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水厂净水处理工艺探析77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来水厂净水处理工艺探析
摘要:如今,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自来水,这对自来水厂而言,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发展动力。

因此,应在在认识到自来水厂净水处理重要作用与意义的基础上,加快引进不同的净水处理方法,提高自来水厂净水处理技术水平,以此良好的适应社会对水资源要求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自来水厂;净水处理
引言
水是世间万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促进人类文明走可持续发展路线的必然需求。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水源质量也逐渐成为人们格外重视的话题之一。

其中对于城市用水而言,主要依据的是自来水厂净水处理工艺,通过对水源进行合理的净化,以此缓解当前生态环境中所遭受的水资源短缺压力,进而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用水环境。

1自来水厂净水处理工艺的意义
自来水厂主要是利用科学的净水处理工艺手段将水源杂质清除,最终目标为人们提供安全健康的饮用水。

传统净水处理工艺是通过混凝、沉淀、然后过滤、消毒的流程对水源加以净化。

经过一系列处理之后,可有效处理水源中悬浮物、颗粒细菌等杂质。

随着社会的工业化的发展,人类可用水源的污染,同时,人们对水质需求标准提高,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应当研发出新的净水处理工艺,以此对水中污染物进行全面的处理,提高水源质量。

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自来水厂净水处理工艺也不断在进行改造,它主要从原水污染的处理物等物质水源中悬浮物、颗粒细菌等杂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水处理工艺的改造,有机污染物浓度等方面加以改进,并用V型滤池代替传统双阀滤池,以此增加净水效率,让水质更加健康,满足城市生活及生产用水。

2供水条件
根据业主与市政相关部门的征询结果,本项目由某水厂供水,市政已形成环状供水管网,供水压力为0.28MPa。

根据当地自来水公司公布的水质参数,自来水的浊度(最高0.93NTU)及硬度(最高129mg/L)不满足要求(浊度≤0.5NTU,硬度≤119mg/L)。

其次,自来水采用氯气消毒,在本项目附近的另一水厂检测到的余氯最大可达0.26mg/L,较大幅度的超过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规定的允许管网末端最小余氯量(≥0.05mg/L)。

因此,需要对生活用水进行水质净化处理。

3自来水厂净水处理工艺的应用要点
3.1活性炭过滤
市政自来水在长距离的输送管网中,为了保证输送管网末端用水点的消毒性以避免由于水中细菌微生物引起疾病,自来水厂一般采用氯气进行消毒,以保证末端用水点含有必要的活性余氯以作消毒作用。

但这方法在保证了末端水中活性余氯的同时却形成了大量的消毒化学副产物(DBP),化学有害致癌物质,如三卤甲烷(THMs)等有机卤化物。

正是这些化学有害物降低了自来水的水质并使水中伴有异味,从而影响酒店形象,餐饮食物口味及卫生。

在砂滤后增加活性炭过滤可以去除此部分余氯。

粉末活性炭,具有表面积大、活性高、微孔发达、脱色力强、孔隙结构较大等特点,孔隙结构大,能有效吸附水中的游离氯、酚、硫和其它有机污染物,特别是致突变物(THM)的前驱物质,达到净化除杂去异味。

活性炭过滤工艺的缺
点:当吸附气味后活性成分即消失,而自来水的水质会消耗活性炭的活性成分。

当活性碳失去活性后,只成为一个过滤设备,且过滤能力还不及砂缸。

故需要定
期更换,增加了使用成本。

3.2氯消毒
生活供水原水经活性炭过滤后,在吸取异味同时,将水中余氯也带走,即水
中无消毒能力,易产生二次污染。

在活性炭后增加氯消毒,常用的氯消毒有二氧
化氯和次氯酸钠消毒,2种消毒剂的优缺点。

氯酸钠消毒是一种高效、较二氧化氯使用上更为安全的广谱的消毒药剂,同
时物业管理人员操作上更为简单,运行上与二氧化氯接近,若采用氯消毒工艺,
建议采用次氯酸钠消毒。

3.3超滤膜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越来越多、越来越集中,导致城市空
间资源和生活用水供给保障逐渐成为限制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人
口的持续增加,城市日用水量持续增加,城市日废水量也呈持续增长趋势。

因此,如何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排水污染程度等成为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加之我国淡水资源极度紧缺以及人们对水资源纯度的需求越来越高,必须要求水
资源中的有害物质即杂质含量更低,这就对污水净化处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超滤膜技术具有典型的物化和分离特征,具有耐高温和耐药性能,也具有稳定的
酸碱度。

