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专题三第三讲 推理与证明
高考数学:专题三 第三讲 推理与证明配套限时规范训练
![高考数学:专题三 第三讲 推理与证明配套限时规范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632f9e8b71fe910ef12df854.png)
第三讲 推理与证明(推荐时间:50分钟)一、选择题1.下列四个图形中,着色三角形的个数依次构成一个数列的前4项,则这个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为( )A .a n =3n -1B .a n =3nC .a n =3n -2nD .a n =3n -1+2n -32.已知22-4+66-4=2,55-4+33-4=2,77-4+11-4=2,1010-4+-2-2-4=2,依照以上各式的规律,得到一般性的等式为 ( )A.n n -4+8-n 8-n -4=2 B.n +1n +1-4+n +1+5n +1-4=2 C.n n -4+n +4n +1-4=2 D.n +1n +1-4+n +5n +5-4=2 3. “因为指数函数y =a x是增函数(大前提),而y =⎝⎛⎭⎫13x 是指数函数(小前提),所以函数y =⎝⎛⎭⎫13x 是增函数(结论)”,上面推理的错误在于( )A .大前提错误导致结论错B .小前提错误导致结论错C .推理形式错误导致结论错D .大前提和小前提错误导致结论错4.由代数式的乘法法则类比推导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法则:①“mn =nm ”类比得到“a ·b =b ·a ”;②“(m +n )t =mt +nt ”类比得到“(a +b )·c =a ·c +b ·c ”; ③“(m ·n )t =m (n ·t )”类比得到“(a ·b )·c =a ·(b ·c )”; ④“t ≠0,mt =xt ⇒m =x ”类比得到“p ≠0,a ·p =x ·p ⇒a =x ”; ⑤“|m ·n |=|m |·|n |”类比得到“|a ·b |=|a |·|b |”;⑥“ac bc =a b ”类比得到“a ·c b ·c =a b ”.以上的式子中,类比得到的结论正确的个数是( )A .1B .2C .3D .45.已知定义在R 上的函数f (x ),g (x )满足f x g x =a x ,且f ′(x )g (x )<f (x )g ′(x ),f 1g 1+f -1g -1=52,若有穷数列⎩⎨⎧⎭⎬⎫f n g n (n ∈N *)的前n 项和等于3132,则n 等于( )A.4 B.5 C.6 D.76.对于不等式n2+n<n+1(n∈N*),某同学应用数学归纳法的证明过程如下:(1)当n=1时,12+1<1+1,不等式成立.(2)假设当n=k(k∈N*)时,不等式成立,即k2+k<k+1,则当n=k+1时,k+12+k+1=k2+3k+2<k2+3k+2+k+2=k+22=(k+1)+1,∴当n=k+1时,不等式成立.则上述证法( ) A.过程全部正确B.n=1验得不正确C.归纳假设不正确D.从n=k到n=k+1的推理不正确7.已知a>b>0,且ab=1,若0<c<1,p=log a2+b22,q=log c(1a+b)2,则p,q的大小关系是( ) A.p>q B.p<qC.p=q D.p≥q8.已知f(1,1)=1,f(m,n)∈N*(m,n∈N*),且对任意m,n∈N*都有:①f(m,n+1)=f(m,n)+2;②f(m+1,1)=2f(m,1).给出以下三个结论:(1)f(1,5)=9;(2)f(5,1)=16;(3)f(5,6)=26.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为( ) A.3 B.2 C.1 D.0二、填空题9.已知数列{a n},a i∈{-1,0,1} (i=1,2,3,…,2 011),若a1+a2+…+a2 011=11,且(a1+1)2+(a2+1)2+…+(a2 011+1)2=2 088,则a1,a2,…,a2 011中是1的个数为________.10.给出下列不等式:1+12+13>1,1+12+13+…+17>32,1+12+13+…+115>2,1+12+13+…+1 31>52,…,则按此规律可猜想第n个不等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3-5+…+(-1)n(2n-1)=(-1)n n,当n=1时,左边应为________.12.在平面几何中,△ABC的内角平分线CE分AB所成线段的比AEEB=ACBC,把这个结论类比到空间:在三棱锥A—BCD中(如图所示),面DEC平分二面角A—CD—B且与AB相交于E,则得到的类比的结论是____________.三、解答题13.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是(1+x )n 二项展开式中各项系数的和(n =1,2,3,…).(1)求{a n }的通项公式;(2)若数列{b n }满足b 1=-1,b n +1=b n +(2n -1),且c n =a n ·b nn{c n }的通项及其前n 项和T n ;(3)求证:T n ·T n +2<T n +12.14.(2012·大纲全国)函数f (x )=x 2-2x -3.定义数列{x n }如下:x 1=2,x n +1是过两点P (4,5)、Q n (x n ,f (x n ))的直线PQ n 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1)证明:2≤x n <x n +1<3; (2)求数列{x n }的通项公式.答案1.A 2.A 3.A 4.B 5.B 6.D 7.B 8.A 9.3310.1+12+13+…+12n +1-1>n +1211.-1 12.AE EB =S △ACD S △BCD13.(1)解 由题意S n =2n,S n -1=2n -1(n ≥2),两式相减得a n =2n -2n -1=2n -1(n ≥2). 当n =1时,21-1=1≠S 1=a 1=2,∴a n =⎩⎪⎨⎪⎧2 n =12n -1n ≥2.(2)解 ∵b n +1=b n +(2n -1),∴b 2-b 1=1,b 3-b 2=3,b 4-b 3=5,…,b n -b n -1=2n -3.以上各式相加得b n -b 1=1+3+5+…+(2n -3) =n -11+2n -32=(n -1)2.∵b 1=-1,∴b n =n 2-2n .c n =⎩⎪⎨⎪⎧-2, n =1n -2×2n -1, n ≥2.∴T n =-2+0×21+1×22+2×23+…+(n -2)×2n -1,① ∴2T n =-4+0×22+1×23+2×24+…+(n -2)×2n .② ①-②得,-T n =2+22+23+…+2n -1-(n -2)×2n . =21-2n -11-2-(n -2)×2n =2n -2-(n -2)×2n=-2-(n -3)×2n. ∴T n =2+(n -3)×2n .(3)证明 T n ·T n +2-T n +12=[2+(n -3)×2n ]·[2+(n -1)×2n +2]-[2+(n -2)×2n +1]2 =4+2·(n -1)·2n +2+2×(n -3)×2n +(n -3)·(n -1)×22n +2-[4+4×(n -2)×2n +1+(n -2)2×22n +2]=2n +3+(n -3)×2n +1-22n +2 =2n +1·[(n +1)-2n +1].∵2n +1>0,∴需证明n +1<2n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如下: ①当n =1时,1+1<21+1成立. ②假设n =k 时,命题成立即k +1<2k +1,那么,当n =k +1时,(k +1)+1<2k +1+1<2k +1+2k +1=2·2k +1=2(k +1)+1成立.由①、②可得,对于n ∈N *都有n +1<2n +1成立. ∴2n +1·[(n +1)-2n +1]<0.∴T n ·T n +2<T n +12. 14.(1)证明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x n <x n +1<3.①当n =1时,x 1=2,直线PQ 1的方程为y -5=f 2-52-4(x -4),令y =0,解得x 2=114,所以2≤x 1<x 2<3.②假设当n =k (k ∈N *时,结论成立,即2≤x k <x k +1<3.直线PQ k +1的方程为y -5=f x k +1-5x k +1-4(x -4),令y =0,解得x k +2=3+4x k +12+x k +1.由归纳假设知x k +2=3+4x k +12+x k +1=4-52+x k +1<4-52+3=3;x k +2-x k +1=3-x k +11+x k +12+x k +1>0,即x k +1<x k +2.所以2≤x k +1<x k +2<3,即当n =k +1时,结论成立. 由①②知对任意的正整数n,2≤x n <x n +1<3.(2)解 由(1)及题意得x n +1=3+4x n2+x n.设b n =x n -3,则1b n +1=5b n +1,1b n +1+14=5⎝⎛⎭⎫1b n +14, 数列⎩⎨⎧⎭⎬⎫1b n +14是首项为-34,公比为5的等比数列.因此1b n +14=-34·5n -1,即b n =-43·5n -1+1,所以数列{x n }的通项公式为x n =3-43·5n -1+1.。
高三推理与证明知识点
![高三推理与证明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6f53ed3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ae.png)
高三推理与证明知识点推理和证明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它们是解决问题和深入理解数学的关键。
在高三阶段,推理与证明的知识点变得更加复杂和抽象。
本文将介绍高三阶段的推理与证明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命题与命题逻辑命题是陈述句,它要么是真(True),要么是假(False)。
命题逻辑是研究命题之间的关系和推理的一门学科。
常见的命题逻辑符号有“∧”(合取)、“∨”(析取)、“→”(蕴含)、“¬”(非)等。
例如,对于命题p:“今天是晴天”,命题q:“明天会下雨”。
我们可以用命题逻辑符号表示如下:- p ∧ q 表示“今天是晴天且明天会下雨”;- p ∨ q 表示“今天是晴天或者明天会下雨”;- p → q 表示“如果今天是晴天,那么明天会下雨”;- ¬p 表示“今天不是晴天”。
二、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方法,用于证明一般性陈述对于每一个自然数都成立。
数学归纳法分为三个步骤:基础步骤、归纳假设和归纳步骤。
基础步骤:证明当n取某个特定值时,陈述成立。
归纳假设:假设对某个特定的正整数k,当n=k时陈述成立。
归纳步骤:证明当n=k+1时,陈述也成立。
三、绝对值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是解决绝对值相关问题的重要工具。
当我们需要解决形如|ax+b|<c的不等式时,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求解:1. 如果a>0,得到不等式:-(ax+b)<c,并解得x的范围。
2. 如果a<0,得到不等式:ax+b<c,并解得x的范围。
四、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数学归纳法也可以用于证明等式。
具体步骤如下:1. 基础步骤:证明当n取某个特定值时,等式成立。
2. 归纳假设:假设对某个特定的正整数k,当n=k时等式成立。
3. 归纳步骤:证明当n=k+1时,等式也成立。
通过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时,需要特别注意归纳假设的合理性和归纳步骤的推导过程。
五、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直接证明是指通过基本推理规则,从已知条件出发,严格地推导出结论的证明方法。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专题检测3 数列、推理与证明
![高考数学二轮复习:专题检测3 数列、推理与证明](https://img.taocdn.com/s3/m/a919ccd05022aaea998f0fb0.png)
专题检测(三) 数列、推理与证明(本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已知等差数列{a n }中,a 7+a 9=16,a 4=1,则a 12的值是A .15B .30C .31D .64解析 由等差数列的性质得a 7+a 9=a 4+a 12, 因为a 7+a 9=16,a 4=1, 所以a 12=15.故选A. 答案 A2.在数列{a n }中,a 1=-2,a n +1=1+a n1-a n,则a 2 010等于A .-2B .-13C .-12D .3解析 由条件可得:a 1=-2,a 2=-13,a 3=-12,a 4=3,a 5=-2,a 6=-13,…,所以数列{a n }是以4为周期的周期数列,所以a 2 010=a 2=-13.故选B.答案 B3.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已知a 1=13,S 3=S 11,当S n 最大时,n 的值是A .5B .6C .7D .8解析 由S 3=S 11,得a 4+a 5+…+a 11=0,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 ,可得a 7+a 8=0,根据首项等于13可推知这个数列递减,从而得到a 7>0,a 8<0,故n =7时S n 最大.故选C.答案 C4.设S n 是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若S 3S 6=13,则S 6S 12等于A.310 B.13 C.18D.19解析 由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可得S 3S 6=3a 1+3d 6a 1+15d =13,可得a 1=2d 且d ≠0,所以S 6S 12=6a 1+15d 12a 1+66d =27d 90d =310,故选A.答案 A5.已知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t ·5n -2-15,则实数t 的值为A .4B .5 C. 45D. 15解析 ∵a 1=S 1=15t -15,a 2=S 2-S 1=45t ,a 3=S 3-S 2=4t ,由{a n }是等比数列,知⎝⎛⎭⎫45t 2=⎝⎛⎭⎫15t -15×4t , 显然t ≠0,解得t =5. 答案 B 6.观察下图:1 2 3 4 3 4 5 6 7 4 5 6 7 8 9 10 …………则第( )行的各数之和等于2 0092. A. 2 010B .2 009C .1 006D .1 005解析 由题设图知,第一行各数和为1; 第二行各数和为9=32; 第三行各数和为25=52; 第四行各数和为49=72;…, ∴第n 行各数和为(2n -1)2, 令2n -1=2 009,解得n =1 005. 答案 D7.已知正项等比数列{a n },a 1=2,又b n =log 2a n ,且数列{b n }的前7项和T 7最大,T 7≠T 6,且T 7≠T 8,则数列{a n }的公比q 的取值范围是A .172<q <162B .162-<q <172-C .q <162-或q >172-D .q >162或q <172解析 ∵b n =log 2a n ,而{a n }是以a 1=2为首项,q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b n =log 2a n =log 2a 1q n -1=1+(n -1)log 2q .∴b n +1-b n =log 2q .∴{b n }是等差数列, 由于前7项之和T 7最大,且T 7≠T 6,所以有⎩⎪⎨⎪⎧1+6log 2q >0,1+7log 2q <0,解得-16<log 2q <-17,即162-<q <172-.故选B.答案 B8.已知数列A :a 1,a 2,…,a n (0≤a 1<a 2<…<a n ,n ≥3)具有性质P :对任意i ,j (1≤i ≤j ≤n ),a j +a i 与a j -a i 两数中至少有一个是该数列中的一项.现给出以下四个命题:①数列0,1,3具有性质P ; ②数列0,2,4,6具有性质P ; ③若数列A 具有性质P ,则a 1=0;④若数列a 1,a 2,a 3(0≤a 1<a 2<a 3)具有性质P ,则a 1+a 3=2a 2. 其中真命题有 A .4个 B .3个 C .2个D .1个解析 3-1,3+1都不在数列0,1,3中,所以①错; 因为数列1,4,5具有性质P , 但1+5≠2×4,即a 1+a 3≠2a 2, 且a 1=1≠0,所以③④错;数列0,2,4,6中a j -a i (1≤i ≤j ≤4)在此数列, 所以②正确,所以选D. 答案 D9.设函数f (x )=x m +ax 的导函数为f ′(x )=2x +2.