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心理学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
第一章测试
1.人的心理是由大脑产生的。
()
A:错 B:对
答案:B
2.人只有在正常的人类社会环境中才能获得和产生社会心理。
()
A:对 B:错
答案:A
3.犯罪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早已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
()
A:错 B:对
答案:B
4.犯罪心理学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与心理科学的交叉学科。
()
A:错 B:对
答案:B
5.犯罪心理指与犯罪行为的发生、()和完成有关的各种心理活动和心理因
素的总称。
A:恶变 B:突变 C:发展 D:衍生
答案:C
6.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活动、()和
有关行为表现,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A:不良行为习惯 B:心理因素 C:个性心理结构 D:个性倾向性
答案:B
7.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
A: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 B: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及形成原因 C:犯罪心
理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 D:犯罪心理和犯罪心理
答案:ABCD
8.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区别与联系有()
A: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犯罪行为具有依存性。
B: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特征,犯罪行为则具有外显性特征。
C:犯罪心理形成在先,犯罪行为
发生在后。
D:犯罪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犯罪心理的影响和支配下发生的,没
有犯罪心理就没有犯罪行为。
答案:ABCD
9.按照刑法规定,根据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来划分,犯罪人有两种类型()
A:过失犯罪 B:未成年犯罪人 C:故意犯罪 D:成年犯罪人
答案:AC
10.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变化规律,为打击与预防犯罪提供
犯罪对策的心理学支持的一门学科。
()
A:对 B:错
答案:A
第二章测试
1.中国古代产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主要是偏重于犯罪原因学方面的思想和观点。
()
A:对 B:错
答案:A
2.在对犯罪心理学思想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还产生了关于犯罪心理预防的
思想、审判心理、司法人员应当具备的心理素养等方面探讨和研究。
()
A:对 B:错
答案:A
3.我国古代对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的论述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是从社会经
济、人性、社会环境与习俗三方面来研究和探讨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A:对 B:错
答案:A
4.贫穷说认为,贫穷是产生犯罪心理和导致犯罪行为的原因。
该学说是由老子
提出的。
()
A:错 B:对
答案:A
5.性善论的代表人物是()
A:老子 B:孟子 C:荀况 D:孔子
答案:B
6.性恶论的代表人物是()
A:荀况 B:孟子 C:孔子 D:老子
答案:A
7.性三品说的代表人物是()
A:荀况 B:朱熹 C:董仲舒、韩愈 D:孟子
答案:C
8.《周礼》提出著名的“五听”方法,即“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___、二
曰___、三曰___、四曰___、五曰目听。
()
A:气听 B:耳听 C:辞听 D:色听
答案:ABCD
9.司法人员存在“五过”即()。
如因此五种关系而在审判中徇私枉法,司法人
员罪与“犯法者同”。
A:惟货 B:惟官 C:惟反 D:惟内
