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案例一:植物的光合作用现象描述:阳光照射下的绿叶,在一支浓盐水溶液中能够持续生长,而浑浊水中的叶子却逐渐枯萎。
实验步骤及结果:1. 准备两株同样健康的绿叶植物。
2. 将其中一株植物的根部浸泡在浓盐水溶液中。
3. 将另一株植物的根部浸泡在浑浊水中。
4. 每天保持同样的光照时间和强度,观察植物的生长状态。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可以发现浸泡在浓盐水溶液中的植物依然健康地生长,而浸泡在浑浊水中的植物逐渐变得虚弱,叶片开始枯萎。
这一现象可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解释。
植物通过叶绿素吸收阳光的能量,并且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和葡萄糖。
然而,浑浊水中含有大量的悬浮颗粒和有机污染物,影响了水中的氧气浓度。
相反,浓盐水溶液中虽然含有高浓度的盐分,但并不影响光合作用所需的基本物质和气体的供应。
因此,浸泡在浓盐水溶液中的植物仍能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保持健康生长。
教学目的及意义:通过这个案例,初中生可以深入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对环境要求的关系。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进行科学观察和实验设计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和科学思维能力。
案例二:动物的适应生存现象描述:同一种食草动物分布在高山和平原两个地方,它们的身体结构有明显的差异。
实验步骤及结果:1. 选择一种适合的食草动物,如高山地区的黄羊。
2. 观察和比较高山地区和平原地区的黄羊的身体结构特征,如体型大小、皮毛颜色、蹄的形状等。
3. 分析和总结两个地区黄羊的身体结构差异,并探讨这些差异对其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和适应的意义。
经过观察比较,可以发现高山地区的黄羊体型较小,皮毛较厚并以浅色为主,蹄形状较为宽大。
而平原地区的黄羊体型较大,皮毛颜色较浅且较少,蹄形状较狭长。
这种差异可以解释为动物根据生存环境的需求而进行的适应性进化。
高山地区的黄羊由于气温低、食物稀缺,需要通过减少体表面积和增加毛发厚度来保持自身的温度。
同时,浅色的毛发也有助于减少热量吸收。
最新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案例(大全(精选14篇)

最新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案例(大全(精选14篇)高中生物《减数分裂》教学案例1一、教材地位和作用《减数分裂》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二部分。
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
它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种类知识为基础。
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概念和过程。
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和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
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
四、教材处理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2个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第二课时学习卵细胞的开成过程,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的比较。
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六、具体的教学过程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导言首先以问题引入,引发思考(1)什么是有性生殖?(2)其主要方式是什么?回答之后,演示卵式生殖过程即受精作用,提醒学生注意受精卵中的染色体组成,为进一步观察受精卵中染色体的特点,又设计动画模拟精卵的结合过程。
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

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案例一:观察和记录生长的豌豆植物在生物课上,老师为学生们分发了一些豌豆种子,并要求他们观察和记录豌豆植物的生长过程。
学生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将豌豆种子种在花盆中,并每天浇水、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他们记录了豌豆植物的种子发芽、茎的生长、叶片的形成,以及花朵和豆荚的出现。
通过这个实践案例,学生们深入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并掌握了观察和记录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案例二:进行果蝇杂交实验在遗传学的教学中,老师为学生们准备了果蝇杂交实验。
学生们被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拿到了具有不同基因型的果蝇。
他们根据老师的指导,用显微镜观察果蝇的外部形态特征,然后将不同基因型的果蝇进行杂交。
随后,学生们观察并记录果蝇杂交后的后代果蝇的表型比例。
通过这个实践案例,学生们进一步理解了遗传规律,并学会了进行科学实验的设计和记录。
案例三:研究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在光合作用的教学中,老师组织学生们进行一项实验,研究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学生们将水生植物浮萍放置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分别测量并记录浮萍释放氧气的速率。
他们将光照强度、光照时间以及二氧化碳浓度作为变量,通过实验得出了光合作用速率与这些因素的关系。
通过这个实践案例,学生们深入了解了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并培养了科学实验的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案例四:观察和研究细胞的结构在细胞学的教学中,老师为学生们提供了显微镜和显微镜玻片,让他们观察和研究细胞的结构。
学生们通过显微镜观察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形态特征,观察到了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细胞器官。
随后,他们还进行了细胞染色实验,观察了染色后的细胞结构。
通过这个实践案例,学生们直观地了解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并培养了科学观察和实验技能。
案例五:进行DNA提取实验在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中,老师组织学生们进行DNA提取实验。
学生们按照步骤,从水果或植物中提取DNA,并观察和记录DNA的形态特征。
他们了解到DNA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通过这个实践案例,学生们深入了解了DNA的结构和功能,并学会了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生物教学设计案例四篇

生物教学设计案例四篇生物教学设计案例四篇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每中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有各自的特点,主要是因为适应各自的生活环境;我们还学习了生物的基本特征。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生物的类群(种类)。
以下是职场为大家整理的生物教学设计案例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生物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能力目标:能够说出猫和马等一些生物所处分类等级的位置情感目标: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了解双名命名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教学难点】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教学工具多媒体电子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上的一些内容师:上堂课我们练习了如何对生物进行分类。
