s3/m/4bb65497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9f.png)
早教三字经故事6篇_早教启蒙三字经读幼⼉三字经故事,可以帮助⼩朋友了解⼀些历史⼩知识,对于宝宝的早教启蒙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早教三字经故事6篇,供⼤家参考。
早教三字经故事1【原⽂】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学终 ⾄四书【注释】训:教育指导。
蒙:⼩孩刚开始读书识字叫蒙。
训诂:研究字的意义。
句读:⼀句为句,半句为读。
为学者:做学问的⼈。
⼩学:指研究字形、字⾳、字义的学问。
四书:《论语》、《孟⼦》、《⼤学》、《中庸》合称四书。
【语译】凡是教导刚读书识字的学童,必须正确的讲解义理,考究实事,不可以马虎从事。
⾸先必须让他们了解每个字的意义,接着再教他们了解句读,使他们懂得如何断点及朗诵。
研究学问,⼀定有起头的地⽅,把⼩学读完了,便可以开始念《⼤学》、《中庸》、《论语》、《孟⼦》等四书了。
【故事】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好的开始,求学问也不例外,打好了基础,才能追求其他更⾼深的知识。
研究字形及句读可以说是研究学问的基础。
就句读来说,虽然称不上什么⾼深的学问,但是如果不认真学习,把标点符号放错了位置,可能会造成许多⿇烦呢!从前,在唐朝有个员外,有⼀天,他请了⼀位新的管家,由于天性吝啬,就和新管家约定,限制他每⽇的伙⾷如下:“⽆鸡鸭也可以,⽆鱼⾁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但是员外⽴下这个条约时,条纹中并没有标点符号。
⼀年之后,管家在辞职时,向员外要求补偿他的伙⾷费。
员外理直⽓壮的把当年⽴的条约拿出来,⽽这个管家⽴即拿笔将他改为:“⽆鸡,鸭也可以;⽆鱼,⾁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
”这下⼦,员外⽆话可说,只好赔钱了,这故事充分说明了句读的重要。
早教三字经故事2【原⽂】论语者 ⼆⼗篇 群弟⼦ 记善⾔ 孟⼦者 七篇⽌ 讲道德 说仁义【注释】论语:由孔⼦的弟⼦和再传弟⼦所编的书。
记:记载。
善⾔:善⾔善语。
孟⼦:孟轲所写的书名。
⽌:与“只”相同。
【语译】《论语》这本书,共有⼆⼗篇,是空⼦的弟⼦和再传的弟⼦,把孔⼦或是孔⼦弟⼦曾说过的善⾔善语,记载编辑⽽成。
三字经故事(通用20篇)
![三字经故事(通用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0201870d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61.png)
三字经故事(通用20篇)三字经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扩大孩子的视野,最重要的是,它朗朗上口的音韵还可以帮助孩子爱上诵读!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三字经小故事,一起来看看吧!三字经故事篇1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注释]教:这里有两个“教”字,第一个是父之较,第二个是师之教。
惰:偷懒怠惰,没有尽到责任。
子:这里指为人子女。
不学:不肯读书学习。
非所宜:是说不应该如此。
为:作为、成就。
[语译]做父亲的生了子女后,只顾着去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他们,是父母的过错;做老师的教育学生不够严格,不能使学生有所成就,这就是老师的怠惰。
做人子女者如果不肯好好学习,是非常不应该的,因为幼小时不肯及时学习,将来长大后,能有什么成就和作为呢?[故事]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
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
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
”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
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
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
三字经故事篇2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这是一个小故事。
孟子小时候家里很穷,家里只有几亩薄田,父亲激公宜在孟子三岁时就外出谋生,以后就音讯皆无了,家里全靠母亲仉氏纺线织布生活。
孟子家是今天山东省邹县乡下的一个小村庄,村外不远处是一片坟地,总有送葬出殡的人家在那里吹吹打打。
孟子好学,看了以后回来就学人出殡打幡、哭丧祭拜。
三字经全文儿童版
![三字经全文儿童版](https://img.taocdn.com/s3/m/df577601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bb.png)
《三字经全文儿童版》一、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每个人生来都是善良的,我们的本性都很相似。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习惯和行为可能会变得各不相同哦。
二、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好好教育,我们的本性就会改变。
所以,小朋友们要听爸爸妈妈和老师的话,好好学习,教育的重要性就在于专注和坚持。
三、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你们听说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吗?孟子的妈妈为了让他有个好环境学习,三次搬家。
如果孟子不好好学习,妈妈就把织布机上的线剪断,告诉他不学习就会一事无成。
四、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是一个善良的人,他有五个儿子,都教育得很好,他们的名字都很有名哦。
这说明只要用心教育,孩子们都能成为优秀的人。
五、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如果父母只养孩子,不教育孩子,那就是父母的过错。
同样,如果老师不严格要求学生,那就是老师的懒惰。
所以,我们要互相督促,共同成长。
六、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小朋友,你们要记住,不好好学习是不对的。
如果小时候不好好学习,等到老了,就会后悔莫及。
所以,我们要珍惜时光,好好学习。
七、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八、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作为孩子,在你们还小的时候,就要学会尊敬父母、老师和朋友们,还要学习礼貌和礼仪。
这样,你们长大后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有礼貌的人。
九、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有个叫香九龄的孩子,他九岁就能为父母暖被窝。
孝顺父母是每个孩子都应该做到的,我们要像香九龄一样,关心父母,体贴他们。
十、融四岁,能让梨。
悌于长,宜先知。
孔融四岁的时候,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
尊敬兄长,是我们从小就要学会的道理。
小朋友们,我们要懂得谦让,关心兄弟姐妹。
十一、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然后是增长见识。
