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面结合【精选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是写作过程中的一种组合材料的方法,也是一种立体表现笔下人、物内在本质的方法,也是一种立体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点面结合的内涵
点面结合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整体和局部的组合——整体为面,局部为点;二是一般和个别的组合——一般为面,个别为点;三是概括和具体的组合——概括为面,具体为点;四是主与次的组合——次为面,主为点。
二、点面结合的具体类型
(一)整体与局部的组合
1.先整体,后局部。
在写人、记事、写景、状物过程中,作者可以先对描写的对象进行整体记述,然后再聚焦这个人或事物的一个或几个局部,进行详细刻画——整体
为面,局部为点,是典型的“先面后点”的写法.
例如:
一只凶猛的黑熊突然从树丛里窜了出来。
两米多的身长,三四百斤的体重。
平常看似蠢笨的形体,在发怒的一瞬间,就像一发出膛的重型炮弹,呼啸着冲了过来。
两只眼睛,闪着摄人心魄的凶光.高高扬起的熊掌,凝聚的力量,足以把一个人一下子拍成肉泥.
这一段描写黑熊的文字,就是采用先整体,后局部的点面相结合写法。
先描绘
整个灰熊—-面,后集中描写它的两只眼睛和熊掌——点。
二者结合,就把黑熊的凶猛表
现的淋漓尽致.
2。
先局部,后整体.这种写法的表现原理和先整体后局部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先后顺序做了调整,是典型的“先点后面”的写法。
例如:
一只凶猛的黑熊突然从树丛里窜了出来。
两只眼睛,闪着摄人心魄的凶光。
高
高扬起的熊掌,凝聚的力量,足以把一个人一下子拍成肉泥。
两米多的身长,三四百斤的体重。
平常看似蠢笨的形体,在发怒的一瞬间,就像一发出膛的重型炮弹,呼啸着冲了过来。
3.详略结合式。
以叙述的事件整体为面,在叙述过程中,详写其中的几个情节
或细节——为点,是典型的“面中有点”的写法。
例如:
难忘的元旦晚会(片段)
下午一点整,三年六班庆元旦文艺会演在一片欢呼声中准时拉开了序幕。
“第一个节目,由我们班的‘金嗓子’郭晓宇为大家演唱——故乡的云”,主持人话音刚落,台下便响起来雷鸣般的掌声。
谁也没有想到,经过短短一周的准备,同学们准备的节目简直就像一个点燃的万花筒:张松的笛子独奏,余音绕梁;李俊等人的舞蹈活力四射;王伟的魔术表演亦真亦幻;赵名刚的女声演唱足以以假乱真……主持人的每一次报幕,都仿佛给我们注入了一只强力兴奋剂,伴随而来的掌声,一如初涨的大潮,一浪高过一浪。
终于到了我最喜欢的节目—-脑筋急转弯。
我竖起了耳朵,生怕漏掉了一个字:
一个人,手中只有一颗子弹,现场有两个强盗,能一枪打死吗?
“能!”
“怎么打?”
“一箭双雕!”
“恭喜你——答错了!-—打不死,因为剩下的一个子弹在其中的一个强盗手中!”
“什么火,不烫人?”
“怒火!"
“对不起,答错了—-那是不可能的!"
……
有趣的问题接踵而至,意想不到的答案应接不暇,吊人胃口式的给答案方式让大家悬念迭生,幽默的音调和表情如相声小品,就连台下的观看节目的同学也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台上的节目中去。
后来,又表演了很多节目,也都很精彩,但在我的心中,都不如脑筋急转弯有趣,情人眼里出西施——什么也代替不了我的最爱.
……
这篇文章就运用了“面中有点”的点面相结合手法-—记述整个元旦晚会过程为面,详写脑筋急转弯这一情节为点。
作者通过这样的点面结合,避免了把一次晚会写成记录过程的流水账,同时又通过对点的详写,把文章要表达的核心凸显出来,让故事情节细致丰满,有血有肉。
(二)一般与个别的组合
1。
先群体,后个体.先描述一个群体的状态,在描述其中的某个个体的状态。
群体为面,个体为点.
例如:
上课了,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生怕漏掉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次最平常不过的停顿。
没有一个人关注窗外的鸟,没有一个人去关心不小心碰落在地上的笔和橡皮,每一个人都用心体会着这位特级教师的风采.
坐在最前面靠近窗子的李娜,偷偷的打开了从家里带来的录像机,想把这一切都变成永恒的记忆。
这里的两个自然段的描写,运用的就是先群体后个体的点面结合法.第一自然段描绘的是所有同学的表现,第二自然段,将镜头对准其中的一个同学——李娜。
2、先平常,后特定时间.先描绘一个人或一个事物,平常是怎样一种状态或平常都怎样做的,后描绘一个特定的时间点,这个人或事物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怎样做的。
平常是面,特定时间点的表现是点。
例如:
妈妈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起来,为爸爸准备好上班穿的干净衣服,为我收拾好书包,将客厅打扫得干干净净,等我们起来的时候,香喷喷的饭菜,早已准备停当。
可是,去年夏天一个周三,我一起床,发现一切都变了.
