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2 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原卷版)Word版无答案.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
遇到个别语句不懂时,可以先跳过去,等读完全文,再回读。
2.要抓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论证、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论点和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
3.要把握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清论证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照式)。
4.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
可以作为标志的词语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阅读时要特别将它们圈画出来。
热点题型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例1、(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
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
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
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
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
即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
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
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得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
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
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
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以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
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他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他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
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偏狭。
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
【提分秘籍】
“重要概念”指对文章的论述对象、思想、观点、情感等的表现起重要作用的概念,主要包括:(1)体现全文主旨的关键概念;(2)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或感情倾向的概念;(3)重要的指示代词;
(4)蕴含深层含义的词语。
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往往是指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意义、临时意义、修辞意义、引申意义等。
从历年的高考考情来看,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是考查热点,考查频率极高,且多套试卷出现了“概念在文内,现象在文外”的考查形式,考查更为灵活。
【举一反三】
(2015·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自然世界”是由纯粹的自然事实和事件所构成,在人的因素介入之前由“盲目的”自然力量
所支配;在人的因素介入之后,自然世界事实上成了“人化的自然”,在自然界中可以随处发现人类价值实践的痕迹。
但是,人类主体性实践在这里所能达到的程度和范围同样受着自然规律的制约。
“社会世界”是在“自然世界”基础上建构的整体,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躯体、语言、规范、组织、机构、活动,等等。
在这些要素中,是社会价值规范而不是其他那些社会事实或事件构成了社会世界的核心,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
如果说“社会世界”是按照人的意志来运行的话,那么这个意志的实质不是一些人所说的“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而是“求价意志”,即追求“价值”的意志。
其他的意志都是这种意志的具体表现形式。
因此可以说,“价值”要素是“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分水岭。
“人文世界”是在“社会世界”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是由一系列对社会价值规范及其实践的总体反思和内心体验活动及其产品、组织、制度、符号等所构成。
简而言之,是由社会“价值”以及对这种价值进行总体反思和体验而形成的“意义”所构成。
但是,在人文世界里,“意义”取代“价值”成为新的核心要素。
价值及价值实践在人文世界里只不过是主体用来进行总体反思和体验的材料。
人文世界究其根源而言是一个人的“意义”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人的“价值世界”或人的“自然世界”,具有强烈的历史性、个体性和主观性。
“人的问题”不能笼统地说成是人文世界的问题,因为“人的问题”既可能是一个有关人的事实性问题,也可能是一个有关人的价值性问题,而真正与人文世界相关的问题是人生的意义性问题。
(选自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有删改)
(1)下面对“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理解,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自然世界”在没有人类介入之前由纯粹盲目的自然力量支配,当出现人类实践痕迹之后,则受人类价值规范制约,成为“人化的自然”。
B.“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C.“自然世界”自身并无价值追求可言,而在“社会世界”中,社会价值规范则是社会世界的核心。
D.“求价意志”是“社会世界”的实质,求真意志、求权意志、求爱意志并非社会世界中的人类追求。
(2)下列言行属于该文所说“人文世界”范畴的一项是()
A.李先生发现超市多收了他一元钱,便花十元钱打车回去理论。
他说:“我就是要较这个真儿,值!”
