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208702_经外侧裂入路与颞叶皮层入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对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验交流
99
经外侧裂入路与颞叶皮层入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对比
覃加露,韦光宇,盘树生 (柳州市柳江区人民医院,广西柳州 545100)
摘要:目的 对比外侧裂入路和经颞叶皮层入路治疗基底节区域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2018年1月~2020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90例基底节区域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经外侧裂入路的手术患者46例设为观察组,经颞叶皮层入路手术的患者44例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差比较异不显著(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

术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神经功能比较差异不显著(P >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神经功能改善效果比对照组更好(P <0.05)。

结论 相比经颞叶皮层入路的手术方案,以经外侧裂入路的手术方案治疗基底节区的高血压脑出血取得效果更好,能优化手术指标,降低术后并发症出现风险,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外侧裂;颞叶皮层;神经功能
高血压性脑出血为危急重症,发病人群多为中老年人群,但最近这几年因为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都在发生变化,导致这种病症开始朝着年轻化趋势发展。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多种因素导致血压水平升高,同时患者血管弹性较差,在血压作用下会导致颅内血管破裂出血,血液在高压作
用下对周边脑神经和脑组织产生应激性压迫、刺激,进而使患者出现昏迷、呕吐等症状,有些患者还会因此出现抽搐、二便失禁,若未及时进行治疗,会导致患者死亡[1]。

在高血压脑出血中,基底节区出血是十分常见的出血部位,临床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减少出血对患者产生的各种影响,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预后[2]。

本研究主要对比外侧裂入路和经颞叶皮层入路治疗基底节区域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1月~2020年12月到我院治疗的
90例基底节区域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4例)。

观察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46~67岁,平均年龄(45.16±12.0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5~6 h ,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3.28±1.24)h 。

对照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47~66岁,平均年龄(45.22±11.78)
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5 h ,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3.42±1.31)h 。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患者和家属在《知情同意书》《入院须知》上签字。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入院后确诊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住院时血压水平均在180/120 mmHg 以上;(2)患者均经过CT 或MRI 等影像学诊断,确定在基底节区域存在出血灶;(3)所有患者具备开展手术治疗的条件和指征;(4)均为首发脑出血的患者;(5)所有患者具备完整的临床资料且患者或患者家属愿意配合研究。

排除标准:(1)经过检验,确定为其他区域
经验交流
100出血的患者;(2)患者有自身免疫性病症和凝血
功能异常;(3)因其他原因而导致的脑出血;(4)
存在手术禁忌、难以实现长期随访的患者;(5)
患者同期参与其他研究。

1.3 手术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经颞叶皮层入路进行手术治疗。

全身
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将患者头部朝健侧位偏移
约50°,以颧弓上缘终点位置开始对患者朝着颞
部斜后方作一长度约8 cm的切口,确保到达血肿
的距离最短。

手术时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切口
进行适当调整,依次切开患者头皮、皮下组织,
推开患者颞肌、骨膜,并向两侧牵拉,将颅骨暴
露出来。

利用骨钻钻孔,并缓慢将骨瓣铣开(直
径约7.5 cm),保证骨瓣上界可达到外侧裂,下
界可以达到颧骨平面,前界可达到颅骨中窝前壁
部位。

脑膜到患者骨窗的边缘实施放射性切开,
方便向四周牵开,定位血肿腔,在显微镜辅助下
将颞上回皮质切开,制造1.5 cm的瘘口,经造瘘
口进入血肿腔内处理血肿。

利用吸引器吸出血肿,
对存在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应及时进行电凝止血,
有小血管渗血的患者使用止血材料进行覆盖性止
血。

