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课标要求】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备考指要】
1.结合现代中国科技与文艺发展的史实,认识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

2.结合史实说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3.要注意认识到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教育发展的历史,与同时期政治、经济的关系极为密切。

学习这方面内容,应注意紧密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及其与政治、经济史的相互影响。

还要注意中国现代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理解这些内容,还应注意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4.结合中外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

【自主学习】
考点1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目的:为了打破 _____、_____-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两弹一星”
①1964年,中国第一颗_______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②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___________成功。

③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___________实验成功。

④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___”,中国成为世界上第_____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3)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
①决策: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___________的战略决策。

②成就:2003年10月15日,载着杨利伟的“___________”飞船成功升空。

③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____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杂交水稻培育的背景:
①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___________关乎国计民生。

②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许多科学家付出艰辛的努力。

_________是他们中杰出代表。

(2)杂交水稻的培育的过程:
①1964年袁隆平发现___________水稻。

②1973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___________”。

③2001年,袁隆平获得“___________”。

(3)杂交水稻培育的影响:
①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___________的第一人,多次获得___________,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②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

③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______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聘请袁隆平为___________,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

3.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的研制和发展
①背景: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___________,中国开始计算机研制工作。

②成就:1983年,研制出“___________”此后,越来越先进的___________计算机在十几年间先后问世。

③地位:中国高性能___________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④意义:加速了国家___________发展。

(2)生物技术
①成就:
A、1965年,人工合成___________在中国首次,这是世界上第一个___________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___________的时代。

B、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___________技术改良___________、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意义:
①开辟了人工合成___________的时代。

②为提高国民___________和________作出了贡献。

考点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_______的变化,人民的_______、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②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大规模_______已开始。

(2)目的:让知识分子在_________中发挥更大作用。

(3)提出:______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_______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4)内容:艺术问题上“________”,学术问题上“_________”。

(5)是一个_______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6)成效
①科技领域:成功召开了关于______的座谈会。

②文艺领域:A开拓新的题材和主题,采用多样化的体裁与表现手法,生动描绘__________和__________时期的新风貌,取得了累累硕果。

B涌现出大批优秀作家和作品:老舍的话剧《_______》,郭沫若的历史剧《______》,杨沫的长篇小说《________》等。

C文艺期刊也大量增加。

D优秀电影层出不穷:______年,电影创作步入了一个辉煌时期。

2.曲折的年代
(1)原因:由于_______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

(2)表现
①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________问题。

②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

③许多作者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

(3)影响:
①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②_______和________的研究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3.文艺的春天
(1)背景
①“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林彪、江青的极“左”路线,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________。

②邓小平指出,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________服务。

③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五讲”“四美”为内容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起来。

(2)成就
①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了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主题的“_________”“________”以及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还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

②学术讨论空前热烈。

考点3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人民教育的奠基
(1)措施
①接收改造旧教育,建立人民教育: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成功的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________。

②确定全面发展的教育放方针: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③推行两种教育制度:为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及青年们强烈的求学愿望,在发展___________的同时,建立起________的学校教育制度。

(2)成就
①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________体系。

②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2.动乱中的教育
(1)表现
①很多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②1966年,________被废止。

③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2)影响
①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②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3.教育的复兴
(1)措施
①拨乱反正,全面整顿:“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充分肯定新中国17年的教育工作,整顿教育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________,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_________。

②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③坚持“三个面向”,加快教育改革步伐。

________,邓小平题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步伐加快。

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__________》,从法律上规定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保证适龄儿童接收义务教育的责任;对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________并举;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

⑤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________”计划。

⑥改革教育投资体制:实行国家拨款为主,____________为辅的体制,启动了“_________”。

⑦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并在西部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

国家还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

(2)成效: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__________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重难突破】
一、新中国科技腾飞的原因与地位
1.新中国以来科技成就包括保卫国家安全的“两弹一星”,解决温饱作出巨大贡献的“东方魔稻”、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的“银河”计算机系列和改变世界航天格局的“神舟”飞船等。