则数列⎩⎨⎧⎭⎬⎫1f (n )(n ∈N +)的前n 项和是A.n +12(n +2)B.n +1n +2C.n (3n +5)4(n +1)(n +2)D.3n +44(n +1)解析 依题意得f ′(x )=mx m -1+a =2x +2, 则m =a =2,f (x )=x 2+2x , 1f (n )=1n 2+2n =12⎝⎛⎭⎫1n -1n +2,数列⎩⎨⎧⎭⎬⎫1f (n )的前n 项和等于12⎣⎡⎦⎤⎝⎛⎭⎫1-13+⎝⎛⎭⎫12-14+…+⎝⎛⎭⎫1n -1n +2 =12⎣⎡⎦⎤⎝⎛⎭⎫1+12+…+1n -⎝⎛⎭⎫13+14+…+1n +2 =12⎝⎛⎭⎫1+12-1n +1-1n +2=n (3n +5)4(n +1)(n +2),选C. 答案 C10.等差数列{a n }的前16项和为640,前16项中偶数项和与奇数项和之比为22∶18,则公差d ,a 9a 8的值分别是A .8,109B .9,109C .9,119D .8,119解析 设S 奇=a 1+a 3+…+a 15, S 偶=a 2+a 4+…+a 16,则有S 偶-S 奇=(a 2-a 1)+(a 4-a 3)+…+(a 16-a 15)=8d , S 偶S 奇=8(a 2+a 16)28(a 1+a 15)2=a 9a 8. 由⎩⎪⎨⎪⎧S 奇+S 偶=640,S 奇∶S 偶=18∶22,解得S 奇=288,S 偶=352. 因此d =S 偶-S 奇8=648=8,a 9a 8=S 偶S 奇=119.故选D. 答案 D11.数列{a n }满足a 1=32,a n +1=a 2n -a n +1(n ∈N +),则m =1a 1+1a 2+1a 3+…+1a 2 009的整数部分是A .3B .2C .1D .0解析 依题意,得a 1=32,a 2=74,a 3=3716>2,a n +1-a n =(a n -1)2>0,数列{a n }是递增数列,∴a 2 010>a 3>2,∴a 2 010-1>1,∴1<2-1a 2 010-1<2.由a n +1=a 2n -a n +1得1a n =1a n -1-1a n +1-1, 故1a 1+1a 2+…+1a 2 009=⎝⎛⎭⎫1a 1-1-1a 2-1+⎝⎛⎭⎫1a 2-1-1a 3-1+…+⎝⎛⎭⎫1a 2 009-1-1a 2 010-1 =1a 1-1-1a 2 010-1=2-1a 2 010-1∈(1,2),因此选C. 答案 C12.已知等比数列{a n }中,a 2=1,则其前3项的和S 3的取值范围是A .(-∞,-1]B .(-∞,-1)∪(1,+∞)C .[3,+∞)D .(-∞,-1]∪[3,+∞)解析 ∵等比数列{a n }中,a 2=1, ∴S 3=a 1+a 2+a 3=a 2⎝⎛⎭⎫1q +1+q =1+q +1q . 当公比q >0时,S 3=1+q +1q ≥1+2q ·1q=3, 当公比q <0时,S 3=1-⎝⎛⎭⎫-q -1q ≤1-2(-q )·⎝⎛⎭⎫-1q =-1, ∴S 3∈(-∞,-1]∪[3,+∞). 答案 D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6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13.观察下列等式:可以推测:13+23+33+…+n 3=________(n ∈N +,用含有n 的代数式表示). 解析 第二列等式右端分别是1×1,3×3,6×6,10×10,15×15,与第一列等式右端比较即可得,13+23+33+…+n 3=(1+2+3+…+n )2=14n 2(n +1)2.故填14n 2(n +1)2.答案 14n 2(n +1)214.已知{a n }是递增等比数列,a 2=2,a 4-a 3=4,则此数列的公比q =________.解析 由a 2=2,a 4-a 3=4得方程组⎩⎪⎨⎪⎧a 2=2,a 2q 2-a 2q =4⇒q 2-q -2=0,解得q =2或q =-1.又{a n }是递增等比数列,故q =2. 答案 215.在公差为d (d ≠0)的等差数列{a n }中,若S n 是数列{a n }的前n 项和,则数列S 20-S 10,S 30-S 20,S 40-S 30也成等差数列,且公差为100d .类比上述结论,相应地在公比为q (q ≠1)的等比数列{b n }中,若T n 是数列{b n }的前n 项积,则有________.答案T 20T 10,T 30T 20,T 40T 30也成等比数列,且公比为q 100 16.经计算发现下列正确不等式:2+18<210,4.5+15.5<210,3+2+17-2<210,…,根据以上不等式的规律,试写出一个对正实数a ,b 成立的条件不等式:________.解析 当a +b =20时,有a +b ≤210,a ,b ∈(0,+∞). 给出的三个式子的右边都是210,左边都是两个根式相加,两个被开方数都是正数且和为20, 又10+10=210,所以根据上述规律可以写出一个对正实数a ,b 成立的条件不等式: 当a +b =20时,有a +b ≤210,a ,b ∈(0,+∞). 答案 当a +b =20时,有a +b ≤210,a ,b ∈(0,+∞)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4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12分)设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公比是正数的等比数列{b n }的前n 项和为T n .已知a 1=1,b 1=3,a 3+b 3=17,T 3-S 3=12,求{a n },{b n }的通项公式.解析 设{a n }的公差为d ,{b n }的公比为q . 由a 3+b 3=17得1+2d +3q 2=17,① 由T 3-S 3=12得q 2+q -d =4.②由①、②及q >0解得q =2,d =2.故所求的通项公式为a n =2n -1,b n =3×2n -1.18.(12分)已知等比数列{a n }的公比q >1,42是a 1和a 4的等比中项,a 2和a 3的等差中项为6,若数列{b n }满足b n =log 2a n (n ∈N +).(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 (2)求数列{a n b n }的前n 项和S n .解析 (1)因为42是a 1和a 4的等比中项, 所以a 1·a 4=(42)2=32. 从而可知a 2·a 3=32.①因为6是a 2和a 3的等差中项,所以a 2+a 3=12.② 因为q >1,所以a 3>a 2.联立①②,解得⎩⎪⎨⎪⎧a 2=4,a 3=8.所以q =a 3a 2=2,a 1=2.故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为a n =2n .(2)因为b n =log 2a n (n ∈N +),所以a n b n =n ·2n . 所以S n =1·2+2·22+3·23+…+(n -1)·2n -1+n ·2n .③2S n =1·22+2·23+…+(n -1)·2n +n ·2n +1.④③-④得,-S n =2+22+23+…+2n -n ·2n +1=2(1-2n )1-2-n ·2n +1.所以S n =2-2n +1+n ·2n +1.19.(12分)已知等差数列{a n }满足:a 3=7,a 5+a 7=26.{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1)求a n 及S n ;(2)令b n =1a 2n -1(n ∈N +),求数列{b n }的前n 项和T n .解析 (1)设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为d , 由于a 3=7,a 5+a 7=26, 所以a 1+2d =7,2a 1+10d =26, 解得a 1=3,d =2.由于a n =a 1+(n -1)d ,S n =n (a 1+a n )2,所以a n =2n +1,S n =n (n +2). (2)因为a n =2n +1,所以a 2n -1=4n (n +1), 因此b n =14n (n +1)=14⎝⎛⎭⎫1n -1n +1.故T n =b 1+b 2+…+b n=14⎝⎛⎭⎫1-12+12-13+…+1n -1n +1 =14⎝⎛⎭⎫1-1n +1=n 4(n +1), 所以数列{b n }的前n 项和T n =n4(n +1).20.(12分)已知椭圆C :x 2a 2+y 2b 2=1(a >b >0)具有性质:若M ,N 是椭圆上关于原点O 对称的两点,点P 是椭圆上任意一点,当直线PM ,PN 的斜率都存在,并记为k PM ,k PN 时,那么k PM 与k PN 之积是与点P 的位置无关的定值,试写出双曲线x 2a 2-y 2b 2=1(a >0,b >0)具有类似特性的性质并加以证明.解析 可以通过类比得:若M ,N 是双曲线x 2a 2-y 2b 2=1(a >0,b >0)上关于原点O 对称的两点,点P 是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当直线PM ,PN 的斜率都存在,并记为k PM ,k PN 时,那么k PM 与k PN 之积是与点P 的位置无关的定值.证明 设点M (m ,n ),则N (-m ,-n ), 又设点P 的坐标为P (x ,y ), 则k PM =y -n x -m ,k PN =y +nx +m, 注意到m 2a 2-n 2b2=1,点P (x ,y )在双曲线x 2a 2-y 2b 2=1上,故y 2=b 2⎝⎛⎭⎫x 2a 2-1,n 2=b 2⎝⎛⎭⎫m 2a 2-1, 代入k PM ·k PN =y 2-n 2x 2-m 2可得:k PM ·k PN =b 2a 2(x 2-m 2)x 2-m 2=b 2a 2(常数),即k PM ·k PN 是与点P 的位置无关的定值.21.(12分)某企业在第1年初购买一台价值为120万元的设备M ,M 的价值在使用过程中逐年减少.从第2年到第6年,每年初M 的价值比上年初减少10万元;从第7年开始,每年初M 的价值为上年初的75%.(1)求第n 年初M 的价值a n 的表达式;(2)设A n =a 1+a 2+…+a nn ,若A n 大于80万元,则M 继续使用,否则须在第n 年初对M更新.证明:须在第9年初对M 更新.解析 (1)当n ≤6时,数列{a n }是首项为120,公差为-10的等差数列,a n =120-10(n -1)=130-10n ;当n ≥6时,数列{a n }是以a 6为首项,34为公比的等比数列,又a 6=70,所以a n =70×⎝⎛⎭⎫34n -6.因此,第n 年初,M 的价值a n 的表达式为 a n =⎩⎪⎨⎪⎧130-10n , n ≤6,70×⎝⎛⎭⎫34n -6, n ≥7. (2)证明 设S n 表示数列{a n }的前n 项和,由等差及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得 当1≤n ≤6时,S n =120n -5n (n -1),A n =120-5(n -1)=125-5n ; 当n ≥7时,由于S 6=570,故S n =S 6+(a 7+a 8+…+a n )=570+70×34×4×⎣⎡⎦⎤1-⎝⎛⎭⎫34n -6=780-210×⎝⎛⎭⎫34n -6, A n =780-210×⎝⎛⎭⎫34n -6n .易知{A n }是递减数列,又A 8=780-210×⎝⎛⎭⎫3428=824764>80,A 9=780-210×⎝⎛⎭⎫3439=767996<80,所以须在第9年初对M 更新.22.(14分)已知数列{a n }中,a 1=1,a n +1=c -1a n.(1)设c =52,b n =1a n -2,求数列{b n }的通项公式;(2)求使不等式a n <a n +1<3成立的c 的取值范围. 解析 (1)a n +1-2=52-1a n -2=a n -22a n ,1a n +1-2=2a n a n -2=4a n -2+2,即b n +1=4b n +2.b n +1+23=4⎝⎛⎭⎫b n +23, 又a 1=1,故b 1=1a 1-2=-1,所以⎩⎨⎧⎭⎬⎫b n +23是首项为-13,公比为4的等比数列,b n +23=-13×4n -1,b n =-4n -13-23.(2)a 1=1,a 2=c -1,由a 2>a 1得c >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c >2时,a n <a n +1. (i)当n =1时,a 2=c -1a 1>a 1,命题成立;(ii)假设当n =k (k ≥1,k ∈N +)时,a k <a k +1, 则当n =k +1时,a k +2=c -1a k +1>c -1a k =a k +1.故由(i)(ii)知当c >2时,a n <a n +1. 当c >2时,令α=c +c 2-42,由a n +1a n <a n +1+1a n =c 得a n <α.当2<c ≤103时,a n <α≤3.当c >103时,α>3,且1≤a n <α,于是α-a n +1=1a n α(α-a n )≤13(α-a n ), α-a n +1≤13n (α-1).当n >log 3α-1α-3时,α-a n +1<α-3,a n +1>3.因此c >103不符合要求.所以c 的取值范围是⎝⎛⎦⎤2,103.。
高三数学推理与证明PPT教学课件
![高三数学推理与证明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9a72fa37fd5360cba1adbdc.png)
∴f(x)在[ ,+a∞)上是增函数…………………………………….12′
b
学后反思 这里用了两个三段论的简化形式,都省略了大前提.第一个三段论 所依据的大前提是减函数的定义;第二个三段论所依据的大
前提是增函数的定义,小前提分别是f(x)在(0, ]上a 满足减函数的定义
b
和f(x)在[ ,+a ∞)上满足增函数的定义,这是证明该问题的关键.
sin 2 60 cos2 360 sin 60 cos360 3 .
由上面两式的结构规律,你是否4能提出一个猜想?并证明你的猜想.
解析 由①②可看出,两角差为30°,则它们的相关形式的函数运算式的值
均为 3.
4
猜想:若β-α=30°,则β=30°+α,
sin2 cos2 sin cos 3
分析 归纳走到(n,n)处时,移动的长度单位及方向.
解 质点到达(1,1)处,走过的长度单位是2,方向向右; 质点到达(2,2)处,走过的长度单位是6=2+4,方向向上; 质点到达(3,3)处,走过的长度单位是12=2+4+6,方向向右; 质点到达(4,4)处,走过的长度单位是20=2+4+6+8,方向向上; ……
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第一节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基础梳理
1. 合情推理 (1)归纳推理: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 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 理,称为归纳推理.简言之,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 推理. (2)类比推理: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 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言之, 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3)合情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都是根据已有的事实,经过观察、 分析、比较、联想,再进行归纳、类比,然后提出猜想的推理,我们把它们 统称为合情推理.
高考数学(理)三年真题专题演练—不等式、推理与证明
![高考数学(理)三年真题专题演练—不等式、推理与证明](https://img.taocdn.com/s3/m/be4fd941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f3.png)
1.【2021·浙江高考真题】若实数x,y满足约束条件 ,则 的最小值是()
A. B. C. D.
【答案】B
【分析】
画出满足条件的可行域,目标函数化为 ,求出过可行域点,且斜率为 的直线在 轴上截距的最大值即可.
【详解】
画出满足约束条件 的可行域,
如下图所示:
故选:B
【点睛】求线性目标函数z=ax+by(ab≠0)的最值,当b>0时,直线过可行域且在y轴上截距最大时,z值最大,在y轴截距最小时,z值最小;当b<0时,直线过可行域且在y轴上截距最大时,z值最小,在y轴上截距最小时,z值最大.
4.【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理数】埃及胡夫金字塔是古代世界建筑奇迹之一,它的形状可视为一个正四棱锥,以该四棱锥的高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等于该四棱锥一个侧面三角形的面积,则其侧面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与底面正方形的边长的比值为
A. B.
C. D.
下面来说明选项A的正确性:
设集合 ,且 , ,
则 ,且 ,则 ,
同理 , , , , ,
若 ,则 ,则 ,故 即 ,
又 ,故 ,所以 ,
故 ,此时 ,故 ,矛盾,舍.
若 ,则 ,故 即 ,
又 ,故 ,所以 ,
故 ,此时 .
若 ,则 ,故 ,故 ,
即 ,故 ,
此时 即 中有7个元素.
故A正确.
故选:A.
【点睛】“新定义”主要是指即时定义新概念、新公式、新定理、新法则、新运算五种,然后根据此新定义去解决问题,有时还需要用类比的方法去理解新的定义,这样有助于对新定义的透彻理解.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它们考查的还是基础数学知识,所以说“新题”不一定是“难题”,掌握好三基,以不变应万变才是制胜法宝.
