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探析
目的:通过分析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效果,探索科学、有效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方法。
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12-2013年收治的200例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观察组采用科学、规范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研究。
结果:两组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01)。
结论:科学、人性化的护理能够大大增强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治愈率,能够提高对患儿的生命保障,值得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标签: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临床护理
儿童的免疫力极低,呼吸系统疾病也是儿童易患的疾病,大都是在春季发病,主要症状有咳嗽、喘息、发热、缺氧、呼吸困难等,且大都是急性的,如不及时治疗,对儿童的呼吸系统有极大的危害,甚至会导致幼儿发生哮喘。
通过科学的临床治疗,能够使儿童的呼吸系统疾病得到控制,病情得到改善,但是想要彻底康复,临床护理也是非常关键的[1]。
本文笔者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不同临床护理方法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希冀能够探索出科学、有效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对象是笔者所在医院2012-2013年接收的200例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其中男115例,女85例;年龄3个月~7岁;喘息性支气管炎84例,哮喘52例,小儿肺炎35例,咳嗽变异性哮喘11例,急性喉炎18例。
笔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0例患者分为两组,各100例。
其中观察组男55例,女45例;3个月~6岁,平均(4.7±1.1)岁;喘息性支气管炎35例,哮喘32例,小儿肺炎17例,咳嗽变异性哮喘7例,急性喉炎9例;基础症状评分(4.3±1.2)分[症状评价标准为呼吸困难(指吸频率>35次、发绀、三凹征)记3分,喘息记2分,咳痰或咳嗽或发热(腋温>38 ℃)记1分]。
对照组男60例,女40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5.1±0.9)岁;喘息性支气管炎49例,哮喘20例,小儿肺炎18例,咳嗽变异性哮喘4例,急性喉炎9例;基础症状评分(4.1±0.9)分。
两组患者年龄、基础症状评分、病情等各项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笔者所在医院首先对两组患者进行了常规检查及诊断,并根据病情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了抗感染、抗病毒等药物的综合治疗,其中抗感染平喘药应用的是普米克令舒和博利康尼,抗感染化痰药是60万U红霉素、0.9%氯化钠注
射液500 ml、10 mg地塞米松配成的溶液,将5 ml此溶液和1支α-糜蛋白酶进行融合,利用面罩或者喷嘴对儿童进行喷雾,将氧流量调至5~7 ml/min,再利用喷射式的氧雾微粒随儿童呼吸进行呼吸道、肺部,每次进行10 min,2次/d,3~7 d为一疗程[2]。
通过相同的治疗方法,保证了两组患者各项条件的相同。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的100例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笔者采用的是常规的护理方式,即对病房进行清理、定期对儿童进行检查等。
而对观察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采用的是人性化的科学式护理方法,包括环境的护理、语言行为的护理、并发症的护理等,具体如下。
1.3.1 环境护理为了促进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笔者所在医院护理人员将病房温度控制在8 ℃~20 ℃,而且还定期清理病房,保证病房的空气清新、无烟、无尘,每天都对病房进行紫外线消毒1次,并对病房进行通风换气[3]。
1.3.2 儿童呼吸道护理儿童呼吸道护理就是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根据患者病情对其采用相应的体位,并及时清理儿童口鼻内的分泌物,保持儿童呼吸系统的通畅,减少他们的呼吸困难状况[4]。
1.3.3 心理护理除了做好常规护理外,笔者所在医院护理人员还主动与儿童进行沟通,即使是幼儿,他们也主动与其进行肢体上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与儿童建立良好的感情,使其能够配合医务工作者的护理工作[5]。
1.3.4 并发症护理儿童的呼吸系统非常脆弱,稍一疏忽可能就会导致病情的加重,或者病情的转移,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笔者所在医院护理人员还定期对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并发症的检查,确保病情的稳定,一旦发现病情加重、病情转移,立即请医生诊断,保证了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
1.4 观察指标
经在院治疗期间的护理后,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
在相同的治疗方案下,采用科学人性化护理方案的观察组住院时间(4.8±1.6)d,对照组住院时间(6.6±2.1)d,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在所有入组接受相同治疗的患儿中,共有22例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如过敏性喉头水肿、痰液阻塞、呼吸窘迫等),其中观察组仅2例(2%),对照组20例(2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
3 讨论
通过本次分析研究发现,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常规护理无论在专业技术、技能方面都逊色于人性化的护理方法,人性化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技巧更加巧妙,对儿童能够进行更全面的护理,保证儿童呼吸系统不被感染,此外,人性化的护理方式还能够有效加强护理人员对幼儿患者的心理、病情的了解,更有利于消除儿童抵制治疗的情绪,使其乐于接受治疗,从而加快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6]。
本次研究,笔者所在医院对两组患者采用的都是相同的治疗方法,只是护理方式不同,但是却导致了两组患者康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的不同,由此可见,人性化、科学的护理方式能够为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提供更好的恢复环境,而且人性化的服务能够使幼儿、儿童不惧怕护理人员,能够消除他们的抵制情绪,使他们配合治疗,因而就加快了患者的康复进程,缩短了康复时间。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医学模式的不断改革,以及人们护理意识的提高,人性化护理方式已经成为当前最受欢迎的护理方式,它强调“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在术前、术中、术后都能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安抚,最大化地满足了患者的情感、心理、生理需求,而且特别注意护理的细节,丰富了护理内容,使医务护理人员与患者的距离大大缩短,增强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亲切感,减少了患者的恐惧心理,使护理理念和护理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对促进患者手术的成功、缩短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儿童的呼吸系统极为脆弱,导致儿童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概率大大提高,近几年来,我国的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但由于儿童本身自制能力、护理能力的缺乏,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康复起来比较慢,而且稍不注意就会引发并发症,从而为治疗带来更大的威胁,因此,加强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是非常关键的,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护理环境,能够有效地加快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而且能够大大降低并发症的产生,在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7]。
通过此次研究,笔者所在医院专家也发现,常规护理方法虽然也能为儿童提供清洁的护理环境,但在一些护理细节上还是比较欠缺的,例如儿童不配合、护理不细致导致儿童呼吸道感染等,而人性化、科学化的护理方式就弥补了常规护理的这一缺陷,它能够更加细致地为患者服务,能够想患者所想、忧患者所忧,更好地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服务,从而大大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减少了儿童呼吸道发生感染的情况,而且能够促使医务人员与儿童建立良好感情,避免儿童不配合的情况[8]。
总而言之,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中,人性化、科学化的护理方式能够更加全面的认识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观察要点,能够在护理环境、护理语言、并发症护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实施系统化的程序护理,有效提高了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质量,缩短了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进程,值得在医
学领域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华,杜晓娟,林丽渊,等.中国人哮喘易感性与染色体5q31~33区连锁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9,52(12):65-66.
[2]李华强.小儿哮喘发病机理和治疗展望[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3(4):47-48.
[3]江沁波,刘玺诚,高红,等.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诊治婴幼儿肺疾患25例临床探讨[J].中华儿科杂志,2010,53(6):36-37.
[4]赵顺英.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2(5):347-348.
[5]赵顺英.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2(11):87-88.
[6]罗征秀,刘恩梅,李渠北,等.婴幼儿反复持续吼喘58例病因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1,52(5):65-66.
[7]邓江红,姚开虎,胡惠丽.新生儿脯炎死亡病例中B组链球菌的检测[J].中华儿科杂志,2010,53(1):77-78.
[8]江载芳,赵顺英.儿童肺结核的临床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试行)[J].中华儿科杂志,2011,54(12):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