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黄冈市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黄冈市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语文试卷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祯,字维祯,吉水人。

成化初,祯由国子生授夔州通判。

二年,荆、襄石和尚起义反明,进攻四川巫山。

督盗同知①王某者怯不救。

祯面数之,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

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

祯击杀其魁,余尽遁,乃抚伤残,招溃散。

甫三日,贼复劫大昌。

祯趣同知行,不应。

瞿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

激祯曰:“公为国出力,肯复行乎?” 祯即请往,两人伪许相左右。

祯上马,夹二人与俱,与贼夹水阵。

既渡,两人见贼即走。

祯被围半日,误入淖②中,贼执欲降之,祯大骂。

贼怒,断其喉及右臂,祯死。

从行者奉节典史及部六百余人皆死。

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所乘马奔归,血淋漓,毛尽赤。

众始知祯败,往觅尸,面如生。

子广鬻③马为归资,王同知得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

榇④既行,马夜半哀鸣。

同知起视之,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节选自《明史·王祯传》,有删改)【注释】①同知:官名。

②淖(nào):烂泥。

③鬻(yù):卖。

④榇(chèn):棺材。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祯面数之责备________
②祯击杀其魁,余尽遁________
③两人见贼即走 ________
④王同知得马,不偿直 ________
(2)把下列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则城已陷,贼方聚山中。

(等他们)赶到时,(巫山)城已经陷落,贼兵正聚集于山中。

②马骤前啮项,捣其胸,翌日呕血死。

马突然冲上前来咬住他的脖子,撞击他的胸膛,第二天, (王同知)吐血而死。

(3)王祯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文章第二段写战马是否多余?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③妻妾之奉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礼记·檀弓》中说:“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其中“不食嗟来之食”与文中哪句话意思相同?
(4)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舍生取义”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

(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周武王克殷,封姬姓于巴,爵之,建都江州,为南土诸侯之首。

周之季世①,巴国有乱。

将军蔓子性行刚烈,晓畅军事,夙夜筹谋。

遂请师于楚,许以三城。

楚王终救巴,蔓子亦身披坚执锐。

巴国既宁,楚使请城。

蔓子曰:“借楚之威,克弭②祸难,诚许楚王城,然巴土不可分。

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死国,以头授楚使。

楚王叹曰:“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

巴国葬其身,亦以上卿礼。

(节选自《华阳国志》,有删改)【注】①季世:末代。

②弭:平息,消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牺牲玉帛________
②齐师败绩________
③夙夜筹谋________
④乃自刎以死国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以上卿之礼葬其头屠乃奔倚其下
B.何以战许以三城
C.公问其故巴国葬其身
D.小大之狱封姬姓于巴,爵之
(3)给【乙】文画线句子断句。

(断两处)
宁死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彼竭我盈,故克之。

②使吾得臣若蔓子,用城何为!
(5)【乙】文中楚王为何要“以上卿之礼”来厚葬巴蔓子将军?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
宪宗知权文公甚真①。

后权长孺知盐铁福建院②,赃污盈积,有司以具狱奏③。

上曰:“必致极法。

”崔相群④救之云:“是德舆族子。

”上曰:“德舆必不合有子弟犯赃,若德舆在,自犯赃,朕且不赦,况其宗从⑤也?”
(选自唐代赵璘《因话录》)【注】①宪宗:唐宪宗。

知:交好。

权文公:权德舆,由谏官累升至礼部尚书,后人称文公。

②权长孺:权德舆本家侄子。

知:执掌。

③具狱:用来定罪的全部案卷。

④崔相群:朝廷命官。

⑤宗从:同宗的下辈人。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诚宜开张圣听________
②以昭陛下平明之理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①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②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文段【甲】分别从哪两个方面劝勉后主的?为什么要两次用“宜”与“不宜”?
(4)文段【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文段【甲】中哪一句也是说的这个道理?5.阅读(甲)(乙)两则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节选自请诸葛亮《出师表》)
(乙)
郗超与谢玄①不善。

