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文言文断句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自《世说新语》)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
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
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
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
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
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
顾.
(选自《世说新语》)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 有“此”“是”“斯”“兹”“夫” 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 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21:12:28
8
例1、匡 衡 勤 学 而 无 烛 邻 舍 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 其 光 以 光 映 书 而 读 之。
匡衡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 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 /以光映书而
眼前那里是他想象中的淑女,而是一个大脚丫
子,一脸麻子,没有头发的丑婆子。赖汉很生
气,说媒人骗了他,要索回钱物。媒人说:我
并没有骗你呀!一开始我就告诉你她:“脚不
大好,头发没有,麻子”吗?这位聪明的骗子
的骗术就是玩弄了一个标点符号的游戏,使赖
2汉1:12:哑27 吧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4
21:12:27
5
规律一: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名词、代词作主语,可在其前面断开; 作宾语,在其后面断开。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 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 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 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 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 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 旨”就不再提姓了。
)幸运地掌管后宫,怎么敢不来祝贺你呢?”
21:12:28
19
规律四: 借句式 定句读
记住文言文的一些习惯句式,如:“何……之 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 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 ;“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 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 ……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 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 (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 )等,可以帮助断句。
(3)碰到感叹词“呜呼”、“嗟乎”、“噫” 等,一般在其前后断开。
21:12:28
13
例2: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 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 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 为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 则难者亦 易矣/ 不为/ 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 为学有难易乎/ 为之/ 则难者亦易 矣/ 不为/ 则易者亦难矣。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2、找虚词,定句读。
3、察对话,定句读。
实际 操作
4、借句式,定句读。
中要
综合
5、依修辞,定句读。
运用
21:12:28
30
21:12:28
31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 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 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 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 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 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1:12:27
2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 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 气停顿的地方用一个顿号(“、”)断开, 叫“读”。
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 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而断句是考查 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 基本功。
21:12:28
18
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
太谁宗触曾忤罢陛朝下/怒帝曰/岂会过杀魏此征田每舍廷汉争/文辱德我后使问
/ 谁我触常忤不陛自下得/ 帝后曰退/而岂具过朝魏服征立/每于廷庭争帝辱惊我曰/ 使皇我后常何不为自若得是/后对退曰而妾具闻朝主服圣立臣于忠庭今/陛帝下惊圣 曰明/ 皇故后魏何征为得若直是言/妾对幸曰备/ 妾数闻后主宫圣安臣敢忠不/贺今 陛下圣明/ 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 安
21:12:28
12
规律二: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 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⑴句首的语气词 :“夫、盖、凡、唯、盍、
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 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 等,前后都可断句;
⑵ 句末语气词 : “也、矣、欤、耶、哉、
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 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 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 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21:12:28
7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 人的有“谁”“孰”“何”;“何” 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 “曷”“恶”“安”“焉”等。
参考译文: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 为了豪华的房子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 ,今天(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 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 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 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21:12:28
敢不贺 太宗有一次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
!”文德皇后问:“谁冒犯陛下了?”太宗说:“难道有谁能比魏征
更让我生气?每次朝会上都直言进谏,让我经常不自在。”皇后听
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向太宗祝贺)。太宗震惊地说:“
皇后为什么要这样呢?”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
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劝告。妾身(因您的恩宠
21:12:28
15
【2006北京卷】
(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 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
/ / 赵 之 于 齐 楚 扞 蔽 也 犹 齿 / / 之 有 唇 也 唇 亡 则 齿 寒 今 / 日 亡 赵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且 救 赵/高 义 也 /却 秦 师 /显 名 / / 也 不 务 为 此 而 爱 粟 为 国 / 计 者 过 矣。”
28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 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 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 曰善哉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 少而好 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 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 乎/ 平公曰/善哉
21:12:28
29
小结:文言断句的方法
读之。
21:12:28
9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 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 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不可复者也 则事寡败矣。
刻削之道 /鼻莫如大 /目莫如小 /鼻 大可小/小不可大也 /目小可大 /大 不可小也 /举事亦然 /为其后不可复 者也/ 则事寡败矣。
21:12:28
10
再来练 高 考 题
21:12:27
3
有这样一个笑话:古时候,有一个赖汉, 由于娶老婆心切,屡屡上当受骗。有一天又有 人给他提亲,媒人写信告诉他要给他介绍这样 一个姑娘: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赖汉很高 兴,脑中立刻浮现出一个脚不大、好头发、没 有麻子的淑女形象。赖汉急于想见到这位姑娘, 便给了媒人很多钱和东西。
等媒人把人带到赖汉眼前时,他才傻了眼:
例: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 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 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1:12:28
24
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 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 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改容。
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 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 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 以改容。
规律五: 依修辞,定句读