那么,我们对生物进行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呢?生: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师:分类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呢?生:种。
师:上节课讲的动物可以分为哪两大类,其中又可以分为哪些小类?生: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可以分为体温恒定和体温不恒定;无脊椎动物可以分为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师:很好,这堂课我们来学习新的内容:第二节从种到界二、讲授新课1、分类的依据师:幻灯片放映一则汤姆寻亲记漫画要求:1)在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与我汤姆猫相似多的保留下来,相似少的排除。
2)我每次最多只能排除三种生物。
生:根据教师幻灯片的播放进行一一排除,找到狗和猫的相似度是很近的。
师:要求学生回答排除的依据是什么?生:依据是他们的相似度(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2、分类的等级师:汤姆最终通过分类找到了狗和猫的相似度很近的,那你能给汤姆找到那些亲戚类别以准确的命名吗?生:学生根据老师的幻灯片播放分别予以准确的命名师:你通过这些命名,能否知道分类学上最大的分类单位是什么?最小的单位是什么?从大到小依次是什么?生:最大的分类单位是界,最小的是种,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师:1)进行一些扩展(如界、门的扩展)2)接下来通过一个寄信的题目引导学生回答汤姆猫分类中的地位生:汤姆猫分类中的地位是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猫科猫属猫种师:为了进一步说明动物的分类等级,以马来进行再次讲解。
高中生物课堂趣味教学案例分析(优秀8篇)

高中生物课堂趣味教学案例分析(优秀8篇)运用报刊上的新闻内容穿插讲课或介绍最新生物成果,能活跃课堂气氛。
篇一
案例(二):1998年洪水泛滥直接造成一千多人死亡,国家损失巨大,其罪魁祸首是长江中上游森林被大量砍伐。
近年来,黄河每年断流达100
多天,这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出的警告。
大炼钢铁“炼就”了多少荒山。
先
围湖造田,后返田还湖,浪费了人民多少血汗。
听说过“多利羊”吗?还
有最新的一些生物科技产品,等等。
生物学知识日新月异,发展很快。
为了赶上时代步伐,教师有必要经
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生物学新成果、新观念,结合新教材内容相关
知识,如克隆人事件、转基因生物与生物效应器等生物高新技术知识等,
让学生也关注社会、关注生物学热点。
事实证明,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在
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非常关注生物科学发展的动向,科学成就
也成了同学们爱谈论的话题之一。
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

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案例案例1:观察和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课上,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
学生们分为小组,每个小组使用不同的光照条件,如直接阳光、阴影、人工光源等,观察不同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们理解了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和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案例2:研究DNA提取实验为了深入了解DNA结构和功能,教师设计了DNA提取实验。
学生们使用简单的材料如洋葱、盐水和洗洁精等,提取洋葱细胞中的DNA。
通过实验过程,学生们亲手操作,了解了DNA的提取方法和DNA的特点。
案例3:观察和研究细菌生长为了研究细菌的生长条件和繁殖方式,教师安排学生进行观察实验。
学生们在实验室中使用琼脂平板培养基,将不同营养条件下的细菌菌液均匀涂抹于琼脂平板上,观察并记录不同条件下细菌的生长情况。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们了解了细菌的繁殖方式、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
案例4:研究遗传变异为了研究遗传变异的原因和作用,教师设计了果蝇实验。
学生们将具有不同基因型的果蝇进行交配,观察并记录后代果蝇的表型特征。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们了解了基因的传递方式和变异的原因,加深了对遗传规律的理解。
案例5:观察和研究植物的生长运动为了研究植物的生长运动及其调节机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们选择不同的植物,如豌豆、太阳花等,观察并记录植物对光、重力和刺激等的反应。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们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运动和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案例6:研究酶的作用为了研究酶的作用和特点,教师设计了酶活性实验。
学生们使用不同的酶和底物,观察并记录酶反应速率的变化。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们了解了酶的底物特异性、酶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以及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案例7:观察和研究人体的呼吸为了研究人体的呼吸过程和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们通过测量自己的呼吸频率、肺活量等指标,观察并记录呼吸的变化。
通过实验结果,学生们了解了呼吸过程中的气体交换、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023年初中生物教学设计案例7篇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上节已讲遗传,本节讲变异现象。
1、认识到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2、举例说出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3、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4、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1、变异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2、科学探究生物变异的原因。
1、深刻认识生物变异在自然界普遍存在;2、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及总结规律。
观察法、比较法、分析和讨论法两个品种的小麦若干,关于变异种类的挂图,和变异现象有关的课件。
1课时导入: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二片叶子(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问,讨论: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根据同学们的讨论,什么叫做变异?请做一个小结。
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
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提问: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
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
但是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与祖先一样。
后代在继承亲代特征的主要特点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称为变异。
所以,我们所说的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变异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