我们要学会计算,认识文字,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世界,为将来打下基础。
关于三字经的经典小故事
![关于三字经的经典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581681a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e0.png)
关于三字经的经典小故事1、《韦编三绝》孔子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一生都没有松懈过。
那时候还没有纸,书都是用竹简作成的,再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为了研究“周易”,每天不停地翻阅竹简,结实的牛皮绳居然因磨断而换了三次。
可见没有刻苦精神,就不能成为有学问的人。
2、《孔融让梨》中国人尊敬长辈叫“孝”,尊敬兄长叫“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孔融是东汉末年人,他四岁时,一次有人送来一筐梨,他和几个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一个。
有人问“你怎么不拿大的?”他说“哥哥年纪大,应该吃大的。
”孔融这么小年纪已知道传统美德。
3、《孟母断机》有一天,孟轲读书厌倦了,跑回家。
正在织布的孟母十分生气,就把梭子折断,在了地上。
孟轲很奇怪,问母亲为什么发火。
孟母说》“一匹布要一根根一寸寸地织,你的学习也像织布一样,只有不分夜才能有所成就。
如今你学业未成就厌倦了,就像折断的梭子一样,还能织布吗?”孟轲听后恍然大悟,从此学习更用功,终究成为着名思想家。
4、《孟母三迁》孟轲是战国时期的着名思想家,很早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十分贫穷,但母亲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
他们最初住在坟地旁,孟轲就模仿做丧事。
孟母很担心,就搬到集市上,与一家屠夫为邻,孟轲又模仿起杀牛羊来了。
为此孟母又把家搬到一座学校附近,从此孟轲就跟着专心学习礼议。
孟轲从小受到教育,最终成为着名思想家。
5、《大禹治水》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苦。
舜帝派大禹的父亲鲧去治水,由于方法不当,洪水越来越大,鲧因此被杀。
大禹后来接替父亲,继续治水,并吸取父亲的教训,采取疏导法终于制服了洪水。
其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公而忘私的精神,受到历代人的称赞。
6、《铁杵成针》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经常逃学。
有一次,他又逃学去玩,在河边看到一位老奶奶专心致志地磨一根铁棒。
他奇怪地问这是干什么,老奶奶说要把铁棒磨成针。
他不理解,这么大的铁棒要磨到什么时候?可老奶奶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幼儿园小班国学教育:启蒙儿童的《三字经》
![幼儿园小班国学教育:启蒙儿童的《三字经》](https://img.taocdn.com/s3/m/a3eb515d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0f.png)
幼儿园小班国学教育:启蒙儿童的《三字经》幼儿园小班国学教育:启蒙儿童的《三字经》一、引言国学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种培养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方式,国学教育能够启蒙儿童的思维、品德和态度。
在幼儿园小班国学教育中,学习《三字经》成为了一项受到广泛关注的教育内容。
本文将深入探讨幼儿园小班国学教育中《三字经》的意义、教育方法和对儿童的启蒙作用。
二、《三字经》的意义《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经典教材之一,被广泛用于启蒙儿童。
它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和简洁明了的篇章,概括性地总结了儿童需要掌握的基本道德、修养和知识。
《三字经》通过对诗词的艺术表达,将儿童的教育内容融入其中,使其更易于儿童接受和理解。
从中,儿童可以学到关于品德、家庭、识字、知识等方面的知识,是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素材。
三、幼儿园小班国学教育的方法1. 快乐学习:幼儿园小班国学教育重视以快乐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学习《三字经》时,老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唱歌、互动游戏等方式,将学习过程变得有趣生动。
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引发儿童的兴趣,还能增加他们对经典文化的了解和记忆。
2. 多角度理解:幼儿园小班国学教育注重启发儿童的思维。
在学习《三字经》时,教师可以引导儿童多角度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和智慧。
通过提问、讨论和游戏等形式,激发儿童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儿童的综合能力,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三字经》中的知识。
四、《三字经》对儿童的启蒙作用1. 培养品德修养:《三字经》中涵盖了儿童需要培养的良好品德,例如孝顺、尊敬长辈、友爱等。
通过学习《三字经》,儿童可以了解到什么是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践行。
2. 开阔知识视野:《三字经》作为一本启蒙书籍,将儿童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通过学习《三字经》,儿童可以了解到基础的历史、理科、文科等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3.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三字经》采用了诗词的形式呈现,对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好的锻炼作用。
三字经 小故事
![三字经 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a1b6a6a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6e.png)
三字经小故事
以下是几个三字经中的小故事:
1.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多次搬家。
起初,孟子住在墓地附近,他学着玩出殡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不是个好地方,于是搬到了市集旁。
然而,孟子又学着商人的样子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认为这样对孩子也不好,于是再次搬家,最后搬到了学校附近。
在这里,孟子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2. 孟母断机杼:有一次,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以此教育他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3. 黄香温席: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进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以上故事都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如需更多故事,可以阅读原文或其他相关书籍。
