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发展历程视域下解读中国经济发展——对“中国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第伯卷第4期
理论前沿20伯年12月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发展历程视域下解读中国经济发展
—
—对“中国经济崩溃论”的有力回击
O郝志强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社科教学部,江苏南通226000)
[摘要]新中国70年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因为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产业发展经验;新中国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前较为缓慢,是由于新中国建立时底子非常薄弱,加之帝国主义的封锁,以及放弃了“后发优势”;近些年“中国经济崩溃论”甚嚣尘上,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采用了不同于“华盛顿共识”的经济发展理论,这也反映出国际主流发展理论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够深入、不全面。
因此,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经济学理论助力中国经济发展。
[关键词]新中国70周年;经济发展;后发优势;中国经济崩溃论
[中国分类号]F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J1671-1750(2019)04-0010-04
2019年是新中国建立70周年,建立新中国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国家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富裕。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由新中国之初的“一穷二白”面貌,逐步形成比较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1964年和1967年分别成功研制岀原子弹和氢弹,1970年“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升空,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令世界瞩目。
然而尽管如此,由于新中国建立时底子非常薄弱,加之帝国主义的封锁等种种原因,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均GDP仅为156美元,在当时世界上是比较落后的,农村人口占80%以上,85%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国际绝对贫困线之下。
而且在当时,中国是一个偏内生性国家,出口远远大于进口,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在改革开放初,中国进口占5.6%,而岀口仅为4.1%,两项之和不过10%,在岀口产品中主要是农产品。
这是新中国前30年的经济发展状况。
从改革开放后到2018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达到9.4%,处于中高速增长阶段,这种长时间持续的经济快速增长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地区都是罕见的。
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4.5%,在2010年10月后,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超越日本,同年中国也成为全球最大岀口国,而在出口产品中,制作业产品占据95%以上,成为继英国、美国、德国、日本之后的“世界工厂”。
2013年中国贸易总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美国,2018年中国人均GDP高达9608美元,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行列。
在改革开放40年时间里,8亿多处于绝对贫困线下的人口实现相对脱贫,这在全世界减贫脱贫事业中是一大杰出的贡献。
值得探讨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原因何在?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何在1978年还是很贫穷?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是新兴经济体中唯一没有遭受过系统性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为何国外学术界关于“中国经济崩溃论”却甚嚣尘上?为保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如何进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经济学理论?
一、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腾飞的原因
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而“要实现人均收入水平持续不断的提升,要依赖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叫社会劳动生产率提升有其必要的内在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要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只有这样,劳动者才能在单位时间里创造更好更多的产品;其次,要涌现出一批内在附加值更高的新兴产业,不断地将生产资本(劳动力、资源、信息、资本)转移到附加值更高的产业中去。
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上述两项机制同样适用。
不同的是,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普遍较高,表明
[基金项目1本文系山东省杜科规划课题"规律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16CKSJ03),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总需求结构失衡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16BJJJ07)阶段性成果。
[定稿日期]2019-11-29
[作者简介]郝志强(1991-),男,山西阳泉人,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10
郝志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发展历程视域下解读中国经济发展
其产业附加值是较高的,技术革新与提升较快。
发达国家产业升级换代、技术革新都是依靠自身发明创造的,投入较高,风险也就越大。
经济学家麦迪逊曾收集相关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1900年至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年均增速为3%-3.5%0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要想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也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
然而,中国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不仅技术相对落后,而且产业的附加值较低。
但是对中国来讲,在产业升级换代、技术革新上,有一个“后发优势”,即可以借助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产业升级经验,实现自身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采用如此方法,中国在技术革新上的成本会有所下降,风险也会降到最低,还可以缩短研究时间,因此,中国发展可以比发达国家更快,这就是所谓的实现“跨越式”发展。
“跨越式”发展可以实现多快的发展呢?据诺贝尔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宾塞在2008年发布的《增长报告》中指岀:自二战以来,世界上有13个国家曾经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年经济增速7%或更高的增长,这种较快的经济增长可以持续25年甚至更长时间。