小猫与大猫的样子有所不同,但是小猫仍旧是猫,并没有变为其他生物。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二)变异的原因1.外界环境的影响:播放有关的资料,每个学生发放2--3个花生。
学生讨论热烈。
提问,讨论:产生花生性状变异的原因?(可多让几个学生回答、讨论,最后老师给予总结。
)在我们观察到的变异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的。
在我们刚才提出的变异现象中,哪些是属于这一类?提问,讨论: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田里,小麦的麦穗有大穗、小穗,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将大穗和小穗上的种子收获后分别种到田里,它们的后代会如何?小结:田中小麦的大穗和小穗的变异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
高一生物学科教学案例设计优秀8篇

高一生物学科教学案例设计优秀8篇高中生物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说出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2、通过观察讨论,运用归纳与概括,得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3、能够利用群落的结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4、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概念。
难点:影响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复习导入,提问:种群的空间结构包括哪些?(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2、追问: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哪些?(二)新课教学1、垂直结构(1)播放森林植物和动物的一段视频,观看视频后出示图4-11、4-12,让学生结合图片进行小组讨论,并提问:视频中植物有哪些?如何分布的?(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由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
)植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什么原因导致的?(出现分层现象;由于光照导致。
)教师补充讲解垂直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把这种分层的现象称为垂直结构。
(2)结合材料,提问: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什么条件呢?(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
)展示植物不同分层,鸟类种类不同的图片,提问:植物的垂直结构会对动物造成哪些影响?(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教师展示某草地群落水平结构的图片,讲解水平结构的概念。
展示某草原的分布图,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影响水平结构的主要因素?师生共同总结。
(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都是群落的水平结构的影响因素。
)(三)巩固提高。
出示热带雨林的一幅图片,学生描述动植物的分布以及导致这种分层的原因。
(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回顾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作业:回家搜集一下我国的立体农业资料。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篇二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1节内容。
高中生物《减数分裂》教学案例【优秀4篇】

教案能够展现出教师在备课中的思维过程,并且显示出教师对课标、教材、学生的理解和把握的水平以及运用有关教育理论和教学原则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4篇高中生物《减数分裂》教学案例,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篇一基因的本质一、--的基本理念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设计问题串,组织探究活动,整个教学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动脑的过程中学会把握要点,逐步得出结论,最终获得知识,真正用科学思维方式来学习生物学知识。
二、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以美国历第一位华裔首席刑侦鉴定专家李昌钰的杰出成就为切入点,先后展示我校探究实验室的pcr仪图片、dna指纹检测图等,并交流以下问题:dna指纹图上的片段代表什么?是否就是基因?(很多学生都会回答是基因。
)借此引出核心问题的探讨:基因是否等于dna?(二)资料分析,解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新教材“遗传与进化”本节内容的资料1和3(从数量关系上分析基因与dna的关系),并思考以下问题:1、一个dna分子就是一个基因吗?2、填写下页表:通过对资料中数据的分析,学生写出关系式:全部基因的碱基对数<dna分子的碱基对数,并得出以下结论:基因是dna的片段。
< p="">问:人的dna分子中,有98%不能称为基因,而只有2%能称为基因,同样是dna 的一段序列,之所以能称为基因,有何特殊的作用?阅读资料2和4(从基因的作用进行分析),并思考以下问题:1、资料2中转基因小鼠为何能发光?为何要设置第3号小鼠?2、吃得多就一定能长胖吗?资料4中的hmgic基因起什么作用?学生能从资料2中的信息比较容易地得出转基因小鼠发光是因为获得了海蜇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在这里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挖掘提升:小鼠能发光,证明海蜇的这种基因不仅传给小鼠,而且能表现出来,起到控制小鼠的特定性状的作用,即具有了特定的“效应”。
高中生物课堂趣味教学案例分析(优秀8篇)

高中生物课堂趣味教学案例分析(优秀8篇)教案能够展现出教师在备课中的思维过程,并且显示出教师对课标、教材、学生的理解和把握的水平以及运用有关教育理论和教学原则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牛牛范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8篇高中生物课堂趣味教学案例分析,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范文: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篇一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在学生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概念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观察或实验方案,培养其实验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方面的知识,用于观察或实验设计,教育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二、重点、难点分析1、本课的重点是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六种主要的动物行为类型。
其中,首先介绍了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
同种动物个体之间争夺生存空间和生活条件的斗争产生攻击行为;不同种动物之间保护自己、防御敌害的行为是防御行为。
这是动物的最基本的生存行为方式,是本节的重点。
2、若不安排观察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本课无难点。
在第一节介绍了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后,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安排一些观察活动,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动物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的概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如安排此项活动,则难点在于就近选择适于进行观察的动物;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和观察方式;如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怎样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观察活动和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观察记录表等。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二)教学过程1、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讲评小组观察计划和实验设计:可以将学生小组所画的概念图用投影片打在屏幕上,请该组学生介绍他们画概念图的思路,通过交流概念图的绘制情况复习动物行为的概念。