2.地位:在新中国众多的科技成就中,国防科技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
(1)国防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的综合国力。

(2)是反对核垄断威胁和空间垄断的现实需要。

(3)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4)能集中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极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3.新中国以来科技成就的原因:
(1)社会主义制度为科技事业提供可靠保证。

(2)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

制定科技发展规划。

(3)海外科技工作者回国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和努力。

(4)第三次科技浪潮的影响。

(5)1978年邓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对科技和生产力结合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技对经济的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

现代科技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变革力量。

(2)科技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主要的推动力。

二战后,科技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入生产系统,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力量。

(3)科技使管理日益现代化。

科技在管理中广泛运用,使管理实现了科学化。

科学与管理相结合,使生产力实现了大发展。

总之,它揭示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变革和推动作用。

5.认识:中国大力发展科技教育,走自主创新的强国之路正是对再次印证了科技发展需要适宜的社会条件:党的正确领导是核心力量,国家独立、政治稳定、教育发展是前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教性和自主创新型国家是重要保障,正是应对潮流抓住机遇的回应。

【迁移应用】
1.阅读下框内文字材料。

它们最有可能是对我国哪一项技术发表的评论()
A.“东方红Ⅰ号”发射成功
B.“神州”五号发射成功
C.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D.成功发射第一枚中程运载火箭
2.邓小平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和发射人造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代的地位。

”对邓小平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
①核武器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根本因素②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③“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国际影响④科学事业的发展发展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作家张爱玲在高三的一篇作文中说:“历史”能供给卡通数不尽的伟大美丽的故事。

如果要给卡通“现代中国辉煌的科学与文化”提供素材,可以选取的是()
①秦山核电站②希望工程③南优二号④电影《五朵金花》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二、全面认识和理解“双百”方针
1.提出原因
(1)三大改造完成后,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因此要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2)1956年,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肯定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3)建国初期,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争论把学术、思想认识问题当成了政治问题,伤害了知识分子积极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是必要的。

2.“双百”方针的内涵
(1)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要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2)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

(3)文艺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此来指导文学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工作。

3.“双百”方针的现实意义
(1)“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

(3)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

(4)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迁移应用】
4.新中国以来,我国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对这一表述认识、评价不正确的是()
A.正确的文化决策可以推动其发展
B.要想促进科技文化发展必须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C.学术问题在特定的环境下可以当作政治问题来看
D.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是有利于科技文化发展的
5.毛泽东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自由讨论
B.在学术问题上允许发表不同意见
C.在《宪法》范围之内允许任何争鸣意见
D.社会科学的争鸣要在《宪法》范围内
三、全面认识和理解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
1.发展历程
(1)“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混乱教育。

在“大跃进”的年代,各地出现了“教育大跃进”,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濒临崩溃边缘。

(2)文革结束后教育的蓬勃发展。

①“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

②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邓小平明确了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

③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④新时期教育改革为先导,教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

2.当代教育面临的挑战的原因和应对的策略
(1)面临的挑战的原因: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背景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

(2)迎战的具体做法:①首先是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②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

③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3.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1)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

(3)把发展教育看成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4.现代中国教育的经验教训:
(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3)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4)从基本国情出发。

(5)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迁移应用】
6.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这项“壮举”是指我国()
A.1950年开始的扫盲教育
B.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C.198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2001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7.“某教授,1950年1月生,1968年高中毕业,1969年作为知识青年至黑龙江上山下乡。

1978年考入厦门大学经济学系,1982年分配到江西财经大学任教,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

以上个人履历反映了()
A.《义务教育法》保障了其受教育权利
B.“教育大革命”对其成才起了积极的作用
C.高考招生制度的恢复为他的人生转折提供了机遇
D.作为学者访问美国得益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典例剖析】
1.关于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不符合史实的是()
A.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
B.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
C.纠正了科学文化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
D.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教训
【剖析】由于一些反右派运动的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学术争论被说成是阶级斗争,所以说“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是不正确的。

