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纪事)与“石”结缘的仙坑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江纪事)与“石”结缘的仙坑村(三江纪事)与“石”结缘的仙坑村
来源:云浮日报发表日期:2009-09-20
□本报记者廖荣波通讯员黄伟强
古代采石遗迹
石条砌成的石井
仙坑村老人向记者讲述“石头村”的故事
仙坑村离云城区腰古圩大约只有3公里远,但由于处在与高要市白诸镇彭洞村交界的分水岭大山之下,所以这个地方显得较偏僻宁静。

吸引我们慕名前往的动机是因为听说这个地方还保存着古代采石场的遗址,我们一路寻幽访古来到了这个古老的村庄。

石头建筑随处可见
从腰古通往仙坑村的村道比较狭窄,仅可供一辆小车通行,但新铺通了水泥路,村民出行还挺方便。

我们担心车子驶进村中难以调头,在村口看见较宽阔的晒谷场,就停放好车辆走路进村。

只见村中房屋密集,屋与屋之间的距离很多都相隔不到3米,但排列较整齐,通行便利。

向村民打听得知,全村大约有1000人,但许多年青人外出工作,平时留在村里的人口似乎并不多,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小孩。

村里随处可见用手工雕凿的条状石头,或散落在屋前房后,或砌作房屋墙壁,或砌成奇特石井,或移动到水边供人们浣衣之用。

一位打柴回来的老伯指着这些石头说:“这都是我们村附近的采石场出产的,全部是人工开凿而成。

”看着这些坚硬古朴的石块、石条、石门槛,突然怀疑,自己是不是走进了“石头村”?
路边有一口四方形的水井,周围都铺上了水泥混凝土,显得干净整洁。

这口与众不同的水井四壁全部用大约1.5米长的石条砌成(如左图),从井底到井口全部是天然石条,层次分明。

透过清澈的井水,
可以看到约四五米深的井底。

两条抽水的水管伸到井中,可知村民仍在使用。

村中老人介绍说,这是清朝年间建造的水井。

村里不少清朝和民国时期建造的老房子使用了大量的石砖材料。

仙坑小学原址的前排房屋全用石砖砌成,每块石砖约有0.5米高、1.5米长,重量估计有400公斤。

石条甚至可以做成电线杆,我们就看见这么一条竖立在村中的石电线杆。

石杆是用手工凿成的方形石条,露出地面部分大约高3.5米,石条边长约15厘米。

石杆上部凿有3个小孔,铁线穿过小孔绑扎着一段木杆,据说其作用是加长电杆,并便于在木杆上安装俗称“电鸡”的瓷瓶,电线就固定在“电鸡”上。

村民吴先生讲述了石电线杆的来历。

解放后至“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当时物质奇缺,水泥钢筋的电线杆造价高,因此广泛使用廉价的木电线杆。

但木电线杆有个缺点,就是容易腐朽倒塌,不耐用。

于是,一些来自附近安塘、思劳等地的石匠来到仙坑村的采石场,将当地俗称为“麻石”的花岗岩凿成电线杆,在附近公社推广使用。

石杆的特点就是经久耐用。

直到后来广泛使用水泥钢筋电线杆后,石电线杆才退出历史舞台,如今幸存下来的极少数石电线杆,已经成为“文物级”的稀罕物。

古代采石痕迹保存完整
如果说村中随处可见的石头“古董”已经令人大开眼界的话,村边大山脚下的古代采石场遗址呈现在世人面前,就更加令人惊叹不已。

沿着山腰,我们拨开茂密的草丛,跳过流水潺潺的小溪,看见周围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花岗岩大石头。

有的石头被凿去石条、石砖、石墩,有的留下一排清晰的开凿石眼(如右图),却不知什么原因,后来没有再开采。

我们粗略数了一下,周围留下开凿石眼的大石头有20多处之多。

市博物馆参加过该地文物普查工作的一名负责人介绍说,根据该采石场采用“行凿”的方法,以及生产石桥、石墩、石柱的办法推断,开采年代应该较早,最早估计是在明朝末年,可能比云安县富林镇的古代采石场晚些,但富林的采石场没有发现大规模保存下来的古人开
采痕迹。

仙坑古代采石场最大的特点是开采年代较早,并有大片古代开采的痕迹完整地保存下来。

有人说,云浮云石文化目前有两大古代采石场遗址,即市区牧羊的云石开采遗址,以及腰古镇仙坑花岗岩采石场遗址,都是云浮石文化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古迹。

牧羊古代采石场是专门开采大理石的,其产品主要是各种石板材。

仙坑采石场专门开采花岗岩,其产品主要是石柱、石墩、石砖等。

村中八旬老人近20人
仙坑村靠近大山,空气清新,溪水清冽,适宜人居。

有人说,仙坑村明朝时就有人居住了,最早的村民姓冼,最早的村名叫“冼坑村”。

后来,因为冼姓人家人丁不旺,最终迁居外地,“冼坑村”就被后来的居民改名为谐音的“仙坑村”了。

但记者接触到的部分村民并不认同这个说法,他们说这个地方一直都叫仙坑村,是神仙也光顾的地方。

现在村中有姓吴、姓陆、姓黄、姓陈等几姓人家,他们和睦相处,过着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

也许是得益于青山绿水的好环境,村中80岁以上的老人有近20人,最长寿者已经96岁。

我们从村民屋前走过,竟然遇见了4位80岁以上的老人,而且都是男寿星。

一位老伯在巷子里乘凉,我们与他交谈得知,他姓陆,看上去不到70岁,但他实际年龄已经是83岁。

一位老人叫吴科养,1983年从思劳镇政府退休后回乡定居,今年86岁仍耳聪目明。

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养生之道,平日喜欢看报纸,关心时事。

走在纵横交错的小村道,不时可以看见一些农妇和学生模样的女子,坐在屋门前编织竹篾蒸笼,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

她们业余做这种小手工,每天的收入不过几块钱,但她们在这偏僻的村子里,似乎没有比这更好的增收途径。

“地僻春犹静,人闲日更迟。

”仙坑村宁静优美的环境,使久居闹市的人们来到这里,可以体会到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情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