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总复习地理检测题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一、选择题
(2022·海淀模拟)2022年冬奥会在北京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联合举行,据报道,为满足冬奥会需求,延庆小海坨山区依托现有山体地形修建了临时场地设施。
小海坨坐落于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有多种国家级保护动植物,其中大花杓兰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数量不多,且因花大、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倍遭采摘、盗挖,其种群逐年减小,有学者担心冬奥会场地建设会进一步破坏动植物生存环境。
据此完成1~3题。
1.大花杓兰成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这是哪种生态环境问题的体现()
A.森林资源匮乏B.草场退化
C.水土流失D.生物多样性减少
2.大花杓兰种群数量极少的主要原因是()
①大花杓兰生长的环境破坏②水土流失③土地退化④人类高强度的采挖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近年来,国际奥组委越来越强调奥运会筹办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下列行为和认识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
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B.退耕还林,合理放牧
C.增大温室气体排放
D.倡导高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解析:1.D 2.D 3.B第1题,大花杓兰成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是因其数量不多,种群逐年减小,这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体现。
第2题,材料中“数量不多,且因花大、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而倍遭采摘、盗挖,其种群逐年减小,有学者担心冬奥会场地建设会进一步破坏动植物生存环境”说明大花杓兰种群数量极少与人类高强度的采挖、生长的环境破坏有关。
第3题,退耕还林,合理放牧有利于森林和草场的恢复,从而保护生态环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自1956年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以来,我国至今已有2 700多个自然保护区。
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可以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
B.是“天然旅游胜地”,可以发展旅游
C.是“活的自然博物馆”,可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5.为保护“国宝”大熊猫,我国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是()
A.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B.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C.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D.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解析:4.B 5.D第4题,自然保护区不是“天然旅游胜地”,自然保护区只有外围区可以发展旅游,B项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第5题,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A项错误;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山貌雄伟和生物多样性闻名于世,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珍贵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其主要保护对象为金丝猴等珍稀动植物;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大熊猫等生物。
(2022·淮南模拟)读我国部分防护林分布示意图,完成6~8题。
6.图中防护林的主要服务功能是()
A.供给服务B.调节服务
C.文化服务D.支撑服务
7.“三北”防护林所起的主要的环保功效是()
A.吸烟滞尘B.美化环境
C.防风固沙D.净化空气
8.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C.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D.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解析:6.B7.C8.A第6题,图中防护林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主要体现的是调节服务功能。
第7题,“三北”防护林位于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等地区,该地区气候干旱,风沙天气多,防护林的主要功能是防风固沙。
第8题,长江中上游地区地势起伏大,加上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地表缺少植被保护易引发水土流失,进而使下游含沙量增加。
因此,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022·威海模拟)自然保护区按功能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是我国第三大岛,为亚太候鸟南北迁徙通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是我国东部沿海的重要水禽越冬地,已成为周边地区生态旅游目的地。
下图为崇明岛生态旅游资源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9~10题。
9.下列关于崇明岛自然保护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核心区可以发展旅游
B.缓冲区可以发展旅游
C.实验区可以开展旅游活动
D.缓冲区是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区
10.在鸟类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时,需要注意()
A.严禁游客进入实验区
B.合理控制核心区的游客数量
C.保护鸟类栖息地
D.适当增加缓冲区的基础设施
解析:9.C10.C第9题,自然保护区按功能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区,禁止任
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不可发展旅游;缓冲区只准从事科研活动,不能发展旅游;实验区可以开展旅游活动。
第10题,核心区不发展旅游,游客不能进入,B错误;在鸟类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时需要注意保护鸟类栖息地。
草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干扰的响应是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将变得稳定。
在生物多样性的表示方法中,重要值是一项重要指标,它表示了某种植物在该区域生态环境中所占的地位,数值越大,数量越多,区域主导性越强。
通常认为,施肥能导致植物重要值的改变,进而引起草场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我国一环境研究小组在温带某水分条件较好的天然草场连续两年进行人工施肥实验,该草场主要由甲、乙、丙、丁四类牧草组成。
下图示意施肥后引起的草类重要值变化情况。
完成11~13题。
11.施肥前该天然草场的优势物种是()
A.甲B.乙
C.丙D.丁
12.高浓度施肥产生的结果是()
A.四类牧草的生长都很旺盛
B.丙类牧草受施肥浓度影响最大
C.甲、乙类牧草生存空间受到挤占
D.该草场生物多样性减少
13.该实验结果表明()
A.天然草场的牧草不需要施肥
B.天然草场应保持中高浓度施肥
C.该草场施肥后优势物种发生明显改变
D.中浓度施肥丁类牧草区域主导性增强
解析:11.A12.D13.D第11题,根据图中的草类重要值变化可知,该地区甲类草重要值施肥前为百分之四十,重要值最高,由此可见该草类为该天然草场的优势物种。
第12题,高浓度施肥之后丙、丁类草的重要值下降,所以不是四类牧草的生长都很旺盛。
丙类草在施肥前后的变化很小,受浓度影响小。
甲、乙类草的重要值甲类上升,乙类下降,所以是乙类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占,不是甲。
该牧草甲类草施肥后的重要值升到百分之七十,占据绝对优势,草场生物多样性减少。
第13题,天然草场的牧草也需要施肥,天然草场的施肥应该看草类品种来分别决定;该草场施肥前和施肥后的优势物种都是甲类草,没有发生改变;由图可知中浓度施肥丁类牧草区域主导性增强。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亚洲象是非常珍稀的濒危物种,最适宜的生存环境是原始森林中的沟谷等开阔地。
但随着人类生活范围不断扩大,连片的原始森林被破坏,亚洲象和人类的生存空间出现了重叠。
目前我国亚洲象仅存250头左右,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区。
下图示意我国亚洲象40年来分布范围的变化及该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变化。
(1)描述我国亚洲象40年来分布范围的变化趋势。
(2)分析导致该地区亚洲象分布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简述云南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沟谷成为亚洲象集聚地的主要原因。
(4)请提出保护云南亚洲象的有效措施。
答案:(1)亚洲象栖息地面积大幅缩小,且碎片化严重。
(2)大规模采伐森林,改种经济林(橡胶林、茶园),导致栖息地缩小;盗猎及人象冲突逐渐升级等导致亚洲象种群数量减少,分布范围缩小;修建道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导致栖息地碎片化;水电站等工程建设将栖息地分割为生态孤岛,隔绝种群交流。
(3)原始森林,植被茂密,为亚洲象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河谷开阔地带,水源充足,为亚洲象提供生存空间及水源;人烟稀少,对亚洲象的
干扰少。
(4)建设亚洲象自然保护区;加强亚洲象自然保护区缓冲区的建设,控制或减少进入自然保护区的人口数量;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和工程建设,尽量避开亚洲象栖息地;道路选线或工程建设经过(位于)亚洲象栖息地时,建设生态廊道;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保护濒危动物、生态环境的意识;建立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