若发现有较硬的血凝块,需原位夹碎后吸除,
治疗中避免对硬血块进行牵拉,如果血凝块或血
肿吸出困难,应轻轻吸除表面,逐渐将血肿块缩小。

针对脑组织相连的血肿首先进行电凝处理,然后
再进行切断,手术中吸出的血肿块,可及时送到
病理科开展检查。

在完成血肿清除以后,在血肿
腔之内利用止血敷料进行覆盖,同时观察是否还
有出血情况发生,确认没有异常后为患者常规放
置引流管,引流管在48 h后拔除。

术后应注意观
察患者残余血肿块和渗血情况,也可利用引流管
注入尿激酶到血肿腔内,促进积血和残余血肿经
液化后从引流管内排出。

1.3.2 观察组
观察组经外侧裂为入路进行治疗。

全身麻醉,
患者取仰卧位,使其头部向健侧位偏移约50°,
以颅脑翼点为中心作弧形切口,长度约7~9 cm,
按顺序切开患者头皮和颞肌。

通过牵开器辅助暴
露患者颅骨,之后铣下骨瓣(直径约5.5 cm),
通过放射性切开的方式将硬脑膜切开后,暴露外
侧裂中后部。

选择外侧裂接近额侧利用显微镜锐
性对脑膜进行分离性解剖,操作过程中应特别仔
细,防止损伤患者静脉。

然后在外侧裂作一长度
约2.5 cm的入口,如患者外侧裂解剖困难,可首
先注入生理盐水,扩大蛛网膜,之后再作入口。

利用棉片保护患者颞额叶,向双侧对额颞叶进行
牵拉,利用双极电凝与吸引器的配合使其分离到
岛叶表面,然后利用棉片保护侧裂内的血管,分
离解剖侧裂沟。

到达岛叶皮质后将患者颞叶岛盖
组织牵开,经岛叶上的无血管区域进行造瘘,维
持造瘘口长度约0.5~1.5 cm,进入血肿腔进行处理,
血肿腔处理方法和对照组一致。

1.4 观察指标
(1)手术及术后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术后清醒时间、术后住院时间。

(2)并发症发生率。

(3)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
立卫生研究所的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估,评
分为0~42分,分数越高则神经功能越差;生活质
量采用Barthel指数(BI)进行评估,主要包括10
项评定因子,每项赋分为10分,总共0~100分,
评分和生活质量呈正比。

1.5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导入统计学软件IBM SPSS Statistscs
26.0中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手术及术后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
较差异不显著(P>0.05)。

见表1。

经验交流
10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52%,低于对照组的
34.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2。

2.3 两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比较
术前,两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显
著性差异;术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神经功能评分改善效果比对照组更好(P <0.05)。

见表3。

3讨论
基底节区出血较为常见,发病后对患者产生的影响很大[3~4],通过手术方法去除患者病灶,尽可能延长患者生存周期,降低致残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为主要治疗原则。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差比较异不显著(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神经功能改善效果比对照组更好(P <0.05)。

说明相比颞叶皮层入路手术方案,经外侧裂入路的手术方案治疗基底节区域的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更好。

经外侧裂入路手术方法治疗具有以下优点:外侧裂主要以外侧裂为分界点分为两段,外侧裂点之前的部分属于外侧裂干,这一部位具有变化较多的形态,因此存在很长的自然间隙,打开翼点分离以后可以直接到达岛叶,这样将岛叶皮层切开就能直达血肿腔,手
术更加方便。

由于血肿区域存在较大的压力,经外侧裂入路可以分离外侧裂和血肿区域,能形成一个压力梯度,确保血肿沿压力梯度将区域打开,有助于缓解血肿部位的压力[5]。

综上所述,相比经颞叶皮层入路的手术方案,以经外侧裂入路的手术方案治疗基底节区的高血压脑出血取得的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 王斌,张明森,马一鸣.经外侧裂-岛叶入路与经颞叶皮质入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2,20(13):2464-2467.[2] 汤军,夏涛.经外侧裂入路与颞叶皮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川北医学院学报,2021,36(5):640-643.[3] 陈国欢.经外侧裂岛叶入路与颞叶皮质入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疗效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17):14-15.
[4] 吴新忠.经外侧裂入路与颞叶皮层入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对比研究[J].慢性病学杂志,2017,18(8):941-943.[5] 李耀泽,侯书杨,马龙君.经外侧裂入路与颞叶皮层入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7):107-1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