苻坚②将问晋鼎③,既已狼噬梁、岐④,又虎视淮阴⑤矣。

于是朝议遣玄北讨,朝间颇有异同之论。

唯超曰:“是必济事。

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⑥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⑦,亦得其任。

以此推之,其必能立勋。

”大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注释】①郗(xī)超、谢玄:均为东晋大臣。

②苻(fú)坚:十六国时前秦国主,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

③问晋鼎:图谋夺取晋朝天下。

④梁、岐:地名。

⑤淮阴:地名。

⑥桓宣武:即桓温,东晋征西大将军。

⑦履屐之间:距离很小,此处指小事
(1)解释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________
②性行淑均 ________
③郗超与谢玄不善 ________
④既已狼梁、岐 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②吾昔尝与之共在桓宣武府。

见其使オ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3)(甲)段中,诸葛亮认为,信任将军向宠,其结果将会是“________”;(乙)段中,郗超认为,遣玄北讨,其结果将会是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由此可见,诸葛亮和部超都是知人善任的人。

“不以爱憎匿善”这句话还能体现郗超是一个________的人。

6.阅读【甲】【乙】两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

庄公亦列阵相持。

鲍叔牙因乾时①得胜,有轻鲁之心,下令击鼓进兵,先陷者重赏。

庄公闻鼓声震地,亦教鸣鼓对敌。

曹刿止之曰:“齐鼓方锐,宜静以待之。

”传令军中:“有敢喧哗者斩!”齐兵来冲鲁阵,阵如铁桶,不能冲动,只得退后。

少顷,对阵鼓声又震,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

鲍叔牙曰:“鲁怯战耳!再鼓之,必走。

”曹刿又闻鼓响,谓庄公曰:“败齐此其时矣,可速鼓之!”论鲁是初次鸣鼓,论齐已是第三通鼓了。

齐兵见鲁兵两次不动,以为不战,都不在意了。

谁知鼓声一起,突然而来,刀砍箭射,势如疾雷不及掩耳,杀得齐兵七零八落,大败而奔。

庄公欲行追逐,曹刿曰:“未可也,臣当察之。

”乃下车,将齐兵列阵之处,周围看了一遍,复登车轼远望,良久曰:“可追矣。

”庄公乃驱车而进,追三十余里方还,所获辎重甲兵无算。

(选自《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
【注】①乾时:春秋时地名,在今山东青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肉食者鄙
②小惠未遍
③再鼓之,必走
④势如疾雷不及掩耳
(2)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长勺之战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

【甲】文中曹刿的哪句话体现了“‘敌疲我打’的方针”?
(4)【甲】【乙】两文都写了齐鲁长勺之战,在详略安排上有什么不同?
7.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下题。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宮中之事,事无大小。

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甲)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乙)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别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丙)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徳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有所广益/精益求精计日而待/不计其数
B.不求闻达/知书达理由是感激/实事求是
C.夙夜忧叹/优心如焚庶竭驽钝/尽心竭力
D.察纳雅言/温文尔雅临表涕零/涕泪交流
(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
(甲)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翻译: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使上下团结和睦,品行高低不同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理解:请葛亮之所以推荐向宠是因为向宠人品好,军事才干突出,深得刘备赞誉。

(乙)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翻译: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情,都会为桓帝、灵帝二位君主深深叹息,并对他们感到痛心和遗憾。

理解:刘备痛心和遗憾的原因是桓、灵二帝亲近小人,疏远贤臣,造成了东汉的衰败灭亡。

(丙)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重任,在危难关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理解:诸葛亮于“倾覆”时接受任务,是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和临终托付大事的恩情。

(3)为国尽忠是中华传统美德。

请你根据上文和下面的两则(链接材料),概括说明为国尽忠在诸葛亮、魏征、岳飞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一)
太宗①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②入卧内,访以得失。

