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柳永的生平及词作风格,理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2、反复诵读,品味词中意象,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感受词中离情别绪,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词中景与情的关系,体会融情于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把握词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感受离别的愁苦。

2、教学难点
(1)对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名句的赏析。

(2)理解柳永词的婉约风格及在词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点拨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人类的情感世界中,离别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抒发着离别的感伤。

今天,我们就一
起来学习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他笔下那缠绵悱恻的离别
之情。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是北宋第一个
专力写词的词人,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
行役之情。

柳永的词在当时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柳永仕途失意,离开汴京(今河南开封),与恋人分别
之时。

词中描绘了他与恋人分别时的难舍难分,以及分别后的孤独寂寞。

(三)诵读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中的情感。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要求读出感情。

(四)文本赏析
1、上阕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几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明确:这几句描绘了一幅秋天傍晚的送别画面。

寒蝉叫声凄凉悲切,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刚停歇。

营造了一种凄清、
悲凉的氛围,为全词定下了悲伤的基调。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这句中,词人的心情
如何?
明确:词人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却没有心情饮酒。

正在依依不舍
之时,船夫却催促出发。

这里表现了词人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既留恋
与恋人分别,又不得不启程。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一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词人与恋人分别时的悲痛欲绝,
千言万语都在这紧握的双手中,在这泪眼相对中,最终却一句话也说
不出来,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2、下阕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描绘了怎样的
景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这句描绘了词人离开后,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烟波,傍晚的云
雾笼罩着天空,南方的天空显得格外辽阔。

这里的景象烘托出词人前
途的迷茫和孤独,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担忧和对恋人的思念。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句在全词中有
何作用?
明确:这句由个人的离别之苦,上升到了自古以来多情之人都会为
离别而悲伤的高度,更突出了此时离别的痛苦。

尤其是在这冷落的清
秋时节,更加让人难以忍受。

此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
阕离别情景的总结,又为下阕进一步抒发离情别绪做了铺垫。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句为什么被称为千
古名句?
明确:这句想象了词人酒醒后的情景,不知道自己会在何处醒来,
只看到岸边的杨柳,清晨的微风,以及天边的残月。

这些景象都是凄凉、孤寂的,烘托出词人形单影只、孤独寂寞的心境。

这句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将离别的愁苦推向了高潮,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和回味。

(五)艺术手法
1、情景交融
词中通过对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等
自然景象的描写,烘托出离别的愁苦之情,做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2、虚实结合
上阕实写离别时的情景,下阕虚写离别后的想象,将眼前之景与未来之景相结合,拓展了词的意境,丰富了词的内容。

3、细节描写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通过对人物动作和神态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离别的悲痛。

(六)课堂小结
这首《雨霖铃》以其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艺术手法,成为了宋词中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描绘了一对恋人分别时的痛苦,也反映了柳永个人的身世之感和人生的无奈。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深入理解词中的情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雨霖铃》。

2、以“离别”为主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艺术手法。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理解了《雨霖铃》的情感内涵和艺术特色。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讨论还可以给予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参与到文本的解读中。

同时,在作业布置上,可以增加一些拓展性的阅读任务,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