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内环境稳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液、汗液、尿液、消化液等)都不可看作内环境。 ④CO2浓度最高部位是组织细胞、 O2浓度最高的的 部位是肺泡;
☆特殊细胞的内环境: ①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和组织液; ②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和组织液; ③其他组织细胞——组织液。 ☆白细胞可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但红细 胞不能。 ☆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化学反应: ①血浆pH的调节; 细胞是新陈代 ②抗体与抗原的识别及结合; 谢的主要场所 ③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④组织胺使毛细血管扩张。
肾脏(主要)、粪便 排出:
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盐平衡的调节
血钠降低,血钾升高 + 肾上腺皮质 + 醛固酮 +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 的重吸收和对K+的分泌 + 血钠升高,血钾降低 -
醛固酮
醛固酮,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盐皮质类 固醇。
生理作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 的重吸收、对水的重吸收,对钾的分泌。
造成组织水肿的主要原因: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 毛细淋巴管而致使组织液浓度升高。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时,引起组织液浓 度升高。 (4)严重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 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 (5)肾脏病变。 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降低)、慢性肾 小球肾炎(大量肾单位被破坏,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 等均能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
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
机体 剧烈 运动
乳酸 +NaHCO3
H2CO3
乳酸钠 +H2CO3 (由肾排出) H2O+CO2
呼吸中枢
蔬菜水果中的 Na2CO3进入血液 Na2CO3 +H2CO3
呼吸运动增强、增 加排气量、排出CO2 NaHCO3 过多的NaHCO3由肾脏排出
2.稳态的意义: 维持细胞结构与功能,维持酶促反应的适宜 条件,维持细胞代谢的正常需要。 ①血糖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②体温、pH相对恒定——酶活性正常,细胞代谢 正常; ③渗透压相对稳定—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3.理化性质失调的影响 ①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 ②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③体温失调 ——发热、中暑等。
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人体内环境是指人体内的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的稳态指内环境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及体 温等指标的相对稳定。是通过神经及体液的调 节来实现的。包括水、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 代谢产物、PH值、渗透压、温度等多个方面 的相对稳定。
一、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占2/3) 体液 细胞外液 组织液 血浆
重 吸 收 血液
分 泌
终尿
想一想

肾脏排尿主要是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吗? 体内多余的水分、钠盐以及代谢废 物的主要排出途径都是经肾脏随尿排出, 所以不能说肾脏排尿主要是排出体内多 余的水分。
1.水平衡的调节
大脑皮层──→渴觉──→饮水
失 水 过 多 、 饮 水 不 足 、 食 物 过 咸
细 胞 外 液 渗 透 压 升 高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概念: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稳态
内容: 理化特性和物质含量维持相对稳定
实现: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 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
强调: ①稳态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变化; ②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定范围内。 如正常情况下, 人的体温变化范围是36.5~37.5℃; 与部位、年龄、性别、时、日有关
体内细胞生活的液 体环境称为内环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存在于细胞 淋巴 外,占1/3)
思考:泪液、汗液、消化液、尿液是不是内环境?脑脊液? 与外界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
脑组织液和 脊髓组织液
消化道、呼吸道、尿道等是位于“人体内”的外界环境。
食物
消化吸收 (消化系统)
淋巴
( 循 环 系 统
组织液
养料、O2
代谢废物、 CO2
下丘脑产生、垂体后叶释放
请解释:大量饮用清水后,尿量增多的原因 是什么? 大量饮用清水后,血浆渗透压降低,对 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减小,抗利尿激 素分泌减少,肾小管与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减少,尿量增多。
(二)无机盐的平衡

人体内的无机盐大多以什么形式存在? 离子状态 如: Na+、K+、Ca2+、Cl-、HCO3-等 人体每天都要通过饮食摄取一定量的 无机盐,同时也要排出一定量的无机盐。 一般情况,人体摄入和排出的无机盐是保 持平衡的。
血液、血浆、血清的关系
血液 血细胞
血浆
纤维蛋白原
血清
注意:血浆是内环境中的重要部 分,不含血细胞,即不是血液; 而血清往往应用在免疫上。
①细胞的代谢废物包括CO2、尿素、多余的H2O和无 机盐,首先进入组织液。 ②体内所有细胞直接获取营养物质的场所都来自内 环境,不能直接从外界获取。 ③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 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泪
(一)水的平衡
人体内水的平衡是通过对水的 摄入和排出的调节来实现的。
摄入 排出(无明显出汗)
饮水 食物 主要 物质代谢
肾 皮肤 肺 大肠
尿液 主要 表层蒸发的水汽 呼出的水汽 粪便中的水
排出量中除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动调节外,其余 途径都不能自动调节
物质代谢提供水的途径(人)

