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基本常识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
(一)、建立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 重要意义
1.是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机制; 2.是工会维护职工权益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3.是企业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和企业发展重要保 障 4.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途径;
3.工会的地位
一、工会的政治地位 (一)工会是党和国家政权的社会基础的广泛组 织形式 (二)“纽带和支柱”作用充分体现了工会的重 要地位 (三)工会是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代表者 二、工会的经济地位 工会通过对劳动关系的协调尤其通过依法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进而调动和激发劳动者的 积极性得以实现的
工会的地位

工会的基本常识
中国工会的特点是:
阶级性 群众性 自愿性
工会的性质:⑴工会的阶级性 A、会员必须是工人阶级的成员
第一,工资收入
第二,包括体力和脑力劳动者 第三,工会的阶级性与工人阶级政党的阶级性有区别
从法律上:
私营企业主不能入会的三个理由 从理论上:
从现实上:
工会的性质:⑴工会的阶级性 B、工会是代表和维护工人阶级群众利益的 组织 C、工会以工人阶级的奋斗目标和使命作为 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使命
工会的职能:(2)维护是工会的基本职责
A、基本职责的含义、提出背景:
B、维护是工会的基本职责:
《工会法》第六条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
工会的基本职责。
工会组织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是由工会的性质
决定的。(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
工会的职能:(2)维护是工会的基本职责
C、维护的内容 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与维护职工群众具体 利益的统一;
B、 当今工会的作用:协调、纽带、学校 (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者)
第一,协调作用: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共谋 企事业的发展(双赢) 第二,纽带作用:先锋队和“本队”的关系 第三,学校作用:提高素质是根本
5.工会的社会职能
《中国工会章程》总则规定“中国工会的 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同时,指出 “中国工会动员和组织职工积极参加建设和改 革,完成经济和社会发展任务;代表和组织职 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参与企业、事业 和机关的民主管理;教育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 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
三、评议监督权:会员代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对 包括企业领导和中层干部进行民主评议、监督, 其内容为:1)对企业领导及行政工作评价。2) 职代会各专门工作小组对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审 议。3)必要时举行职工代表与行政领导的民 主质询、民主对话等。 四、审议决定权:在企业行政和工会方面提出的 有关职工生活福利(职工福利资金使用、职工 住宅分配和其它职工福利的重大事项)有审议, 做出决定的权利。 五、民主选举权:依照《条例》和《工会法》 规定,在上级领导布置下,享有民主选举企业 干部的权利。
工会是什么样的组织?
是职工群众自愿结合的基础上产生 和发展起来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
工会的基本常识
工会产生原因:
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 它是社会经济矛盾和劳动关系矛盾 的产物,是工人阶级在反抗资产阶 级的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为保护和 争取自身利益,在自愿结合的基础 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工人阶级群众 组织。
另一方面,他们又是直接的物质生产者, 在具体劳动中又是被领导者、被管理者。
工会的地位:
B、职工群众的地位也影响到工会的地位:
一方面,工会代表职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 务的管理,组织职工参与企事业民主管理; 另一方面,工会又要面对政府及企事业行 政,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4、中国工会的社会作用
A、传统工会的作用:桥梁和纽带、社会支柱、 学校。(与党、政、职工群众的关系)
市场经济下工会的身份定位

向市场经济过渡以后,工 会的身份应准确地表述为:工 会是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一方的 代表。
2、工会的性质
所谓工会的性质,是指工会的 本质属性或本质特征,是工会组织 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标志。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第二条规定: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 工人阶级群众组织。
三、工会的法律地位 工会的法律地位是工会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 在法律上的确认和体现。 体现工会法律地位的五项权利: 1、工会的代表权 2、工会的维护权 3、工会的参与权 4、工会的协商谈判权 5、工会的 监督权
工会的地位: (1)工会是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一方的代表 第一,法律依据: 《工会法》规定:“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各工 会组织代表维护职工的利益。” 《劳动法》规定:“工会代表和维护职工利益。”
改革开放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 期的工会工作 (1978年至今) 第一阶段: 1978 年至 1992 年是改革开放 的初期; 第二阶段: 1992 年至今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经济人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的剥削 和压迫的斗争中为保护和争取自身利益 而建立的。