对有些小组进行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进行讲评,主要表扬小组对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说明学习科学必须注重观察和实验,建议小组继续完善本组的观察计划或实验设计,并帮助小组尽量实施其计划。
中学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5篇

中学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5篇生物(英语:Biology,又称生命体、有机体)是有生命的个体。
生物最重要和根本的特征在于生物进展新陈代谢(又称分泌物)及遗传。
接下来是关于中学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中学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案例1一、教学目的:【知识】:说出线粒体的构造和功能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理解)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讨论其在消费和生活中的应用。
(理解)【技能】:设计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重点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难点)三、课前准备:知道两个小组学生分工完成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四、教学用具:ppt幻灯片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老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引入回忆atp的生理功能,糖类、脂肪被细胞分解后把能量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
提出问题:有机物进入细胞后以什么方式分解的呢?在体外,有机物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响,放出大量能量。
而生物学家发现,有机物在细胞内也是通过复杂的氧化反映产生能量的。
引出细胞呼吸的概念回忆旧知识,受老师的问题所引导,进入新课。
(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对引导其他学生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展提问,并进展归纳。
(问题如:为什么选用酵母菌作为实验材料,而不选用小白鼠等;naoh溶液的作用是什么)总结出结论:细胞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引导学生说出酵母菌的有氧呼吸产生co2;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对实验的设计、结果进展交流和表达,并答复老师和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三)有氧呼吸提出问题:在学习细胞器的内容中,和细胞有氧呼吸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说明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
用幻灯片展示线粒体的构造,指导学生进展观察和表述,以问题作为引导:1.线粒体是由多少层膜组成;2外膜和内膜在形态上有什么区别,内膜的特点如何与线粒体的功能相适应;3.内膜和基质上有什么物质。
以幻灯片为辅助,讲授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
生物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生物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DNA的复制”这一高中生物课程为例,探讨生物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创新模式,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二、案例描述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DNA复制的概念、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精神。
2.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DNA复制的科普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DNA复制在生物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2)新课讲授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结合实验图片和动画,详细讲解DNA复制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DNA复制过程中涉及的分子、酶和能量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实验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DNA复制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DNA复制过程中的变化。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DNA复制的特点,并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反思DNA复制在生物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3. 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实验报告、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三、案例分析1. 教学模式的创新本节课采用“问题引导、实验探究、总结反思”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实验操作、课堂提问等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本节课采用课堂提问、实验报告、课后作业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四、反思与改进1. 加强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丰富实验内容,提高实验难度,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高中生物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生物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本案例以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为主题,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使学生深入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2)学会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的变化;(3)掌握实验记录和数据处理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团结协作的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实验操作步骤、观察分析。
2. 教学难点: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细胞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的变化、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你们知道植物细胞是如何吸收水分的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 实验准备(1)实验器材:载玻片、盖玻片、滴管、吸水纸、刀片、剪刀、镊子、显微镜、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清水、碘液等。