B.朱峰同学当选学生会主席后,发表感言说:“感谢同学们给了我这个服务师生、施展才华的机会。
我一定努力工作,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
C.漂亮姐姐一心想嫁个白马王子,她说:“我就是想找个配得上我的人。
”
D.魏越放弃了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到边远山区支教多年。
他说:“在这里我才实现了真正的价值。
”
热点题型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聚集,农村地貌变为城市景观,城市文化逐步覆盖农村,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向城市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农村传统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城市社会化大生产。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村庄变成或融入城市而消失。
生活方式城市化了,但原汁原味富有个性的传统文化变淡甚至消失了。
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自身居住条件的变化和邻里相识格局的变化,城镇化了的居民在节庆、婚丧嫁娶中的风俗也有了改变。
城镇化了的农民生活变得轻松了,也有了诸如城镇广场、文化馆等文化活动场所,大众文化开始兴起。
但城镇大众文化的同质性使得人们对过去那种原汁原味的文化活动又萌生了难以释怀的留恋和需求,甚至有人觉得生活的滋味没有以前浓厚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怀旧甚至失落的心理。
我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更多地注重了人口的城镇化、景观的城镇化,在和着城镇化的步伐中对传统文化的修正、补充、更新还缺少作为,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替代和抛弃,这就极易导致文化断层的发生。
生产方式变化了,与大自然有关的文化因素消失了。
传统的农事耕作、放牧与土地、牲畜、气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长期的农牧活动中,每一个村落都会形成多姿多彩的农牧文化,节气、天象在人们的生产活动中都是重要的因素,围绕着这些因素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不管现代技术多么先进,这些与大自然有灵性的原始沟通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是必不可少的,也决不能丢失,它是人类精神之源。
如何让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使传统文化依然可以成为城镇化后人们的精神力量之源,是一个在城镇化进程中应分外注重的问题。
熟人社会的特点在城镇化后淡化了,与熟人社会有关的交往模式和价值取向受到挑战。
城镇化后的农民变成市民,原有的文化传统因为诸多因素的改变派不上用场,势必会试着改变从而适应新的环境,因而原先的讲求情谊、诚信、友善和相互帮助的传统礼俗会逐渐变淡。
城镇化水平越高,“礼失而求诸野”的情况会越多。
文化传统中的那些优秀元素也就慢慢成为一部分人的集体记忆了。
城镇化是我国的大政方针,诸多益处自然不用再一一赘述。
但任何一项好的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是如何认识并且警醒解决。
城镇化对文化传承有利有弊,但就当前出现的问题来看,弊端显然明显。
这就要求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要注重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文化现代化,使城镇化后的农民在旧有文化环境发生改变的时候依然能得到文化的浸润,仍旧有传统和现代结合得很好的文化做精神支撑,使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很
好地和城镇融合,生发出更先进的文化来。
(选自郭秀丽《城镇化与文化传承》,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农村人口的迁移、地貌的变化及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诸多方面的转变,村庄会不断消失。
B.在过去长期的农牧活动中,每一个村落都会形成多姿多彩的农牧文化,但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农村传统文化的变淡,甚至消失,村庄也会不断消失。
C.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城市化,村庄与城市的差距逐渐缩小,与城市融为了一体。
D.在城镇化进程中,村庄的城镇化水平越高,其变成或融入城市也就越快,因而这些村庄消失得也就越来越快。
【提分秘籍】
一般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多数是能够表达作者所持的观点或者是概括文章某一局部内容要点的句子,以及结构比较复杂而且能够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
理解句子的含意有三个层面:
(1)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一般说来,句子的字面意义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它不是高考的重点。
(2)理解句子的句内意义。
所谓“句内意义”是指句子的语境意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
这方面的理解,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3)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即“言外之意”,也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产生的意义。
各种转义的修辞手法,如反语、双关、委婉等,表达的往往是句外意义,常常是考查的重点。
【方法技巧】
“三入手”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一、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去理解
看选项中哪项是对里面关键词语的解释。
如“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村庄变成或融入城市而消失”里面蕴含的意思就是“村庄会不断消失”。
二、要从位置入手去理解
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上下文对语句解释的区域。
往往因为句子所在的位置不同,理解其含意需要搜索的信息点的位置也不同。
所以答题时首先要观察句子的位置,然后锁定搜索信息的区间,确定基本的含意。
三、要从修辞入手去理解
对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应从修辞本身特点出发,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含有比喻修辞的句子往往是考查的重点。
【特别提醒】“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须要分析其结构来理解其含意:其实,复杂难懂主要是复杂在单句的修饰语和复句的关系上。
因此,理解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要注意以下两点:
(1)复杂单句:要分析单句内部的成分及其意义内涵,即首先要压缩句子主干,删繁就简,迅速把握语句主要意思;其次,要筛选分析修饰语所表达的信息,特别注意显示信息功能的词语,如指示代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程度副词等修饰成分。
(2)复句: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提取意义内涵。
从辨析句间关系入手,如条件关系(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并列关系、递进关系、假设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看本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热点题型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例3.(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