高考数学(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讲义专题三 数列、推理与证明 第3讲推理与证明
![高考数学(文)二轮复习专题突破讲义专题三 数列、推理与证明 第3讲推理与证明](https://img.taocdn.com/s3/m/e01839784afe04a1b071deec.png)
第3讲推理与证明【高考考情解读】 1.高考主要考查对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理解及应用;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的考查主要作为证明和推理数学命题的方法,常与函数、数列、不等式、解析几何等综合命题.2.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等主要是和数列、不等式等内容联合考查,多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中等;而考查证明问题的知识面广,涉及知识点多,题目难度较大,主要考查逻辑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综合能力,难度较大.1.合情推理(1)归纳推理①归纳推理是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所有对象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的推理.②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如下:实验、观察→概括、推广→猜测一般性结论(2)类比推理①类比推理是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②类比推理的思维过程如下:观察、比较→联想、类推→猜测新的结论2.演绎推理(1)“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括:①大前提——已知的一般性原理.②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③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做出的判断.(2)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区别归纳和类比是常用的合情推理,从推理形式上看,归纳是由部分到整体、个别到一般的推理;类比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而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从推理所得的结论来看,合情推理的结论不一定正确,有待进一步证明;演绎推理在大前提、小前提和推理形式都正确的前提下,得到的结论一定正确.3.直接证明(1)综合法用P 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定理、公理等,Q 表示所要证明的结论,则综合法可用框图表示为P ⇒Q1→Q 1⇒Q 2→Q 2⇒Q 3→…→Q n ⇒Q (2)分析法用Q 表示要证明的结论,则分析法可用框图表示为 Q ⇐P 1→P 1⇐P 2→P 2⇐P 3→…→4. 间接证明反证法的证明过程可以概括为“否定——推理——否定”,即从否定结论开始,经过正确的推理,导致逻辑矛盾,从而达到新的否定(即肯定原命题)的过程.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p 则q ”的过程可以用如图所示的框图表示.考点一 归纳推理例1 (2013·湖北)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家研究过各种多边形数,如三角形数1,3,6,10,…,第n 个三角形数为n (n +1)2=12n 2+12n ,记第n 个k 边形数为N (n ,k )(k ≥3),以下列出了部分k 边形数中第n 个数的表达式: 三角形数 N (n,3)=12n 2+12n ,正方形数 N (n,4)=n 2, 五边形数 N (n,5)=32n 2-12n ,六边形数N (n,6)=2n 2-n………………………………………可以推测N (n ,k )的表达式,由此计算N (10,24)=____________. 答案 1 000解析 由N (n,4)=n 2,N (n,6)=2n 2-n ,…,可以推测: 当k 为偶数时,N (n ,k )=k -22n 2+4-k2n ,得到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N (10,24)=24-22×100+4-242×10=1 100-100=1 000.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是:(1)通过观察个别事物发现某些相同的性质;(2)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述的一般性命题.并且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归纳的个别事物越多,越具有代表性,那么推广的一般性结论也就越可靠.(1)在数列{a n }中,若a 1=2,a 2=6,且当n ∈N *时,a n +2是a n ·a n +1的个位数字,则a 2 014等于( )A .2B .4C .6D .8答案 A解析 由a 1=2,a 2=6,得a 3=2,a 4=2,a 5=4,a 6=8,a 7=2,a 8=6,…, 据此周期为6, 又2 014=6×335+4, 所以a 2 014=a 4=2,故答案选A.(2)(2012·江西)观察下列各式:a +b =1,a 2+b 2=3,a 3+b 3=4,a 4+b 4=7,a 5+b 5=11,…,则a 10+b 10等于( )A .28B .76C .123D .199答案 C解析 令a n =a n +b n ,则a 1=1,a 2=3,a 3=4,a 4=7,…得a n +2=a n +a n +1,从而a 6=18,a 7=29,a 8=47,a 9=76,a 10=123. 考点二 类比推理例2 (1)在平面几何中有如下结论:若正三角形ABC 的内切圆面积为S 1,外接圆面积为S 2,则S 1S 2=14.推广到空间几何可以得到类似结论:若正四面体ABCD 的内切球体积为V 1,外接球体积为V 2,则V 1V 2=________.(2)椭圆与双曲线有许多优美的对偶性质,如对于椭圆有如下命题:AB 是椭圆x 2a 2+y 2b 2=1(a >b >0)的不平行于对称轴且不过原点的弦,M 为AB 的中点,则k OM ·k AB =-b 2a 2.那么对于双曲线则有如下命题:AB 是双曲线x 2a 2-y 2b2=1(a >0,b >0)的不平行于对称轴且不过原点的弦,M 为AB 的中点,则k OM ·k AB =________. 答案 (1)127 (2)b 2a2解析 (1)本题考查类比推理,也即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平面几何中,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的平方成正比,而在空间几何中,球的体积与半径的立方成正比,所以V 1V 2=127.(2)设A (x 1,y 1),B (x 2,y 2),M (x 0,y 0), 则有⎩⎪⎨⎪⎧x 0=x 1+x 22,y 0=y 1+y 22.将A ,B 代入双曲线x 2a 2-y 2b2=1中得x 21a 2-y 21b 2=1,x 22a 2-y 22b 2=1, 两式相减得x 21-x 22a 2=y 21-y 22b2,即(x 1-x 2)(x 1+x 2)a 2=(y 1-y 2)(y 1+y 2)b 2,即(y 1-y 2)(y 1+y 2)(x 1-x 2)(x 1+x 2)=b 2a 2, 即k OM ·k AB =b 2a2.类比推理是合情推理中的一类重要推理,强调的是两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有共同要素是产生类比迁移的客观因素,类比可以由概念性质上的相似性引起,如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类比;也可以由解题方法上的类似引起,当然首先是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共性,才能有方法上的类比,本题即属于此类.一般来说,高考中的类比问题多发生在横向与纵向类比上,如圆锥曲线中椭圆与双曲线等的横向类比以及平面与空间中三角形与三棱锥的纵向类比等.(1)若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b n =a 1+a 2+…+a nn,则数列{b n }也为等差数列.类比这一性质可知,若正项数列{c n }是等比数列,且{d n }也是等比数列,则d n 的表达式应为( )A .d n =c 1+c 2+…+c nnB .d n =c 1·c 2·…·c nnC .d n =n c n1+c n 2+…+c n nnD .d n =nc 1·c 2·…·c n(2)命题p :已知椭圆x 2a 2+y 2b 2=1(a >b >0),F 1、F 2是椭圆的两个焦点,P 为椭圆上的一个动点,过F 2作∠F 1PF 2的外角平分线的垂线,垂足为M ,则OM 的长为定值.类比此命题,在双曲线中也有命题q :已知双曲线x 2a 2-y 2b 2=1(a >b >0),F 1、F 2是双曲线的两个焦点,P 为双曲线上的一个动点,过F 2作∠F 1PF 2的________的垂线,垂足为M ,则OM 的长为定值________. 答案 (1)D (2)内角平分线 a解析 (1)由{a n }为等差数列,设公差为d , 则b n =a 1+a 2+…+a n n =a 1+n -12d ,又正项数列{c n }为等比数列,设公比为q ,则d n =nc 1c 2…c n =nc n 1q n 2-n 2=c 1q n -12,故选D.(2)对于椭圆,延长F 2M 与F 1P 的延长线交于Q . 由对称性知,M 为F 2Q 的中点,且PF 2=PQ , 从而OM ∥F 1Q 且OM =12F 1Q .而F 1Q =F 1P +PQ =F 1P +PF 2=2a ,所以OM =a .对于双曲线,过F 2作∠F 1PF 2内角平分线的垂线,垂足为M , 类比可得OM =a .因为OM =12F 1Q =12(PF 1-PF 2)=12·2a =a .考点三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例3 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12,3(1+a n +1)1-a n =2(1+a n )1-a n +1,a n a n +1<0 (n ≥1);数列{b n }满足:b n =a 2n +1-a 2n (n ≥1).(1)求数列{a n },{b n }的通项公式;(2)证明:数列{b n }中的任意三项不可能成等差数列.(1)解 已知3(1+a n +1)1-a n =2(1+a n )1-a n +1化为1-a 2n +11-a 2n=23, 而1-a 21=34,所以数列{1-a 2n }是首项为34,公比为23的等比数列, 则1-a 2n =34×⎝⎛⎭⎫23n -1,则a 2n=1-34×⎝⎛⎭⎫23n -1, 由a n a n +1<0,知数列{a n }的项正负相间出现, 因此a n =(-1)n +11-34×⎝⎛⎭⎫23n -1, b n =a 2n +1-a 2n =-34×⎝⎛⎭⎫23n +34×⎝⎛⎭⎫23n -1=14×⎝⎛⎭⎫23n -1. (2)证明 假设存在某三项成等差数列,不妨设为b m 、b n 、b p ,其中m 、n 、p 是互不相等的正整数,可设m <n <p ,而b n =14×⎝⎛⎭⎫23n -1随n 的增大而减小,那么只能有2b n =b m +b p ,可得2×14×⎝⎛⎭⎫23n -1=14×⎝⎛⎭⎫23m -1+14×⎝⎛⎭⎫23p -1,则2×⎝⎛⎭⎫23n -m =1+⎝⎛⎭⎫23p -m . 当n -m ≥2时,2×⎝⎛⎭⎫23n -m≤2×⎝⎛⎭⎫232=89,上式不可能成立,则只能有n -m =1,此时等式为43=1+⎝⎛⎭⎫23p -m , 即13=⎝⎛⎭⎫23p -m ,那么p -m =log 2313,左边为正整数,右边为无理数,不可能相等. 所以假设不成立,那么数列{b n }中的任意三项不可能成等差数列.(1)有关否定性结论的证明常用反证法或举出一个结论不成立的例子即可.(2)综合法和分析法是直接证明常用的两种方法,我们常用分析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然后用综合法来写出证明过程,有时候,分析法和综合法交替使用.已知数列{a n }和{b n }满足:a 1=λ,a n +1=23a n +n -4,b n =(-1)n (a n -3n +21),其中λ为实数,n 为正整数.(1)对任意实数λ,证明:数列{a n }不是等比数列; (2)试判断数列{b n }是否为等比数列.(1)证明 假设存在一个实数λ,使{a n }是等比数列,则有a 22=a 1a 3,即⎝⎛⎭⎫23λ-32=λ⎝⎛⎭⎫49λ-4 ⇔49λ2-4λ+9=49λ2-4λ⇔9=0,矛盾. 所以{a n }不是等比数列.(2)解 因为b n +1=(-1)n +1[a n +1-3(n +1)+21] =(-1)n +1⎝⎛⎭⎫23a n -2n +14 =-23(-1)n ·(a n -3n +21)=-23b n ,又b 1=-(λ+18),所以当λ=-18时,b n =0 (n ∈N *),此时{b n }不是等比数列; 当λ≠-18时,b 1=-(λ+18)≠0,由b n +1=-23b n ,可知b n ≠0,所以b n +1b n =-23(n ∈N *).故当λ≠-18时,数列{b n }是以-(λ+18)为首项,-2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综上知,当λ=-18时,数列{b n }构不成等比数列;当λ≠-18时,数列{b n }是以-(λ+18)为首项,-2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1. 合情推理的精髓是“合情”,即得到的结论符合“情理”,其中主要是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得到整体的一种推理模式.类比推理是由此及彼的推理模式;演绎推理是一种严格的证明方式.2. 直接证明的最基本的两种证明方法是综合法和分析法,这两种方法也是解决数学问题时常见的思维方式.在实际解题时,通常先用分析法寻求解题思路,再用综合法有条理地表述解题过程.1. 将全体正奇数排成一个三角形数阵:按照以上排列的规律,第45行从左向右的第17个数为________. 答案 2 013解析 观察数阵,记第n 行的第1个数为a n ,则有 a 2-a 1=2, a 3-a 2=4, a 4-a 3=6, a 5-a 4=8, ……a n -a n -1=2(n -1).将以上各等式两边分别相加,得a n -a 1=2+4+6+8+…+2(n -1)=n (n -1), 所以a n =n (n -1)+1,所以a 45=1 981.又从第3行起数阵每一行的数都构成一个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则第45行从左向右的第17个数为1 981+16×2=2 013.2. 在计算“1×2+2×3+…+n (n +1)”时,某同学学到了如下一种方法:先改写第k 项,k (k +1)=13[k (k +1)(k +2)-(k -1)k (k +1)],由此得1×2=13(1×2×3-0×1×2),2×3=13(2×3×4-1×2×3),…n (n +1)=13[n (n +1)(n +2)-(n -1)n (n +1)].相加,得1×2+2×3+…+n (n +1)=13n (n +1)(n +2).类比上述方法,计算“1×2×3+2×3×4+…+n (n +1)(n +2)”的结果为________. 答案 14n (n +1)(n +2)(n +3)解析 类比k (k +1)=13[k (k +1)(k +2)-(k -1)k (k +1)],可得到k (k +1)(k +2)=14[k (k +1)(k +2)(k +3)-(k -1)k (k +1)(k +2)],先逐项裂项,然后累加即得14n (n +1)(n +2)(n +3).(推荐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五角星的图案构成一个数列,该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是( )A .a n =n 2-n +1B .a n =n (n -1)2C .a n =n (n +1)2D .a n =n (n +2)2答案 C解析 从图中观察五角星构成规律, n =1时,有1个; n =2时,有3个; n =3时,有6个; n =4时,有10个;…所以a n =1+2+3+4+…+n =n (n +1)2.2. ①已知p 3+q 3=2,求证p +q ≤2,用反证法证明时,可假设p +q ≥2;②已知a ,b ∈R ,|a |+|b |<1,求证方程x 2+ax +b =0的两根的绝对值都小于1,用反证法证明时可假设方程有一根x 1的绝对值大于或等于1,即假设|x 1|≥1.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 .①与②的假设都错误B .①与②的假设都正确C .①的假设正确;②的假设错误D .①的假设错误;②的假设正确 答案 D解析 反证法的实质是否定结论,对于①,其结论的反面是p +q >2,所以①不正确;对于②,其假设正确.3. 已知函数f (x )是R 上的单调增函数且为奇函数,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a 3>0,则f (a 1)+f (a 3)+f (a 5)的值( )A .恒为正数B .恒为负数C .恒为0D .可正可负答案 A解析 由已知得f (0)=0,a 1+a 5=2a 3>0,所以a 1>-a 5. 由于f (x )单调递增且为奇函数,所以f (a 1)+f (a 5)>f (-a 5)+f (a 5)=0,f (a 3)>0. ∴选A.4. 