(2)实验材料:洋葱鳞片叶、胡萝卜、土豆等。
3. 实验步骤(1)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①取洋葱鳞片叶,用刀片切下薄薄的片;②用镊子将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③滴加适量清水,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水分;④用盖玻片轻轻盖在切片上,避免产生气泡;⑤用碘液染色,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碘液。
(2)观察细胞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的变化①将制作好的临时装片分别放入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②每隔一定时间,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变化,记录数据;③重复实验,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4. 数据处理与分析(1)观察细胞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的变化,记录数据;(2)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生物教学设计案例(共8篇)

生物教学设计案例(共8篇)第1篇:初中生物《细菌》教学案例设计------《细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及内容分析《细菌》一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
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章节。
第五单元即《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着重为了介绍除七年级上、下册学习了的植物、人之外的动物和微生物,而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是微生物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习动植物和人等生物不同,了解细菌更有利于从微观领域去了解生物世界,体会生物界的丰富多样,为第六单元学习生物多样性奠定基础。
2.学习目标分析(1)知识目标: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本60页细菌结构示意图、进而分析讨论和归纳与总结细菌细胞的结构的过程,获得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从而各种能力得到了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
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3.教学重点:细菌的结构特点和营养方式4.教学难点:细菌的营养方式※教学方法※1、学情分析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动植物,人等自然界用肉眼显而易见的生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了本章前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学生对细菌这一“耳熟能详”却又“未曾谋面”的生物具有浓厚的兴趣。
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去学习和了解关于细菌“长什么样”和如何繁殖等想管你知识。
与此同时,由于细菌结构微小,无法用肉眼识别,需要借助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去观察,中学实验室并不具备观察细菌细胞的条件,因此,学生没有直观的感受,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2、教学方法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将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以探究法为主,结合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始终做到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的启发与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相结合,在师生共同探究下,使重点得以彰显,难点得以突破。
生物教学实践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科学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为热门的学科之一。
在我国,生物课程已成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生物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案例以探究细胞膜的流动性为主题,设计了一堂生物教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掌握细胞膜的流动性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细胞膜的流动性及其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细胞膜的流动性实验操作及结果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胞膜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回顾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然后提出问题:“细胞膜为什么具有流动性?其流动性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准备(1)实验材料:细胞膜模型、肥皂水、滴管、试管、镊子等。
(2)实验步骤:①将细胞膜模型放置在试管中。
②用滴管吸取少量肥皂水,滴加在细胞膜模型上。
③观察肥皂水与细胞膜模型的相互作用。
④用镊子轻轻搅拌试管中的液体,观察细胞膜模型的变化。
3. 实验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每组实验步骤相同。
(2)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4. 结果分析(1)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细胞膜的流动性。
(2)讨论肥皂水对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
(3)总结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因素。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流动性。
(2)学生分享实验心得,反思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教师点评学生的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指出优点和不足。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胞膜的流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观察、分析、总结等科学探究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优选5篇)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优选5篇)初中生物教学案例(1)经过近一个月的培训,我不断的进行反思,然后再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经过这次培训的磨练,我对生物学课堂教学颇有一些心得,现表述如下。
一、拉近和学生的关系,优秀课堂成功之门一节课的导入非常重要,它是一节课的门面,同时也对整堂课起到决定的作用。
之前所接触到的案例大多数都是“形而上学”式的导入,总是千篇一律的开始给学生“放视频”、“看图片”。
久而久之,这样的导入非但没让学生更好的进入教学情境,反而让学生觉得乏味。
尤其那些参加赛课的老师,更要注意这个环节。
因为,在外赛课面对的事陌生的学生,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就非常关键。
这样的例子在岳宁老师身上尤为突显,记得她说那次传奇的赛课经历,就是抓住了当地一特有的植物,一下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陌生感顿然消失。