征雅③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

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

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

太宗尝劳④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

(节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链接材料二)
嗣⑤当激厉士卒,北逾沙漠,尽屠夷种。

迎二圣⑥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⑦,主上奠枕⑧,余⑨之愿也。

(节选自岳飞《五岳祠盟记》 )
【注】①[太宗]李世民,唐代皇帝。

②[征]魏征,唐初家。

③[雅]平日,向来。

④[劳]慰劳。

⑤[嗣]随后,接下来。

⑥[二圣]指被金兵俘虏北去的宋徵宗和宋钦宗。

⑦[虞]优處,忧患。

⑧[奠枕]安枕。

⑨[余]指岳飞。

8.阅读文言文《曹刿论战》选段,回答后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会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肉食者鄙:________
②神弗福也: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下列划线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4)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对此,你有何评价?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稀、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
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三郡反应亮。

帝遣真①督诸军军郿,遣张邻击亮将马谡,大破之。

民杨条等略吏民保月支城,真进军围之。

条谓其众日:“大将军自来,吾原早降耳。

”遂自缚出。

三郡皆平。

真以亮惩于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

明年春,亮果
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

增邑,并前二千九百户。

四年,朝洛阳,迁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真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

帝从其计。

真当发西讨,帝亲临送。

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

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

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

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

真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军赏不足,辄以家财班赐,士卒皆愿为用。

真病还洛阳,帝自幸其第省疾。

真薨,谥日元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注】①真:指曹真,三国时魏国名将。

(1)解释下列子句中画线的词。

①躬耕于南阳躬:________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________
③帝遣真督诸军军郿军:________
④迁大司马迁: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思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咨臣以当世之事不以物喜
B.以伤先帝之明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主以亮惩于祁山行者休于树
D.帝从其计其真无马邪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

(4)甲文中诸葛亮说“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为此,他采取了哪些做法?请根据乙文作答。

(5)依据选文,分别概括诸葛亮和曹真的特点。

10.阅读课内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媪袍敝衣处其问,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2)把下列两个句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幼时即嗜学。

②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作者是如何解决“无书”“无师”这两个困难的?阅读第一段,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①解决“无书”的办法。

②解决“无师”的办法。

11.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和《万事莫贵于义》,完成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惠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
子墨子日:“万事莫贵于义。

今谓人日:‘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予子天下,而杀予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日:万事莫贵于义
也。


(选自《墨子》)【注】①予:给,送。

②子:你,代词。

③履:鞋子。

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今谓人曰
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④何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②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3)甲文运用比喻论证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这个比喻来阐述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的中心论点。

(4)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12.阅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面每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故不为苟得也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 万钟于我何加焉因使唐雎使于秦
C.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 生,亦我所欲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具体指。

(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4)第②段中,作者先列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比“”更重要的观点,然后指出“”是失其“本心”的表现,提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告诫。

13.阅读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诸葛亮传(节选)
亮少有逸群(超众)之才,英霸(英雄)之器。

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

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表示诚意),厚相结纳(结交)。

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听命)而备失势,众寡(兵力少)无立锥之地。

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

权既宿(一向)服仰刘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军三万以助备。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后备又西取益州。

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

将军备称尊号(称帝),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词义。

①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异:________
②亮深谓备雄姿杰出
谓:________
(2)翻译下面一句话。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

(3)在文段中找出写隆中对策过程的句子,把它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体会它在写法上跟《隆中对》有什么不同。

(4)从这段文字看,诸葛亮是如何帮助刘备摆脱困境,“跨有荆、益”的?(用原文作答。


14.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千金市骨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直五百金,况生马平?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满期年③,千里马至者三。

[注]①涓人:宦官。

②安事;何用。

③期年:一整年。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

①君遣之遣:________
②涓人言于君人于:________
③死马且直五百金,况生马乎且: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古义和今义。

①涓人对日
对: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②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市: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两个通假字。

①反以报君反:________
②死马且直五百金直:________
(4)与例句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