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送混凝土墙体表面气泡产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泵送混凝土墙体表面气泡产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分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泵送混凝土表面气泡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主要的防治措施,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混凝土气泡原材料剪力墙结构
1 前言
泵送混凝土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对混凝土表面的外观效果要求越来越高。
虽然近年来混凝土技术发展很快,但是消除混凝土表面气泡的控制措施却有一定程度的滞后。
在混凝土工程施工中,由于受原材料、配合比、施工工艺乃至脱模剂等因素的影响,混凝土表面的蜂窝麻面一直是建筑施工的难点,它不仅影响混凝土的表观效果,后期还会影响混凝土的内在质量。
为了处理混凝土的蜂窝麻面,施工单位往往要派专业队伍进行修补,脱模后进行表面再处理的工序也十分棘手。
由于泵送混凝土表面出现很多的气泡,建设单位不验收、监理单位不签字、商品混凝土供应单位以及施工单位也难以脱身,而且延误了工期。
因此,分析泵送混凝土结构表面气泡的成因,掌握其控制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2 混凝土表面气泡产生的主要原因
(1)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欠佳,在混凝土中形成较大的气泡,易形成连通性大气泡。
(2)混凝土胶结料偏多、砂率偏大,用水量太少,外加剂中有不合理的增稠组分等,振捣时气泡很难排出。
(3)混凝土和易性较差,产生离析泌水,导致硬化混凝土结构表面出现蜂窝麻面。
(4)墙体模板不吸水或模板表面湿润性能不良,且脱模剂市场比较混乱,良莠不齐,如选用不当,混凝土振捣产生的气泡易吸附在模板表面。
(5)墙体混凝土浇筑分层厚度过大,大于振动棒作用长度的1.25倍,气泡行程过长,即使振捣的时间达到规程要求,气泡也不会完全排出,而聚集在墙体两侧模板表面。
(6)混凝土局部欠振、过振,振点间距过大,或者操作振动棒的方法不当、振捣时间不足,从而造成该部位气泡聚集在墙体两侧模板表面。
(7)墙体混凝土在凝结硬化前塑性阶段的自重沉过程,会将密布于大钢模表面微小的水气挤压成气泡;同时由于水平钢筋的阻力,混凝土在沉实过程中,水平钢筋下部和侧面会产生水气凝聚,甚至出现一些扁平的气泡。
如果没有进行
二次振捣及时消除,拆模后在昆凝土表面易产生一些扁平的气泡。
3 混凝土表面气泡的防治措施
3.1 混凝土原材料的控制
3.1.1 水泥
首选硅酸盐水泥。
一些水泥厂为增大水泥细度,又考虑节约电能,往往在磨粉时加入一些助磨剂(如木钙、二乙二醇、三乙醇胺、丙二醇等),由于其中一些助磨剂有引气性,而且引入的气泡不均匀且偏大,所以要求确定生产厂商、确定强度和批号,最好能做到同一熟料。
3.1.2 粗骨料(碎石)
选用强度高、5-25 mm粒径、连续级配好、含泥量不大于0.8%和不带杂物的碎石,要求定产地、定规格。
3.1.3 细骨料(砂子)
选用中粗砂,细度模数2.5以上,含泥量不大于2%,不得含有杂物,要求定产地、定砂子细度模数。
3.1.4 粉煤灰
掺入粉煤灰可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后期强度。
按《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GBJ 146-1990)规定宜选用细度为Ⅱ级以上的粉煤灰,要求定供应厂商、定细度,且不得含有任何杂物。
3.1.5 外加荆
可采用EA一1(2)高效型减水剂(减水率18%),要求定厂商、定品牌、定掺量。
优质的外加剂在混凝土中引入的气泡直径宜在10~200m,且气泡在混凝土中分布比较均匀(平均间距不大于0.25 mm)。