答案:ABCD
10.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已经出现了将犯罪心理学学科中所涉及交叉课题
剥离出来作为专题研究的动向。
这种将犯罪心理学作为母体学科而衍生出来的子学科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A:犯罪心理哲学 B:犯罪心理文化 C:犯罪心理预防与预测 D:犯罪心理美学
答案:ABD
第三章测试
1.犯罪生物学派的创始人是龙勃罗梭,他被称为实证犯罪学的鼻祖。
()
A:对 B:错
答案:A
2.李斯特提出研究犯罪首先要研究犯罪人、要研究犯罪原因,将人作为犯罪问
题研究的中心。
()
A:错 B:对
答案:A
3.菲利提出了著名的“天生犯罪人观点”。
()
A:错 B:对
答案:A
4.“体形说”认为人的体格类型可以影响其心理状态,甚至会影响犯罪心理的形
成。
()
A:错 B:对
答案:B
5.犯罪三原论认为:人之所以犯罪,一般要有()、社会因素、地理因素
(自然原因)三种因素,他认为这三种因素同时具备才会产生犯罪。
A:家庭因素 B:文化因素 C:体质因素 D:心理因素
答案:C
6.“犯罪饱和原则”其基本含义是:社会孕育着影响犯罪产生的因素,犯罪现象
与犯罪因素的变化成()。
A:反比关系 B:非对等关系 C:正比关系 D:对等关系
答案:C
7.学者对美国卡利卡克家族的研究和对朱克家族的研究发现,犯罪人格与智力
低下有关,而智力是遗传的。
由此,美国和英国还发起了(),禁止低能
者生育,以提高种族质量。
A:智力检测 B:鼓励生育 C:限制生育 D:禁欲运动
答案:D
8.不同接触论认为,个体所实施的犯罪行为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向与自己关系
密切的人学来的,人与人之间由于相互影响的()不同而影响到犯罪的学
习。
A:强度 B:频率 C:持续时间 D:顺序
答案:ABCD
9.犯罪三原论认为:人之所以犯罪,一般要有_________三种因素,他认为这三
种因素同时具备才会产生犯罪。
()
A:地理因素 B:社会因素 C:体质因素 D:心理因素
答案:ABC
10.文化冲突理论指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的社会团体,由于()等
方面的差异,导致了文化规范的不同。
A:风俗习惯 B:生活方式 C:价值观念 D:文化背景
答案:ABC
第四章测试
1.犯罪行为是由犯罪心理发动的,所以,犯罪心理学所要研究的基础和基本问
题就是犯罪人的犯罪心理。
()
A:错 B:对
答案:B
2.我们用“犯罪心理结构”来表示发动犯罪行为的内在心理动力,而结构的一般
意义是指作为一个整体事物内部各个部分的组合、排列和相互联系,它恰好表明了犯罪心理的存在状态。
()
A:错 B:对
答案:B
3.耗散结构是远离平衡的开放性的结构,它需要与外界不断的进行交换物质和
能量才能维持平衡。
()
A:错 B:对
答案:B
4.犯罪心理机构是一个平衡的、静态的结构。
()
A:错 B:对
答案:A
5.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包括()
A:犯罪人的心理状态 B:调节结构要素 C:动力结构要素 D:特征结构要素
答案:ABCD
6.犯罪心理结构的模式可概括为一般模式和特殊模式,特殊模式是指不常见的、
非典型的犯罪心理结构模式,它表现为以下几种犯罪心理结构()
A:宣泄型犯罪心理结构 B: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C:不稳固、不完全的犯罪心理
结构 D:需要型犯罪心理结构
答案:ABC
7.犯罪人的心理状态包括消极、不良的心境()
A: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 B:紧张 C:恐惧
答案:A
8.人的心理现象存在着一定的结构,心理现象包括:()
A:心理过程 B:个性倾向性 C:心理状态 D:个性心理
答案:BCD
9.从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到犯罪行为的实施和犯罪活动结束以后,犯罪心理结
构经历了哪几种形态上的变化()
A:渐变形态 B:恶变形态 C:衰落形态 D:潜在形态
答案:BCD
10.由于犯罪行为的复杂性,作为驱动力的犯罪心理结构也呈现出多样性,虽然
它有着共性的一面,也存在着类型差异和个别差异,以有无犯罪动机作为标准,可划分为故意犯罪心理结构和()
A:宣泄型心理结构 B:需要型心理结构 C:过失犯罪心理结构
答案:C
第五章测试
1.大量调查表明,诸如____等自然背景因素对于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
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
A:地理环境 B:气候 C:自然周期 D:自然灾害
答案:ABCD