在培训过程中吴丹和王永强老师也将这点做的非常好,例如:开课前和大家分享旅游经历,以旅游带来的种子作为奖品,激励大家踊跃发言获得分数;开课前不是谈学习,而是谈谈学生喜欢的班主任,由他们熟悉的班主任特有的爱好及家乡的特产引入课题。
这些方法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二、把课堂的舞台留个学生,教师只是勤劳的后勤人员和导演以前总是认为,上课的重点就是先备课、备知识、备教学过程。
在新课标实行后,整个教育体系发生著改变。
尤其是现在沙区正打造的“学本式卓越课堂”,以及廖兴建老师所讲授的“演导式教学”,无不都在向我们号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讲教师少讲”、“多实现生生互动”等理念。
以前的课堂看似也有学生小组合作,学生活动似乎也很活跃,有掌声也有发言。
但实际上都是教条式的,例如:学生发言正确之后都整齐划一的鼓掌;学生起来发言只面向老师,正确与否都由老师来判决;学生说的一些想法,只要不是“标准答案”,都会被否决,等等。
而现在的课堂则是尽量让学生多讲,就像刘恩山等所强调的“新课标重要概念的呈现,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说出来”。
高中生物老师教学案例【7篇】

高中生物老师教学案例【7篇】高中生物老师教学案例(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概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理解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细胞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利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提高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增加概述和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细胞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细胞膜对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难点】细胞膜对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老师展示地球与宇宙、中国与外国、生物与外界环境、细胞与外界环境、细胞的结构图,提问:(1)地球与宇宙的边界是什么?(2)中国与外国的边界呢?(3)生物与外界环境的边界呢?(4)细胞与外环境的边界呢?(过渡语)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就是细胞膜,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系统的边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环节二、新课教学研究细胞膜的化学组成,首先要把细胞膜与细胞的其他组分分开,怎么样获得细胞膜呢(一)细胞膜的成分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1)学生思考要制备细胞膜,应该选择什么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呢?PPT呈现植物叶肉细胞、神经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的图片?请学生选择并说明原因,之后PPT呈现人体正常的红细胞,人的圆涨的的红细胞和人的涨破的红细胞图片(2)确定了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那又该选择什么方法制备细胞膜呢?PPT呈现3种方法:①用针扎破,让细胞的内容物流出?②用镊子把细胞膜剥下来?③细胞内的物质是由一定浓度的,如果把细胞放在清水里,水会进入细胞,把细胞涨破,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这样既可得到细胞膜。
(3)确定了实验材料和试验方法,该如何做实验呢,学生看教材“实验”这一模块,思考总结实验步骤,并在大屏幕呈现人正常红细胞和光镜图片和人部分红细胞已涨破的光镜照片。
生物教学实践活动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生物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其教学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案例以植物生长环境探究为主题,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活动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包括光照、水分、土壤、温度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总结的能力,以及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活动准备1. 实验材料:种子、土壤、花盆、温度计、湿度计、光源、水等。
2. 实验工具:剪刀、尺子、记录本、笔等。
3. 教学资源:植物生长环境的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
四、活动过程(一)活动导入1.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植物生长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这些条件对植物生长有什么影响?(二)分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植物进行探究。
2. 每组讨论并确定探究方案,包括实验设计、变量控制、数据记录等。
(三)实验操作1. 各小组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2.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数据分析与总结1. 各小组整理实验数据,分析不同生长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小组内进行讨论,形成结论,并撰写实验报告。
(五)交流与分享1. 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分享实验过程和结论。
2. 全班进行讨论,总结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五、活动反思1. 活动效果:本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植物生长的基本原理,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存在问题: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操作不够规范,数据记录不够详细。
3. 改进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培训,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引导学生更加细致地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生物教学实践案例分享

生物教学实践案例分享近年来,生物教学实践在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分享一些生物教学实践案例,旨在为生物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案例一:生态环境保护的模拟实验在生物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模拟实验。
首先,教师可以讲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脆弱性,引导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设置不同的模拟环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条件下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数据。
通过实验结果的对比和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进而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案例二:遗传实验遗传是生物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遗传规律,教师可以组织遗传实验。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果蝇作为实验对象,通过交配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基因型果蝇后代的表型特征。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亲自体验遗传规律,深入理解基因的传递和表现。