幼儿园小班国学教育:《三字经》启蒙
![幼儿园小班国学教育:《三字经》启蒙](https://img.taocdn.com/s3/m/61149761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4a.png)
1. 引言在幼儿园小班国学教育中,《三字经》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我国古代经典教材,更是培养孩子基本道德和文化素养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深入探讨幼儿园小班国学教育中《三字经》的重要性和作用。
2.《三字经》概述《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经典教材,以三字一句的形式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
它包括天地人物四个部分,内容涵盖天文地理、人物故事、道德修养等多个领域。
3. 《三字经》在幼儿园小班国学教育中的价值《三字经》作为国学教育的基础内容,对幼儿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三字经》,幼儿可以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得到全面的锻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4. 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学习模式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们通常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较低,因此教师在传授《三字经》时需要采取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
可以从字词、句子和段落逐步展开教学,帮助幼儿逐步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内容。
5. 总结与回顾在幼儿园小班国学教育中,《三字经》的启蒙教育地位不可替代。
它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们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
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和启发,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三字经》,从而获得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6.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幼儿园小班国学教育中,教师要重视《三字经》的教学,因为它不仅能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更可以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素养。
我认为,幼儿园阶段的国学教育,需要教师们因材施教,注重启蒙教育,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深入探讨幼儿园小班国学教育中《三字经》的重要性和作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三字经》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能更好地指导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
7. 幼儿园小班国学教育中的《三字经》教学方法除了重视《三字经》的教学内容外,教师们在幼儿园小班国学教育中也需要关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在教学《三字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字经小故事(精选20个)
![三字经小故事(精选20个)](https://img.taocdn.com/s3/m/3e0595f5da38376baf1fae9b.png)
《三字经小故事》三字经小故事精选(一):【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十分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就应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就应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向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三字经小故事精选(二):【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这个善良的本性,每一个人都相同,之后因为个人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便产生了很大的差别。
如果幼小的时候不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么他的性情便会受到不好的影响而有所改变。
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恒而专心一致的去教育孩子。
晋朝时,有个名叫周处得人。
他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但是,由于他自小便没了爹娘,在无人教导的情形下,周处的性情变的很残暴,行为也十分野蛮。
周处喜欢欺负弱小,常常因为自己不高兴,就把别人打的头破血流的,所以,村里得人见了他,总是躲的远远的。
这几天,村子里出现了一只凶恶的老虎,在山脚下的大湖里也出现了一只可怕的蛟龙,常常侵害村里的农作物,甚至还把农民活生生吞掉,大家觉得很害怕,甚至把老虎、蛟龙及周处合称三害,还说三害不除,村民将永无安宁之日。
周处听说了村里来了这三害好打架的个性使他立刻到山里一拳就把老虎给打死了,之后又到湖里抓蛟龙,在湖里追了三天三夜,才消灭了蛟龙。
岸上的村民见周处一向没有浮出水面,还以为他和蛟龙同归于尽了,于是,大家便在岸上庆祝除去了三害。
周处回到了村子里,明白了自己竟是第三害后,从此下决心改过自新,不在做个让人家厌恶的人。
三字经小故事精选(三):【黄香温席】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
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幼儿三字经故事大全
![幼儿三字经故事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3e1289d6a6c30c2259019ee1.png)
幼儿三字经故事大全1、《孟母三迁》《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黄香温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3、《囊萤映雪》“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孟母断机》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五子登科》《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
幼儿园国学教育案例:《三字经》识字