2.____不能直接引起犯罪行为或导致犯罪心理形成,而是作为犯罪心理形成及
其向犯罪行为转化的背景在起作用。
()
A:家庭因素 B:社会因素 C:自然因素 D:心理因素
答案:C
3.一定特点的____对犯罪心理有安慰和强化作用。
()
A:抑郁心境 B:焦虑状态 C:地理环境 D:创伤环境
答案:C
4.自然灾害除了导致物质的损失,还常常增加犯罪,特别是____会更为突出。
()
A:集群犯罪 B:暴力犯罪 C:财产犯罪 D:人身犯罪
答案:CD
5.某种特定的____对某种犯罪活动的实施,客观上具有一定的便利性,因而容
易使人形成某种类型的犯罪心理。
()
A:社会正向引导 B:良好家庭氛围 C:人群聚集 D:地理位置
答案:D
6.昼夜交替是人类出归作息的重要依据,犯罪活动也无意识地循着____的循环
而消长涨落。
()
A:空间 B:昼夜 C:生死 D:季节
答案:B
7.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愈尖锐,形成犯罪心理的个体越多,
犯罪率就会上升()。
A:错 B:对
答案:B
8.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偏离甚至相对立的文化叫做。
()
A:杀马特 B:亚文化 C:副文化 D:非主流
答案:BC
9.文化因素作为影响犯罪的社会宏观因素,包括____等多种组成部分。
()
A:广播电视 B:新闻出版 C:文学艺术 D:社会的精神产品 E:科学
答案:ABCDE
10.社会经济状况与犯罪心理的相关性,体现在____的发展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
人们的需求。
()
A:社会结构 B:社会关系 C:社会文化 D:社会经济
答案:D
第六章测试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包括()
A:安全需求 B:归属需求 C:生理需求 D:自我实现需求 E:尊重需求
答案:ABCDE
2.人生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
家庭安全属于()
A:尊重需求 B:安全需求 C:生理需求 D:自我实现需求 E:归属需求
答案:B
3.呼吸、食物、水、性、睡眠、生理平衡、分泌属于()
A:自我实现需求 B:归属需求 C:尊重需求 D:安全需求 E:生理需求
答案:E
4.友情、爱情、性亲密属于。
()
A:尊重需求 B:生理需求 C:安全需求 D:自我实现需求 E:归属需求
答案:E
5.道德、创造性、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公正度、接受现实能力属于____。
()
A:尊重需求 B:生理需求 C:安全需求 D:自我实现需求 E:归属需求
答案:A
6.需要、诱因、情绪、习惯、认知、本能都对犯罪动机有影响。
()
A:对 B:错
答案:A
7.智商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犯罪,智力低下者从事的犯罪类型以性犯罪和盗
窃居多;犯有伪造、诈骗、谋杀等罪行的犯罪人,智力水平一般比较高。
()
A:对 B:错
答案:A
8.动机的功能包括。
()
A:表现功能 B:维持功能 C:指向功能 D:激活功能
答案:BCD
9.抑郁质的行为方式为____。
()
A: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思维敏捷,灵活而易动感情,富有朝气,情绪反生
快而多变,表情丰富,情感体验不深B:感受性高,观察仔细,对刺激敏感,善于观察别人不易察觉的细微小事,反应缓慢,动作迟缓 C:安静、沉着、
稳重、反应较慢,思维、言语及行动迟缓、不灵活,注意力比较稳定且不容
易转移D: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情感体验强烈,情绪反应快而强,易冲动,但平息也快
答案:B
10.激动状态下,人的认识活动范围急剧缩小,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减弱,往往
不能约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
这种犯罪往往不计后果,社会危害性
往往很大。
()
A:对 B:错
答案:A
第七章测试
1.____等过失行为对现代社会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
()
A:核辐射泄露 B:交通事故 C:刑事案件 D:瓦斯爆炸
答案:ABD
2.____指的是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
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
()
A:暴力犯罪 B:集群犯罪 C:过失犯罪 D:故意犯罪
答案:C
3.针对过失犯罪,法律____才负刑事责任。
()
