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古代中国许多思想流派开始 形成,儒家和道家是此时的两座文化高峰。 汉代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 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时代要求,使儒学成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要点一 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社会条件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趋于崩溃。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崛起。 (4)文化上:私学兴起。
百家争鸣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 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 庄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 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
人民网针对孟子关于“民贵君轻”言说常被引证为先秦儒家 “民主思想”的范例,提出了《孟子“民贵君轻”是“民主思想” 吗》讨论命题,下列网民对“民贵君轻”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立场 B.以维护君权为前提 C.代表了新兴地主阶层的利益 D.具有反君主专制的民主平等内涵 )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孟子“民贵君轻”主张中的“民”指新 兴地主阶级,“君”指奴隶主贵族阶层的统治者,两者在当时都属 特权阶层、不存在真正的民主平等的观念,故选 D。 答案:D
(3)三者都提出民本思想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孟子提出“民贵君 轻”的观点;荀子则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提出“君舟民水”的 观点。 (4)三者都对人性进行了研究 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提出“性恶 论”。
【史料印证】 史料 1 子曰: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 史料 2 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 下之巨害也。 ——《墨子》
3.目的与特点 (1)目的: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皇 权;它为儒家思想跃居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地位奠定了基础。 (2)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宣 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4.影响 (1)积极:①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②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③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④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⑤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2)消极:①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②新儒学带有封建神学色彩,造成封建迷信思想泛滥。
国 ,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
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墨家 墨家创始人是战国初期的墨子。主张“兼爱”、宣扬“非攻”、 提倡节俭、主张“尚贤”。 四、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 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 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 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 权的需要。
【史料印证】 史料 1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他还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他把“天”塑造为有 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即皇帝。他说: “天子受命于天, 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 天意之所予也。 ” 史料 2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 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 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粗读] 史料 1 表明了董仲舒新儒学主张, 史料 2 反映了独尊儒 术的原因和目的。 [细读] 史料 1 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神化君权”的主张,有利于加强集权与国家统一。 史料 2 表明了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通过思 想上的统一来达到政治上一统,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 1.孔子 (1)历史地位:春秋晚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主张 ①思想:核心是“仁”,认为仁就是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 ②政治: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主张“克己复礼”。 ③教育:首创私人讲学,主张“ 有教无类 ”,打破了贵族垄断 文化教育的局面。
3.孔子、孟子、荀子思想主张的共性 (1)三者的思想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从三位思想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 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孔子以维护奴隶制统治为目的,孟子 和荀子则是为了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2)三者都以“仁”为思想核心 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是对孔子 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视角二
隐含社会热点 弘扬民族文化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 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C.礼法并重 B.仁政思想 D.礼治为先 )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传统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
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的是 “好礼”“好义”“好信”,并没 有反映“民本”和法治, 故 A 项和 C 项错误。 材料内容并未涉及“礼 治”,故无法体现“礼治为先”,D 项错误。礼、义、信都是仁政 思想的体现,故 B 项正确。 【答案】 B
(1)依据材料概述儒、墨、法等各学派的核心主张。 (2)结合材料分析各家学派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利益。 【提示】 (参照史料研读内容)
要点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与形成 (1)背景:①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政权, 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日益激化。②汉初推行的黄老之学已不能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形成:他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 及法家思想而形成。
2.孟子和荀子 (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 表人物。 (2)主张 政治思想 孟子 “ 仁政 ” 民本思想 “民贵君轻” 人性论 “性本 善” “性本 恶”
荀子
“仁义”“王 “君舟民水”,强调用 道”,以德服人 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3)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 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 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
(1)依据史料 1 概述董仲舒发展儒学的新主张。 (2)依据史料 2 分析董仲舒建议独尊儒术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提示】 (参照史料研读内容)
视角一
把脉高频考点,突破教材重点 百家争鸣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 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 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C.墨家 【解析】 B.道家 D.法家 )
“孔子象征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 种财富?”在中国,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人们,那么,他 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 可能成立。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D.有教无类 解析:孔子的“维护周礼”和主张“贵贱有序”属于他政治思 想中的保守部分。至少其他三项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答案:C )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精神文明
第 5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纲]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标]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 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1)针对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 的儒家道德观点。 (3)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 田、薄敛、省役。 (4)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5)在哲学上,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史料 3 明主之所制导其臣者,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 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 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夫严刑者,民之所畏 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 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粗读] 三则史料分别介绍了儒家、墨家、法家的核心主张。 [细读] 史料 1 体现了儒家德治、爱护百姓、取信于民,以争取 民心支持的主张,具有民本主义内涵,体现了维护贵族利益的要求。 史料 2 论述了墨家兼爱、非攻,反对战争的主张,体现了小生 产者的要求。 史料 3 体现了法家主张施权术、严刑罚的治国主张,反映的是 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2.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及地位 (1)儒家: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孟子提出“仁政”思想、 荀子提出“仁义”“王道”“人定胜天”的观点,儒学成为百家中 的蔚然大宗,但不被统治者重视。 (2)墨家:墨子开创,主张“兼爱”“非攻”,代表了下层劳动 群众的利益,一度成为显学。 (3)法家:韩非子是法家集大成者,主张“法治”,为各国变法 提供了理论依据,适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趋势,备受统治者 推崇。 (4)道家:老子开创、庄子继承,提出“道”的哲学思想、辩证 思想和“无为”的治国思想,在西汉初年成为主流思想。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1)经济: 井田制 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 求,受到诸侯们重用。 (4)文化:学术下移, 私学 兴起,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
2.概况 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 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 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 百家争鸣 ”的局面。 3.意义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 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 基础。
2.内容 (1)为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 天人合一 ” 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 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 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4.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③兴办 太学 ,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大大提 高了儒学的地位。 ④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 正统 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 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百家主张的现实意义 儒家的“仁政”——今天的“以德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法家的法治思想——今天的“依法治国”。 墨家的兼爱、非攻——今天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 “一春一罢一君神,三纲五常二天人。” 注释:一春:春秋大一统。一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君 神:君权神授。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 义礼智信。二天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