已知“整数对”按如下规律排成一列:(1,1),(1,2),(2,1),(1,3),(2,2),(3,1),(1,4),(2,3),(3,2),(4,1),…,则第60个数对是( )A .(7,5)B .(5,7)C .(2,10)D .(10,1)答案 B解析 依题意,就每组整数对的和相同的分为一组,不难得知每组整数对的和为n +1,且每组共有n 个整数时,这样的前n 组一共有n (n +1)2个整数时,注意到10(10+1)2<60<11(11+1)2,因此第60个整数对处于第11组(每对整数对的和为12的组)的第5个位置,结合题意可知每对整数对的和为12的组中的各数对依次为(1,11),(2,10),(3,9),(4,8),(5,7),…,因此第60个整数对是(5,7),选B.5. 已知正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是其高的13,把这个结论推广到空间正四面体,类似的结论是( )A .正四面体的内切球的半径是其高的12B .正四面体的内切球的半径是其高的13C .正四面体的内切球的半径是其高的14D .正四面体的内切球的半径是其高的15 答案 C 解析 原问题的解法为等面积法,即S =12ah =3×12ar ⇒r =13h , 类比问题的解法应为等体积法,V =13Sh =4×13Sr ⇒r =14h , 即正四面体的内切球的半径是其高的14, 所以应选C.6. 把非零自然数按一定的规则排成了如图所示的三角形数表(每行比上一行多一个数).设a ij (i 、j ∈N *)是位于这个三角形数表中从上往下数第i 行、从左往右数第j 个数,如a 42=8,若a ij =2 010,则i ,j 的值的和为 ( )A .75B .76C .77D .78答案 C解析 观察偶数行的变化规律,2 010是数列:2,4,6,8,…的第1 005项,前31个偶数行的偶数的个数为(2+62)×312=32×31=992,所以2 010是偶数行的第32行第13个数,即三角形数表中的第64行第13个数,所以i =64,j =13,所以i +j =77.故选C.二、填空题7. 有一个奇数列1,3,5,7,9,…,现在进行如下分组:第一组含一个数{1},第二组含两个数{3,5},第三组含三个数{7,9,11},第四组含四个数{13,15,17,19},…,现观察猜想每组内各数之和为a n 与其组的编号数n 的关系为________.答案 a n =n 3解析 由题意知a 1=1=13,a 2=3+5=8=23,a 3=7+9+11=27=33,a 4=13+15+17+19=64=43,….因此可归纳出a n =n 3.8. (2013·陕西)观察下列等式:(1+1)=2×1(2+1)(2+2)=22×1×3(3+1)(3+2)(3+3)=23×1×3×5…照此规律,第n 个等式可为______________.答案 (n +1)(n +2)…(n +n )=2n ×1×3×…×(2n -1)解析 由已知的三个等式左边的变化规律,得第n 个等式左边为(n +1)(n +2)…(n +n ),由已知的三个等式右边的变化规律,得第n 个等式右边为2n 与n 个奇数之积,即2n ×1×3×…×(2n -1).9. 如图所示的三角形数阵叫“莱布尼兹调和三角形”,它们是由整数的倒数组成的,第n行有n 个数,且两端的数均为1n ,每个数是它下一行左右相邻两数的和,如11=12+12,12=13+16,13=14+112,…,则第10行第3个数(从左往右数)为________.答案 1360解析 由上面的规律可知第n 行的第一个数为1n ,第二个数为1n (n -1),所以第9行的第二个数为18×9,第10行的第一个数为110,第二个数为19×10=190,设第3个数为x ,即x +190=19×8⇒x =1360. 10.对大于1的自然数m 的三次幂可用奇数进行以下方式的“分裂”:23⎩⎨⎧ 35,33⎩⎪⎨⎪⎧ 7911,43⎩⎪⎨⎪⎧ 13151719,….仿此,若m 3的“分裂数”中有一个是59,则m 的值为________.答案 8解析 由已知可观察出m 3可分裂为m 个连续奇数,最小的一个为(m -1)m +1.当m =8时,最小的数为57,第二个便是59.∴m =8.三、解答题11.观察下列三角形数表,假设第n 行的第二个数为a n (n ≥2,n ∈N *).(1)依次写出第六行的所有6个数字;(2)归纳出a n +1与a n 的关系式并求出a n 的通项公式.解 (1)第六行的所有6个数字分别是6,16,25,25,16,6.(2)依题意a n +1=a n +n (n ≥2),a 2=2,a n =a 2+(a 3-a 2)+(a 4-a 3)+…+(a n -a n -1)=2+2+3+…+(n -1)=2+(n -2)(n +1)2. 所以a n =12n 2-12n +1(n ≥2). 12.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a 1=1+2,S 3=9+3 2.(1)求数列{a n }的通项a n 与前n 项和S n ;(2)设b n =S n n(n ∈N *),求证:数列{b n }中任意不同的三项都不可能成为等比数列. (1)解 由已知得⎩⎪⎨⎪⎧a 1=2+1,3a 1+3d =9+32,∴d =2, 故a n =2n -1+2,S n =n (n +2).(2)证明 由(1)得b n =S n n=n + 2. 假设数列{b n }中存在三项b p ,b q ,b r (p ,q ,r 互不相等)成等比数列,则b 2q =b p b r . 即(q +2)2=(p +2)(r +2).∴(q 2-pr )+(2q -p -r )2=0.∵p ,q ,r ∈N *,∴⎩⎪⎨⎪⎧q 2-pr =0,2q -p -r =0,∵(p +r 2)2=pr ,(p -r )2=0,∴p =r . 与p ≠r 矛盾.所以数列{b n }中任意不同的三项都不可能成等比数列.13.已知数列{a n }有a 1=a ,a 2=p (常数p >0),对任意的正整数n ,S n =a 1+a 2+…+a n ,并有S n 满足S n =n (a n -a 1)2. (1)求a 的值并证明数列{a n }为等差数列;(2)令p n =S n +2S n +1+S n +1S n +2,是否存在正整数M ,使不等式p 1+p 2+…+p n -2n ≤M 恒成立,若存在,求出M 的最小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解 (1)由已知,得S 1=1×(a -a )2=a 1=a ,所以a =0. 由a 1=0得S n =na n 2,则S n +1=(n +1)a n +12, ∴2(S n +1-S n )=(n +1)a n +1-na n ,即2a n +1=(n +1)a n +1-na n ,于是有(n -1)a n +1=na n ,并且na n +2=(n +1)a n +1,∴na n +2-(n -1)a n +1=(n +1)a n +1-na n ,即n (a n +2-a n +1)=n (a n +1-a n ),则有a n +2-a n +1=a n +1-a n ,∴{a n }为等差数列.(2)由(1)得S n =n (n -1)p 2, ∴p n =(n +2)(n +1)p 2(n +1)np 2+(n +1)np 2(n +2)(n +1)p 2=2+2n -2n +2, ∴p 1+p 2+p 3+…+p n -2n =⎝⎛⎭⎫2+21-23+⎝⎛⎭⎫2+22-24+…+⎝ ⎛⎭⎪⎫2+2n -2n +2-2n =2+1-2n +1-2n +2. 由n 是整数可得p 1+p 2+p 3+…+p n -2n <3. 故存在最小的正整数M =3,使不等式p 1+p 2+p 3+…+p n -2n ≤M 恒成立.。
高中数学推理证明题的常用证明方法及实例解析
![高中数学推理证明题的常用证明方法及实例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57ab8e8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0a.png)
高中数学推理证明题的常用证明方法及实例解析在高中数学中,推理证明题是一种常见的题型,要求学生运用已知的条件和基本的数学知识,通过逻辑推理和证明方法来得出结论。
这类题目不仅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证明方法,并通过具体的题目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方法。
一、直接证明法直接证明法是最常见的证明方法之一,它通过逻辑推理和运用已知条件来得出结论。
具体步骤如下:1. 首先,我们要明确问题的要求,即要证明的结论是什么。
2. 其次,我们要分析已知条件,找到与结论相关的条件和信息。
3. 然后,我们要根据已知条件和结论,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一步一步地推导出结论。
4. 最后,我们要对证明过程进行总结,确保每一步的推理都是合理的,并且符合数学规律。
下面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直接证明法的应用。
【例题】已知:直角三角形ABC中,∠B=90°,AB=BC。
证明:∠ABC=45°。
【解析】根据已知条件,我们可以得到∠B=90°和AB=BC。
接下来,我们通过直接证明法来证明∠ABC=45°。
由于∠B=90°,所以∠ABC+∠BCA=90°。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又因为AB=BC,所以∠BCA=∠ABC。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将上述两个等式带入∠ABC+∠BCA=90°中,得到∠ABC+∠ABC=90°。
化简得到2∠ABC=90°,即∠ABC=45°。
因此,我们通过直接证明法证明了∠ABC=45°。
二、间接证明法间接证明法是一种通过反证法来证明结论的方法。
它假设结论不成立,然后通过逻辑推理推导出矛盾的结论,从而反驳了假设,证明了结论的正确性。
具体步骤如下:1. 首先,我们要明确问题的要求,即要证明的结论是什么。
2. 其次,我们要假设结论不成立,即假设反面命题成立。
高考数学推理与证明
![高考数学推理与证明](https://img.taocdn.com/s3/m/2b959b77312b3169a451a469.png)
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1)归纳和类比都是合情推理,前者是由特殊到一般,部分到整体的推理,后者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但二者都能由已知推测未知,都能用于猜想,推理的结论不一定为真,有待进一步证明.(2)演绎推理与合情推理不同,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是数学中证明的基本推理形式.也是公理化体系所采用的推理形式,另一方面,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又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论证前者的可靠性.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是数学证明的两类基本证明方法.直接证明的两类基本方法是综合法和分析法: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推导出结论的证明方法;分析法是由结论追溯到条件的证明方法,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把它们结合起来使用,间接证法的一种方法是反证法,反证法是从结论反面成立出发,推出矛盾的证明方法.思考反证法通常适用于哪些问题?答案反证法是高中数学的一种重要的证明方法,在不等式和立体几何的证明中经常用到,它所反映出的“正难则反”的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更为重要.反证法主要证明:否定性、唯一性命题;至多、至少型问题;几何问题.3.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主要用于解决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问题.证明时,它的两个步骤缺一不可.它的第一步(归纳奠基)n=n0时结论成立.第二步(归纳递推)假设n=k时,结论成立,推得n=k+1时结论也成立.数学归纳法原理建立在归纳公理的基础上,它可用有限的步骤(两步)证明出无限的命题成立.思考何为探索性命题?其解题思路是什么?答案探索性命题是试题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此类问题未给出问题结论,需要由特殊情况入手,猜想、证明一般结论的问题称为探求规律性问题,它的解题思想是:从给出的条件出发,通过观察、试验、归纳、猜想,探索出结论,然后再对归纳、猜想的结论进行证明.题型一合情推理及应用例1观察下列各式:a+b=1,a2+b2=3,a3+b3=4,a4+b4=7,a5+b5=11,…,则a10+b10等于()A.28B.76C.123D.199答案 C解析记a n+b n=f(n),则f(3)=f(1)+f(2)=1+3=4;f(4)=f(2)+f(3)=3+4=7;f(5)=f(3)+f(4)=11.通过观察不难发现f(n)=f(n-1)+f(n-2)(n∈N*,n≥3),则f(6)=f(4)+f(5)=18;f(7)=f(5)+f(6)=29;f(8)=f(6)+f(7)=47;f(9)=f(7)+f(8)=76;f(10)=f(8)+f(9)=123.所以a10+b10=123.反思与感悟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是常用的合情推理,两种推理的结论“合情”但不一定“合理”,其正确性都有待严格证明.尽管如此,合情推理在探索新知识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运用合情推理时,要认识到观察、归纳、类比、猜想、证明是相互联系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先从观察入手,发现问题的特点,形成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然后用归纳、类比的方法进行探索、猜想,最后用逻辑推理方法进行验证.跟踪训练1自然数按下表的规律排列则上起第2 014行,左起第2 015列的数为()A.2 0142B.2 0152C.2 013×2 014D.2 014×2 015答案 D解析 经观察可得这个自然数表的排列特点:①第一列的每个数都是完全平方数,并且恰好等于它所在行数的平方,即第n 行的第1个数为n 2;②第一行第n 个数为(n -1)2+1;③第n 行从第1个数至第n 个数依次递减1; ④第n 列从第1个数至第n 个数依次递增1.故上起第2 014行,左起第2 015列的数,应是第2 015列的第2 014个数,即为[(2 015-1)2+1]+2 013=2 014×2 015. 题型二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例2 已知a >b >0,求证(a -b )28a <a +b 2-ab <(a -b )28b .证明 欲证(a -b )28a <a +b 2-ab <(a -b )28b ,只需证(a -b )28a <(a -b )22<(a -b )28b ,∵a >b >0,∴只需证a -b 22a <a -b 2<a -b22b ,即a +b 2a <1<a +b2b, 欲证a +b 2a <1,只需证a +b <2a ,即b <a ,该式显然成立.欲证1<a +b2b,只需证2b <a +b ,即b <a ,该式显然成立. ∴a +b 2a <1<a +b2b成立. ∴(a -b )28a <a +b 2-ab <(a -b )28b成立.反思与感悟 直接证明方法可具体分为比较法、代换法、放缩法、判别式法、构造函数法等,应用综合法证明问题时,必须首先想到从哪里开始起步,分析法就可以帮助我们克服这种困难,在实际证明问题时,应当把分析法和综合法结合起来使用. 跟踪训练2 已知等差数列{a n }中,首项a 1>0,公差d >0. (1)若a 1=1,d =2,且1a 21,1a 24,1a 2m 成等比数列,求正整数m 的值;(2)求证对任意正整数n ,1a 2n ,1a 2n +1,1a 2n +2都不成等差数列.(1)解 ∵{a n }是等差数列,a 1=1,d =2, ∴a 4=7,a m =2m -1.∵1a 21,1a 24,1a 2m 成等比数列, ∴1492=1(2m -1)2, 即2m -1=49.∴m =25.(2)证明 假设存在n ∈N *,使1a 2n ,1a 2n +1,1a 2n +2成等差数列,即2a 2n +1=1a 2n +1a 2n +2, ∴2a 2n +1=1(a n +1-d )2+1(a n +1+d )2=2a 2n +1+2d2(a 2n +1-d 2)2, 化简得d 2=3a 2n +1.(*)又∵a 1>0,d >0,∴a n +1=a 1+nd >d ,∴3a 2n +1>3d 2>d 2,与(*)式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故命题得证. 题型三 数学归纳法及应用例3 已知a i >0(i =1,2,…,n ),考察: ①a 1·1a 1≥1;②(a 1+a 2)⎝⎛⎭⎫1a 1+1a 2≥4;③(a 1+a 2+a 3)⎝⎛⎭⎫1a 1+1a 2+1a 3≥9.归纳出对a 1,a 2,…,a n 都成立的类似不等式,并用数学归纳法加以证明.解 结论:(a 1+a 2+…+a n )·⎝⎛⎭⎫1a 1+1a2+…+1a n≥n 2(n ∈N *). 证明:①当n =1时,显然成立. ②假设当n =k 时,不等式成立,即(a 1+a 2+…+a k )·⎝⎛⎭⎫1a 1+1a2+…+1a k≥k 2. 当n =k +1时,(a 1+a 2+…+a k +a k +1)·⎝⎛⎭⎫1a 1+1a 2+…+1a k+1ak +1=(a 1+a 2+…+a k )⎝⎛⎭⎫1a 1+1a 2+…+1a k +a k +1·⎝⎛⎭⎫1a 1+1a 2+…+1a k +1a k +1(a 1+a 2+…+a k )+1 ≥k 2+⎝ ⎛⎭⎪⎫a k +1a 1+a 1a k +1+⎝ ⎛⎭⎪⎫a k +1a 2+a 2a k +1+…+⎝ ⎛⎭⎪⎫a k +1a k +a k a k +1+1 ≥k 2+2k +1=(k +1)2.