单糖合成多糖 氨基酸脱水缩合成多肽(蛋白质) 核苷酸合成核酸 三大营养物质的氧化分解(细胞呼吸)
细胞
)
O2 CO2
气体交换 (呼吸系统)
血浆
( 泌 尿 系 统 、 皮 肤
内环境
代谢废物
排泄
与稳态直接相关的4个系统: 循环系统、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泌尿系统
)
二、细胞与内环境的物质交换
毛细血管 毛细淋 巴管
血浆 淋巴
组织液
细胞
2.内环境的成分
(1)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 ①营养成分:O2、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 酸、甘油、脂肪酸等。 ②调节成分:激素、维生素、抗体、组织胺、 神经递质、淋巴因子等。 ③代谢废物:CO2、尿素、水等。 (2)内环境中不应存在的物质: ①细胞合成的结构蛋白:如血红蛋白、载体等。 ②胞内酶:如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呼吸 酶等。 ③消化酶:由于消化道属于人体外部环境,所 以分泌到消化道内的消化酶不存在于内环境中。

人体内水和无机盐 的平衡,是在神经 调节和激素调节共 同作用下,主要是 通过肾脏来完成的。 正常成年人每天 滤过肾小球的水、 Na+和K+等有99%以 上被肾小管和集 合管重吸收。

血液 物质的 滤过 入球小 动脉 出球小 动脉 毛 细 血 管 原尿
尿的形成
(一)肾小球的滤过作 用——形成原尿 (二)肾小管、 集合管的重吸 形成 收作用 终尿 (三)肾小管、 集合管的分泌 作用
+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

细 胞 外 液 渗 透 压 下 降
垂体后叶 释放 抗利尿激素
+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 尿量
抗利尿激素
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 的肽类激素。合成后运往垂体后叶贮存。 生理作用: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 透性,促进其中水分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 尿量减少。
+、排K+ 保Na
疑问:人是怎样对水和无 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机盐的平衡进行调节的呢?也 是在神经和体液的参与下, 就是说,人是怎样做到水和无 主要通过肾脏的重吸收作用 机盐的摄入与排出平衡的呢?
来完成的。
(四)水和无机盐平衡的意义

什么情况下,人会丢失大量水和无机盐? 人在高温条件下工作、剧烈运动或患 某些疾病(如剧烈呕吐、严重腹泻)。
钠(Na)
来源: 食盐(主要)
6-10 g/D 数量: 吸收: 小肠(几乎全部)
主要存在细胞外液(内<外) 排出: 肾脏(主要)、汗液、 粪便 特点: 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代谢:
钾(K)
食物(蔬菜等) 来源:
2-4 数量: g/D 吸收: 消化道 代谢: 主要存在于细胞内(内>外)



血液的pH变化范围是 7.35~7.45; 血浆渗透压一般为770kPa(37℃时); 血糖正常水平为 0.8~1.2g/L。
三、内环境的稳态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 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叫做内环境的稳态。 1、内环境的调节机制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⑴酸碱平衡的调节 正常人血液的pH通常维持在7.35~7.45之间,血 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

若不及时补充水和无机盐,会有何后果? 会导致机体的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并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等 症状,严重的甚至昏迷等。
怎样缓解上述症状? 及时补充生理盐水。

H2CO3/NaHCO3缓冲对—维持血液酸碱度稳定
⑵肝脏对血糖浓度的调节: 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肝脏就把糖元转化为葡 萄糖进入血液;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肝脏就吸收 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元,使血糖浓度维持在恒 定水平。 肝脏的活动维持了血糖的浓度以及组织液中 糖浓度的稳定。 ⑶通过神经系统调节—内分泌系统调节(体液调 节)—免疫系统调节,使体温、体液中各种化学物 质的含量相对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