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案 第20课关汉卿散曲二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
元代士人郁郁不平,竭力挣扎,企图以隐逸来对抗异化了的社会,希望于山水林泉之中,找回失落了的自我。
他们或在大自然中洗涤身心,保持独立的人格自尊;或走向极端,在污浊的现实社会中,以狂狷放浪、桀骜不驯来反证自己的存在价值。
无论从哪一端去追寻,他们都是那样执着,那样真率,那样天真绝俗!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的特点;另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夸荐”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
1.了解元曲的创作成就以及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影响。
2.把握关汉卿、马致远等人散曲的思想内容以及艺术特色。
3.鉴赏关汉卿、马致远、张可久等人散曲创作的风格。
1.有感情地朗读文本,通过熟读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了解元曲创作的背景,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
3.在对元曲作品的品味鉴赏中进一步培养探究能力。
第20课关汉卿散曲二首
P69
关汉卿(约1225-约1300),元戏曲作家。
号已斋叟(一作已斋,又作一斋),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一说祁州(今河北安国)人。
他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
他是当时杂剧界的领
袖人物,与当时许多戏曲作家、杂剧演员有着密切联系。
关汉卿的戏曲作品题材广泛,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
动,语言本色而精练,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是“元
曲四大家”之一。
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其中《窦
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双调·沉醉东风》元代统治者对中原文化采取仇视与排斥的态度,汉儒生一度被杀或沦为奴仆;后虽有变化,但汉儒生几乎无路可走,为了生活,更多的是踏入勾栏瓦舍,充当“书会才人”。
一来维持生计,二来“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
元代文人处在中国历史上最落魄的时期,无论精神面貌还是社会地位,都无法与唐代士子和宋代文人相比。
这首散曲就反映了当时这种生活和思想。
《南吕·一枝花·赠朱帘秀》作为杂剧作家,关汉卿与著名杂剧女演员交往甚多,关系密切,友谊深厚。
朱帘秀作为独步当时的著名演员,嫁给了一位道士,由于名花有主,形格势禁,关汉卿对她的境遇虽备表关怀,但又不可能明白地表示对她的怀念与爱惜,只好托物言志,写作这首散曲以赠朱帘秀。
元曲简介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
一般来说,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
元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
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
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
散曲从体式上分两类:“小令”和“散套”。
小令又叫叶儿,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二三支曲子)。
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而且要求始终用一个韵。
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叨叨令》《刮地风》《喜春来》《山坡羊》《红绣鞋》之类,这些名称多很俚俗,这也说明散曲比词更接近民
歌。
元曲以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对应学生用书P70
1.咫.尺(zhǐ) 2.霎.时(shà) 3.饯.行杯(jiàn)
4.痛煞.(shà) 5.蹁跹
..(fěi cuì)
..(pián xiān) 6.翡翠
7.绮.窗(qǐ) 8.雕栊.(lóng) 9.筛曲槛.(jiàn)
10.风物妍.(yán)11.奇擎.(qíng)
1.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
..别离泪
执:捧阁着:含着,“阁”通“搁”
2.轻.裁虾万须,巧.织珠千串轻:轻盈巧:巧妙
3.金钩光错落
..错落:闪烁
..,绣带舞蹁跹
蹁跹:形容舞姿轻盈
4.妆点就.深闺院,不许那等
..闲人取次
..展
就:到那等:那些取次:随意5.愁的是抹.回廊暮雨萧萧抹:指雨淋湿
6.恨的是筛曲槛
...西风剪剪筛:穿过
曲槛:弯曲的栏杆
7.爱的是透.长门夜月娟娟透:照过
8.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
..着神仙
妍:妍丽出落:显现
9.煞是可怜
..可怜:可爱
10.则要你手掌儿里奇擎
..着耐心儿卷
奇擎:珍奇般地托举,意为珍惜、爱抚
1.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
2.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3.轻裁虾万须,巧织珠千串;金钩光错落,绣带舞蹁跹。
4.摇四壁翡翠浓阴,射万瓦琉璃色浅。
5.富贵似侯家紫帐,风流如谢府红莲,锁春愁不放双飞燕。
6.愁的是抹回廊暮雨萧萧,恨的是筛曲槛西风剪剪,爱的是透长门夜月娟娟。
7.恰便似一池秋水通宵展,一片朝云尽日悬。
温馨提示:
不要把“阴”写为“荫”,不要把“侯”写为“候”,不要把“燕”写为“雁”等。
P70
一、阅读小令《双调·沉醉东风》,思考并回答问题。
1.送行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她的临别赠言表现了怎样的心理活动?