![幼儿园国学教育案例:《三字经》识字](https://img.taocdn.com/s3/m/c20cc395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19.png)
幼儿园国学教育案例:《三字经》识字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启蒙读物,其中包含了约一千个汉字。
在幼
儿园国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教授《三字经》来帮助幼儿认识汉字,理解中华文化。
以下是一个具体的案例。
在某幼儿园,教师在每周的“国学课”课程中,利用《三字经》来辅
助幼儿学习汉字。
每周教师会选取一部分的句子来教授,根据幼儿的
年龄和认知能力,逐步引导幼儿掌握汉字的读音和意义。
例如,教师选取了《三字经》中的“欲速则不达、见贤思齐”等句子
进行教学。
教师首先让幼儿跟读这些句子,并帮助幼儿理解其中的意思。
随后,教师会将句子中的生字分离出来,利用各种游戏和活动来
增强幼儿记忆生字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汉字卡片匹配游戏”。
在这个游戏中,教
师会准备一些汉字卡片,上面写着三字经中的生字,然后将这些卡片
和相应的词语卡片混合在一起,让幼儿逐个匹配。
通过这个游戏,幼
儿可以将生字记忆更加牢固地固定在大脑里。
在幼儿学习汉字的同时,教师还会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向
幼儿灌输正义、诚信、勇气等品德。
例如,在教授“见贤思齐”时,
教师会让幼儿明白“贤”是指有德行、有才能、能够使自己或者家庭、民族、国家受益的人,并通过故事让幼儿知道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通过幼儿园国学教育,幼儿们得以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汉字,感受中
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培养正向的品德观念。
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幼儿能够更好地打牢语文和品德基础,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
的基础。
幼儿园小班国学教育:《三字经》启蒙案例分享
![幼儿园小班国学教育:《三字经》启蒙案例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564b6ea8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93.png)
【幼儿园小班国学教育:《三字经》启蒙案例共享】在幼儿园小班的国学教育中,传统经典《三字经》被广泛运用于启蒙教育。
本文将通过一个真实案例,探讨如何在幼儿园小班国学教育中使用《三字经》进行启蒙,并共享我的观点和理解。
1. 了解案例背景在某幼儿园小班中,老师通过《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这一原则,引导孩子们学习积极向上的品质。
在每日的国学课上,老师会向孩子们传授《三字经》中的一节内容,然后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让孩子们理解并内化其中的价值观。
2. 分析案例通过《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们不仅能够学习到传统价值观,更能够在活动中体验这些品质的重要性。
在游戏中,老师会引导孩子们互相帮助、共享玩具,以此来强调“爱人如己”的道德准则。
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并接受了《三字经》中的教义,使其教育效果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3. 总结与回顾在幼儿园小班国学教育中,使用《三字经》进行启蒙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
其内容深刻而简洁,便于孩子们理解和记忆;老师可以借助《三字经》中的故事和原则,将抽象的价值观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中,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
4. 我的观点与理解在这个案例中,我深刻感受到《三字经》在幼儿园小班国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它不仅可以启蒙孩子们的道德观念,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品格和修养。
我也注意到这种教育方式需要老师有一定的国学素养和教育经验,才能真正把传统经典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国学教育的大环境下,我相信《三字经》这样的传统经典在幼儿园小班教育中会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它将不仅仅是一本课本,更是一本具有生活智慧和生活哲学的书,能够引领孩子们在情感、思维和行为上获得更全面的成长。
我对幼儿园小班国学教育的未来充满信心。
通过这篇文章,希望您能更全面、深刻地了解《三字经》在幼儿园小班国学教育中的应用,以及我的观点和理解。
愿这篇文章能够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经典著作之一,被广泛运用于幼儿园小班国学教育中。
三字经的小故事
![三字经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88dfc0e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1b.png)
三字经的小故事在古代,有一位名叫王老师的学者,他非常喜爱三字经,经常用三字经教导学生。
有一天,他对学生们说,“三字经是我们国家的经典之作,它包含了很多道理和智慧,今天我要给大家讲几个关于三字经的小故事。
”。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人之初”的。
王老师告诉学生们,人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没有任何知识和经验。
就像三字经中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是善良的,但是后来的成长和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
王老师希望学生们能够保持初心,不忘初衷,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
接着,王老师讲述了关于“性相近”的故事。
他告诉学生们,三字经中说“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天性都是相似的,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修养,人们的品德和行为会有所不同。
王老师希望学生们能够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品德,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最后,王老师讲述了关于“苟不教”的故事。
他告诉学生们,三字经中说“苟不教,性乃迁”,意思是如果不好好教育和培养孩子,他们的性格和行为就会发生改变。
王老师希望学生们能够珍惜学习的机会,虚心向老师学习,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