由①②可知,不等式对任意正整数n 都成立.反思与感悟 数学归纳法是推理逻辑,它的第一步称为奠基步骤,是论证的基础保证,即通过验证落实传递的起点,这个基础必须真实可靠;它的第二步称为递推步骤,是命题具有后继传递性的保证,两步合在一起为完全归纳步骤,这两步缺一不可,第二步中证明“当n =k +1时结论正确”的过程中,必须用“归纳假设”,否则就是错误的. 跟踪训练3 数列{a n }满足S n =2n -a n (n ∈N *). (1)计算a 1,a 2,a 3,a 4,并由此猜想通项公式a n ; (2)证明(1)中的猜想.(1)解 当n =1时,a 1=S 1=2-a 1,∴a 1=1; 当n =2时,a 1+a 2=S 2=2×2-a 2,∴a 2=32;当n =3时,a 1+a 2+a 3=S 3=2×3-a 3,∴a 3=74;当n =4时,a 1+a 2+a 3+a 4=S 4=2×4-a 4, ∴a 4=158.由此猜想a n =2n -12n 1(n ∈N *).(2)证明 ①当n =1时,a 1=1,结论成立. ②假设n =k (k ≥1且k ∈N *)时,结论成立, 即a k =2k -12k -1,那么n =k +1时,a k +1=S k +1-S k =2(k +1)-a k +1-2k +a k =2+a k -a k +1, ∴2a k +1=2+a k .∴a k +1=2+a k 2=2+2k -12k -12=2k +1-12k .所以当n =k +1时,结论成立. 由①②知猜想a n =2n -12n -1(n ∈N *)成立.应用反证法证明问题时,因对结论否定不正确致误例4 已知x ,y ∈R ,且x 2+y 2=0,求证x ,y 全为0. 错解 假设结论不成立,则x ,y 全不为0,即x ≠0且y ≠0,∴x 2+y 2>0,与x 2+y 2=0矛盾,故x ,y 全为0.错因分析 x ,y 全为0的否定应为x ,y 不全为0,即至少有一个不是0,得x 2+y 2>0与已知矛盾.正解 假设x ,y 不全为0,则有以下三种可能: ①x =0,y ≠0,得x 2+y 2>0,与x 2+y 2=0矛盾; ②x ≠0,y =0,得x 2+y 2>0, 与x 2+y 2=0矛盾; ③x ≠0,y ≠0,得x 2+y 2>0,与x 2+y 2=0矛盾. ∴假设是错误的, ∴x ,y 全为0.防范措施 应用反证法证明问题时,首先要否定结论,假设结论的反面成立,当结论的反面呈现多样性时,需罗列出各种可能情形,否定一定要彻底.1.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把a (b +c )与log a (x +y )类比,则log a (x +y )=log a x +log a yB.把a (b +c )与sin(x +y )类比,则sin(x +y )=sin x +sin yC.把(ab )n 与(x +y )n 类比,则(x +y )n =x n +y nD.把(a +b )+c 与(xy )z 类比,则(xy )z =x (yz ) 答案 D2.在△ABC 中,若sin A sin C >cos A cos C ,则△ABC 一定是(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不确定答案 D解析 由sin A sin C >cos A cos C ,得cos(A +C )<0,即cos B >0, 所以B 为锐角,但并不能确定角A 和C 的情况,故选D.3.猜想数列12×4,14×6,16×8,18×10,…的通项公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a n =12n (2n +2)(n ∈N *)解析 分析式子12×4,14×6,16×8,18×10,…的规律,可得分子均为1,分母为连续相邻的两个偶数的乘积.4.如图是由花盆摆成的图案,根据图中花盆摆放的规律,第n 个图形中的花盆数a n =__________.答案 3n 2-3n +1解析 观察知每一个图案中间一行的花盆数为1,3,5,…,其中第n 个图案中间一行的花盆数为2n -1,往上一侧花盆数依次是2n -2,2n -3,…,它们的和为n (2n -1+n )2=n (3n -1)2,往下一侧(含中间一行)花盆数为n (3n -1)2,所以a n =2·n (3n -1)2-(2n -1)=3n 2-3n +1.5.函数列{f n (x )}满足f 1(x )=x1+x 2(x >0),f n +1(x )=f 1(f n (x )). (1)求f 2(x ),f 3(x );(2)猜想f n (x )的表达式,并证明. 解 (1)f 1(x )=x1+x 2(x >0), f 2(x )=x 1+x 21+x 21+x 2=x1+2x 2, f 3(x )=x 1+2x 21+x 21+2x 2=x 1+2x 2+x 2=x1+3x 2. (2)猜想f n (x )=x 1+nx 2(n ∈N *),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①当n =1时,命题显然成立; ②假设当n =k (k ∈N *)时,f k (x )=x1+kx 2, 那么f k +1(x )=x 1+kx 21+x 21+kx 2=x 1+kx 2+x 2=x1+(k +1)x 2.这就是说当n =k +1时命题也成立. 由①②可知,f n (x )=x 1+nx2对所有n ∈N *均成立.故f n (x )=x 1+nx2(n ∈N *).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方法是数学最基本的思想方法,数学中一切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转化与化归,转化与化归是数学思想方法的灵魂.在本章中,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体现的是一般与特殊的转化,数学归纳法体现的是一般与特殊、有限与无限的转化,反证法体现的是对立与统一的转化.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即由特殊情况入手,通过观察、试验、归纳、猜想,探索出结论,然后再对归纳、猜想的结论进行证明.与正整数n 有关的命题,经常要用到归纳猜想,然后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这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求规律的思想.一、选择题1.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把1,3,6,10,15,21,28,…这些数叫做三角形数,因为这些数(除1外)对应的点可以排成一个正三角形,如图所示,则第n 个三角形数为( )A.nB.n (n +1)2C.n 2-1D.n (n -1)2答案 B解析 观察图形可知,这些三角形数的特点是第n 个三角形数是在前一个三角形数的基础上加上n ,于是第n 个三角形数为1+2+…+n =n (n +1)2.2.有这样一段演绎推理“有些有理数是真分数,整数是有理数,则整数是真分数”结论显然是错误的,是因为( ) A.大前提错误 B.小前提错误 C.推理形式错误 D.非以上错误 答案 C解析 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是三段论,大前提是已知的一般性原理,小前提是研究的特殊情况,结论是得出的判断.本题中并非所有的有理数都是真分数,所以推理形式错误.3.如图,椭圆x 2a 2+y 2b 2=1(a >b >0)的左焦点为F (c,0),当AB →⊥FB →时,由b 2=ac 得其离心率为5-12,此类椭圆称为“黄金椭圆”.类比“黄金椭圆”,在“黄金双曲线”x 2a 21-y 2b 21=1中,由b 21=a 1c 1(c 1为黄金双曲线的半焦距)可推出“黄金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A.5+12 B.3+12 C.5+13D.7-12答案 A 解析 b 21=a 1c 1,c 21-a 21=b 21=a 1c 1,∴c 21a 21-1=c 1a 1,∴e 2-e -1=0,∴e =5+12(∵e >1).故选A.4.设函数f (x )=2x +1x -1(x <0),则f (x )( )A.有最大值B.有最小值C.为增函数D.为减函数答案 A解析 ∵x <0,∴-x >0,则 (-2x )+⎝⎛⎭⎫-1x ≥2(-2x )⎝⎛⎭⎫-1x =22, ∴-⎣⎡⎦⎤(-2x )+⎝⎛⎭⎫-1x ≤-2 2. ∴f (x )=-⎣⎡⎦⎤(-2x )+⎝⎛⎭⎫-1x -1≤-22-1. 当且仅当-2x =-1x ,即x =-22时取最大值.故选A.5.设集合S ={A 0,A 1,A 2,A 3},在S 上定义运算为:A i A j =A k ,其中k 为i +j 被4除的余数,i ,j =0,1,2,3.则满足关系式(x x A 2=A 0的x (x ∈S )的个数为( )A.1B.2C.3D.4 答案 B解析 当x =A 0时,(x xA 2=A 2≠A 0,当x =A 1时,(x xA 2=A 2A 2=A 0,成立;当x =A 2时,(x xA 2=A 0A 2=A 2≠A 0;当x =A 3时,(x xA 2=A 2A 2=A 0,成立.故选B.6.O 是平面上一定点,A ,B ,C 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P 满足OP →=OA →+λ⎝ ⎛⎭⎪⎫AB →|AB →|+AC →|AC →|,λ∈[0,+∞),则P 的轨迹一定通过△ABC 的( ) A.外心 B.内心 C.重心 D.垂心 答案 B解析 如图,AB →|AB →|为AB →上的单位向量,AC →|AC →|为AC →上的单位向量,则AB →|AB →|+AC→|AC →|的方向为∠BAC的角平分线AD 的方向.又λ∈[0,+∞),∴λ⎝ ⎛⎭⎪⎫AB →|AB →|+AC →|AC →|的方向与AB →|AB →|+AC →|AC →|的方向相同.而OP →=OA →+λ⎝ ⎛⎭⎪⎫AB →|AB →|+AC →|AC →|,∴点P 在AD 上移动,∴P 的轨迹一定通过△ABC 的内心. 二、填空题7.已知p =a +1a -2(a >2),q =2-a 2+4a -2(a >2),则p ,q 的大小关系为______.答案 p >q解析 p =a -2+1a -2+2≥2(a -2)·1a -2+2=4,-a 2+4a -2=2-(a -2)2<2,∴q <22=4≤p .8.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m ,n 是平面α及平面β外两条不同的直线,给出下列四个论断: ①m ⊥n ;②α⊥β;③n ⊥β;④m ⊥α.以其中三个论断作为条件,余下一个论断作为结论,写出一个你认为正确的命题__________. 答案 ②③④⇒①(或①③④⇒②)9.若二次函数f (x )=4x 2-2(p -2)x -2p 2-p +1在区间[-1,1]内至少存在一点c ,使f (c )>0,则实数p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答案 ⎝⎛⎭⎫-3,32 解析 方法一(补集法):令⎩⎪⎨⎪⎧f (-1)≤0,f (1)≤0即⎩⎪⎨⎪⎧ -2p 2+p +1≤0,-2p 2-3p +9≤0即⎩⎨⎧ p ≤-12或p ≥1,p ≤-3或p ≥32.∴p ≤-3或p ≥32,符合题意的解是-3<p <32. 方法二(直接法):依题意,有f (-1)>0或f (1)>0,即2p 2-p -1<0或2p 2+3p -9<0,∴-12<p <1或-3<p <32,∴-3<p <32. 10.设函数y =f (x )在(0,+∞)内有定义,对于给定的正数K ,定义函数f K (x )=⎩⎪⎨⎪⎧f (x ),f (x )≤K ,K ,f (x )>K ,若函数f (x )=ln x +1e x,且恒有f K (x )=f (x ),则K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__. 答案 1e解析 由于f (x )=ln x +1e x ,所以f ′(x )=1x -ln x -1e x ,令g (x )=1x-ln x -1,则g ′(x )=-x -2-1x<0,所以g (x )在(0,+∞)上单调递减,而g (1)=0,所以当x ∈(0,1)时,g (x )>0,此时,f ′(x )>0,当x ∈(1,+∞)时,g (x )<0,此时f ′(x )<0,所以f (x )在(0,1)上单调递增,f (x )在(1,+∞)上单调递减,故f (x )max =f (1)=1e ,又函数f (x )=ln x +1e x,且恒有f K (x )=f (x ),结合新定义可知,K 的最小值为1e. 三、解答题11.如图所示,设在四面体P ABC 中,∠ABC =90°,P A =PB =PC ,D 是AC 的中点,求证:PD ⊥平面ABC .证明 要证明PD ⊥平面ABC ,只需证明PD 与平面ABC 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即可,由于已知△ACP 为等腰三角形,AP =PC ,D 为AC 的中点,故PD ⊥AC ,从而有△P AD 为直角三角形,且AD =BD ,PD =PD ,AP =PB ,于是△APD ≌△BPD .因此∠PDA =∠PDB =90°,∴PD ⊥BD .又知AC 交BD 于D ,可知PD ⊥平面ABC .12.求证:不论x ,y 取何非零实数,等式1x +1y =1x +y总不成立.证明 假设存在非零实数x ,y 使得等式1x +1y =1x +y成立. 于是有y (x +y )+x (x +y )=xy ,即x 2+y 2+xy =0,即⎝⎛⎭⎫x +y 22+34y 2=0. 由y ≠0,得34y 2>0. 又⎝⎛⎭⎫x +y 22≥0, 所以⎝⎛⎭⎫x +y 22+34y 2>0. 与x 2+y 2+xy =0矛盾,故原命题成立.13.在数列{a n },{b n }中,a 1=2,b 1=4,且a n ,b n ,a n +1成等差数列,b n ,a n +1,b n +1成等比数列(n ∈N *).(1)求a 2,a 3,a 4及b 2,b 3,b 4,由此猜测{a n },{b n }的通项公式,并证明你的结论;(2)求证1a 1+b 1+1a 2+b 2+…+1a n +b n <512. (1)解 由条件得2b n =a n +a n +1,a 2n +1=b n b n +1,a 1=2,b 1=4.由此可得a 2=6,b 2=9,a 3=12,b 3=16,a 4=20,b 4=25.猜测a n =n (n +1),b n =(n +1)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①当n =1时,由上可得结论成立.②假设当n =k (k ≥1,k ∈N *)时,结论成立,即a k =k (k +1),b k =(k +1)2,那么,当n =k +1时,a k +1=2b k -a k =2(k +1)2-k (k +1)=(k +1)(k +2),b k +1=a 2k +1b k=(k +2)2. ∴当n =k +1时,结论也成立.由①②可知a n =n (n +1),b n =(n +1)2对一切正整数n 都成立.(2)证明 当n =1时,1a 1+b 1=16<512. n ≥2时,由(1)知a n +b n =(n +1)(2n +1)>2(n +1)n .∴1a n +b n <12⎝⎛⎭⎫1n -1n +1, ∴1a 1+b 1+1a 2+b 2+…+1a n +b n<16+12⎝⎛⎭⎫12-13+13-14+…+1n -1n +1 =16+12⎝⎛⎭⎫12-1n +1<16+14=512.综上,对n ∈N *,1a 1+b 1+1a 2+b 2+…+1a n +b n <512成立.。
高中数学第三章推理与证明2数学证明课件
![高中数学第三章推理与证明2数学证明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1932a55172ded630a1cb616.png)
数学D 选修1-2
第三章 推理与证明
课前预习学案
课堂互动讲义
课后演练提升
1.演绎推理
(1)含义: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推出__某__个__特__殊__情__况__下__的_ 结论的推理.
(2)特点:由__一__般__到__特__殊__的推理. (3)一般模式:__三__段__论__. 大前提:__已__知__的__一__般__原__理__. 小前提:__所__研__究__的__特__殊__情__况__. 结论:___根__据__一__般__的__原__理__,__对__特__殊__情__况__做__出__的__ 推理与证明
课前预习学案
课堂互动讲义
课后演练提升
4.用三段论的形式写出下列演绎推理. (1)若两角是对顶角,则此两角相等.所以若两角不相等, 则此两角不是对顶角. (2)三角函数都是周期函数,y=tan α是三角函数,因此y= tan α是周期函数. (3)通项公式an=2n+3的数列{an}为等差数列.
数学D 选修1-2
第三章 推理与证明
课前预习学案
课堂互动讲义
课后演练提升
课堂互动讲义
数学D 选修1-2
第三章 推理与证明
课前预习学案
课堂互动讲义
课后演练提升
把演绎推理写成三段论
将下列演绎推理写成三段论的形 式.
(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菱形是平行四边形,所 以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A、∠B是等腰三角形的 两底角,则∠A=∠B.
数学D 选修1-2
第三章 推理与证明
课前预习学案
课堂互动讲义
课后演练提升
§2 数学证明
数学D 选修1-2
高考数学:专题三 第三讲 推理与证明课件
![高考数学:专题三 第三讲 推理与证明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e60302b192e45361066f554.png)
191,202,„,999.则 (1)4 位回文数有________个; (2)2n+1(n∈N+)位回文数有________个.
解析 (1)4 位回文数有: 1001,1111,1221,„,1991,10 个 2001,2112,2222,„,2992,10 个 „„ 9009,9119,9229,„,9999,10 个 共 90 个.
- -
∴{an}的通项公式为 an=4· (-1)n-1-n (n∈N*).