三方原则
按照国际惯例,市场经济国家处 理劳动关系问题的基本原则是三方原 则,即由政府、雇主和劳工三方通过 协商来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其中劳 工一方的代表即是工会。
工会的地位:(2)工会地位的两重性
A、职工群众的实际地位具有两重性特点:
一方面,职工群众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建 设者,是国家、社会和公有制企业的主人;
中国工会的历史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工会运动
(1840年—1949年)
第一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至1919年五四运动 是工人阶级的产生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时期; 第二阶段:1919年五四运动至1927年大革命失 败是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时期; 第三阶段:1927年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是农 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时期。
社会经济矛盾的表现在:
一是全国人民总体利益与职工群众具体利益 之间的矛盾; 二是国家、集体、职工三者之间的矛盾; 三是工人、农民、以及其它社会阶层,如个 体户、私营企业主等社会各利益群体之间 的矛盾; 四是在企事业内部,职工作为生产者和被管 理者与经营者和管理者之间矛盾。
劳动关系矛盾的表现在:
一、计划经济下的劳动关系—劳动行政关系。 (国家与职工的关系) 二、市场经济过度中,企业与职工的关系。
工会的地位:
第二,理论依据: 邓小平:“工会的屁股应当 坐在群众那里。企业中,行政应更多地从国家方面 考虑问题,工会应当更多地站在群众方面看问题, 代表群众的利益。”
第三,现实依据:在劳动关系双方的力量对比中, 工会是弱者的代表。首先,隶属关系。其次,供求 关系。其三,劳动力的不可储存性。 第四,国际惯例——基本原则是三方原则。
工会工作基本常识
1、工会的产生
1920 年 11 月 21 日成立上海机器工会, 这是中国共产主义小组领导下的第一个革 命工会组织。 工会主席是上海共产党早期 组织成员李中 ( 李声澥 ) ,开始时有会员 370 多人,出版了刊物《机器工人》。会章规 定,本会的目的是“促起阶级的互助观 念”,“要求雇主增加工资,减少工作时 间,设立伤病保险费,设置卫生设备。”
一、职代会的性质: 职代会是企事业单位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 式,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 1.广泛的代表性和充分的民主性 2.职工代表大会具有法律依据和权威性 3.系统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制度 主要了解两方面: 1.是行使民主管理权力的机构; 2.是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
二、职代会的职权
一、审议建议权:依照条例规定,享有对企业领 导工作报告中涉及到的企业发展建设重大问题 (发展方针、年度计划、长远规划、基本建设 方案、职工培训计划、资金分配和使用、经营 方式和责任制等)进行审议和提出意见和建议 权利。 二、审议通过权:在对企业领导及行政方面提出 的有关分配制度、规章制度及劳动保护措施 (工资调整方案、奖金分配方案、劳动保护措 施、奖惩办法及其它重要规章制度)等方面有 审议,通过和表决权利。
工会是职代会的工作机构
要承担以下工作: *选举职工代表; *提出职代会议题,主持职代会筹备工作和会议 组织工作; *主持联席会议; *组织专门小组调研,检查、落实职代会决议; *培训职工代表;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组织民主管理其他工作。
7、厂务公开制度
(一)内容 1、企事业重大决策问题 2、企事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 3、涉及职工切身利益方面的问题 4、与企事业领导班子和党风廉政建设相关的问 题 ﹡要根据企事业实际有所侧重,并向生产经营 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延伸
工会的性质:(2)工会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邓小平:“工会要为工人 的民主权利而奋斗,要反对 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它本 身就必须是民主的模范。” 工会工作的重点必须放在基层,增强基 层工会活力。
工会的性质:
(3)工会的阶级性和群众性的有机统一 (应强化工会的群众性)
A、工会的阶级性以群众性为基础
B、工会的群众性受阶级性的制约
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政治权利和精神文化
需求的统一。
D、维护的途径、手段

维权的主要手段和途径
四项制度:
—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 —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 管理制度; —劳动法律监督制度;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一条途径: —以送温暖再就业工程为主要内容的 职工互助互济工作。
6、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工会的历史发展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工会运动 (1949年—1978年) 第一阶段: 1949 年新中国建立至 1956 年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 主义过渡的时期; 第二阶段: 1957 年至 1978 年改革开放前 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

中国工会的历史发展
非公有制企业的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为实 现劳动过程而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 非公有制企业的劳动关系本质上是一 种经济利益关系,规范的法制化的劳动关 系主体双方应互为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双 方应以互惠互利为原则。
工会的基本常识
在社会主义时期为什么还要有 工会? 因为仍存在社会经济矛盾与 劳动关系的矛盾。
工会的社会职能:(1)四项职能 A、维护职能 中国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B、建设职能:
工会主要通过开展劳动竞赛、经济技术创新、 合理化建议等活动,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生产积极 性和创造性,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推动企 业健康发展
工会的社会职能:(1)四项职能
C、参与职能: 工会应当成为广大职工群众 有组织、有纪律、有领导的参政议政的民主渠道。 各级政府应当逐步建立和完善工会对政府工作民 主参与的制度。在基层:有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有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等 D、教育职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提高 文化素质
(二)形式 职代会是基本形式,日常形式还包括公开栏、企业情况 发布会、党政工联席会议、广播、墙报等。 (三)关键和实质 关键:内容必须真实 实质:实行自下而上的有效群众监督 (四)基本程序 1、提出公开事项 2、实行责任审查 3、明确公开方式 4、听取意见 5、认真整改 6、结果反馈群众检查 7、监督检查
工会的性质:(2)工会的群众性
A、体现在组织的广泛性 第一,成员的广泛性
第二,组织的广泛性 (凡是有现代产业和职工 群众的地方就有工会组织)
工会的性质:(2)工会的群众性
B、体现在工会是以工人阶级群众的要求作 为工作出发点 C、体现在工会工作和活动应遵循民主原则
自愿原则主要表现在:一是入会自愿 ; 二 是活动自愿
工会的产生


1922年5月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根据 党的决定,由中共领导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起, 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1922年4月1 0日,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出通告,邀请全国各工 会派代表到广州,参加这次大会。5月1日至6日到 会代表173人,代表着12个城市,110多个工 会,34万有组织的工人。代表中有共产党员,也有 国民党员、无政府主义者以及无党派人士。大会接受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 阀”的政治口号,通过《八小时工作制》、《罢工援 助》和《全国总工会组织原则》等决议案。大会决定, 在全国总工会成立以前,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为全国 工人组织的总通讯机关。 期间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七个历史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