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
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
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
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
即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
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
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
用得多,被人觉得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
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
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以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
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他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他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注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提分秘籍】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的重要能力,要求考生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找出需要的相关信息,然后对整合后的信息做出判断。
所谓“文中的信息”是指文章传达出来的基本概念、最新知识,对重要概念及知识的解释和阐述,以及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
筛选信息,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根据阅读目的取舍信息的思维活动,捕捉和选取有效的、符合阅读目的的重要的语句,体会有关语句的隐含信息,舍弃无关紧要的内容。
整合信息,即把筛选出来的信息加以转换、归纳、综合、概括,进行一定的理性提升,以形成对抽象信息的认识,组合成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
此考点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不需要考生亲自去筛选和整合,只需要对命题人做出的筛选和整合后的选项做出判断即可。
【方法技巧】
“三步走”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第一步:审题,明确筛选的标准。
审题即审读题干,明确筛选整合的标准和要求。
在此基础上阅读文本,可采取逐句快读的方法,边读边画出关键词句。
第二步:扣题,细心查找信息。
在第一步的基础上,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查找信息:
1.投石探波法
将题干或选项表明目标的关键词句作为“石子”投到文章这个“水面”上,以“石子”为圆心,由近及远,层层查找。
一是找准信息区——在上文、在下文、在上下文,在一句、在一层、在一段、在若干段落、在全文。
二是找全信息点——同一个角度的信息有一点或若干点。
2.借助标志语
第三步:对比、排除确认答案。
将选项的话题、说法及遣词用语与原文比照,看在语言文字上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变化后的内涵外延等是否相同。
对于有增加、减少或转移表达的部分,要仔细辨认。
看选项是否设置了陷阱,形成了干扰。
设置了陷阱的选项,就是与原文表达不同的选项,依据题干要求可以准确选择。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很强,既个性突出,又广收兼蓄,所以有旺盛的生命力。
中国文化是在特殊的地理条件下,半封闭的环境里,主要由以汉族为主的国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在长期交往中,通过迁徙、和亲、互市等方式,互摄互补彼此交融。
中国历史上不仅有汉族建立的政权,也有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
历史上,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除通过“互市”“榷市”等进行物资交换外,还通过相互间的贡纳和回赐方式以满足双
方的经济需要,马匹和其他畜产品成为农耕经济的重要补充,而粮食、丝绸、布匹和茶叶又为游牧民族所必需,这种经济上的交换不仅数量大,而且达到互相依赖的程度。
工艺和技术、思想和文化方面的传播与交流源远流长。
如《后汉书》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经魏晋南北朝,发展到唐代,“长安胡化盛极一时”(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洛阳也是“家家学胡乐”(王建《凉州行》)。
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卷198)这种盛唐精神显示了唐人博大的气度。
汉唐盛世从帝王到百姓对于胡人文化的兼收并蓄表明了中国文化从来就不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农耕人和游牧人共同创造的。
中国文化在古代长期领先于周边地区和国家,中国文化中的精髓,如汉字、儒家经典、典章制度、礼法制度以及农业手工业技艺等都曾久远地影响周边,东亚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都被纳入“汉字文化圈”或“汉文化圈”或“儒学文化圈”的范畴。
这种文化上的“高势位”并不影响中国文化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吸收,但这种吸收不仅是有选择的而且是被改造为中国式的。
来自南亚的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影响日广,魏晋隋唐以来,日渐中国化,与儒学和易学相交融的中国化的佛教如华严宗、天台宗、禅宗更受中国士人的欢迎。
到了宋代,儒佛道互摄互融,创建了新儒学、完全中国化的新佛学。
这种对外来文化吸收和改造能力的强盛,是中国文化生命力旺盛的生动体现。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丰裕的物产,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高度发达的文化科技,“天下之中”的传统观念使古代中国人缺少主动向海外学习的动力,如唐玄奘西行取经之类的事例实在很有限。
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东西方的交流受重重阻隔,交而难流,流而难交,反而滋长了古代中国人盲目自大、自我陶醉、自我禁锢的思想,这在西方近代文明兴起之前,似乎并没有产生明显的不良后果,而在西方近代文明兴起之后,夜郎自大,孤芳自赏,进而闭关锁国,其危害日显,成为文明大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文化的特点将影响当今与未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不论中国传统文化或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加以改造和消化吸收,定能有利于中华民族强国梦的顺利实现。
(选自裘士京等编著《中国文化史·导论》,
安徽大学出版社,有删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汉族或少数民族都曾建立大一统政权,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通过迁徙、和亲、互市等方式,在经济等方面彼此交融。
B.工艺和技术、思想和文化方面的传播与交流源远流长,充分证明中国文化不是一种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