题型与方法
(3)解 ∵{an}的通项公式为
n n
-
第三讲
an=4· (-1)n-1-n (n∈N*),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所以 Sn=∑ ak=∑ [4· (-1)k 1-k] k=1 k=1
=∑ [4· (-1) k=1
代入 an-1=an(an+1-1)得 bn=(bn+1)bn+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整理得 bn-bn+1=bnbn+1,
由题意知,bn≠0,(否则 an=1,与 a1=2 矛盾) 1 1 从而得 - =1, bn+1 bn
∵b1=a1-1=1,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题型与方法 1 ∴数列{b }是首项为 1,公差为 1 的等差数列. n 1 1 ∴b =n,即 bn=n. n 1 1 1 (2)证明 ∵Sn=1+ + +„+ , 2 3 n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n∈N*, C4n+11+C4n+15+C4n+19+„+C4n+14n 1=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种需类比推理方法破解的问题, 结论由两项构成, 第二项前有(-1)n,两项指数分别为 4n-1,2n-1,
高中数学推理与证明知识点归纳
![高中数学推理与证明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bec27e2e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5e.png)
高中数学推理与证明知识点归纳在高中的学习中,推理和证明是有很多的知识点的,这类的知识点需要学好。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推理与证明知识点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推理与证明知识点数学推理与证明知识点总结:推理与证明:①推理是中学的主要内容,是重点考察的内容之一,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或解答题,难度为中、低档题。
利用归纳和类比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的选择题或填空题在近几年的中考中都有所体现。
②推理论证能力是中考考查的基本能力之一,它有机的渗透到初中课程的各个章节,对本节的学习,应先掌握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其他章节的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推理论证能力。
第一讲推理与证明1.知识方法梳理一、考纲解读:本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数学归纳法等内容,其中推理中的合情推理、演绎推理几乎涉及数学的方方面面的知识,代表研究性命题的发展趋势。
新课标考试大纲将抽象概括作为一种能力提出,进一步强化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要求,因此在复习中要重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高考对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的考查主要以直接证明中的综合法为主,结合不等式进行考查。
二、要点梳理:1.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1)通过观察个别事物,发现某些相同的性质;(2)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述的一般性命题。
2.类比推理的一般步骤:(1)找出两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或一致性;(2)用一类事物的性质去推测另一类事物的性质,得出一个明确的命题(猜想)。
3.演绎推理三段论及其一般模式:①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②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③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作出判断。
4.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①综合法:利用某些已经证明过的不等式和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方法通常叫做综合法。
综合法的思维特点是:由因导果,即由已知条件出发,利用已知的数学定理、性质和公式,推出结论。
②分析法:证明不等式时,有时可以从求证的不等式出发,分析使这个不等式成立的条件,把证明不等式转化为判定这些条件是否具备的问题,如果能够肯定这些条件都已具备,那么就可以断定原不等式成立,这种方法通常叫做分析法。
高中数学 第三章 推理与证明 高考中的类比推理拓展资料素材 北师大版选修1-2
![高中数学 第三章 推理与证明 高考中的类比推理拓展资料素材 北师大版选修1-2](https://img.taocdn.com/s3/m/9d3b3811b7360b4c2e3f64d8.png)
高考中的类比推理大数学家波利亚说过:“类比是某种类型的相似性,是一种更确定的和更概念性的相似。
”应用类比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把关于对象在某些方面一致性说清楚。
类比是提出新问题和作出新发现的一个重要源泉,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信息迁移。
例1、(2006湖北)半径为r 的圆的面积2)(r r S ⋅=π,周长r r C ⋅=π2)(,若将r 看作),0(+∞上的变量,则r r ⋅=⋅ππ2)'(2, ①,①式可用语言叙述为:圆的面积函数的导数等于圆的周长函数。
对于半径为R 的球,若将R 看作看作),0(+∞上的变量,请你写出类似于①的式子:_________________,②,②式可用语言叙述为___________.解:由提供的形式找出球的两个常用量体积、表面积公式,类似写出恰好成立,,34)(3R R V π=24)(R r S π=. 答案:①)'34(3R π.42R π= ②球的体积函数的导数等于球的表面积函数。
点评:主要考查类比意识考查学生分散思维,注意将圆的面积与周长与球的体积与表面积进行类比例2.(2000年上海高考第12题)在等差数列{a n }中,若a 10=0,则有等式a 1+a 2+……+a n =a 1+a 2+……+a 19-n (n <19,n ∈N *)成立。
类比上述性质,相应地:在等比数列{b n }中,若b 9=1,则有等式 成立。
分析:这是由一类事物(等差数列)到与其相似的一类事物(等比数列)间的类比。
在等差数列{a n }前19项中,其中间一项a 10=0,则a 1+a 19= a 2+a 18=……= a n +a 20-n = a n +1+a 19-n =2a 10=0,所以a 1+a 2+……+a n +……+a 19=0,即a 1+a 2+……+a n =-a 19-a 18-…-a n +1,又∵a 1=-a 19, a 2=-a 18,…,a 19-n =-a n +1,∴ a 1+a 2+……+a n =-a 19-a 18-…-a n +1= a 1+a 2+…+a 19-n 。
2020年高考数学专题讲解:推理与证明
![2020年高考数学专题讲解:推理与证明](https://img.taocdn.com/s3/m/1b1e5df589eb172ded63b762.png)
精锐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四、知识讲解第一节 归纳与类比(一)高考目标1.了解归纳与类比的含义,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进行简单的推理,了解归纳与类比在数学发现中的作用. 2.了解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推理. 3.了解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考向预测1.考查的重点是对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理解及应用.2.主要是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不大,多以中低档题为主.(二)课前自主预习知识梳理1.根据一类事物中部分事物具有某种属性,推断该事物中每一个都有这种属性,这种推理方式称为2.根据一类对象的其他特征,推断另一类对象也具有类似的其他特征,这种推理过程称为 3.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类比推理是两类事物特征之间的推理. 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是最常见的合情推理. (三)、基础自测1.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n 2a n (n ≥2),而a 1=1,通过计算a 2、a 3、a 4,猜想a n =( )A.2n +2B.2nn + C.22n -1 D.22n -1[答案] B[解析] 由S n =n 2a n 知S n +1=(n +1)2a n +1∴S n +1-S n =(n +1)2a n +1-n 2a n∴a n +1=(n +1)2a n +1-n 2a n ,∴a n +1=nn +2a n (a ≥2), 当n =2时,S 2=4a 2,又S 2=a 1+a 2,∴a 2=a 13=13,a 3=24a 2=16,a 4=35a 3=110.由a 1=1,a 2=13,a 3=16,a 4=110,猜想a n =2n n +,故选B.2.利用归纳推理推断,当n 是自然数时,18(n 2-1)[1-(-1)n]的值( )A .一定是零B .不一定是整数C .一定是偶数D .是整数但不一定是偶数 [答案] C[解析] 当n =1时,值为0;当n =2时,值为0;当n =3时,值为2;当n =4时,值为0;当n =5时,值为6. 3.对命题“正三角形的内切圆切于三边中点”可类比猜想:正四面体的内切球切于四面各正三角形的( ) A .一条中线上的点,但不是中心 B .一条垂线上的点,但不是垂心 C .一条角平分线上的点,但不是内心 D .中心[答案] D[解析] 边的中点对应于面的中心.4.(文)下图所示的三角形数组是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发现的,称为“杨辉三角形”,根据图中的数构成的规律,a 所表示的数是( )A .2B .4C .6D .8 [答案] C[解析] 因为其规律是a 为肩上两数之和,故a =3+3=6.(理)类比平面内正三角形的“三边相等,三内角相等”的性质,可推知正四面体的下列一些性质,你认为比较恰当的是( )①各棱长相等,同一顶点上的任两条棱的夹角相等;②各个面是全等的正三角形,相邻两个面所成的二面角相等;③各个面都是全等的正三角形,同一顶点的任何两条棱的夹角都相等; ④各棱长相等,相邻两个面所成的二面角相等.A .①B .①②C .①②③D .③ [答案] B[解析] 类比的原则是“类比前后保持类比的一致性,”而③④违背了这一原则.5.在平面几何中,若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为r ,三边长分别为a ,b ,c ,则三角形的面积S =12r (a +b +c )成立,类比上述结论,相应地,在立体几何中,若一个四面体的内切球的半径为R ,四个面的面积分别为S 1,S 2,S 3,S 4,则这个四面体的体积V =________成立.[答案] 13R (S 1+S 2+S 3+S 4)[解析] 通过类比,可把四面体分割为四部分.6.(2010·陕西理)观察下列等式:13+23=32,13+23+33=62,13+23+33+43=102,…,根据上述规律,第五个等式为________________.[答案] 13+23+33+43+53+63=212[解析] 由13+23+33+…+n 3=[n n +2]2知n =6时为13+23+33+43+53+63=212.7.在数列{a n }中,a 1=1,a n +1=2a n 2+a n(n ∈N *),试猜想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解析] ∵a 1=1=22,∴a 2=2a 12+a 1=23,a 3=2a 22+a 2=432+23=12=24,a 4=2a 32+a 3=12+12=25,…,猜想:a n =2n +1.(四)典型例题1.命题方向:归纳推理[例1] 通过归纳推理完成下列各题: (1)观察下表 1=1 3+5=87+9+11=2713+15+17+19=64 ……据此你可归纳猜想出的结论是________. (2)观察下式: 1+3=221+3+5=231+3+5+7=241+3+5+7+9=25……据此你可归纳猜想出的一般结论为________.(3)设数列{an }的前n 项和为Sn ,Sn =2n -an (n ∈N*),计算前4项,归纳出an =________.(4)平面上两条直线最多有一个交点,三条直线最多有3个交点,4条直线最多有6个交点,5条直线最多有10个交点,则n 条直线(n ∈N*,n ≥2)最多有________个交点.[答案] (1)[n (n -1)+1]+[n (n -1)+3]+…+[n (n -1)+(2n -1)]=n 3 (2)1+3+5+…+(2n -1)=n 2(3)2n-12n -1(4)12n (n -1)[点评] 由特殊结果,归纳总结出一般结论,是一种很重要的题型、结论正确,可以给出一般性的证明.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1)通过观察个别情况发现某些相同的性质;(2)从已知的相同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述的一般性命题(猜想).如果归纳的个别情况越多,越具有代表性,那么推广的一般性命题就越可靠. 跟踪练习1当正三角形的边长为n (n ∈N *)时,图(1)中点的个数为f 3(n )=1+2+3+…+(n +1)=12(n +1)(n +2);当正方形的边长为n 时,图(2)中点的个数为f 4(n )=(n +1)2;在计算图(3)中边长为n 的正五边形中点的个数f 5(n )时,观察图(4)可得f 5(n )=f 4(n )+f 3(n -1)=(n +1)2+n n +2=12(n +1)(3n +2);….则边长为n 的正k 边形(k ≥3,k ∈N)中点的个数f k (n )=____________。
高三数学二轮专题三第3讲推理与证明
![高三数学二轮专题三第3讲推理与证明](https://img.taocdn.com/s3/m/fb582cf6482fb4daa58d4bd2.png)
整理ppt
11
热点分类突破
第3讲
解析 依题意,知当 n=1 时,N={1},则 T1=1;
当 n=2 时,T2=4;
当 n=3 时,N={1,2,3},所有的非空子集为{1},{2},{3},{1,2},
本
讲 栏
{1,3},{2,3},{1,2,3},所以 T3=1+2+3+1+2+1+2=12;
目 盾,从而达到新的否定(即肯定原命题)的过程.用反证法
开
关 证明命题“若 p 则 q”的过程可以用如图所示的框图表示.
整理ppt
7
热点分类突破
第3讲
题型一 归纳推理
本 讲
【例
1】
设数列{aபைடு நூலகம்}是首项为 0 的递增数列,n∈N*,fn(x)
栏 目 开
=sin
n1x-an,x∈[an,an+1],满足:对于任意的 b∈[0,1),
的根,
整理ppt
8
热点分类突破 ∴a2=π;
第3讲
本 讲
∵对任意的 b∈[0,1),f2(x)=b 总有两个不同的根,
栏
目 开
∴a3=3π;
关
f3(x)=sin
13x-a3=sin
13x-3π=sin
13x,x∈[3π,a4],
∵对任意的 b∈[0,1),f3(x)=b 总有两个不同的根,
∴a4=6π.
括能力的考查.
易错提醒 (1)找不准归纳的对象.本题归纳对象有两个,即 等号左边式子的第一个数和最后一个数;等号右边的数是归纳 对象.(2)找不准变化规律.
整理ppt
2
主干知识梳理
第3讲
本 讲
1.合情推理
栏 目
北师大版选修高中数学 第三章 推理与证明 分析法典例导航
![北师大版选修高中数学 第三章 推理与证明 分析法典例导航](https://img.taocdn.com/s3/m/b56957b41eb91a37f0115c06.png)
即证 cos2α-sin2α=21(cos2β-sin2β), 只需证 1-2sin2α=21(1-2sin2β), 即证 4sin2α-2sin2β=1. 由于上式与③相同,于是问题得证.
2.已知
a,b
是正实数,求证:
a+ b
b≥ a
a+
b.
证明: 证法一(比较法):
∵a+b- ba
a-
b
=b-a+a-b=a-b a- b
证法二:要证 a+ a+7< a+3+ a+4,
只需证 a+7- a+4< a+3- a,
即证
a+7-
a+4 a+7+ a+7+ a+4
a+4
< a+3- a a+3+ a a+3+ a
只需证
3 a+7+
a+4<
3 a+3+
, a
即证 a+3+ a< a+7+ a+4, 最后的不等式显然成立.
∴原不等式成立,即 a+ a+7< a+3+ a+4.
1.证明不等式 a+ a+7< a+3+ a+4.
证明: 证法一:要证 a+ a+7< a+3+ a+4, 只需证( a+ a+7)2<( a+3+ a+4)2, 只需证 2a+7+2 aa+7<2a+7+2 a+3a+4 即证 aa+7< a+3a+4, 只需证 a(a+7)<(a+3)(a+4), 即证 a2+7a<a2+7a+12,只需证 0<12,显然成立. ∴ a+ a+7< a+3+ a+4.
ab
ab
=
a-
b2 a+ ab
b≥0,
∴a+b≥ ba
a+
b.
证法二(分析法):
要证 a + b ≥ ba
a+
b,
只要证:a a+b b≥ ab( a+ b).