通过这些小故事,王老师希望学生们能够深刻理解三字经中的道理,将其中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他希望学生们能够用三字经中的教诲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最后,王老师鼓励学生们多读经典,多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这些小故事,我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三字经中的道理,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指导自己的行为和生活。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这些经典,将其中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三字经全文解释及故事
![三字经全文解释及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2bb4327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f5.png)
三字经全文解释及故事三字经全文解释及故事三字经,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经典作品,也是我的好老师。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三字经全文解释及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三字经全文解释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国学故事:三字经(3)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斩齐衰,大小功。
至缌麻,五服终。
【译文】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这是中国古代亲族中不同
的人死去时穿的五种孝服。
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译文】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须学
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惟书学,人共遵。
既识字,讲说文。
【译文】在六艺中,只有书法现在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
当一个人理
解字以后,就能够去研究《说文解字》,这样对于研究高深的学问是
有协助的。
有古文,大小篆。
隶草继,不可乱。
【译文】我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这
个定要认清楚,不可搞混乱了。
(练习书法,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次第而行,不可次序颠倒。
即
先把字写规范了才能练习草书。
)
若广学,惧其繁。
但略说,能知原。
【译文】假如你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无从下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很多基本的道理。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译文】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
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译文】作为一个学者,求学的初期打好基础,把小学知识学透了,
才能够读“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译文】《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
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
弟子们,记载的相关孔子言论是一部书。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译文】《孟子》这本书是孟轲所作,共分七篇。
内容也是相关品行
修养、发扬道德仁义等优良德行的言论。
作中庸,乃孔伋。
中不偏,庸不易。
【译文】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
是不变的意思。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译文】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四书熟,孝经通。
如六经,始可读。
【译文】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能够去读六经这样
深奥的书。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译文】《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理应仔细阅读。
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译文】《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
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
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
【译文】《书经》的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我周公,作周礼。
著六官,存治体。
【译文】周公著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以及国家
的组成情况。
大小戴,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
【译文】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相关礼乐的情形。
曰国风,曰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
【译文】《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
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实在是值得我们去朗诵的。
诗既亡,春秋作。
寓褒贬,别善恶。
【译文】后来因为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
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
为的分辩。
三传者,有公羊。
有左氏,有谷梁。
【译文】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
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它们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经既明,方读子。
撮其要,记其事。
【译文】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
子书繁杂,必须选择比较重要的
来读,并且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五子者,有荀扬。
文中子,及老庄。
【译文】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
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