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读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中也多次提到应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
朗读教学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当今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成了被很多教师“遗忘的角落”,甚至出现多种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素
养的提高。
因此,深刻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朗读的功能价值是每
个语文教师亟待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朗读”
的功能和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先就朗读的作用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通过朗读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有大量精彩的论述。
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千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
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
但现在许多语文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了这一点,往往一上课便讲
开了,把—篇课文分析得高深莫测,用繁琐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消化。
用这种方法教学,会说的
讲得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学生听了哈哈大笑或目瞪口呆,过后烟消云散,脑子空空的;不会说的,
讲得枯燥沉闷,索然寡味,学生听了大打瞌睡。
这样做永远无法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
我认为应该用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诵读课文。
尤其是有些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文章,聪明的老师是利用范读,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饱含深情地朗读,使学生产生共鸣,自然而然地沉
浸于课文的情感之中。
这样才能以情传情、以情染情。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所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
”如果教师未能为之动情,学生怎能动情?
需要注意的是范读不仅要求老师的普通话要标准,而且老师要用抑扬顿挫的声音点拨教学内容、朗诵课文。
其中,抑扬顿挫对于语文老师来说特别重要。
尤其在讲授诗歌时,用抑扬顿
挫的声音朗诵诗歌,读出诗歌的感情来,让学生进行品味感悟。
学生品味出来的东西要比老
师讲出来的要好的多。
二、加强文言文、诗歌的朗读背诵
文言文与口语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在教文言文时,更要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
特别是初
中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要让他们学会断句、掌握背诵的技巧,才
能为以后学文言文打下基础。
在教《<世说新语>两则》《孙权劝学》等文言文时,针对不同
的要求,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先是读准字音和句读,再是读出轻重和语气,三是读出一点
文言文的味道,再分角色读出人物的情感和态度,最后是研究性阅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在
读中品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探究。
在这个过程中,我努力发挥自己应尽的
作用,或是指导,或是评点,或是示范,或是领读。
学生熟读以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背诵。
在背诵时,有的学生往往丢三落四,教师要帮助他们让其抓住每段概括性的关键性词语,连
成“链条”;或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理清脉络等帮助记忆。
三、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语文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特殊工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学语文教材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从各方面表现了人类的创造精神和审美过程,通过“语言的中介”把学生的精神
世界与广阔的生活沟通起来,使学生从中获得生活的乐趣、情感的陶冶,受到美的教育,因而,教师要根据文学的审美特性,通过语言文字反复朗读,将文学作品中具体生动的形象渗
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一种沁人肺腑的情感陶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范进中举》一文中,胡屠夫在范进中举前骂范进是“现世宝”,说他是“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照照!不三不四,想吃天鹅肉!”嘴里尽是污言秽语,把女婿骂得“狗血喷头”,然而范进中举之后,
胡屠夫来了个大转变,嘴里尽是颂扬之词:“我这个女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我小女在
家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和我结亲,我自觉得女儿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个老爷,
今日果然不错。
”吴敬梓通过前后鲜明的对比,把胡屠夫这一人物形象推上艺术的审判台进行无情的鞭挞,从而让读者对他进行审美的正义裁判。
四、用充裕时间来品读悟读
吕叔湘先生曾讲过,他二十年代在北大读书时,教他们莎士比亚戏剧的一位外国教授,一上
课就让他们读,如果不懂,还要读。
就这样,一堂课读来读去,终于领会了莎翁戏词的妙处了。
正如诗圣杜甫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
心理学家经过多次实验得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
巴金在回忆学生生涯与创作的关系时也说过,现在
有两百多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子里面,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研究过,但是这
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懂得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读的形式要多样,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要充分进行悟读。
悟读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边读边悟、边悟边读、读读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析而是通过自己的品读感悟来达到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悟读的教学价值在于高效与深刻,课堂上既洋溢着学生琅琅的读书声,
又涌动着学生揣摩品味的思维潜流,课堂教学的活跃外象与学生思维的深层触动同时生辉。
五、多样化的评价激励学生朗读。
有朗读还要有听众,新课程改变了过去学生成绩单纯由教师评价的模式,改由教师、家长、
学生本人和同学等多方评价。
读给家长听。
要求学生把一个自己喜爱的作品按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标准读给家长听,请家长给学生的朗读按每项1分的标准打分。
这个做法使许多学生为了取得家长的好评,在
课下练了又练,然后郑重其事地在家中和自己的父母进行交流,不但锻炼了能力,而且增进
了与父母的感情。
两人互评。
在诵读课上,以前后座的两个学生为单位互评。
每人都有一张
评价表,记录的是对方的朗读成绩,评价标准与以前一样,总分3分,读错一字、有停顿或
不流利分别扣0.1 分,严格要求读出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感情的丰富饱满。
学生两人互读,读完互评。
这样不但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学生们都很投入专心。
小组比赛。
每组一个负责人,负责组织和算分。
就像电视台的“歌手大奖赛”一样,每个小组成员都是评委。
每人发一张评分卡,当一个成员朗读完毕,其他同学开始打分并依次出示所评成绩。
负
责人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求出这个同学的最后得分,最后评出本组前三名,由老师发给纪念品。
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们来说非常新颖,他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赛场
上热闹非凡但井然有序。
用评价来激励学生,能使他们更喜爱朗诵,喜爱文学,品味语言,
陶冶情操,对帮助老师进行诵读课及其他方面的教学也有不小的帮助。
总之,“旧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朗读也
是学生积累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朗读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背诵和理解,尤其的名篇名文,
古诗佳句,读多了,了然于心,日积月累,学生语文知识就丰富多了,朗读对学生的语感的
培养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对提高写作自然也是受益匪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