自改革开放后,中国也在13个国家之列,因此,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实现腾飞,是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后,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
中国调整发展思路,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大力推进和鼓励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突破投资设厂的“瓶颈限制”p,o因此,成功地把比较优势产业转化为竞争优势产业,使得产业资本迅速累积,经济快速发展。
随着中国产业资本不断增大,逐渐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过渡,并与国际接轨,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经济的腾飞。
二、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18世纪英国爆发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可谓日新月异,经济快速发展,而中国没有发生过类似工业革命的洗礼,所以没有赶上国际社会发展的“动车”,因此中国在国民收人、产业、科技等方面都处于落后的境地,但其“后发优势”是一直存在的。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之所以一直发展缓慢,究其原因,由于朝鲜战争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联合起来对新中国进行封锁,使我们与“后发优势”失之交臂。
建立新中国是为了实现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在此基础上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即“富民强国”。
要想使人民生活富裕,逐步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水平,就需要“使我国社会劳动生产力达到发达国家甚至超过
理论前沿2019^12月
发达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121;要想使国家繁荣富强,就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以及武器装备,同样需要提升社会劳动生产力水平,而社会劳动生产力水平依赖于先进强大的制造业。
这也是上世纪50年代提岀用十至十五年时间实现“赶英超美”的构想,其实质是要迅速发展先进的产业,实现技术的大变革。
先进技术都有专利保护,不能任意使用,尤其那些同国防安全等相关的先进产业,西方国家对中国是封锁的,即便付专利费也不可能买到。
综上,中国只能自己创造,正如毛主席所说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除此之外,新中国刚建立,一穷二白,缺乏发展资本,而国际上先进制造业基本上都是资本密集型的,中国不具备比较优势,自生能力和竞争力不强,国家只能采取集中统筹资源配置、予以财政补贴的方式求发展。
政府部门统一调配资源必然导致市场失灵、资源配置不当的问题,加之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发展不得不偏重于重工业,用于改善民生的投入必然偏低,因而导致人民生活水平较低。
必须要指岀的是,尽管中国在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但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从1949年到1976年,在借鉴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逐步形成和建立起独立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以“两弹一星”“解放牌”汽车为代表的军事工业,以“武汉长江大桥”“红旗渠”为代表的民生工程,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以出义务工的方式,修建了八万四千座大中型水库、十七万公里长的河堤及成千上万条公路,可谓硕果累累。
新中国前三十年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中国经济崩溃论”甚嚣尘上的原因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是外国媒体以及学术界却隔三差五鼓吹中国经济即将崩溃,即所谓的“中国经济崩溃论”,其原因主要在于二战之后,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方式和思路基本同中国一样,不同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也逐渐寻求摆脱外来侵略,努力谋求自己国家的发展,都追求“民富国强”,希望追赶发达国家。
加之当时盛行的结构主义经济学理论呼吁政府直接配置社会资源,强调市场已然失灵,主张用进口刺激经济发展的方式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
因此,不管是什么社会形态的国家,都制定了自己国家的赶超型经济发展策略,然后逐步建立起制造业、现代化的产业。
但是,由于没有利用或错失“后发优势”,而且一律采用计划经济体制,使得经济发展效率低下,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
11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第79卷第4期理论前沿201912月
提高。
中国在1978年进行改革开放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以及新兴的发展中国家随之也进行国内改革。
在当时,国际上主流的发展理论是新自由主义,对这些发展中国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归结为: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政府作用已然失灵,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将政府主导下的计划经济转为市场主导下的市场经济”[4),逐渐消除政府干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是当时许多国家的改革方案—
—“华盛顿共识”,其本质就是要市场化、私有化,避免财政赤字货币化以及物价宏观稳定化,主张采用休克疗法将市场运行体制机制“一步到位”建设好,只有这样,才能成功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国没有采用新自由主义倡导的“华盛顿共识”,而是结合本国实际,实行“双轨渐进”转型模式:一方面,发挥政府的作用,继续保持对国有企业的保护;另一方面,放开市场准入,用价格优化资源配置。
当时国际社会经济学界普遍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双轨并存”,经济发展效率会较差,容易滋生腐败、拉大收入差距等问题,是最“糊涂”的转型升级方式。
然而通过利用“双轨渐进”模式,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出现了外国经济学家预测的腐败、收入差距等问题。
因此,中国经济增速一旦稍缓,国外媒体、学术界就夸大政府干预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借此鼓吹中国经济不能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崩溃边缘。
可喜的是,在过去的四十年间,中国是唯一没有发生过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国家,而那些按照“华盛顿共识”进行转型升级的发展中国家却不可避免地遭受经济发展停滞、金融危机此起彼伏、经济崩溃的问题,在转型期间,八九十年代经济增速低于六七十年代,金融危机的频率高于六七十年代,腐败、收入差距等问题也普遍存在于这些国家中。
因此,学术界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比喻为发展中国家“迷路”的20年。
国际新自由主义倡导的经济发展理论对转型升级国家存在的问题看得很深入,对中国“双轨制”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但中国的经济却保持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相反,按照国际主流发展理论实现转型的国家却出现经济衰退、危机,甚至走到崩溃的边缘,主要在于新自由主义过于强调市场的作用,忽视政府干预存在的必要性和内生性。
经济发展转型前,为保护制造业中自生能力较差的企业,让其生存下去,政府干预是必要的,如果按照“华盛顿共识”,政府取消对企业的补贴,企业就会破产倒闭,直接的后果则是失业人口大量增加,加剧政治、社会动荡,对经济发展造成破坏。