3.2 降低混凝土粘稠度
适当调整混凝土水灰比、砂率、胶结材料用量以及外加剂的组分,改善混凝土粘稠性,也可以提高混凝土结构面层的质量。
耐久性系数为90%的混凝土,相对于不同的强度等级,其气泡间距可在0.33和0.55mm之间变化。
水灰比是影响气泡尺寸和间距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不同水灰比引气混凝土气泡尺寸研究,发现混凝土气泡尺寸随水灰比降低而减小,随水灰比增大而增大。
水灰比对气泡间距的影响也类似。
从图3可见,在混凝土引气量相近的情况
下,水灰比越大,气泡的间距越大,表现为混凝土抗冻性能越差。
因此,大水灰比混凝土要达到与小水灰比混凝土相近的抗冻能力,其引气量应相应增加。
3.3 控制混凝土的和易性
混凝土配合比应按照泵送混凝土的要求配制,坍落度以160mm~20mm 为宜,砂率在40%左右,并要控制好粗骨料最大粒径。
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试验确定的配合比投料,不得带有任何随意性,并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搅拌时间,随气候变化随时抽验砂子、碎石的含水率,及时调整用水量。
由于泵送混凝土掺有外加剂,所以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应较规范规定的最短时间增加60s左右,以使混凝土拌合物充分搅拌均匀。
3.4 模板和脱模剂的控制
用尿醛树脂压制的竹、木模板成型的混凝土面层显著好于钢模板,应优先选用尿醛树脂压制的竹、木模板或使用全钢大模板。
目前脱模剂产品大致分为矿物油类、乳化油类、聚合物类、水质类等。
矿物油类脱模剂,不同标号的机油粘度也不尽相同,即使是同标号的机油,由于环境温度不同粘度也不相同,气温高时粘度低,气温低时粘度高;当气温较低时,附着在模板上的机油较粘,新拌混凝土结构面层的气泡一旦接触到粘的机油,即使合理的振捣气泡也很难沿模板上升排出。
乳化油类产品中含有引气性比较大的乳化剂及增稠剂。
聚合物类成本较高使用较少。
工程实践中宜采用YH 3混凝土脱模剂,它既保留水质脱模剂的优点,又克服其不耐水冲刷、易锈蚀钢材、不能在低温下使用等缺点;与油性脱模剂相比又具有不污染钢筋、衣物,不影响混凝土表面与饰面材料的粘结,无毒、无味、不燃、不爆等优点,且脱模效果好,并可降低成本,比采用废机油节约费用40%左右,同时可以节约工时费。
涂刷脱模剂前必须把模板上的水泥、杂物等清除干净(可使用长把有刃扁铲、戗刀、干拖把及手提砂轮磨光机等工具),否则不准刷脱模剂。
3.5 混凝土浇筑振捣措施
3.5.1 控制墙体混凝土浇筑分层厚度
为使混凝土内的气泡能及时排出,混凝土浇筑分层厚度宜为300~500 mm,采用标尺进行测量控制,以保证混凝土内的气泡在合理的振捣方法、振动时间内向上排出混凝土外。
3.5.2 墙体混凝土振捣
(1)振动棒移动间距小于400mm,插点要均匀排列。
墙体厚度大于250mm 时,振动棒插点排成梅花式;墙体厚度小于等于250mm时,振动棒插点排成一
字形,从而避免墙体混凝土因漏振或欠振,导致产生的气泡驻留在混凝土表面。
(2) 按照“快插慢抽、上下抽拔”的方法,操作振动棒要直上直下,快插慢拔,不得漏振,振动时要上下抽动,每一振点的延续时间以表面呈现浮浆为度,以便将气泡排出。
振捣棒插到上一层的浇筑面下100mm为宜,使上下层混凝土结合成整体。
3.6 加强混凝土的二次振捣
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二次振捣,将混凝土表面气泡沿模板面向上引出,另外混凝土振捣采用高频振动棒可以促进气泡的引出。
二次振捣能使混凝土内部的胶结料重新均匀布置,从而达到进一步消除混凝土表面气泡和进一步密实混凝土的目的。
4结语
在泵送混凝土墙体的是实际施工中,按照本文的控制措施对混凝土各方面进行了严格控制,通过对结构工程的跟踪检查,证明有效控制了混凝土表面气泡的大小和间距,达到了清水混凝土的效果,保证了混凝土的观感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