提示:短短的几番嘱咐被哽咽之声打断。
先说“保重将息”过于缠绵,见对方难分难舍后,马上勉励对方“前程万里”,鼓励对方,淡化离情别恨。
送别女子是一个多情又善良的形象。
2.你认为“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中的哪两个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试简要分析。
提示:①“执”“阁”两个字用得好。
②“执”“阁”两字,以动作、表情生动地表现了女子送别情人的悲痛。
尤其是一个“阁”字,描绘出了离别女子在此时此刻的复杂心境。
她本来是送别,内心里却不忍别,又不得不别。
所以涌出来的泪水,又不让它流出来,便“阁”在眼眶之中。
这正是女子内心复杂感情的生动反映。
3.《双调·沉醉东风》的结尾“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痛煞煞教人舍不得”能否放在最后?
提示:①不能放在最后。
②原文放在中间,写出了话说的一断一续,悲伤得说不出话来,更显离别时的极度悲伤,若放在最后,没有了悲伤得说不出话来的韵味,不能更好地表现离别时的伤感。
4.《双调·沉醉东风》中的“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提示:①该曲词运用了对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与情人送别时的凄苦情景。
②“咫尺”极言离别时距离之近,“天南地北”极言离别后距离之远,从空间上对比,渲染离别时的伤感气氛。
“月缺花飞”,比喻分离的凄苦,与分别前的团聚从时间上构成对比,写即将分离的悲苦凄凉。
5.这首小令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怎样的感情?
提示:这首小令是关汉卿写爱情的一首名作,深挚真切,哀婉动人,描写了女子在为情人饯别时的离情别绪。
二、阅读散曲《南吕·一枝花·赠朱帘秀》,思考并回答问题。
6.“愁的是抹回廊暮雨萧萧,恨的是筛曲槛西风剪剪,爱的是透长门夜月娟娟”中哪几个字用得好?有什么好处?
提示:①这三句中“抹”“筛”“透”三个字用得极巧。
②“抹”“筛”“透”三个字,看似随手拈来,实是精心遴选而成,它们生动地表现了雨势、风态和月色,同时隐隐约约透露出帘秀思想感情的变化,写出了帘秀的好恶、爱憎,突出了她尚雅图静的心情,以及对恶浊社会习气的深恶痛绝。
7.“摇四壁翡翠浓阴,射万瓦琉璃色浅”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提示:烘托,用四壁翡翠如同披上了浓阴,周围鲜艳的琉璃瓦也黯然失色来烘托朱帘秀出场时的光艳照人。
8.《赠朱帘秀》用了哪些双关语?试一一找出来并指出其双关语意。
提示:①“不许那等闲人取次展”双关语意:不容许那轻薄子弟侵扰帘秀。
②“没福怎能够见”双关语意:没法再见到你了。
③“则要你手掌儿里奇擎着耐心儿卷”双关语意:希望帘秀的丈夫能对她好,将她擎在手里,保护她,爱怜她。
对应学生用书P102
一、阅读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别情
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拂袖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这支曲子所写的主人公的情感特点是怎样的?请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子最后三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与前数句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说“相思”只“一点”,似乎不多,但又不知几时能“绝”,强调了别情缠绵的一面,比强调别情沉重更合乎情理。
(2)别时景象。
“关系”可做多种理解:①顺承,女主人公由望中情人的去路而引起伤神;②可看作作者在章法上做了倒叙腾挪,使得作品的结构不直致,结尾有余韵;③可以看做是前两种意见的融合,因为倒叙也可以看做是女主人公的追忆。
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春
关汉卿
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
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
一春鱼雁无消息,则见双燕斗衔泥。
(1)这首元曲中的“鱼雁”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元曲写了哪几处景?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鱼雁”指的是书信。
(2)有三处写景。
即“子规啼”“虚飘飘柳絮飞”和“双燕斗衔泥”。
“子规啼”引出了“不如归”的思乡念头,由写景转入叙事,自然连贯。
“虚飘飘柳絮飞”既是暮春实景的特写,让人触景生情;又比喻游子的身体,因思乡而瘦削,还渲染了忧愁的气氛。
“双燕斗衔泥”写的也是暮春实景,同时又反衬游子离家在外,暗示人不如燕,燕还有个窝。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
正清樽斟泼醅①,有白衣②劝酒杯。
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①泼醅:重酿未滤的酒。
②白衣:即布衣,平民百姓。
(1)这首元曲有对秋景的描绘,请结合诗句,简要说说作者笔下的秋之意境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触景生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红叶满山,青松苍翠,金菊盛放,是一幅色彩艳丽的秋景图,其意境昂扬热烈。
