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教学导入的情景刨设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课堂教学导入的情景刨设方法
◎章琼
课堂教学是富有艺术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开头,一堂课若能有一个新鲜别致的教学导入,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

但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有些教师不太注重教学导入的设计,整堂课没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也阻碍了教学的进展。

其实,“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任何一种适当的方法进行教学。

只有选择恰当的方法,才会让学生爱上课堂,才会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课堂。

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每篇课文的内容来选择与之相适的导入方法,从而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一、音乐导入法
音乐导入法是一种形式较为新颖的教学导入,是“从课堂教学相关的歌曲入手,利用其表现的情感、内容、意境导入教学内容。

”[2] 其目的在于利用音乐的美感去吸引学生,带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因为人通过听觉对审美对象的感知,是感受美的一个起点。

马克思曾指出:“不言而喻,人的眼睛跟原始的、非人的眼睛有不同的感受,人的耳朵跟原始的耳朵有不同的感受。

”[3]言下之意,这种视觉和听觉的不同,并非指人与动物生理上的差异,而是源于社会赋予人的一种心理结构导致的差异,人有着情感、思维、意志、想象、联想等心理活动。

因此,教学导入时,音乐带给学生的不只是听觉上的享受,还有与他们自身相结合的一种独特之美。

一篇优美的文章需要学生感受到其中的美才能更好地理解,在大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可以采用音乐导入法来导入课堂
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来渲染课堂氛围,让学生通过听觉把课文内容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

比如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单元中《春江花月夜》一课,是唐代张若虚的一首优美诗歌,诗中的情调和意境都相当富有韵味。

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选择播放《春江花月夜古筝曲》,让学生在舒适和缓散发着淡淡忧伤的旋律中感知诗人和诗歌的情感。

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中,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音乐可以让学生的情绪受到激发和感染,音乐的旋律、节奏和音韵能够把学生带入到特有的意境中,并且随着音乐的起伏可以使学生顺其自然地进入到与教学内容密切相连的课堂氛围中来。

音乐的美感来自于学生的听觉和对音乐的主动参与。

在教学导入时,既可以让学生“听歌”,也可以让学生“唱歌”。

唱歌是抒发情感的有效方式之一。

因此,在大学语文课堂导入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唱一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歌曲来感受文中的情感,从而感悟其中的美。

比如,在讲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第九单元《长恨歌》一课时,可以播放齐秦的《长恨苦短》(选自国际舞剧《长恨歌》)这首歌:流动的舞台,七情上面的脸谱,只等卸妆后演出,贫乏的感情藏在华丽的戏服,随年华不断改变曲目……让学生跟着音乐一起轻快地歌唱,并在这种忧伤的旋律中体会白居易《长恨歌》中蕴含的对历史兴亡、人事莫测和坚贞爱情的感叹。

二、诵读导入法
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诵读不能缺少。

让学生在文本情境中进行个性化的诵读和诗意化的鉴赏,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与品味文章内涵。

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诵读的形式与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如:整体齐读、分角色朗读、分段读、分组读,等等。

在大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篇章完全可采用诵读来感悟其情感,尤其在诗歌和散文的教学中,教师更需要利用诵读来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情感和内涵。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对此,文学前辈苏东坡认为“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4]。

这表明了诵读的重要性。

例如在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第十单元《小狗包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配乐先让学生整体诵读,读出自己认为该有的情感;接着,再选择描写小狗包弟的片段让学生诵读;最后,让学生个读,选择自己认为文中最有情感的句子朗读。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进行声情并茂的个性诵读,也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从而捕捉巴金回忆往事时的那种忧伤情感。

通过反复诵读可以让学生理解文章的精髓并把握文意,体悟其风格和内蕴,从而达到文我合一的境界。

还有,在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第一单元《樊迟、仲弓问仁<论语>》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进行选择性地吟诵,这样既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捕捉内在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感知《论语》中抽象的哲理和理趣。

其实,在《大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都蕴含着丰富的审美理想和情感内涵。

教师采用诵读导入法,既能让学生对课文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又可以让学生在个性化的诵读中读出自己的独特感悟与理解。

