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升护生人文关怀品质的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实验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提升护生人文关怀品质的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实验教学设计
作者:谷云鹏,唐艳华
来源:《卫生职业教育》 2017年第23期
摘要:目的对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实验教学进行设计,探讨能提升护生人文关怀品质的实验教学策略。
方法将某高校98名护生分为两组,分别采取不同的实验教学方法,并于学期末应用护士人文关怀品质量表进行调查。
结果将人文关怀教育寓于实验教学的观察组护生人文关怀品质量表总分高于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方法的对照组(P<0.05),主要体现在关怀知识、关怀理念两个维度(P<0.05)。
结论护理人文课程需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适应护生需求,提升护生人文关怀品质。
关键词:人文关怀品质;护理教育;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1246(2017)23-0059-02
人文关怀是护理的核心和精髓,人文关怀品质是人文关怀行动的前提[1],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品质的护理人才是护理教育的重要任务。
护士人文关怀品质包含关怀理念、关怀知识、关怀能力与关怀感知4个维度,其紧密联系、不可分割[2]。
随着社会对护士人文素养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护理人文课程,但不少院校的课程存在教育理念落后、教学方法死板、教学内容陈旧、形同虚设等问题[3,4]。
而当前针对人文关怀教育的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相对不足。
本研究通过对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实验教学进行设计,探讨提升护生人文关怀品质的实验教学策略,以期为护理人文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定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某高校护理学院2014级98名学生,年龄17~19岁,均为大学一年级学生,均对此次调查研究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实验课教学模式构建运用文献研究及理论研究方法,以“护理人文教育”“护理人文品质结构”为关键词查阅近10年中外护理人文教育研究资料,了解护理人文教育研究现状,根据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理论提出契合高职护生特点的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实验教学模式[5,6]。
实验前按照目的抽样方法选取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护生进行访谈,了解其对人文关怀品质的认识及对关怀教育的需求,为实验教学设计提供依据。
1.2.2研究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法选取某高校护理学院2014级98名学生,随机分为观察组(50人)和对照组(48人)。
在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实验教学中,观察组采取基于提升护生人文关怀品质的教学方法,对照组采取传统实验教学方法。
于学期末要求两组填写护士人文关怀品质量表,比较其教学效果。
1.2.3研究工具采用刘于晶[2]编制的护士人文关怀品质评价量表进行调查。
该量表分为两部分:(1)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生源地、是否为独生子女、父母关心情况等。
(2)护士人文关怀品质评价量表,包括人文关怀理念、人文关怀知识、人文关怀能力、人文关怀感知4个维度,共29个条目。
选项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总分145分,得分越高提示护生人文
关怀品质越高。
经信、效度检验,该量表总Cronbach’sα系数为0.931,4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在0.714~0.849,量表内容效度为0.986。
1.2.4统计方法问卷回收后由经过培训的课题组成员双机录入并建立数据库,应用
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两组得分情况。
2结果
2.1基线资料比较
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2.2两组护士人文关怀品质量表得分比较(见表1)
3讨论
3.1两组人文关怀品质差异
对照组对关怀内涵理解模糊、关怀知识不足、关怀意识欠缺、关怀能力较低,观察组护士
人文关怀品质量表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尤其是关怀知识、关怀理念两个维度两组得分差异明显(P<0.05)。
这提示观察组的实验教学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生人文关怀品质。
由于观察组实验教学设计更为合理,恰当融入案例,护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
活动,提升人文关怀品质。
3.2人文课程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目前国内护理人文教育水平不高,很多院校仅注重增设人文课程、增加学生人文知识等,
并未意识到护理人文教育是一项涉及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改革的系统工程。
要切
实提高护生人文素养,仅开设专门的人文关怀课程是不够的,还要将护生人文关怀品质和关怀
实践过程体现在平时的教学中。
因此,我们设计了基于提升护生人文关怀品质的护理礼仪与人
际沟通实验教学,具体见表2。
3.2.1改变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设定为:系统学习人文知识获得人文关怀认知,通过创设
特殊情景获得人文关怀感知,反复实践习得人文关怀能力,逐步内化为人文关怀品质。
3.2.2改变教学策略,重视教师言传身教实现护理人文课程教学目标,单靠机械说教和演
示难以达到,必须运用体验、引导、感悟、实践等教学策略。
如在“体态礼仪”一节教学中,
除教学生基本的站、立、坐、行姿外,还让学生观看往届护士礼仪风采大赛视频,然后6人一
组自行练习,并在下课前半小时开始礼仪风采展示,全程录像并回放。
学生积极性高、参与度高,教学效果佳。
另外,应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
“关怀不是靠讲授的,而是被感染的。
”护理人文课程教
师更应该体现关怀品质,关爱、尊重学生,与学生融洽相处,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人文关怀。
例
如本次观察组实验教学中,师生共同制订了“不责怪原则”(即教师课堂上对学生不当众批评、指责,如有问题私下约谈),营造了活跃、和谐的教学氛围,观察组学生出勤率、课堂参与度
都优于对照组。
3.2.3丰富教学内容,照顾男护生学习需求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本身极具人文关怀色彩,但教材只能呈现相关的定义、原则和标准。
如果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解,学生很难体会、感知到人文关怀,容易失去学习兴趣。
因此,非常有必要增加一些新颖的实验教学素材。
如选择能较为客观地反映临床医患、护患关系的纪录片《人间世》,适当选取一些片段进行放映,在学生中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种种危难中医护人员的行为对患者
的影响。
如在第二集《团圆》里讲器官捐献,全班学生全神贯注地观看,在看到患者得了重病
等待肝源的痛苦不安以及器官捐献者家庭做出捐献决定时,不少学生潸然泪下,这种情景下学
生职业代入感较强,后续教学中更易取得理想效果。
另外,在教学中应当照顾男护生的需求。
随着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男护士加入护理队伍。
而在护理礼仪与人际沟通课程中,歌颂的护士几乎都是女性,男护生缺乏认同感和代入感。
因此,在第一节“认识护理礼仪”教学中,除了讲述南丁格尔和特蕾莎修女的事迹外,我们还
加入了获得南丁格尔奖的男性护理前辈巴桑顿珠的事迹;在“人际沟通”章节教学中,给学生
播放妇产科男护士尹凤龙在《超级演说家》节目演讲的视频,男护生全都在认真观看,教学效
果较好。
4结论
提高护生人文素养仅靠开设越来越多的人文课程是不现实的,因为其不仅加重了学生负担,还有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护理人文课程设置可以少而精,适当合并重复内容,改变陈
旧的教学模式,及时更新教学资料,切实培养护生人文关怀品质。
除此之外,应当将人文素养
教育渗透到每门专业课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感知到对患者的关爱,并通过反复
实践逐步内化为自身品质。
参考文献:
[1]WatsonJ.Nursing:Thephilosophyandscienceofcaring[M].Boston:LittleBrownandCompany,l979.
[2]刘于晶.护士人文关怀品质测量工具的构建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1.
[3]陈睿,刘义兰.护理人文关怀课程设置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0):1249-1253.
[4]彭剑英,韦秀霞,张秀伟.实习前后护生人文关怀品质现状[J].护理研究,2015,29(9):3347-3350.
[5]李薇.基于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提高的《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D].新乡:新
乡医学院,2012.
[6]郭瑜洁,季诚.角色扮演法在培养护生人文关怀精神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08,5(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