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4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原因 (1)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这种落后的状 况只有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途径才能改变。 (2)受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 (3)当时的国际环境需要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 防力量。总之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靠自己的力量获得实现工业 化的物质基础。 3.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会主义改造(条件)。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 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5)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6)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 工业化 奠
定了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 年) (1)基本内容
热考主题二 计划经济体制 一、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
20 世纪 50 年代上半期,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这 个时期,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而国内落 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提高积累率成为促 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 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而这种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目标相 结合,就使中国走上了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道路。
——《1957 年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
(1)根据史料一概括 1952~1957 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 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的重大影响。
(2)根据史料二,归纳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史料一用柱状图形象展示了 1952~1957 年我国轻重工业比重的变 化; 史料二①②③分别反映了三大改造、工业产值的增长、重工业的 发展相关信息。 (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 结合所获取的信息和“一五”计划中工业化建设的方针分析。
1.内容
(1)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
农业国
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
要同当前 经济文化 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
的 工业国 。
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四、探索失误(三面红旗)
对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象 目
适应工业化需要,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的
实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 社会主义公有制 ,
质 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2)基本途径和方式
①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把土地等生产资
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小农个体经济改变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
济)。
②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钢运动,1960 年结束。
(2)评价 ①在 3 年“大跃进”运动期间,由于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 济建设和技术方面,动员了空前规模的人力、物力,建成了一批重要 项目。如大庆油田的开发,原子尖端技术的突破,都是在这个时期取 得的成绩。 ②但是方法上采取大搞政治运动,无视客观规律,过分夸大人的 主观能动作用。其直接后果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 严重下降。
(1)变化:重工业比重上升。原因:进行了第一个 五年计划。影响:使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 义工业化迈进。
(2)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基本完成,工业化迅速发展, 重工业成就尤为突出。
“一五”计划的特点、原因和实质 1.特点 (1)优先发展重工业:确定以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优 先发展重工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2)地区分布: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3)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 标,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 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4)长期性、渐进性:“一五”计划是贯彻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 重大步骤,考虑到改造和建设的长期性和渐进性。
Hale Waihona Puke 1.1958 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
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大跃进”运动
(1)过程
①“大跃进”运动首先从农业开始。全国掀起空前规模的农田水
利建设和积肥运动。随后又不断提高和修改粮食生产计划指标,引发
了各级干部的浮夸风。
②1958 年 8 月后,“大跃进”重点从农业转向工业,出现全民炼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通过“赎买”
政策,最后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3)意义:到 1956
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
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社会主义制度 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
三、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 年) 1.“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 年) (1)条件:政权巩固,经济恢复;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 援。
(2)目的: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背景:中国是一个落 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3)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 重工业 ,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 础(核心);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 资本主义工商业 进行社
——摘编自武力《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
据史料概括促成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因素。
注意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国际形势和国内局势综合分 析。
朝鲜战争威胁国家安全;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强 大的政府权力;社会主义目标的追求。
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必要性 (1)当时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在这样 的情况下,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 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条件。同时,在经济结构单 一、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 也比较容易顺利地运行。这也是我国当时实行计划经济的客观条件。 (2)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世人瞩目的 成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3)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 重要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自然 成为合乎逻辑的选择。
就是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问题。
2.1962 年中共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
经验教训,毛泽东等带头做自我批评。
3.1971 年 周恩来 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3 年国民经济
出现复苏。
4.1975 年邓小平提出 全面整顿 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
回升状态。
主题探究 核心素养
探考点 全面解读素养
(3)失败原因 ①对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 艰巨性思想准备不足。 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群众运动的方法来快速发展生产力是 不切实际的。 ③盲目追求高速度,破坏了经济的稳步与协调发展。
【教材补缺】 1949~1952 年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 (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 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在城市 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 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 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特点 ①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强调“一大二公”。 ②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③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④强调公社生活自给,取缔集市贸易和家庭副业。 (2)实质: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平等、平均、 公平合理的社会。但这只是一种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空想,给中国社 会带来重大影响。
专题八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4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材主干 拓展补遗 随堂训练 发掘高考
主题探究 核心素养 课时作业
教材主干 拓展补遗
夯基础 补断裂补遗漏
1949~1956 年,新中国完成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 过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1956~1976 年,中国独立探 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期间有成功也有失误。本考点考查频率较高, 以选择题为主,内容主要集中于“一五”计划、“大跃进”及人民公 社化运动等主干知识上。在新高考改革环境下,“一五”计划、统购 统销及经济建设的教训等知识点仍需要重点关注。
二、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的特点 (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 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 (2)经济结构: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 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 分占主导地位。 (3)阶级结构:由多种阶级成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等)并存到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4)社会主要矛盾: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 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 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5)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 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热考主题一 “一五”计划 一、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一五”计划
1952~1957 年我国工业比重图
1956 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 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①。……我国的工业总 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 177 亿 元,而 1956 年这一年就增加了 139 亿元。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 1956 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 586 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 1957 年的指标②。从主要工业产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共增加了 150 万吨, 而 1956 年就增加了 161 万吨。……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 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 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 的增加③。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 重要新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
4.“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 领域。
五、政策调整 1.1960 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
调整
、巩固、充
实、提高”的方针。
(1)“调整”的含义:适当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速度与规模,
即尽可能提高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适当控制重工业的发
展速度与规模。
(2)“调整”的直接作用,解决大炼钢铁造成的严重经济问题,也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年) 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3.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肆意搜刮;多年战争的 严重破坏。 4.意义:经过 3 年努力,到 1952 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 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 造了必要的条件。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从 1953 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 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
【图示明史】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教材补缺】 三线建设 从 1964 年开始,中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 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其开始的背 景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骚扰。毛泽东指出,现在工厂 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 方。三线建设由此开始。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 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抗战期间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
【图解历史】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教材补缺】 统购统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一项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 所谓“计划收购”被简称为“统购”,“计划供应”被简称为“统 销”。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这一 政策取消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场,初期有稳定粮价和保障供应的 作用,后来变得僵化,严重地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改 革之后,该项政策被取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