……
这里作者运用的就是先写平常,后写特定某个时间的点面结合法。
(三)概括与具体的组合
先概括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然后在描绘具体事例,体现或者说证明这个人或事物的确具有这个本质特点。
概括为面,具体事例为点。
例如:
我的同学小斌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傻大胆。
我和他是邻居,我们都爱放鞭炮.一到过年,我俩总会用鞭炮第一个奏响我们小区的新春序曲。
小斌放鞭炮,对烟花毫不感兴趣,用他的话来说,没有声,没有力量,一点刺激性也没有,那是小女孩才玩的东西。
他喜欢放二踢脚,别人燃放,都是将爆竹放到地上,而他,偏要拿在手里点燃.随着一声脆响,剧烈的爆炸就在离他不到一尺远的地方炸开,随即腾空而起,又响起第二声震耳欲聋的响声。
小女孩吓得捂着耳朵四散奔逃,而他,总是冲着他们的背影,送上一句:下丫头,胆小鬼!
第一句是概括—-是面;第二自然段借助放鞭炮一件具体的事来表现他的大胆-—是点。
这部分描写作者运用的就是概括与具体结合在一起的点面结合写作手法.
(四)主与次的组合
一般情况下,主与次的组合,都采用次先写,主后写的顺序;同时,次要的事或方面,通常要选择几个点,而主要的事件或方面通常只选一个点来写。
这样既能保证重点突出,又能达成立体表现的目的。
次为面,主为点。
写作过程是,并列选择几件事,选出其中的一件详写,其他略写。
根据表达的目的,这种组合又可分为两种形式:
1.多角度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
选择的事件,每一件都表现人物的不同本质,每一件事展示人物的一个本质侧面,多件事表现人物精神世界的多个侧面,详写事件要表现的,是作者要突出的人物的核心本质。
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是以一种品质为主,其他多个品质多侧面呈现的立体形象.
例如:
邻里谁家孩子得了病,爸爸都要回家翻找药盒,帮助寻医问药。
单位里的叔叔阿姨,偶尔做事或说话不小心,伤害了爸爸,他也总是一笑了之。
有时候亲戚朋友困难了,明知道有的人从来都是有借无还,爸爸也总会解囊相助,他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三穷三富活到老,谁都有困难的时候,不还就不还吧,没钱,用什么还?
爸爸做过的最难忘的事,发生在我刚上初一的时候。
(表现爸爸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
作者在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中,共选取了四件事:一是帮助邻居孩子治病;二是原谅本单位叔叔阿姨对自己的伤害;三是周济只借钱不还钱的穷亲戚、穷朋友;四是我刚上初一的一件事。
前三件为次要事件,从三个角度,分别表现爸爸乐于助人、宽宏大量、不计经济得失三种品质,最后一件为主要事件,凸显爸爸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主体形象.前三件事构成一个面,后面重点写的事是作者集中刻画的一个点。
点面结合,就塑造了爸爸以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为主,以其他三个侧面为辅的立体形象。
2.多角度呈现人物的一个主要特点或本质.选择多个事件,这些事件表现的是人物共同的本质,详写的事件更能表现这个本质。
多件事表现同一个单一的主题,主题非常集中,但塑造出来的人物是平面化的——有的就是一个勤劳的人物形象,有的就是一个负责的人物的形象,有的就是一个善良的人物形象。
一般中小学生愿意采用这种写法,成熟的作家一般都采用上面的立体塑造人物的方法,避免人物形象扁平化.
例如:
爷爷的衣服很少.有数的几件衣服中,最新的一件也是三年前买的。
爸爸妈妈一提及给他添置几件新衣服,他就会变得异常生气:“衣服好好的,花那个钱干什么,攒下来,留着用在该用的地方吧!"隔一个阶段,爷爷就会争着去买菜,每每这时候,我们就明白,爷爷又是嫌家里的生活太“奢侈”了,每当爷爷有这种举动的时候,家里至少都要过上一周的忆苦思甜的生活.前两天,家里的冰箱坏了,爷爷一次性拿出了四千元,一家人全都愣了,爷爷没有退休金,哪里来的这么多钱?结果令一家人惊叹,原来妈妈给爷爷的零花钱,他一分都没舍得花!
前天,爷爷做了一个决定,更让我们全家人震惊。
(后面写他买了一个小车,走街串巷捡废品、收废品)
这一部分,运用的写作技法就是多角度呈现人物的一个特点的经典案例。
作者选择了四件事,全部表现爷爷的节俭。
只是前面三件事略写,是次要材料,共同构成一
个面,最后一个事件详写,是主要材料,是集中刻画的点,面和点组合,共同表现一个主题——赞美爷爷节俭的品质,共同塑造爷爷的平面形象——节俭形象。
三、运用这种写作技法带来的艺术效果
(一)点面结合,能够更集中、更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
众人拾材火焰高。
单一一个点的表现力是远不及点与面相互配合的表现力。
(二)点面结合,更便于塑造立体人物形象,避免人物形象扁平化。
一件事,只能集中体现人物的一个灵魂侧面,塑造出来的人物就像一张纸,而采用点面结合法塑造人物,略写的次要事件,能体现人物的多个侧面,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是多侧面的,就像一座塔,并且人物的核心品质也能得以突出。
(三)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能让读者信服.凭借一件事,不能为定性一个人的人品;依据一件事也不能印证某个道理的正确--点面结合,就是运用多件事、从多个角度印证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揭示的生活理性,表现的角度越多,说服力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