顶真、排比、对偶、反复 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多四六句,断句时可 以利用。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 供了方便。 例: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21:12:28
21
⑴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 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 句中又作了主语。
例如: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例4: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 大喜 /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 左右皆呼万岁。
21:12:28
22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 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 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 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 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⑶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 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
例5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 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 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 心
21:12:28
27
例5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 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向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1:12:28
11
再来练 高 考 题
断句题
●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部分用“/”断句。(4分)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 者不办 请少罢减。(05年辽宁高考题)
●
自己比照一下其参考答案:
◆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 主者不办/请少罢减。
◆
翻译:庄宗军队与梁军隔黄河相对峙.一天,郭宗韬以诸将 校会餐人数过多,主管人供应不起,请少减员。
21:12:27
6
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 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常见代词基本有下面三种:
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 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 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21:12:27
1
某人外出做生意,给父母写了这样一封信:
“儿的生活好痛苦一点儿也没有粮食多病少挣了很多 钱”。
父母读信后,一个笑一个哭。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父读 (笑)
“儿的生活好/ 痛苦一点儿也没有/ 粮食多/ 病少/ 挣了很多钱”。
母读:(哭)
“儿的生活好痛苦/ 一点儿也没有粮食/ 多病/ 少挣了很多钱”。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 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 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 得2当1:12:2。8 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23
⑵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 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 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 句提供了方便。
21:12:28
14
(2006年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 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 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 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 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资治通鉴·周纪五》
利用重要虚词可方便快捷地 为上段文字断句。
《资治通鉴·周纪五》
21:12:28
16
规律三:察对话,定句读 。
文言文中对话 、引文 常常 用“曰”“云”“问”等为标志,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 现人名,以后就只“曰”,而把 主语省略。
21:12:28
17
例3、上 常 从 容 与 信 言 诸 将 能
不几万而为兵为上问 能多 为将而常将我曰/各何上益为而陛此/益从十禽乃如有 信 曰善 我善 下/容 万善信我信与耳/差 曰 于耳 禽将 禽之上曰/信能/所曰上/上陛君笑信将也言将陛以笑/诸几下问下何曰曰此为曰于。将何不/陛君曰不如多陛乃/能能多下信何不多将如过曰多下信禽如曰兵益///也各我 能 臣 益 不 之善陛曰/ 。有而/下/能 将 多 善 能 所差何善臣不为将多/将 十 多 何 将 以过上
21:12:28
25
积善多者/ 虽有一恶 /是为过失/ 未 足以亡 /积恶多者/ 虽有一善 /是为 误中/ 未足以存 /人君闻此 /可以悚 惧/ 布衣闻此/ 可以改容。
译文:善事如果做得多,偶尔做了一件坏事 ,也只能算是失误,不足以导致灭亡。而坏 事做多了,偶尔做了一件善事,也只能算是 不小心做的,不足以求得生存。君主听到这 些,就会害怕。百姓听到这些,就会改变脸 色。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
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
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
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
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
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
顾.
(选自《世说新语》)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 有“此”“是”“斯”“兹”“夫” 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 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21:12:28
8
例1、匡 衡 勤 学 而 无 烛 邻 舍 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 其 光 以 光 映 书 而 读 之。
匡衡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 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 /以光映书而
眼前那里是他想象中的淑女,而是一个大脚丫
子,一脸麻子,没有头发的丑婆子。赖汉很生
气,说媒人骗了他,要索回钱物。媒人说:我
并没有骗你呀!一开始我就告诉你她:“脚不
大好,头发没有,麻子”吗?这位聪明的骗子
的骗术就是玩弄了一个标点符号的游戏,使赖
2汉1:12:哑27 吧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4
21:12:27
5
规律一: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名词、代词作主语,可在其前面断开; 作宾语,在其后面断开。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 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 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 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 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 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 旨”就不再提姓了。
)幸运地掌管后宫,怎么敢不来祝贺你呢?”
21:12:28
19
规律四: 借句式 定句读
记住文言文的一些习惯句式,如:“何……之 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 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 ;“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 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 ……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 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 (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 )等,可以帮助断句。
(3)碰到感叹词“呜呼”、“嗟乎”、“噫” 等,一般在其前后断开。
21:12:28
13
例2: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 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 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 为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 则难者亦 易矣/ 不为/ 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 为学有难易乎/ 为之/ 则难者亦易 矣/ 不为/ 则易者亦难矣。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2、找虚词,定句读。
3、察对话,定句读。
实际 操作
4、借句式,定句读。
中要
综合
5、依修辞,定句读。
运用
21:12:28
30
21:12:28
31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 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 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 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 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 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1:12:27
2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 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 气停顿的地方用一个顿号(“、”)断开, 叫“读”。
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 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而断句是考查 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 基本功。
21:12:28
18
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
太谁宗触曾忤罢陛朝下/怒帝曰/岂会过杀魏此征田每舍廷汉争/文辱德我后使问
/ 谁我触常忤不陛自下得/ 帝后曰退/而岂具过朝魏服征立/每于廷庭争帝辱惊我曰/ 使皇我后常何不为自若得是/后对退曰而妾具闻朝主服圣立臣于忠庭今/陛帝下惊圣 曰明/ 皇故后魏何征为得若直是言/妾对幸曰备/ 妾数闻后主宫圣安臣敢忠不/贺今 陛下圣明/ 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 安
