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

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知道骨传导的原理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经历声音传播的模拟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2、教学难点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骨传导的原理。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叉、乒乓球、水槽、闹钟、玻璃罩、抽气机、钢尺、橡皮筋、土电话等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提问学生:“我们是怎样听到这些声音的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1、声音的产生
(1)实验探究:让学生利用钢尺、橡皮筋等器材,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举例说明:击鼓、弹琴、说话等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

2、声音的传播
(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实验探究:
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观察闹钟声音的变化。

让学生两人一组,制作“土电话”,并通过“土电话”进行交流,感受声音的传播。

(3)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且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1)结合多媒体课件,讲解人耳的结构和功能。

(2)详细阐述声音从外界传入人耳,引起鼓膜振动,再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最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3)强调:如果鼓膜、听小骨等出现问题,会影响人的听力。

4、骨传导
(1)让学生用手堵住耳朵,然后轻咬铅笔,听听别人说话的声音。

(2)讲解骨传导的原理: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3)举例说明骨传导的应用,如助听器、贝多芬失聪后仍能创作
音乐等。

(三)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声音的产生、传播、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以
及骨传导的原理。

(四)课堂练习
布置一些与本节课知识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布置作业
让学生回去查找资料,了解一些关于保护听力的方法。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人耳听到声音的过
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应多
给学生提供动手实验和思考的机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同时,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
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拓展延伸
1、介绍一些新型的声学材料和技术,如隔音材料、超声技术等,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月球上宇航员面对面说话听不到声音?
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声音传播的条件。

3、组织学生开展关于声音对生活影响的讨论,如噪音污染、音乐
治疗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环保意识。

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组织小组竞赛、科普视频播放等方式增加教
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与声音有关的现象,培养学生的科
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以上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