因此在城市饮水处理中具有独特的应用优势,能够有效地清除饮水中的
有机物质、悬浮颗粒以及有害物质等,进一步确保城市饮水安全。

水体中pH值变化较大,为偏碱性;化学需氧量较大,平均为26.66mg/L;总
体上水质较差,对城市居民身体健康不利。

表2为经过超滤膜技术处理后的水质
分析,从表2中可以得出,处理后水体的pH值变化较为稳定,为略偏碱性;耗
氧量平均为2.40mg/L;水体中的菌落总数含量较低,大肠杆菌未检测出;说明超
滤膜技术在生活饮用水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3.4微污染水处理技术
微污染水处理技术完善了以往的水处理技术,强化了传统水处理技术的应用
效果。

当前,受客观环境和技术水平限制,有些污水无法进行科学处理。

所以,
人们要探索新的水处理技术,有效治理水污染。

微污染水处理技术通常综合运用
强化混凝和过滤两种方法。

一是利用生物滤料和石英砂滤料,强化过滤作用,即
使不添加其他设备,也可以降解滤料去除的污染物。

二是合理匹配和优化混凝剂,完善混凝工艺,强化混凝作用,有效清除混凝沉淀过程中产生的有机物。

3.5反渗透水处理技术
目前,常见的环保型水处理技术种类较多,其中反渗透水处理技术应用较广。

该技术主要应用于沿海城市,原因是海水与淡水的摩尔分率差值较大。

在温度一
定的情况下,反渗透水处理技术可以很好地将海水中的盐分与水分隔离,扩大淡
水来源。

这种技术可以满足工业用水和日常用水的需求,优化水资源配置,解决
水资源短缺问题。

反渗透水处理技术也存在一定缺陷,通常会受到地区环境和其
他因素的影响,所以实际使用受到一定制约。

3.6微滤膜分离
微孔过滤主要利用孔径为0.1~10μL的对称微孔膜,主要的驱动力为压力差,过滤的溶液一般含高分子量,从而与溶液分离。

压力差范围为50~100kPa,其传
质分离机理为筛分截留效应,一般被截留的物质为微粒、大分子溶质及悬浮物质。

基于微滤膜的特性,微滤膜分离技术主要用于截留细小粒子、菌体及其他悬
浮性污染物,从而使水质净化。

微滤膜具有很多优良的特点,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膜孔分布均匀,过滤的效果非常好。

制作微滤膜的材料一般具备热稳定性,通常采用聚氯乙烯这类高分子材料制作滤膜。

微孔滤膜过滤过程中不易脱落,滤膜使用寿命较长。

但微孔滤膜对于微粒的容量较小,分离时容易产生堵塞现象。

因此在对物质进行分离前,需进行预过滤,以避免产生堵塞。

4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前景
结合我国自来水处理现状不难看出,很多方面表现得不够成熟,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从以下方面探讨:(1)减低水处理成本资金。

水处理成本及运营成本与经济息息相关,为了经济水平快速提升,要从水处理发展的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优化对策,确保水处理能够更好的发展。

对于已经建成的水处理项目主要采用第三方运营模式,能够保证水处理项目的管理更专业、全面,有助于降低运营成本,对于未建成的水处理项目,结合实际建设情况,保证建设质量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处理技术、工艺,从而降低成本投入;(2)提升技术含量。

为了保证自来水处理质量,优先选择成熟、可靠、稳定的处理工艺,确保能够适用于不同的水流量和水质,同时要兼顾低消耗、生态环保、易操作的原则,以充分发挥处理技术的优势;(3)方便管理。

自来水处理得以发挥其成效,离不开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指导,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存在的缺陷,灵活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敢于创新思维,借鉴新型管理模式和方法,使管理工作更加高效,同时达到更为显著的管理效果,某种意义上,引领自来水处理技术朝向智能化发展,为提升我国建设水平奠定有利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自来水要求也逐渐增加,这就需要自来水厂应当积极改进净水处理工艺,以此保证城市用水质量,增加大众安全用水数量。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当建立完善的自来水厂净水管理制度,进而强化工作人员对地表水的保护意识,让人们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科学用水。

参考文献
[1]张晓健,瞿强勇,陈超.应对水源油类物质泄漏事故的自来水厂应急净水技术研究[J].给水排水,2019,55(05):11-16.
[2]吕学敏.江苏W市水源水雌激素活性及其酚类环境雌激素物质在水处理中的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16.
[3]廉远新,池万清.集成式一体化净水装置用于自来水厂扩能改造[J].中国给水排水,2019,35(06):76-79.
[4]周炜姗,伍娟,陈忻,许锋.自来水净水工艺的现状及发展[J].广东化工,2018,45(05):169-170.
[5]杨智轩.浅析城市自来水厂水处理工艺[J].绿色环保建材,2017,(11):209.
[6]王慧娟,李金辉,殷小桃.给水厂投药系统技术改造及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2011(24):79-81.
[7]曾明如,江智军,孙达志.给水厂混凝投药实时控制专家系统研究[J].给水排水,2004,30(5):100-1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