案例三:植物生长观察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植物生长观察。
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种类的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并记录观察结果。
通过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学生可以理解植物生长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培养对植物生态的认识。
案例四:生物分类鉴定生物分类是生物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为了帮助学生熟悉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理,教师可以组织生物分类鉴定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或周边自然环境中采集不同种类的植物或昆虫标本,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分类鉴定的方法,将标本分类并记录相关特征。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生物分类的理论和方法。
案例五:植物光合实验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过程。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和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植物光合实验。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不同光照强度和不同二氧化碳浓度条件下,测量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
通过实验结果的对比和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激素调节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说出人体内分泌腺的特点、种类和它们所分泌的激素;举例说明人体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
说出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的主要功能及分泌异常时的表现。
2.举例说明激素调节受神经系统的调控,以及二者对人体的作用。
(二)能力方面:1.运用资料分析的形式,使学生获取研究激素功能的基本方法。
2.通过设计并亲自做对照实验,提高同学们的实验及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家的故事,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伟大成就和科学家用于探索,不为名利的科学精神。
2.通过了解部分激素分泌异常时的表现,增强同学们珍爱生命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说出人体内分泌腺的特点、种类和它们所分泌的激素;能够举例说明人体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及分泌异常时的表现。
2.难点:归纳、整理阅读材料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奉献精神。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录像和图片,及有关人体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资料。
2.学生:(1)准备一张小学三年级以前的照片和一张最近的照片。
(2)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资料。
(3)由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和亲自做的“甲状腺激素喂蝌蚪”实验,并录像。
教学设计二者的主要区别。
举手回答:外分泌腺有导管,而内分泌腺没有导管。
领会老师的阐述。
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借助大屏幕,展示和汇报用甲状腺激素饲料喂蝌蚪的对照实验。
观看内分泌系统图,通过光标闪烁,学生找到了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器官是甲状腺。
观察内分泌系统组成图,找出人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搞清楚它们各自分泌的激素,并准确地进行连线。
大致内容如下:回答:一位是巨人症患者,病因是患者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另一位是侏儒症患者,病因是患者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少。
小组讨论后回答:甲状腺激素能使人和动物的发育提早。
观看大屏幕(大脖子病患者),根据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内容,认为:可能是由于食物中缺碘造成的,所以我们平时要适当吃一些海带等含碘丰富的食物。
阅读、讨论后回答:糖尿病就是尿中有糖,表现为多尿、多饮、这个话题。
请看大屏幕(展示内、外分泌腺的结构),同学们观察并讨论二者的区别。
你们观察得很仔细。
它们的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
掌声有请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展示和汇报他们做的对照实验。
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真大,请问甲状腺激素是哪个器官分泌的?(展示内分泌系统的组成课件)除了甲状腺外,人体内还有哪些主要的内分泌腺?它们分泌什么激素?请在图上找出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并把二者进行连线。
请问这两个人患了什么病?病因是什么?请阅读资料分析1后回答。
(大屏幕展示巨人症和侏儒症患者照片)看来生长激素的作用很大。
那么甲状腺激素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结合生物兴趣小组的汇报,阅读教材资料分析2。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人体发育等作用。
如分泌异常时,对人的影响很大,请看大屏幕。
哪位同学收集到了这方面的资料。
请介绍一下。
说得很好,堪称一位实习医生了。
哪位“医生”能给大家解释一下,糖尿病是怎么回事?请同学们阅读资料分析3,并结合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方面的资料进行讨论。
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得出结论珍爱健康多食、消瘦。
应该用注射胰岛素来进行治疗。
深切地感受到王应睐等我国科学家获得的伟大科研成就和科学家勇于探索,不为名利的科学精神。
阐述得很全面,我们不但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过程及内容,还应学习他们那种精神。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科学家的故事”,谈谈你们的感受。
(多名足球爱好者举手)一名同学说:“我感到面红耳赤、情绪激动、有些紧张、心跳加速等”。
(摇头)不太清楚。
对照老师的讲解,体会自己这方面的感受。
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的调节。
应合理饮食,积极锻炼身体。
从我们获得信息来看,有人为了获得高额利润,竟将动物激素添加到家畜、家禽及鱼类的饲料中。
吃了这些含有较多激素的动物肉,将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我们应唾弃这种行为,并动员周围的人们一起来抵制它。
前面探究了激素对人体的调节作用,那么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有什么联系呢?请足球爱好者谈谈点球时的感受。
谁能说说这是什么原因? 好,老师帮你分析原因:大脑皮层兴奋 → 促使肾上腺激素的分泌→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面红耳赤。
通过上面这个现象,说明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激素对人们的身体健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你们掌握的信息,在平时生活中应注意什么? 小结:本节课是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而开展一系列活动的。
