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新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考点对点练——练落实知识
考点一百家争鸣
1.(2014·山东烟台高三质检)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选B。
关键信息: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
A项是墨家思想;B、C、D项都是儒家思想,但C项是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D项是宋明理学的思想主张,不属于为人处世方面,B项正确。
2.(2014·浙江温州期中)“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这一观点应当属于()
A.儒家B.法家
C.道家D.墨家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理解。
题干材料大意是:人民饥饿,是因为居上位者收过多的税费,人民难于管理,是因为居上位者太多事了,人民难以治理。
这段材料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故选C。
3.(2014·河北保定高三质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这体现了()
A.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
B.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C.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D.韩非子的严刑峻法思想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老子思想主张的理解能力。
老子学说的精华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
4.(2014·山东临沂联考)“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是以誉广而名威,民治而国安。
”这一主张来自()
C.墨家D.道家
解析:选B。
从材料信息看,该主张反对“仁义”,主张法治(服之以法),这样就能“民治而国安”,因此属于法家思想。
5.(2014·四川成都联考)先秦诸子常用寓言来说明哲理,熔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炉。
某思想家用“守株待兔”的故事,以反讽的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他的观点是() 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B.兼相爱、交相利
C.克己复礼,天下归仁D.弱者道之用
解析:选A。
“守株待兔”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通过侥幸获得成功。
典故出自法家代表人的著作《韩非子·五蠧》,因此A正确。
考点二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与发展
6.(2014·广东中山高三质检)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
其中“发展”体现为()
①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A.①②③④B.①③
C.②③D.②③④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汉代儒学的理解能力。
汉代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董仲舒,他主张天人感应和大一统,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故①是错误的,他的出发点是适应封建专制统治。
故选C。
7.(2014·云南昆明联考)英国人威尔斯在他的《世界简史》中写道:“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容并蓄而好探求的。
”据此判断该历史时期是()
A.春秋战国B.汉唐
C.明清D.近代时期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的理解能力。
根据所学史实5—15世纪是基督教统治西欧时期,而且兼容并蓄是唐朝文化交流的特点,故此题应该选择B。
8.(2014·山东滨州联考)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把人类划分为天生的主人和天生的奴隶是天经地义的,他说:“……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别人,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统治别人”。
下列与之有类似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派别应是()
A.道家B.儒家
解析:选B。
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贵贱是天生注定的,这与儒家思想“天人感应”观点有相似之处。
高频考点突破练——练规范意识
1.(2014·河北联考)孔子主张人在修养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由、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由、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孔子主张的“他律”指的是() A.君主意志B.“爱人”之心
C.内心自省D.礼乐规范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
孔子主张使用礼乐制度使人的行为、道德达到规范。
A项不符合孔子思想;B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C项属于陆王心学的体现。
2.(2014·河南安阳期中)2011年10月1日,中国古代先贤孔子行教画像以全新“作揖行礼”的动画形式亮相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将中华文化的谦谦君子之风传递给世界。
与孔子这一形象所代表的理念相吻合的是()
A.“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B.“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
C.“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礼,无以立也”
D.“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解析:选C。
关键信息:将中华文化的谦谦君子之风传递给世界。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A项是墨家尚贤思想;B项是法家思想;C项是儒家思想;D项是道家思想。
故C项正确。
3.(2014·湖北黄冈联考)秦始皇焚书,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不在禁、焚之列,焚书之后又坑儒以警告天下,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充分说明() A.政治制度决定文化的命运
B.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D.主流文化被否定和限制
解析:选C。
秦代焚书坑儒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都是通过加强思想控制以加强君主专制。
这说明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故选C。
4.(2014·四川成都联考)董仲舒在论证“人性与教化”的关系时写道:“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可见,他把教化民众的权力和责任首先归之于()
A.圣人B.儒者
解析:选D。
根据材料“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可知立王以使民尽善,此处的王即封建帝王。
故D正确。
5.(2013·江苏卷)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国家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
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孝悌……仁之本”作答;第二小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可根据设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第(2)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一家雍睦(和睦)”“同宗相处”作答。
答案:(1)根本:孝悌。
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
6.2014年1月《人民论坛》提出“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是当代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成为我国一项长期的文化政策。
下列是百家争鸣时期有关“和”的思想,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一儒家的论述有:
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论语·学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
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中庸》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论语》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材料二道家的论述有: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
材料三墨家的论述有:
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
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
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1)诸子百家关于“和”的论述涉及了哪些方面?在实现“和”的途径方面有哪些不同?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当时的思想家为什么不约而同地倡导“和”?这种主张在当时无法实现的原因有哪些?
解析:本题以“和”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归纳能力。
第(1)问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归类,而非简单地归纳材料内容,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如“治其国”“齐其家”“修其身”“正其心”。
第(2)问则应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分析,要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归纳总结。
答案:(1)主要涉及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家庭和谐、国家和平、思想文化方面“和”的不同等。
在实现“和”的途径方面,儒家倡导“仁”和“仁政”;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墨家主张“兼爱”。
(2)当时思想家倡导“和”的社会原因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人们要求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奴隶制瓦解,各国统治者都在寻找治理国家的方法;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加深,对不同思想文化的态度趋于包容。
这种主张在当时无法实现的原因有:各诸侯国进行争霸战争,而且地主阶级要巩固自
己的统治,因此不可能实行“仁政”或“无为而治”;而墨家的“兼爱”思想代表了平民百姓的主张,所以不可能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因此,各位思想家所提出的“和”的主张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