B 、C 、D三项符合史实。

【答案】A
2.在贯彻“双百”(“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方针过程中我们得到的认识不包括()
A.社会主义的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双百”方针具有长久性的指导意义
C.要正确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
D.“双百”方针适用的领域分别是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剖析】“双百”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D选项是方针的内容和适用范围,不是认识。

【答案】D
3.邓小平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我国党和政府作出发展“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时代背景是()
①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②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③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④中国为了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巩固国防,维护中国的安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剖析】本题考查对“两弹一星”决策背景的全面理解,要求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加以把握。

【答案】A
【巩固演练】
1.下列属于建国以来取得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是()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这是对谁的最高褒奖()
A.钱学森B.杨利伟C.郭沫若 D.袁隆平
3.“文革”期间,由于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我国的科研和经济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③“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④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2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4.中国进行必要而有限制的核实验,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消灭核武器。

“在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在以下各项表述中,符合材料观点的有()
①中国将不再发展核武器②中国不承诺不使用核武器③中国承诺使用核武器④中国将继续进行必要的核试验⑤中国发展核试验的目的是为了和平与安全
A.①③④B.②③④C.②④⑤D.①③④⑤
5.建国后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生机勃勃,表现在()
①出现大批文学作品②拍摄了一些文艺影片③学术界探讨问题的风气浓厚④学校教育有新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④
6.我国科技成就产生的顺序是()
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③“银河-I”型计算机诞生④培育出杂交水稻
A.①②③④B.④②①③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7.“文革”结束后,党在总结社会主义时期的科学、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时,明确要处理好的三个关系中,最基本的是()
A.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 B.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
C.科学、文艺工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 D.文艺、政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
8.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后,在科教文化领域进行大力整顿,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②恢复全国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招生制度③恢复“双百”方针为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④把扫盲教育作为教育的中心工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代表中央向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作了“双百”方针的报告,指出这一方针是()
①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②是在承认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③是在国家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A.①②B.②③C.①③ D.①②③
10.2007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宣布,6所师大部分师范生免费上学,条件是毕业后回生源地从事中小教育10年,这样做的主要作用是()
A.增加对教育的投资B.支持落后地区教育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加强基础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和发展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

人们因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

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

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

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

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科学对工业的影响的最惊人的例子之一可见于煤衍生物方面。

煤除了提供焦炭和供照明用的宝贵的煤气外,还给予一种液体即煤焦油。

化学家在这种物质中发现了真正的宝物——种种衍生物,其中包括数百种染料和大量的其他副产品如阿司匹林、冬青油、糖精、消毒剂、轻泻剂、香水、摄影用的化学制品、烈性炸药及香橙花精及。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图1 苏联宇航员加加林
(1961)
图2 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
(1969)
图3 “嫦娥”升入太空
(2007)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2)据材料三,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呈现出什么新的特点?
(3)2007年,中国成功启动探月工程,中国几千年代登月的梦想变成了美丽的现实。

分析中国从事这项战略活动的历史条件及其重大意义。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图二
材料二2002年9月1日下午,安徽大学招生办公室寄出了一份特别的录取通知书。

这份录取通知书给了金寨县一中的高三学生苏明娟(图二)。

她被该校录取,成为2002级的新生。

材料三 2001年,18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中,高校专家作为首席科学家的有8项。

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高校承担了1/3。

当时,“863计划”的250名领导班子成员中,来自高校的有120名。

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到22家。

请回答:
(1)图一“三个面向”是谁最先提出的?有何重要意义?
(2)图二是为什么而作的宣传画?此工程有何重要意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当今世界发展的形势,说明中国教育应采取怎样的发展战略?
【高考真题】
1.(2010〃广东卷)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2.(2009〃浙江卷)20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老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这“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路略的标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