因此,课前就让部分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一个对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堂上,通过学生对一系列资料的分析讨论、观看课件、图片等活动,进行探究及合作学习,搞清楚内分泌腺的特点、种类等内容。
最后,学生明白了吃含较多激素的动物肉,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应抵制向动物饲料中添加激素这种不良行为,珍爱健康。
本节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主动探索式的学习,也很好地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同时,也试图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而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新理念。
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
2、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重点和难点:特异性免疫和免疫概念。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
2、学生将自己的预防接种卡带来。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教师导入:我们人类生活在一个具有很多病原体的环境里,但为什么我们没有时刻患病呢?学生:我们人类有抵抗力。
教师:人类对疾病的抵抗力是人体免疫的一个部分,随着人类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发现免疫不仅包括人体对疾病产生的抵抗力,还包括其他的内容。
请同学们判断以下的哪些现象与免疫有关?展示:药物过敏、骨折、肾移植前要寻找与之相“匹配”的肾脏、贫血、艾滋病病人、风湿性关节炎、肝癌。
学生:(能判断部分内容,但教师不给评价,等到学完本内容后,再讨论,进行评价。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教师:我们先来讨论与我们密切相关的抵抗力,为什么我们有抵抗力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资料1、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把一种致病的念球菌涂在健康人的皮肤上,2个小时候后,再检查,发现90%以上的念球菌都被消灭了。
讨论以下问题: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病菌会很快死亡?皮肤是不是能所有的细菌都杀死呢?学生:.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被皮肤的分泌物所杀死,这说明皮肤具有杀灭病菌的功能。
学生:不能杀死所有的细菌。
教师:有没有同学亲身体会过皮肤破坏后,人身体的反应。
学生:有一年夏天,我不小心,把膝盖摔破了,当时我没在意,也没有到医院,结果后来发炎了,还化了脓,后来我妈妈带我到医院,包扎了以后,过了好几天,才好。
教师:(展示烧伤病人的治疗环境)为什么烧伤病人需要无菌的环境?学生:因为皮肤具有防御功能,如果有细菌,会使病人感染。
教师:(展示皮肤的保护作用、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动画)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防御病原体的防线,皮肤和黏膜就是第一道防线。
他有三方面的作用:1、阻挡病原体的入侵。
2、分泌物可以杀菌。
3、纤毛可以清扫异物。
教师:通过资料一,我们知道皮肤虽然具有免疫能力,但还是不能杀死所有的病原体,当病原体突破第一道防线,又是什么在与病原体战斗呢?下面我们展示一个动画,请一个同学给我们解释一下,吞噬细胞吞噬的过程。
(展示吞噬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的动画。
)学生:(学生描述吞噬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教师:吞噬细胞分布在人体的什么部位?学生:吞噬细胞在人体的血液和组织器官里,所以分布在人体的全身。
教师:除了吞噬细胞以外,还有哪些物质也有杀菌作用呢?(展示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教师: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教师:假如溶菌酶也不能消灭病原体,还有其他的物质能杀灭病菌吗?请学生阅读资料3,并讨论:为什么接种过水痘疫苗或出过水痘的人能够抵抗病毒的侵袭呢?教师:(播放抗体和抗原作用的动画。
并讲解和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什么是抗体?什么是抗原呢?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呢?这就好比是抗日战争,日本人侵略中国,激发了我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奋起抗争,许多农民变成了战士,与侵略者进行了顽强的战斗,取得了抗日的胜利。
胜利后,战士们的战斗能力并没有消失,如果日本人胆敢再来侵犯,我们的战士一定能再次打败侵略者。
以上的过程中,何者相当于抗原?何者相当于抗体呢?学生:侵略者相当于抗原,我国的战士相当于抗原。
教师: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的。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教师:提问1、我们从小到大接种过很多的疫苗,为什么接种疫苗能预防传染病呢?2、疫苗的成分是什么?3、什么是计划免疫呢?学生:展示展示他们的预防接种证和免疫接种卡。
阅读课本并回答。
教师:计划免疫对提高人体的健康的意义,人的寿命的延长与计划免疫的关系,以及国家对计划免疫的重视。
教师:人体的三道防线有什么区别呢?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道防线与第三道防线差异,并导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学生:比较俩者的产生和功能。
并填写表格。
教师:设疑: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理解了免疫能力使我们免受病原体的侵害,使我们受益,但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人民发现它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位的,还有哪些功能呢?学生:阅读课本教材,展示他们收集的免疫资料。
归纳总结免疫的三大功能,及免疫的概念。
教师:以下的各种现象哪些与人体免疫有关?(课前的判断内容)教案示例第三节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目标1.通过分组调查自己周边的环境情况和人们的生活习惯,了解社会,提高社会责任感;2.通过调查、讨论和交流,发现环保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讨论和交流,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通过讨论和交流,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2.难点:调查自己周边的环境情况和人们的生活习惯,通过讨论和交流,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课前准备1. 组织学生到社区和有关单位去参观调查,从网络、报纸、杂志上收集资料。
2. 根据学生汇报交流的需要,准备投影或多媒体设备。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导入:事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下节课在全班交流。
1、每个同学在一张纸上列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三个环境问题。
2、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你们所列的环境问题,讨论决定哪一个问题是最值得我们重视的。
3、关于这个问题我市(我国)的现状怎样?你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调查?4、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教学过程:教师: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大家的重视,处理环境问题需要决策,这种抉择应该是不同层面上的。
到商场去购物,是开车去、还是乘坐公共汽车去、抑或骑自行车去?这是个人的决策。
是建设一个垃圾填埋场还是建一个垃圾焚烧炉,是当地政府的决策。
是否建一条通过自然保护区的铁路需要国家的决策,如何修补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是需要全世界各国政府共同决策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