(2)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安贫乐道、视富贵如浮云的归隐情怀,曲折地表达了对污浊现实的不满。
二、语言表达
4.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每年都评选出一群感动着中国,感动着我们的人。
有人由此触发灵感,以深情的目光回望我们这个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推选了孔子、屈原、司马迁、李白、辛弃疾、关汉卿、鲁迅等“感动中国”的历史人物。
请你参照示例,依据高中课本相关内容和自己对他们的了解,为关汉卿拟写一则颁奖词。
要求:(1)讲究文采;(2)评价准确、得体;(3)100字左右。
人物:李白
颁奖词:一星升起,灿烂了整个盛唐星空。
他飘逸,欲上青天揽明月;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狂放,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用酒涤荡自己的秉性,用诗驰骋自己的灵魂!李白,在气势恢弘的大唐景象中舞动着洒脱浪漫、傲岸挺拔的动人身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你多才多艺,风流倜傥;你性格倔强,傲视权贵;你文笔本色,雅俗共赏。
一部《窦娥冤》感天动地,一部《单刀会》方显虎威。
你就是中国的莎士比亚——关汉卿。
5.(湖北高考)下边的绘画和书法作品,展现了画家和书法家心中的奔马的神韵。
请用诗或文的形式描绘你心中的奔马。
要求:①必须原创;②运用比喻、比拟两种修辞手法;③不超过6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所写内容是“用诗或文的形式描绘你心中的奔马”,注意“奔马”两个字,确定所写内容不是笼统的任何形态的马。
其次要注意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从而使文字富有文采。
最后,注意所写字数不能超过60。
参考答案:(示例一)奔跃气如虹,昂首啸长空。
龙马抖精神,奋蹄疾如风。
(示例二)哒哒哒哒,蹄声敲醒草原;萧萧长嘶,鸣声激荡群山!啊,草原的精灵,大地的骄子,迅疾如风,快似闪电!骏马奔驰,一往无前。
你从关公故里昂首走来,
你从窦娥之冤流泪走来,
你是梨花园中的“曲圣”,
你是文明古国的“莎翁”。
你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推进梨园发展的领袖,统领剧作家中的第一人,领导杂剧班的班主),与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你更是一颗响当当的铜豌豆……
你的脉管里涌动着关老爷的基因,你的魂魄里珍藏着中条山的刚毅。
你博学多才,风流倜傥,吟诗、吹箫、弹琴、舞蹈、下棋、打猎无所不通。
你曾自称“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你悬壶济世,走街串巷,敏感忧伤的眼睛,目睹了那官府草菅人命。
蒙受不白之冤的朱晓兰,被如狼似虎的衙役,押往刑场。
那凄惨的“冤枉”声,一声高过一声……你的心在流血,你握紧了拳头,你咬紧了牙齿,我该怎么办?你反复地扪心自问:“难道我当真只能救得人家的伤风咳嗽吗?”
“贤的不一定是他,愚的也不一定是我,我们就是要争,就是要把贤愚是非争个明白。
”从“争什么”到“争个明白”,你觉醒了!彻底觉醒了!在庙堂之外的天地里觅得知音,在戏台粉墨中如鱼得水,在文字里“打家劫舍,替天行道”,为市井小民、红粉歌女树碑立传、描言写心,用情写尽世态炎凉,向酷虐的黑暗现实开战,为无辜百姓们鼓与呼……
大凡历史上的文学艺术家有两种:一种是因为逢迎时势而得名,一种是因为直面现实一身骨德而留声。
你狂傲倔强地表示:“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
你“一管笔在手,敢与孙吴斗”,充满血肉之感的笔触,诉说着社会民众的困苦与无奈。
一腔悲悯的情怀,倾洒在《窦娥冤》:“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的责天问地,真是凄凄惨惨戚戚,令人扼腕叹息!这不正是你义愤填膺的呐喊?不正是你酣畅淋漓的痛骂?
“笔不就是你的刀吗?你在剧本中骂过杨衙内、骂过葛彪、骂过鲁斋郎,看过戏的都跟着我们一起恨这些不明道德、陷害良善、鱼肉百姓的人。
干吗不把张驴儿等人的鬼脸给勾出来,替屈死的女子们申冤呢?”
将碧血,写忠烈,作厉鬼,除逆贼。
这血儿啊,化作黄河扬子浪千叠,长与英雄共魂魄!
庆幸历史创造了关汉卿,长歌当哭,柔情如练。
铜豌豆,一身正气数风流。
风流更是伟丈夫!
关汉卿了解人民疾苦,熟悉民间语言,同时他又具有卓越的艺术修养,这都为他的创作注入了活力。
当时,演戏的人社会地位很低,关汉卿却经常和他们交往,甚至亲自导演和上台演出。
在他写的一支曲子里,他描述自己坚强、耿直的人格时说:“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他创作的剧作,不仅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而且还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
本文运用第二人称,饱含激情地赞颂了关汉卿的这种体恤百姓疾苦,写尽世态炎凉,向酷虐的黑暗现实开战的“响当当的铜豌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