高考数学压轴专题人教版备战高考《推理与证明》图文解析
![高考数学压轴专题人教版备战高考《推理与证明》图文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7bd89f5fd0a79563c1e72c9.png)
【高中数学】数学《推理与证明》复习知识点一、选择题1.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按照考生原始成绩从高到低分为A 、B 、C 、D 、E 五个等级.某班共有36名学生且全部选考物理、化学两科,这两科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如图所示.该班学生中,这两科等级均为A 的学生有5人,这两科中仅有一科等级为A 的学生,其另外一科等级为B ,则该班( )A .物理化学等级都是B 的学生至多有12人 B .物理化学等级都是B 的学生至少有5人C .这两科只有一科等级为B 且最高等级为B 的学生至多有18人D .这两科只有一科等级为B 且最高等级为B 的学生至少有1人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分别计算出物理等级为A ,化学等级为B 的学生人数以及物理等级为B ,化学等级为A 的学生人数,结合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可得出合适的选项.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36名学生减去5名全A 和一科为A 另一科为B 的学生105858-+-=人(其中物理A 化学B 的有5人,物理B 化学A 的有3人), 表格变为:A BCD E物理 10550--= 16313-= 910 化学8530--= 19514-=72对于A 选项,物理化学等级都是B 的学生至多有13人,A 选项错误;对于B 选项,当物理C 和D ,化学都是B 时,或化学C 和D ,物理都是B 时,物理、化学都是B 的人数最少,至少为13724--=(人),B 选项错误;对于C 选项,在表格中,除去物理化学都是B 的学生,剩下的都是一科为B 且最高等级为B 的学生,因为都是B 的学生最少4人,所以一科为B 且最高等级为B 的学生最多为1391419++-=(人), C 选项错误;对于D 选项,物理化学都是B 的最多13人,所以两科只有一科等级为B 且最高等级为B 的学生最少14131-=(人),D 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合情推理,考查推理能力,属于中等题.2.我们在求高次方程或超越方程的近似解时常用二分法求解,在实际生活中还有三分法.比如借助天平鉴别假币.有三枚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硬币,其中有一假币(质量较轻),把两枚硬币放在天平的两端,若天平平衡,则剩余一枚为假币,若天平不平衡,较轻的一端放的硬币为假币.现有 27 枚这样的硬币,其中有一枚是假币(质量较轻),如果只有一台天平,则一定能找到这枚假币所需要使用天平的最少次数为( ) A .2 B .3C .4D .5【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提示三分法,考虑将硬币分为3组,然后将有问题的一组再分为3组,再将其中有问题的一组分为3,此时每组仅为1枚硬币,即可分析出哪一个是假币. 【详解】第一步将27枚硬币分为三组,每组9枚,取两组分别放于天平左右两侧测量,若天平平衡,则假币在第三组中;若天平不平衡,假币在较轻的那一组中;第二步把较轻的9枚金币再分成三组,每组3枚,任取2组,分别放于天平左右两侧测量,若天平平衡,则假币在第三组,若天平不平衡则假币在较轻的一组;第三步再将假币所在的一组分成三组,每组1枚,取其中两组放于天平左右两侧测量若天平平衡,则假币是剩下的一个;若天平不平衡,则较轻的盘中所放的为假币.因此,一定能找到假币最少需使用3次天平.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类比推理思想的应用,难度一般.处理该类问题的关键是找到题干中的提示信息,由此入手会方便很多.3.已知点(10,3)P 在椭圆222:199x y C a +=上.若点()00,N x y 在圆222:M x y r +=上,则圆M 过点N 的切线方程为200x x y y r +=.由此类比得椭圆C 在点P 处的切线方程为( )A .13311x y += B .111099x y += C .11133x y += D .199110x y += 【答案】C【解析】 【分析】先根据点在椭圆上,求得2a ,再类比可得切线方程. 【详解】因为点(10,3)P 在椭圆222:199x y C a +=上,故可得21009199a +=,解得2110a =; 由类比可得椭圆C 在点P 处的切线方程为:103111099x y +=,整理可得11133x y+=.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由椭圆上一点的坐标求椭圆方程,以及类比法的应用,属综合基础题.4.已知数列{}n a 满足132n n a -=⨯,*n N ∈,现将该数列按下图规律排成蛇形数阵(第i行有i 个数,*i N ∈),从左至右第i 行第j 个数记为(),i j a (*,i j N ∈且j i ≤),则()21,20a =( )A .20932⨯B .21032⨯C .21132⨯D .21232⨯【答案】C 【解析】 【分析】由题可观察得到第i 行有i 个数,当i 为奇数时,该行由右至左i 逐渐增大,()21,20a 表示第21行第20个数,即为第21行倒数第2个数,则先求得前20行的数的个数,再加2即为()21,20a 对应的数列的项,即可求解. 【详解】由题可知,第i 行有i 个数,当i 为奇数时,该行由右至左i 逐渐增大,()21,20a 表示第21行第20个数,即为第21行倒数第2个数,则前20行共有()1+2020=2102⨯个数,即第21行倒数第1个数为211a,所以()21121221,2032a a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合情推理,考查归纳总结能力,考查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5.甲、乙、丙三人中,一人是工人,一人是农民,一人是知识分子.已知:丙的年龄比知识分子大;甲的年龄和农民不同;农民的年龄比乙小.根据以上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甲是工人,乙是知识分子,丙是农民B .甲是知识分子,乙是农民,丙是工人C .甲是知识分子,乙是工人,丙是农民D .甲是农民,乙是知识分子,丙是工人 【答案】C 【解析】“甲的年龄和农民不同”和“农民的年龄比乙小”可以推得丙是农民,所以丙的年龄比乙小;再由“丙的年龄比知识分子大”,可知甲是知识分子,故乙是工人,故选C.6.已知0x >,不等式12x x +≥,243x x +≥,3274x x+≥,…,可推广为1n ax n x+≥+ ,则a 的值为( ) A .2n B .n nC .2nD .222n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题意归纳推理得到a 的值即可. 【详解】由题意,当分母的指数为1时,分子为111=; 当分母的指数为2时,分子为224=; 当分母的指数为3时,分子为3327=; 据此归纳可得:1n ax n x+≥+中,a 的值为n n . 本题选择B 选项. 【点睛】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由归纳推理所得的结论不一定正确,通常归纳的个体数目越多,越具有代表性,那么推广的一般性命题也会越可靠,它是一种发现一般性规律的重要方法.7.数学家托勒密从公元127年到151年在亚历山大城从事天文观测,在编制三角函数表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重要的定理和结论,如图便是托勒密推导倍角公式“2212cos a sin a =-”所用的几何图形,已知点,B C 在以线段AC 为直径的圆上,D 为弧BC 的中点,点E 在线段AC 上且,AE AB =点F 为EC 的中点.设2,AC r =,DAC a ∠=那么下列结论:2,DC rcosa =① 22,AB rcos a =②()12,FC r cos a =-③ ()22DC r r AB =-④.其中正确的是( ) A .②③ B .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答案】D 【解析】 【分析】在Rt ADC ∆中,可判断①,Rt ABC ∆中,可判断②,利用ADB ∆与ADE ∆全等及ADC ∆与DFC ∆相似即可判断③④. 【详解】在Rt ADC ∆中,2sin ,DC r a =故①不正确; 因为 ,BD DC =所以2,BAC a ∠=在Rt ABC ∆中,2cos2AB r a =,故②正确; 因为AE AB BD DC ==,,易知ADB ∆与ADE ∆全等,故DE BD DC DF EC ==⊥,,所以()1cos22ABFC r r a =-=-, 又CC ACD FC D =,所以()22DC AC FC r r AB =⋅=-,故③④正确, 由2sin 2cos2DC r a AB r a ==,,()22DC r r AB =-,可得()()22sin 22cos2r a r r r a =-,即22sin 1cos2a a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推理与证明,考查学生在圆中利用三角形边长证明倍角公式的背景下,判断所需的边长是否正确,是一道中档题.8.甲、乙、丙、丁四人通过抓阄的方式选出一人周末值班(抓到“值”字的人值班).抓完阄后,甲说:“我没抓到.”乙说:“丙抓到了.”丙说:“丁抓到了”丁说:“我没抓到."已知他们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根据他们的说法,可以断定值班的人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A【解析】【分析】可采用假设法进行讨论推理,即可得到结论.【详解】由题意,假设甲:我没有抓到是真的,乙:丙抓到了,则丙:丁抓到了是假的,丁:我没有抓到就是真的,与他们四人中只有一个人抓到是矛盾的;假设甲:我没有抓到是假的,那么丁:我没有抓到就是真的,乙:丙抓到了,丙:丁抓到了是假的,成立,所以可以断定值班人是甲.故选: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合情推理及其应用,其中解答中合理采用假设法进行讨论推理是解答的关键,着重考查了推理与分析判断能力,属于基础题.9.现有甲、乙、丙、丁四人参加数学竞赛,其中只有一位获奖. 有人走访了四人,甲说:“乙、丁都未获奖”,乙说:“是甲或丙获奖”,丙说:“是甲获奖”,丁说:“是乙获奖”,四人所说话中只有一位是真话,则获奖的人是( )A.甲B.乙C.丙D.丁【答案】B【解析】【分析】结合题意分类讨论甲乙丙丁获奖的情况,然后考查说真话的人的个数即可确定获奖的人.【详解】结合题意分类讨论:若甲获奖,则说真话的人为:甲乙丙,说假话的人为:丁,不合题意;若乙获奖,则说真话的人为:丁,说假话的人为:甲乙丙,符合题意;若丙获奖,则说真话的人为:甲乙,说假话的人为:丙丁,不合题意;若丁获奖,则说假话的人为:甲乙丙丁,不合题意;综上可得,获奖人为乙.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数学推理的方法,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属于中等题.10.已知数组1()1,12(,)21,123()321,,,…,121(,,,,)121n nn n --L ,…,记该数组为1()a ,23(,)a a ,456(,,)a a a ,…,则200a =( )A .911B .1011C .1112D .910【答案】B 【解析】 【分析】设a 200在第n 组中,则()()1120022n n n n -+≤<(n ∈N *),由等差数列求和得:a 200在第20组中,前19组的数的个数之和为:19202⨯=190, 再进行简单的合情推理得:a 20010102010111==-+,得解.【详解】由题意有,第n 组中有数n 个,且分子由小到大且为1,2,3…n ,设a 200在第n 组中,则()()1120022n n n n -+≤<(n ∈N *),解得:n =20,即a 200在第20组中,前19组的数的个数之和为:19202⨯=190, 即a 200在第20组的第10个数,即为10102010111=-+,a 2001011=, 故选B . 【点睛】本题考查了阅读理解及等差数列求和与进行简单的合情推理能力,属中档题.11.某校实行选科走班制度,张毅同学的选择是物理、生物、政治这三科,且物理在A 层班级,生物在B 层班级.该校周一上午选科走班的课程安排如下表所示,张毅选择三个科目的课各上一节,另外一节上自习,则他不同的选课方法有( )物理B 层2班 生物B 层3班 物理B 层1班 物理A 层4班 政治1班物理A 层3班 政治2班政治3班A .8种B .10种C .12种D .14种【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表格,利用分类讨论思想进行逻辑推理一一列举即可. 【详解】张毅同学不同的选课方法如下:()1物理A 层1班,生物B 层3班,政治3班; ()2物理A 层1班,生物B 层3班,政治2班; ()3物理A 层1班,生物B 层2班,政治3班; ()4物理A 层3班,生物B 层2班,政治3班; ()5物理A 层3班,生物B 层2班,政治1班; ()6物理A 层2班,生物B 层3班,政治1班; ()7物理A 层2班,生物B 层3班,政治3班; ()8物理A 层4班,生物B 层3班,政治2班; ()9物理A 层4班,生物B 层3班,政治1班; ()10物理A 层4班,生物B 层2班,政治1班;共10种. 故选:B 【点睛】本题以实际生活为背景,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分类讨论的思想;属于中档题.12.如图所示的“数字塔”有以下规律:每一层最左与最右的数字均为2,除此之外每个数字均为其两肩的数字之积,则该“数字塔”前10层的所有数字之积最接近()lg 20.3≈( )A .30010B .40010C .50010D .60010【答案】A 【解析】 【分析】结合所给数字特征,我们可将每层数字表示成2的指数的形式,观察可知,每层指数的和成等比数列分布,结合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和对数恒等式即可求解 【详解】如图,将数字塔中的数写成指数形式,可发现其指数恰好构成“杨辉三角”,前10层的指数之和为29101222211023+++⋅⋅⋅+=-=,所以原数字塔中前10层所有数字之积为10231023lg 230021010=≈.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与“杨辉三角”有关的规律求解问题,逻辑推理,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应用,属于中档题13.“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使用的纪年方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
高考数学压轴专题新备战高考《推理与证明》图文解析
![高考数学压轴专题新备战高考《推理与证明》图文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8c206cf02d276a201292e3a.png)
【高中数学】数学《推理与证明》高考复习知识点一、选择题1.在《中华好诗词大学季》的决赛赛场上,由南京师范大学郦波老师、中南大学杨雨老师、著名历史学者纪连海和知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赵忠祥四位大学士分别带领的四支大学生团队进行了角逐.将这四支大学生团队分别记作甲、乙、丙、丁,且比赛结果只有一支队伍获得冠军,现有小张、小王、小李、小赵四位同学对这四支参赛团队的获奖结果预测如下:小张说:“甲或乙团队获得冠军”;小王说:“丁团队获得冠军”;小李说“乙、丙两个团队均未获得冠军”;小赵说:“甲团队获得冠军”.若这四位同学中只有两位预测结果是对的,则获得冠军的团队是( ) A .甲 B .乙C .丙D .丁【答案】D 【解析】 【分析】对甲、乙、丙、丁分别获得冠军进行分类讨论,结合四人的说法进行推理,进而可得出结论. 【详解】若甲获得冠军,则小张、小李、小赵的预测都正确,与题意不符; 若乙获得冠军,则小王、小李、小赵的预测不正确,与题意不符; 若丙获得冠军,则四个人的预测都不正确,与题意不符;若丁获得冠军,则小王、小李的预测都正确,小张和小赵预测的都不正确,与题意相符. 故选:D . 【点睛】本题考查合情推理,考查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属于中等题.2.下面几种推理中是演绎推理的为( )A .由金、银、铜、铁可导电,猜想:金属都可导电B .猜想数列111122334⋯⋯⨯⨯⨯,,,的通项公式为1()(1)n a n N n n *=∈+ C .半径为r 的圆的面积2S r π=,则单位圆的面积S π=D .由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圆的方程为222()()x a y b r -+-=,推测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球的方程为2222()()()x a y b z c r -+-+-=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概念,得到A 是归纳推理,B 是归纳推理,C 是演绎推理,D 是类比推理,即可求解. 【详解】根据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概念,可得:对于A 中, 由金、银、铜、铁可导电,猜想:金属都可导电,属于归纳推理;对于B 中, 猜想数列111122334⋯⋯⨯⨯⨯,,,的通项公式为1()(1)n a n N n n *=∈+,属于归纳推理,不是演绎推理;对于C 中,半径为r 的圆的面积2S r π=,则单位圆的面积S π=,属于演绎推理; 对于D 中, 由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圆的方程为222()()x a y b r -+-=,推测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球的方程为2222()()()x a y b z c r -+-+-=,属于类比推理, 综上,可演绎推理的C 项,故选C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概念及判定,其中解答中熟记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概念,以及推理的规则是解答的关键,着重考查了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属于基础题.3.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将平面分成2部分,两条相交直线将平面分成4部分,三条两两相交且不共点的直线将平面分成7部分,…则平面内的六条两两相交且任意三条不共点的直线将平面分成的部分数为( ) A .20 B .21C .22D .23【答案】C 【解析】 【分析】一条直线可以把平面分成两部分,两条直线最多可以把平面分成4部分,三条直线最多可以把平面分成7部分,四条直线最多可以把平面分成11部分,可以发现,两条直线时多了2部分,三条直线比原来多了3部分,四条直线时比原来多了4部分,即可求得答案. 【详解】设画n 条直线,最多可将面分成()f n 个部分,1,(1)112n f ==+=Q ;2,(2)(1)24n f f ==+=; 3,(3)(2)37n f f ==+=;, 4,(4)(3)411n f f ==+=; ,5,(5)(4)516n f f ==+=; 6,(6)(5)622n f f ==+=.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根据题意能写出函数递推关系,在求解中寻找规律,考查了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属于中档题.4.我国南宋数学家杨家辉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记录了一个由正整数构成的三角形数表,我们通常称之为杨辉三角.以下数表的构造思路就来源于杨辉三角.( )从第二行起,每一行中的数字均等于其“肩上”两数之和,表中最后一行仅有一个数a ,则a 的值为( )A .100820182⨯B .100920182⨯C .100820202⨯D .100920202⨯【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每一行的第一个数的变化规律即可得到结果. 【详解】解:第一行第一个数为:0112=⨯; 第二行第一个数为:1422=⨯; 第三行第一个数为:21232=⨯; 第四行第一个数为:33242=⨯;L L ,第n 行第一个数为:1n 2n n a -=⨯;一共有1010行,∴第1010行仅有一个数:10091008a 1010220202=⨯=⨯; 故选C . 【点睛】本题考查了由数表探究数列规律的问题,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5.