A:没有规定的 B:有作为的 C:没有作为的 D:有规定的
答案:D
4.故意犯罪有明确的犯罪动机与目的,故意犯罪的心理原因与危害结果有必然
联系;而过失犯罪的没有犯罪动机与目的,偶然因素大,犯罪人的注意品质上存在缺陷。
()
A:对 B:错
答案:A
5.故意犯罪的犯罪意识清楚、明确,而过失犯罪的犯罪意识不明晰。
()
A:错 B:对
答案:B
6.故意犯罪的犯罪心理机制是。
()
A:产生犯罪意识,形成犯罪动机,实施犯罪行为,最终产生犯罪结果 B:在主客观因素的消极影响下,犯罪人没有违反注意义务,最终产生犯罪结果 C:
在主客观因素的消极影响下,犯罪人违反注意义务,导致注意与行为失误,最终产生犯罪结果D:在不良情境的引导下,形成犯罪动机,实施犯罪行为,最终产生犯罪结果
答案:A
7.过失犯罪的犯罪心理机制是。
()
A:在主客观因素的消极影响下,犯罪人没有违反注意义务,最终产生犯罪结果 B:产生犯罪意识,形成犯罪动机,实施犯罪行为,最终产生犯罪结果 C:
在主客观因素的消极影响下,犯罪人违反注意义务,导致注意与行为失误,最终产生犯罪结果D:在不良情境的引导下,形成犯罪动机,实施犯罪行为,最终产生犯罪结果
答案:C
8.意外事件对危害结果不可能预见,或虽能预见但没法抗拒和避免。
()
A:错 B:对
答案:B
9.过失犯罪的主要类型有。
()
A:疏忽大意 B:过于自信 C:防卫过当 D:正当防卫
答案:AB
10.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两种过失犯罪的相同点是,犯罪者都不希望危害结果发
生,但在主观上都存在____。
()
A:过失 B:故意 C:预谋 D:组织
答案:A
第八章测试
1.少年指的是十一二周岁至十七八周岁。
()
A:错 B:对
答案:B
2.完全不负刑事责任阶段是。
()
A:<14周岁 B:14周岁-16岁 C:16周岁-18岁 D:年满18周岁
答案:A
3.减轻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是____。
()
A:<14周岁 B:14周岁-16岁 C:16周岁-18岁 D:年满18周岁
答案:C
4.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是。
()
A:<14周岁 B:16周岁-18岁 C:年满18周岁 D:14周岁-16岁
答案:D
5.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是。
()
A:14周岁-16岁 B:年满18周岁 C:16周岁-18岁 D:<14周岁
答案:D
6.少年心理发展的矛盾有。
()
A:个性心理结构内部的矛盾 B:少年内心不平衡的矛盾 C: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矛盾 D: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心理发展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
答案:ACD
7.青壮年男性指的是18-60周岁男性。
()
A:错 B:对
答案:B
8.老年人对红黄颜色较为敏感。
()
A:对 B:错
答案:A
9.少年个性心理结构内部的矛盾有。
()
A:认识与情感的矛盾 B:自我意识的矛盾 C:情感与意志行为的矛盾 D:认识与行为的矛盾 E:独立性意向与认识能力的矛盾
答案:ABCDE
10.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心理发展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有。
()
A:辨别是非能力差与不良外界影响的矛盾 B:个人需求与客观现实可能性之间
的矛盾 C:独立性意向与认识能力的矛盾 D:认识与情感的矛盾
答案:AB
11.少年犯罪的动机特征有。
()
A:犯罪动机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情绪性 B:犯罪动机易变化、不稳定 C:外界诱
因产生犯罪动机 D:犯罪动机未被意识的特征比较明显
答案:ABCD
第九章测试
1.女性____岁左右,卵泡开始发育,有雌激素分泌。
()
A:13 B:12 C:11 D:10
答案:D
2.女性发育后,女性特征开始出现,皮下脂肪在____积聚。
()
A:髋 B:肩部 C:胸 D:耻骨前
答案:ABCD
3.女性发育后,女性特征开始出现,骨盆渐渐宽大,原为腹腔器官的内生殖器,
逐渐向____内下降。
()
A:髋 B:子宫 C:耻骨前 D:骨盆
答案:D
4.女性更年期一定会出现更年期症状。
()
A:错 B:对
答案:A
5.女性青春期指的是12-18岁。
()
A:对 B:错
答案:A
6.未成年女性的情感特征有____。
()
A:渴望赞美 B:易感性强,情感丰富而深刻 C:情绪与情感细腻、脆弱、波动 D:
萌生虚荣
答案:ABCD
7.女性青春期,身体及生殖器官均迅速生长发育,第二性征逐渐明显,并有月