21:12:28
12
规律二: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 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⑴句首的语气词 :“夫、盖、凡、唯、盍、
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 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 等,前后都可断句;
⑵ 句末语气词 : “也、矣、欤、耶、哉、
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 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 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 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21:12:28
7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 人的有“谁”“孰”“何”;“何” 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 “曷”“恶”“安”“焉”等。
参考译文: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 为了豪华的房子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 ,今天(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 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 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 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21:12:28
敢不贺 太宗有一次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
!”文德皇后问:“谁冒犯陛下了?”太宗说:“难道有谁能比魏征
更让我生气?每次朝会上都直言进谏,让我经常不自在。”皇后听
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向太宗祝贺)。太宗震惊地说:“
皇后为什么要这样呢?”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
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劝告。妾身(因您的恩宠
21:12:28
15
【2006北京卷】
(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 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
/ / 赵 之 于 齐 楚 扞 蔽 也 犹 齿 / / 之 有 唇 也 唇 亡 则 齿 寒 今 / 日 亡 赵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且 救 赵/高 义 也 /却 秦 师 /显 名 / / 也 不 务 为 此 而 爱 粟 为 国 / 计 者 过 矣。”
28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 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 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 曰善哉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 少而好 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 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 乎/ 平公曰/善哉
21:12:28
29
小结:文言断句的方法
读之。
21:12:28
9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 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 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不可复者也 则事寡败矣。
刻削之道 /鼻莫如大 /目莫如小 /鼻 大可小/小不可大也 /目小可大 /大 不可小也 /举事亦然 /为其后不可复 者也/ 则事寡败矣。
21:12:28
10
再来练 高 考 题
21:12:27
3
有这样一个笑话:古时候,有一个赖汉, 由于娶老婆心切,屡屡上当受骗。有一天又有 人给他提亲,媒人写信告诉他要给他介绍这样 一个姑娘: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赖汉很高 兴,脑中立刻浮现出一个脚不大、好头发、没 有麻子的淑女形象。赖汉急于想见到这位姑娘, 便给了媒人很多钱和东西。
等媒人把人带到赖汉眼前时,他才傻了眼:
例: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 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 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1:12:28
24
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 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 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改容。
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 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 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 以改容。
规律五: 依修辞,定句读
顶真、排比、对偶、反复 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多四六句,断句时可 以利用。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 供了方便。 例: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21:12:28
21
⑴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 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 句中又作了主语。
例如: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例4: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 大喜 /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 左右皆呼万岁。
21:12:28
22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 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 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 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 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⑶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 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
例5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 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 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 心
21:12:28
27
例5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 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向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1:12:28
11
再来练 高 考 题
断句题
●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部分用“/”断句。(4分)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 者不办 请少罢减。(05年辽宁高考题)
●
自己比照一下其参考答案:
◆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 主者不办/请少罢减。
◆
翻译:庄宗军队与梁军隔黄河相对峙.一天,郭宗韬以诸将 校会餐人数过多,主管人供应不起,请少减员。
21:12:27
6
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 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常见代词基本有下面三种:
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 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 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21:12:27
1
某人外出做生意,给父母写了这样一封信:
“儿的生活好痛苦一点儿也没有粮食多病少挣了很多 钱”。
父母读信后,一个笑一个哭。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父读 (笑)
“儿的生活好/ 痛苦一点儿也没有/ 粮食多/ 病少/ 挣了很多钱”。
母读:(哭)
“儿的生活好痛苦/ 一点儿也没有粮食/ 多病/ 少挣了很多钱”。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 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 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 得2当1:12:2。8 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23
⑵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 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 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 句提供了方便。
21:12:28
14
(2006年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 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 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 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 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资治通鉴·周纪五》
利用重要虚词可方便快捷地 为上段文字断句。
《资治通鉴·周纪五》
21:12:28
16
规律三:察对话,定句读 。
文言文中对话 、引文 常常 用“曰”“云”“问”等为标志, 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 现人名,以后就只“曰”,而把 主语省略。
21:12:28
17
例3、上 常 从 容 与 信 言 诸 将 能
不几万而为兵为上问 能多 为将而常将我曰/各何上益为而陛此/益从十禽乃如有 信 曰善 我善 下/容 万善信我信与耳/差 曰 于耳 禽将 禽之上曰/信能/所曰上/上陛君笑信将也言将陛以笑/诸几下问下何曰曰此为曰于。将何不/陛君曰不如多陛乃/能能多下信何不多将如过曰多下信禽如曰兵益///也各我 能 臣 益 不 之善陛曰/ 。有而/下/能 将 多 善 能 所差何善臣不为将多/将 十 多 何 将 以过上
21:12:28
25
积善多者/ 虽有一恶 /是为过失/ 未 足以亡 /积恶多者/ 虽有一善 /是为 误中/ 未足以存 /人君闻此 /可以悚 惧/ 布衣闻此/ 可以改容。
译文:善事如果做得多,偶尔做了一件坏事 ,也只能算是失误,不足以导致灭亡。而坏 事做多了,偶尔做了一件善事,也只能算是 不小心做的,不足以求得生存。君主听到这 些,就会害怕。百姓听到这些,就会改变脸 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