除此之外,大型国有企业一般都关乎国计民生以及国防安全,如果破产,会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社会正常的生产、人们正常的生活无法保证,为了不出现上述问题,在市场化、私有化的同时,政府也必须继续干预和保护。
如果企业承担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正常生活的“政策性负担”,那么政府就必须承担由此带来的“政策 性亏损”,间接产生“预算软约束”。
因此,在“双轨制”下,必然会产生消极腐败,而且收入差距也不断拉大的负面因素。
中国在“双轨渐进”转型过程中,一方面,对于与比较优势脱节的国有企业进行保护,有利于稳定经济;另一方面,对于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放宽市场准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筑巢引凤”,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资本积累,以前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逐渐转向比较优势的产业,政府的干预保护就成为锦上添花,为解决“双轨制”遗留问题提供必要条件。
正因为如此,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岀要全面深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l5,o
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经济学理论
根据中国70年以及其他国家转型和发展的经验,没有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主流的结构主义发展理论实现成功转型的,也没有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按照西方主流的新自由主义实现跨越发展的。
在发展中国家谋求转型发展过程中,西方主流的经济发展理论显得苍白无力,因为在指导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时,结构主义发展理论是以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为出发点的,忽视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上的差异性;在发展中国家处于转型期时,新自由主义发展理论过于强调市场作用,忽视了政府进行干预保护具有内在性。
这些国际主流经济发展理论目标是好的,但是按照这些理论进行发展和转型的话,只会让经济状况更加“困苦不堪”。
西方主流发展理论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发展程度、不同产业结构的内在性“避而不见”,对于转型中国家政府干预的内在性“疏忽大意”,根本原因在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够深入,对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认识不清,因此,西方主流发展理论的目标制定是以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作为蓝本的。
因此,鉴于国情的不同,我们必须构建不同于西方主流发展理论、符合本国经济发展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经济学理论,基于唯物史观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2
郝志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发展历程视域下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前沿2019^12月
的原理,充分考虑国家发展程度,用现代经济学的观点、方法去研究:在中国发展程度不同时,“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为何不同、不同的经济基础会使上层建筑出现什么变化,违背合适的、不同的上层建筑,会对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产生什么影响”问,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多年来发展与转型的历史经验,总结出一套更加适用于本国经济发展与转型的理论,从而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逐渐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向发达国家的追赶和超越。
[参考文献]
[1]朱凤林.产业大迁移对中国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研究[J],理
论月刊,2019(07):112-117.
[2]杨昊杰.推进改革开放伟大创新的动力因素探析[J],中共郑
州市委党校学报,2019(01):50-54.
[3]李晓梅.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战略观的哲学管窥口中共济
南市委党校学报,2018(06):5-9.
[4]时家贤.改革开放40年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变迁:历程、成
就和经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01):27-34.
[5]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N],人民0报,2013-11-13(01).
[6]姜淑兰.改革开放的历史缘起与动因[J].科学社会主义,
2019(01):91-95.
Interpret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7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 powerful counterattack on the"China's economic collapse theory"
Hao Zhiqiang
(Jiangsu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Department of S ocial Science,Jiangsu Nantong226000)
Abstract:The70years of development in New China has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The main driving force for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s because what draws on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The slow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befor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is due to China's abandonment of the"post—development advantage'1; in recent years,"Chin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collapse is so rampant because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dopts 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different&om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which also reflects that the international mainstream development theory does not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s govern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 modem economic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help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new China;70th anniversary;economic development;n post—emphasis advantage";"China's economic collapse theory"
[责任编辑王家宏]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