经出现,卵巢功能____。
()
A:明确 B:尚不稳定 C:稳定 D:成熟
答案:B
8.女性性成熟期是卵巢生殖机能及植物性机能最旺盛的时期,18-30岁。
()
A:对 B:错
答案:A
9.女性性成熟期的卵巢具有周期性活动,排卵并分泌____,女性身体和生殖器
官各部分随之周期性发生变化。
()
A:胰岛素 B:激素 C:褪黑素 D:肾上腺素
答案:B
10.女性____犯罪以侮辱、诽谤为主。
()
A:财物型 B:暴力型 C:婚姻家庭型 D:毁誉型 E:女性拐卖妇女儿童犯罪
答案:D
第十章测试
1.盗窃初犯有三不偷:看不准不偷,不方便不偷,不安全不偷。
()
A:对 B:错
答案:B
2.偶犯因为恐惧心理的存在,不太轻易相信别人,单独作案居多,且作案手段
简单,作案工具相对原始。
()
A:错 B:对
答案:B
3.惯犯,是指反复实施同类犯罪并且已经形成犯罪恶习的犯罪人。
在我国,惯
犯多见于财产犯罪,如走私、抢劫、盗窃、诈骗、赌博惯犯等。
()
A:对 B:错
答案:A
4.惯犯,缺乏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情感单调、低级。
对他人及社会极为冷漠,
缺乏同情心,只关心一己之得失,毫无道德伦理观念。
()
A:错 B:对
答案:B
5.预备犯、中止犯、未遂犯、既遂犯的犯罪分类标准是()
A: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和分工的不同 B:自然人犯罪主体的年龄 C:主观上的
罪过形式不同 D:故意犯罪实施各阶段中犯罪形态不同
答案:D
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初犯心理特点中的认知方面的特征:()
A:认知水平较低,对法律及事物的认识肤浅 B:认知内容的错误,如具有错误
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 C:对犯罪行为的后果及严重性有足够的认识,
但对一些不良诱惑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对待。
D:认知范围狭窄,以利己为中
心
答案:C
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初犯情绪方面的特征:()
A:是非观念、道德、情感完全消失 B:激情犯罪较为多见 C:情绪的波动、起
伏大 D:情绪紧张,动机斗争激烈
答案:A
8.偶犯的行为特征包括下列哪些方面:()
A:单独性,因为恐惧心理的存在,不太轻易相信别人,单独作案居多。
B:偶
发性,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激情行为居多 C:盲目性,缺乏深思熟虑和周
密计划,手法生疏、漏洞明显 D:冲动性,激情犯罪居多;
答案:ABCD
9.关于惯犯的心理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A:惯犯由于多次反复实施同类犯罪行为,初次犯罪时的动机斗争已渐趋弱化。
随着惯犯犯罪次数的增多,犯罪行为的定型化,在其实施犯罪行为时,已经
察觉不到动机斗争的痕迹,表现为莽撞、毫不犹豫。
惯犯在作案时并不能完
全做到毫无顾忌,只是动机斗争不明显。
B:犯罪行为对于惯犯而言。
已不
是一时冲动的结果,也不只是为满足临时的需要,而是一种顽固的行为习惯,成为其生活方式之一。
C:惯犯,缺乏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情感单调、低级。
对他人及社会极为冷漠,缺乏同情心,只关心一己之得失,毫无道德伦理观
念。
D:在惯犯的需要结构中,贪婪的物质占用欲占据中心地位。
答案:ABCD
10.根据犯罪经历的不同,可以将犯罪人分为:()
A:初犯和偶犯 B:惯犯和累犯 C:继续犯 D:职业犯
答案:ABD
第十一章测试
1.从以群体成员间心理接触,可将群体犯罪分为一般共同犯罪、有组织犯罪和
集群犯罪。
()
A:对 B:错
答案:B
2.群体犯罪具有坚韧性和依赖性,表现为基于社会群体的压力,放弃自己的观
念和行为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观念和行为。
()
A:错 B:对
答案:A
3.对于犯罪人来说,当他们的需要和欲望相同或者相似时,当他们企图通过非
法手段达成需要和欲望的满足的动机相同或相似时,往往会有结伙的想法。
尤其是当其感到要达到个人的犯罪目的,满足个人各种需要和欲望,光靠个人力量难以实现时,结伙的心理倾向就更为强烈。
()
A:错 B:对
答案:B
4.多人以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的有组织犯罪,又称为聚众式共同犯罪。
()
A:对 B:错
答案:B
5.有组织犯罪的类型从犯罪目的来看可以分为:()
A:自然人构成的有组织犯罪和法人构成的有组织犯罪 B:区域性有组织犯罪、跨地区有组织犯罪、跨国性有组织犯罪 C:危害国家安全的有组织犯罪、危
