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高考历史随堂练习第41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1讲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D.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
2.勃列日涅夫对原有的管理经济方式的改革措施是()
A.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B.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调动企业积极性
C.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D.允许私人租赁和承包企业和集体农庄
3.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
图一图二
A.赫鲁晓夫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D.叶利钦
4.俄国总统普京曾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忽视民主与法制
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
D.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表是苏联1961~1985年经济增长率百分比:
材料二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
材料三1987年,戈尔巴乔夫发表《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强调“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最充分地展现出我们制度的人道主义性质”,并说“新思维的核心就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观的优先地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经济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及造成的影响。
(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对赫鲁晓夫的评价?
(3)你如何评价材料三中戈尔巴乔夫的理论?
一、选择题
1.(2011届广东六校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关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
”能体现赫鲁晓夫“蛮干”的是()
A.在苏共“二十大”上对斯大林的批判
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强行开展大面积种植玉米运动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2.有学者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3.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4.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相同点是()
A.承认或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C.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D.要求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5.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冷战”使苏联缺少有利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B.对农业的基础地位重视不够
C.没有把握国情,改革指导思想出现偏差
D.领导人的个人专断作风
二、非选择题
6.(2010年广东广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1)结合图片材料分析1928年以后苏联的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2)从农、轻、重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3)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4)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影响?我国为改变这种体制作了哪些努力?
(5)结合上面四幅图片,从中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第41讲
【课堂限时练】
1.D 2.B 3.C
4.C解析:僵化的斯大林模式造成了苏联社会缺乏活力,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都没有彻底解决问题,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5.(1)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至80年代中期,苏联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发展速度缓慢。
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和社会的动荡。
(2)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因此说“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但他的改革又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所以说“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时代和个人品质的缺陷使他只能“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
(3)材料三的理论完全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轨道,最终造成了苏联的解体。
【课后强化练】
1.C 2.C
3.C解析:开创了苏联改革先河的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改革成效甚微,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
4.A 5.C
6.(1)变化:实行农业集体化。
原因: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
(2)评价:短期内苏联的重工业得以飞速发展,但农业和轻工业落后,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3)变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农业集体化;开创斯大林模式。
成就: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到1937年,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4)影响:照搬苏联模式,计划经济居绝对支配地位,国民经济受“左”倾路线影响出现严重困难。
努力:经济上改变政府管理经济的模式,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加大农业投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政治上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5)启示: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应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要注意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