观察下列各式:a+b=1.a 2+b 2=3,a 3+b 3=4 ,a 4+b 4=7,a 5+b 5=11,…,则a 10+b 10=( ) A .28 B .76C .123D .199【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题观察可发现,347,4711,71118+=+=+=, 111829,182947+=+=, 294776,4776123+=+=,即1010123a b +=,故选C.考点:观察和归纳推理能力.6.甲、乙、丙、丁四个孩子踢球打碎了玻璃.甲说:“是丙或丁打碎的.”乙说:“是丁打碎的.”丙说:“我没有打碎玻璃.”丁说:“不是我打碎的.”他们中只有一人说了谎,请问是( )打碎了玻璃. A .甲 B .乙C .丙D .丁【答案】D 【解析】 【分析】假设其中一个人说了谎,针对其他的回答逐个判断对错即可,正确答案为丁. 【详解】假设甲打碎玻璃,甲、乙说了谎,矛盾, 假设乙打碎了玻璃,甲、乙说了谎,矛盾, 假设丙打碎了玻璃,丙、乙说了谎,矛盾, 假设丁打碎了玻璃,只有丁说了谎,符合题意, 所以是丁打碎了玻璃;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进行简单的合情推理,采用逐一检验的方法解题,属基础题.7.若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则数列12nn a a a b n++⋯+=也为等差数列.类比这一性质可知,若正项数列{}n c 是等比数列,且n d 也是等比数列,则n d 的表达式应为( ) A .12nn c c c d n++⋯+=B .12nn c c c d n⋅⋅⋯⋅=C .n d =D .n d =【答案】D 【解析】 【分析】利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即可得到结论. 【详解】解:Q 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则()12112n n na a a a d n -++⋯++=,∴数列12112n n a a a n b a d n ++⋯+-==+也为等差数列Q 正项数列{}n c 是等比数列,设首项为1c ,公比为q ,则()112121111n n nn n c c c c c q c q c q--⋅⋅⋯⋅⋅⋅⋯==⋅∴112121111n n n n n n d c c c c c q c q c q--=⋅⋅⋯⋅=⋅⋅⋯⋅=∴12n n n d c c c =⋅⋅⋯⋅是等比数列故选:D . 【点睛】本题考查类比推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好类比推理的定义及等差等比数列之间的共性,由此得出类比的结论即可.8.用“算筹”表示数是我国古代计数方法之一,计数形式有纵式和横式两种,如图1所示.金元时期的数学家李冶在《测圆海镜》中记载:用“天元术”列方程,就是用算筹来表示方程中各项的系数.所谓“天元术”,即是一种用数学符号列方程的方法,“立天元一为某某”,意即“设x 为某某”.如图2所示的天元式表示方程10110n n n n a x a x a x a --++⋅⋅⋅++=,其中0a ,1a ,…,1n a -,n a 表示方程各项的系数,均为筹算数码,在常数项旁边记一“太”字或在一次项旁边记一“元”字,“太”或“元”向上每层减少一次幂,向下每层增加一次幂.试根据上述数学史料,判断图3天元式表示的方程是( ) A .228617430x x ++=B .4227841630x x x +++=C .2174328610x x ++=D .43163842710x x x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算筹”法表示数可得题图3中从上至下三个数字分别为1,286,1743,结合“天元术”列方程的特征即可得结果. 【详解】由题意可得,题图3中从上至下三个数字分别为1,286,1743, 由“元”向上每层减少一次幂,向下每层增加一次幂.可得天元式表示的方程为2174328610x x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是以数学文化为背景,考查数学阅读及理解能力,充分理解“算筹”法表示数和“天元术”列方程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属于中档题.9.现有甲、乙、丙、丁四人参加数学竞赛,其中只有一位获奖. 有人走访了四人,甲说:“乙、丁都未获奖”,乙说:“是甲或丙获奖”,丙说:“是甲获奖”,丁说:“是乙获奖”,四人所说话中只有一位是真话,则获奖的人是( ) A .甲 B .乙C .丙D .丁【答案】B 【解析】 【分析】结合题意分类讨论甲乙丙丁获奖的情况,然后考查说真话的人的个数即可确定获奖的人. 【详解】结合题意分类讨论:若甲获奖,则说真话的人为:甲乙丙,说假话的人为:丁,不合题意; 若乙获奖,则说真话的人为:丁,说假话的人为:甲乙丙,符合题意; 若丙获奖,则说真话的人为:甲乙,说假话的人为:丙丁,不合题意; 若丁获奖,则说假话的人为:甲乙丙丁,不合题意; 综上可得,获奖人为乙.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数学推理的方法,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属于中等题.10.甲、乙、丙三人中,一人是工人,一人是农民,一人是知识分子.已知:丙的年龄比知识分子大;甲的年龄和农民不同;农民的年龄比乙小.根据以上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甲是工人,乙是知识分子,丙是农民B .甲是知识分子,乙是农民,丙是工人C .甲是知识分子,乙是工人,丙是农民D .甲是农民,乙是知识分子,丙是工人 【答案】C 【解析】“甲的年龄和农民不同”和“农民的年龄比乙小”可以推得丙是农民,所以丙的年龄比乙小;再由“丙的年龄比知识分子大”,可知甲是知识分子,故乙是工人,故选C.11.明代朱载堉创造了音乐学上极为重要的“等程律”.在创造律制的过程中,他不仅给出了求解三项等比数列的等比中项的方法,还给出了求解四项等比数列的中间两项的方法.比如,若已知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四个音律值成等比数列,则有大吕大吕太簇数列{}n a 中,k a =( )A .n -B .n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可得三项等比数列的中项可由首项和末项表示,四项等比数列的第2、第3项均可由首项和末项表示,从而类比出正项等比数列{}n a 中的k a 可由首项1a 和末项n a 表示. 【详解】因为三项等比数列的中项可由首项和末项表示, 四项等比数列的第2、第3项均可由首项和末项表示, 所以正项等比数列{}n a 中的k a 可由首项1a 和末项n a 表示,因为11n n a a q -=,所以=q所以11=k k a a -⎛ ⎝1111=k n n a a a --⎛⎫ ⎪⎝⎭1111=n k k n n na a ----⋅=故选:C. 【点睛】本题以数学文化为背景,考查类比推理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求解时要先读懂题目的文化背景,再利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等价变形求解.12.数学家托勒密从公元127年到151年在亚历山大城从事天文观测,在编制三角函数表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重要的定理和结论,如图便是托勒密推导倍角公式“2212cos a sin a =-”所用的几何图形,已知点,B C 在以线段AC 为直径的圆上,D 为弧BC 的中点,点E 在线段AC 上且,AE AB =点F 为EC 的中点.设2,AC r =,DAC a ∠=那么下列结论:2,DC rcosa =① 22,AB rcos a =②()12,FC r cos a =-③ ()22DC r r AB =-④.其中正确的是( ) A .②③ B .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答案】D 【解析】 【分析】在Rt ADC ∆中,可判断①,Rt ABC ∆中,可判断②,利用ADB ∆与ADE ∆全等及ADC ∆与DFC ∆相似即可判断③④. 【详解】在Rt ADC ∆中,2sin ,DC r a =故①不正确; 因为 ,BD DC =所以2,BAC a ∠=在Rt ABC ∆中,2cos2AB r a =,故②正确; 因为AE AB BD DC ==,,易知ADB ∆与ADE ∆全等,故DE BD DC DF EC ==⊥,,所以()1cos22ABFC r r a =-=-, 又CC ACD FC D =,所以()22DC AC FC r r AB =⋅=-,故③④正确, 由2sin 2cos2DC r a AB r a ==,,()22DC r r AB =-,可得()()22sin 22cos2r a r r r a =-,即22sin 1cos2a a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推理与证明,考查学生在圆中利用三角形边长证明倍角公式的背景下,判断所需的边长是否正确,是一道中档题.13.将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排成如图所示的塔形数表,表中位于第i 行,第j 列的数记为ij a ,例如329a =,4215a =,5423a =,若2019ij a =,则i j -=( )A .71B .72C .20D .19【答案】D 【解析】 【分析】先确定奇数2019为第1010个奇数,根据规律可得从第1行到第i 行末共有()11+2+3++=2i i i +⋅⋅⋅个奇数,可确定2019位于第45行,进而确定2019所在的列,即可得解. 【详解】奇数2019为第1010个奇数,由题意按照蛇形排列,从第1行到第i 行末共有()11+2+3++=2i i i +⋅⋅⋅个奇数,则从第1行到第44行末共有990个奇数,从第1行到第45行末共有1035个奇数, 则2019位于第45行,而第45行时从右往左递增,且共有45个奇数, 故2019位于第45行,从右往左第20列, 则45i =,26j =,故19i j -=.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归纳推理的应用,考查了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属于中档题.14.甲、乙、丙三位同学获得某项竞赛活动的前三名,但具体名次未知.3人作出如下预测:甲说:我不是第三名;乙说:我是第三名;丙说:我不是第一名.若甲、乙、丙3人的预测结果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由此判断获得第三名的是 A .甲 B .乙C .丙D .无法预测【答案】A 【解析】 【分析】若甲的预测正确,则乙、丙的预测错误,推出矛盾!若乙的预测正确,甲、丙的预测错误,推出矛盾!若丙的预测正确,甲、乙的预测错误,可推出三个人的名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 9
2012·高考专题辅导与训练
第一部分
专题三
数列、推理与证明
理科
数学
(2)在 Rt△ABC 中,两直角边分别为 a、b,设 h 为斜边上 1 1 1 的高,则h2=a2+b2,由此类比:三棱锥 S-ABC 中的三条侧 棱 SA、SB、SC 两两垂直,且长度分别为 a、b、c,设棱锥底 面 ABC 上的高为 h,则________.
2012·高考专题辅导与训练
第一部分
专题三
数列、推理与证明
理科
数学
11 1 则3· 2 abc = 3 Sh ,另一方面,△ 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 1 2 2 2 2 2 2 a +b , a +c , c +b , 由 海 伦 公 式 求 得 S = 2 1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a b +b c + c a , 所以 a b c =h (a b +b c +c a ), 即h2= 1 1 1 a2+b2+c2.
2012·高考专题辅导与训练
第一部分
专题三
数列、推理与证明
理科
数学
2.(2011· 湖北)若实数 a,b 满足 a≥0,b≥0,且 ab=0, 则称 a 与 b 互补,记 φ(a,b)= a2+b2-a-b,那么 φ(a,b) =0 是 a 与 b 互补的 A.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 B.充分而不必要的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的条件
2012·高考专题辅导与训练
第一部分
专题三
数列、推理与证明
理科
数学
合情推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通过计算机已找到了
630 万 位 的 最 大 质 数 . 某 同 学 在 学 习 中 发 现 由 41,43,47,53,61,71,83,97 组成的数列中每一个数都是质数,他 根据这列数的一个通项公式,得出了数列的后几项,发现它 们也是质数.于是他断言:根据这个通项公式写出的数均为 质数.则这个通项公式为________,该同学断言是________ 的(填“正确”或者“错误”).
边有
a2=b2+c2-2bccos A, b2=c2+a2-2cacos B,
c2=a2+b2-2abcos C.
2012·高考专题辅导与训练
第一部分
专题三
数列、推理与证明
理科
数学
证明如下: 证法一 如图,
→· → =(AC → -AB → )· → -AB →) a2=BC BC (AC → 2-2AC →· → +AB →2 =AC AB → 2-2|AC → |· → |cos A+AB → 2=b2-2bccos A+c2, =AC |AB 即 a2=b2+c2-2bccos A. 同理可证 b2=c2+a2-2cacos B, c2=a2+b2-2abcos C.
理科
数学
4.间接证明 用反证法证明命题“若p则q”的过程可以用如图所示的 框图表示.
5.数学归纳法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n有关命题的步骤为: (1)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时命题成立; (2)假设n=k(k≥n0,k∈N+)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 时命题也成立; (3)得出结论.
2012·高考专题辅导与训练
2012·高考专题辅导与训练
第一部分
专题三
数列、推理与证明
理科
数学
(2)类比推理 ①类比推理是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征和其中一类 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 理. ②类比推理的思维过程如下:
2.演绎推理 “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括: (1)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 (2)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 (3)结论——根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做出的判断.
2012·高考专题辅导与训练
第一部分
专题三
数列、推理与证明
理科
数学
证法二 已知在△ABC 中,∠A,∠B,∠C 所对的边 分别为 a,b,c,以 A 为原点,AB 所在直线为 x 轴建立平 面直角坐标系,如图
则 C(bcos A,bsin A),B(c,0), ∴a2=|BC|2=(bcos A-c)2+(bsin A)2 =b2cos2 A-2bccos A+c2+b2sin2A =b2+c2-2bccos A. 同理可证 b2=c2+a2-2cacos B, c2=a2+b2-2abcos C.
2012·高考专题辅导与训练
第一部分
专题三
数列、推理与证明
理科
数学
解析 若 φ(a,b)=0,则 a2+b2=a+b,两边平方整理, 得 ab=0,且 a≥0,b≥0,∴a,b 互补. 若 a,b 互补,则 a≥0,b≥0,且 ab=0, 即 a=0,b≥0 或 b=0,a≥0, 此时都有 φ(a,b)=0, ∴φ(a,b)=0 是 a 与 b 互补的充要条件.
解析 如图,在 Rt△ABC 中,由等面积性, 1 1 得2ab=2hc,
2012·高考专题辅导与训练
第一部分
专题三
数列、推理与证明
理科
数学
即 ab=hc,又 c= a2+b2,所以 a2b2=h2(a2+b2), 2 2 1 a +b 1 1 即h2= a2b2 =a2+b2. 回顾上述解答过程, 我们看到问题解决的关键是等面积 性.类比到空间,则是利用等体积性.如图,设底面△ABC 的面积为 S,
答案 C
2012·高考专题辅导与训练
第一部分
专题三
数列、推理与证明
理科
数学
3.(2011·陕西)观察下列等式 1=1 2+3+4=9 3+4+5+6+7=25 4+5+6+7+8+9+10=49 „ 照此规律,第n个等式为________. 解析 ∵1=12,2+3+4=9 =32,3+4+5+6+7=25=52, ∴第n个等式为n+(n+1)+„+(3n-2)=(2n-1)2. 答案 n+(n+1)+„+(3n-2)=(2n-1)2
第一部分
专题三
数列、推理与证明
理科
数学
第三讲
推理与证明
2012·高考专题辅导与训练
第一部分
专题三
数列、推理与证明
理科
数学
1.合情推理
(1)归纳推理 ①归纳推理是由某类事物的 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 出该类事物的 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由个别 事实概括出 一般结论 的推理. ②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如下:
2012·高考专题辅导与训练
第一部分
专题三
数列、推理与证明
理科
数学
推理与证明是数学的基本思维过程,它有机地渗透到高 中课程的各个章节,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对象,特别是合情推 理能力,高考对本部分的内容,主要考查归纳和类比推理以 及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和数学归纳法等证明方法,考查 考生的推理论证能力,所以在复习时要把合情推理作为复习 的重点,并且要把各种证明方法的理论搞清楚,明白各种推 理论证方法的基本原理和适用环境,在具体应用中把推理论 证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2012·高考专题辅导与训练
第一部分
2012·高考专题辅导与训练
第一部分
专题三
数列、推理与证明
理科
数学
1.(1)对大于或等于2的自然数m和n,m的n次方幂有如 下分解方式: 22=1+3 32=1+3+5 42=1+3+5+7 23=3+5 33=7+9+11 43=13+15+17+19 根 据 上 述 分 解 规 律 , 则 52 = 1 + 3 + 5 + 7 + 9 , 若 m3(m∈N+)的分解中最小的数是73,则m的值为________. 解析 m3的分解中,最小的数为m2-m+1, 由m2-m+1=73,得m=9.
1 1 1 1 答案 h2=a2+b2+c2
2012·高考专题辅导与训练
第一部分
专题三
数列、推理与证明
理科
数学
演绎推理
(2011·陕西)叙述并证明余弦定理. 【解析】 余弦定理:三角形任意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 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之积的两倍. 或:在△ ABC 中, a , b , c 分别为 ∠ A , ∠ B , ∠ C 的对
2012·高考专题辅导与训练
第一部分
专题三
数列、推理与证明
理科
数学
3.直接证明 (1)综合法 用P表示已知条件、已有的定义、定理、公理等, Q表 示所要证明的结论,则综合法可用框图表示为:
(2)分析法 用Q表示要证明的结论,则分析法可用框图表示为:
2012·高考专题辅导与训练
第一部分
专题三
数列、推理与证明
2012·高考专题辅导与训练
第一部分
专题三
数列、推理与证明
理科
数学
又λ是任意实数, ∴f(λa+(1-λ)b)≠λf(a)+(1-λ)f(b),故②不具有性质P. 对于③,f3(m)=x+y+1, f(λa+(1-λ)b)=[λx1+(1-λ)x2]+[λy1+(1-λ)y2]+1 =λ(x1+y1)+(1-λ)(x2+y2)+1, 又λf(a)+(1-λ)f(b)=λ(x1+y1+1)+(1-λ)(x2+y2+1) =λ(x1+y1)+(1-λ)(x2+y2)+λ+(1-λ) =λ(x1+y1)+(1-λ)(x2+y2)+1, ∴f(λa+(1-λ)b)=λf(a)+(1-λ)f(b).∴③具有性质P. 综上,具有性质P的映射的序号为①③. 答案 ①③
第一部分
专题三
数列、推理与证明
理科
数学
1 . (2011· 江西 ) 观察下列各式: 72 = 49,73 = 343,74 = 2 401,„,则72 011的末两位数字为 A.01 B.43 C.07 D.49 解析 因为71=7,72=49,73=343,74=2 401,75=16 807, 76=117 649,„,所以这些数的末两位数字呈周期性出现, 且周期T=4.又因为2 011=4×502+3,所以72 011的末两位数 字与73的末两位数字相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