害社会公共安全、破坏经济秩序、侵犯公民权、侵犯财产权、妨害社会管理秩序、危害国防利益、妨害国家机关正常管理活动的有组织犯罪 D:营利型
有组织犯罪、破坏型有组织犯罪、腐蚀型有组织犯罪、恐怖型有组织犯罪、滋扰型有组织犯罪
答案:D
6.对于群体犯罪的心理特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事先纠合,长期勾结,相互利用的负面心理 B:共同的心理倾向 C:是个体
心理的集中反映 D:以同一的犯罪目的为核心
答案:A
7.一些农村发生的宗族间的大规模斗殴,观看足球比赛中发生的暴力事件等等,
都属于以下那种共同犯罪:()
A:集团式共同犯罪 B:合作式共同犯罪 C:团伙式共同犯罪 D:聚众式共同犯罪
答案:D
8.下列哪些属于有组织犯罪的特征:()
A:人数众多的犯罪分子的结合或几个犯罪集团的联合体,具有严密而稳定的组织结构 B:以谋取经济利益为主要犯罪目标,并对政治和社会问题施加影
响,如贩毒、走私、赌博、控制卖淫、放高利贷、电脑犯罪、信用卡诈骗、
伪造钞票等 C:有组织犯罪活动的基本手段是暴力、恐怖和贿赂腐蚀 D:追求
垄断,帮派与帮派之间,由火并而联合,由联合而火并,循环不已
答案:ABCD
9.下列关于有组织犯罪的心理基础说法正确的是:()
A:非法心理需求是有组织犯罪心理形成的基础 B:强烈的反社会意识是有组织
犯罪心理形成的归宿 C: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社会弊端是有组织犯罪心理形成
的“土壤”和“温床” D:异常的摄取欲和发泄欲是有组织犯罪心理形成的动力
答案:ABCD
10.下列不属于团伙式共同犯罪的情形有:()
A:观看足球比赛中发生的暴力事件 B:一些农村发生的宗族间的大规模斗殴;
C:夫妇合作开黑店 D:有夫之妇与第三者通奸,为达到长期相处的目的,与第
三者合谋共同谋害亲夫;
答案:ABCD
第十二章测试
1.诈骗犯都有说谎的习惯,诈骗行为也有其习惯性特点,比如冒充某种身份,
选择特定的作案对象。
()
A:对 B:错
答案:A
2.电信诈骗作为一种新型诈骗方法,通常以个体化、隐蔽化方式作案。
()
A:对 B:错
答案:B
3.司法机关代表着法律公正,是维护社会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因而在群众中
的公信力较强。
犯罪分子假冒国家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实施诈骗的成功率较高。
()
A:错 B:对
答案:B
4.现实中,部分掌握公民电话信息,家庭状况等属于公民个人隐私信息的部门
或企业,为了获利,当向他人和企业提供公民工人信息,肆意泄露公民隐私,为不法分子犯罪提供了方便。
()
A:错 B:对
答案:B
5.对诈骗犯罪人的需要特征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对物质的畸形需求膨胀 B:贪恋的图财欲望 C:思维敏捷、反应快速 D:诈骗
犯罪人容易对奢华、腐朽的生活方式和超前消费加以感知
答案:C
6.与伤害、杀人等暴力犯罪相比,对诈骗犯罪人情绪、意志和习惯方面的描述,
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情绪色彩不明显,没有强烈的情绪表现; B:诈骗犯都有说谎的习惯,诈骗行为也有其习惯性特点; C:其意志活动主意志努力也不明显要表现为克服
行骗时自身伪装的缺陷; D:善于交际,能言善辩,察言观色;
答案:D
7.财产型犯罪也称为:()
A:情绪型犯罪 B:物欲型犯罪 C:性欲型犯罪 D:政治信仰型犯罪
答案:B
8.诈骗犯罪人的行为特点主要表现为:()
A:伪装、虚构,往往通过冒充身份(伪造历史、证件等)、自我吹嘘或是无中生有、捏造事实、制造假象等方式进行; B:诈骗犯一旦骗取财物后,即
逃之夭夭,采取流窜作案方式,到处行骗,不会在某一处长期滞留。
欺骗方式不变,而欺骗地点常变。
C:行为痕迹明显,常常还会留下有关的假证件、假信、假表格、假物品等具体的物证; D:矫揉造作,诈骗犯罪行为常有过
分渲染、不着边际、不合常理的特点,为使被害人上当受骗,往往伪装过分,在语言、外表和行为方面露出破绽;
答案:ABCD
9.有关诈骗犯罪人个性和能力方面的描述,下列正确的是:()
A:善于伪装和应变,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必须保持角色关系的一致性,言谈举止的一致性,身份、年龄、职业的一致性 B:善于交际,能言善辩,察
言观色 C:善于利用人们趋炎附势,对某些社会角色崇拜,梦想发财及贪图
小便宜,虚荣、急于求成,崇洋媚外,同情关怀和热心公益事业等心理进行诈骗犯罪。
D:往往自幼就有不良习惯,如贪小便宜、小偷小摸等。
答案:ABC
10.下列哪些属于盗窃犯罪的行为特点:()
A:犯罪行为的流窜性 B:作案方式的变化性 C:作案对象选择的随机性 D:作案
手段的技术性
答案:A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