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新技术陆地上养鲍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殖新技术陆地上养鲍鱼
“失海不可怕,只要有地,没有在海边,照样可以养殖鲍鱼、海参和梭子蟹等海珍品。

”5日,在养殖重镇连江县筱埕镇的社区学校内,福州市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推广部教授级高工龚孟忠的一席话,让现场40多名遭遇“失海”的渔民“沸腾”了。

还没等课程结束,几个兴奋的渔民学员就围了上来。

当天,福州市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推广部教授级高工龚孟忠,向连江、罗源与马尾等地40名养殖户,传授“三疣梭子蟹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

今年2月,龚孟忠讲授的“三疣梭子蟹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被来自省委组织部、省委农办、省农科院、农业厅、农林大学、林业厅、海洋渔业厅等多家单位的专家评为最受农民欢迎的“十佳堂课”。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没有海,还谈什么海珍品养殖?”福州琅岐鲲腾水产合作社成员林里枝专程驱车从琅岐赶来“取经”,当前他正面临着“失海失地”的难题。

虽然与养殖打了一辈子交道,但对龚孟忠口中的“无海水也能养殖”,他是一肚子疑惑。

“没错,没有海水,照样能养殖海珍品。

”龚孟忠笑着解释说,经过4年多孜孜不倦地钻研,他发明了一种海水陆基循环养殖技术,通过人工制造海水,成功地在办公室和实验室养出了鲍鱼与海参等海产品。

“除了办公室和实验室,有渔民或企业‘尝鲜”这项新技
术了么?”林里枝还是满脸迷茫。

“有,科研成果已在转化当中。

”龚孟忠介绍,去年8月,他们单位已与连江县琯头镇的南国风(福建)水产有限公司签订了科研成果转化合同,目前该公司斥巨资购买了相关设备,准备工作已全面启动,预计今年下半年就可投产。

“不在海边养殖,海珍品质量有保障么?”一旁的筱埕镇养殖专业户余盛顺也急着插话。

龚孟忠给出了肯定答案,他介绍说,采用海水陆基循环养殖技术后,所有的投入品和养殖过程都是在封闭自动化监测中进行,不会受到外界污染的影响,且采用的是人工无污染海水,并应用物联网水环境监控系统,实现了整个系统真正达到工业化生态循环水养殖新模式,因此生产出来的海珍品品质更高、食品安全性更强。

据龚孟忠介绍,去年12月,福州市科技局组织专家组对这项新技术进行验收评审,专家们一致认为海水陆基循环养殖技术总体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

“目前该技术还申报了3项发明专利。

”龚孟忠透露说。

怎么会想起陆基养殖呢?现场听得入神,记者也忍不住插问了一句。

年近六旬的龚孟忠介绍说,他从事水产养殖研究工作38年。

作为一名老党员,他长年累月深入渔业生产第一线,走遍了福州、宁德大部分渔业重点乡镇。

在和渔民的交谈中,龚孟忠发现,海洋养殖要面临高温、病害、台风、赤潮和附着生物等五大“威胁”,特别是随着工业化不断加快,沿海不少渔村渔民都面临着“转产转业”的瓶颈问题。

如何帮失地失海渔民找到一条出路,成了龚孟忠的一块心病。

经过4年多的日夜奋战,去年龚孟忠发明了海水陆基循环养殖技术。

“除了失地失海渔民,类似永泰与闽清等内陆地区的农民,也可以借助这项新技术来发家致富。

”龚孟忠表示,接下来他将继续完善这项新技术,为福州渔业增长和渔民增收作贡献。

据悉,像5日这样的培训课堂,市海洋与渔业局今年计划举办各类培训班40期,培训各类人员4000人。

该局还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的海洋与渔业的实用新技术、新技能、新知识和法律法规等培训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