声情并茂的诵读还有助于创造一种热烈、积极的课堂气氛,从而活跃课堂教学。

三、类比导入法
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类比导入法就是以前面所学过的与本课相类似的文章来导入新课。

”[5]这就需要找出两篇课文之间相同或相似的要素。

这种要素是多元化的,比如文章的相同、思想情感相同、写作方法相同、内容相似等等,都可以拿来做比较。

在教学导入时,教师应该综合性地选择两篇课文最为明显和最为突出的一个“可比因素”来导入,这样可以迅速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进入教师创设的情景中。

例如在讲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第三单元《赞美》一诗时,可以把《赞美》爱国爱人民的主题与本单元另外一首诗歌《北方》的爱国主题进行类比导入。

可以这样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艾青的诗歌《北方》看到了战争笼罩下悲哀的北方。

北方的悲哀体现在哪里呢?”学生纷纷回答到:“颓垣与荒冢、入股的寒气、扑面的风沙……”这时教师可以接着说到:“我们看到战争笼罩下北方一派荒凉、阴郁和纷乱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另外一篇关于爱国的诗篇《赞美》,同样是诗人眼中的祖国,同样是表达伟大的爱国情感,《赞美》这首诗选择的角度与《北方》有何不同呢?”
采用类比导入法主要是提示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且带领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

教师以旧的知识作为过渡,来为新的知识铺路,在新旧交接的时候让学生找到相同或相似之处,从而引导学生在“新与旧”中发现联系,培养他们的比较思维能力。

四、故事导入法
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中,故事的讲述者既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

“大多数学生对课外的知识和内容充满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开展课堂教学。

”[6]如果教师自己讲故事,就应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比如涉及人间百态的故事,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还可以选择的逸闻轶事,但所选的故事必须有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内涵,要注重故事讲述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如果让学生来讲故事,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讲哪方面的故事,使学生讲述的故事可以为自己的教学所用。

例如在讲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第三单元《贺新郎》一诗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中讲述与辛弃疾相关的一则轶闻
故事:陈亮是辛弃疾的知交,是一位爱国词人。

淳熙十五年冬天,陈亮从他的故乡浙江永康到江西拜访辛弃疾。

辛弃疾住在自建的“带湖新居”,附近有其取名为“瓢泉”的一条小溪。

小病中的辛弃疾见到陈亮,十分高兴。

他俩或在瓢泉共饮,或往鹅湖寺游览。

他们一边喝酒,一边纵谈国家大事,时而欢笑,时而忧愤。

陈亮在铅山住了十天,才告别回去。

辛弃疾一程又一程地送他。

第二天早晨,辛弃疾又赶马追去,想挽留陈亮多住几天。

当他追到鹭鹚林地方,因深雪泥滑,不能前去,才停了下来。

那天,他在方村怅然独饮。

夜半投宿于姓吴的泉湖四望楼,听到邻人吹笛声,凄然感伤,就写了一首《贺新郎》词。

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采用故事导入法可以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场景,因为精彩的故事内容不仅能够勾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同时也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适当地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五、提问导入法
提问导入是一种传统的教学导入法,但它能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

因为采用这种导入法,教师必须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知识情况来合理地设置疑问,从而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中。

学习贵在有所疑,有所思,从而有所得。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又该如何扮演提问者呢?如何来设计问题呢?
首先,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懂得“提问”不是为了显示自己学问的高深而故意刁难学生,而是为了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和探索知识的热情。

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时,教师应注意设计的问题不能“两极分化”,问题过于简单会使学生漠然置之、懒得动脑,问题过于费解又会使学生视为畏途、不敢参与。

因此,教师设疑时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水平提
问。

其次,教师还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课堂目标来设计问题。

提问应该“问得巧和问得活”,最关键的是要问到点子上,创设一种合理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讲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第十单元《生命的意义》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可以在课堂开始前根据教学目标提问:“假如给你三天光明,你会做什么?假如你的生命只剩下三天时间,你将努力完成什么?”同学们将会说出一个个期待实现的美好愿景。

这时教师可以紧接着问学生:“我们人类的生命很多,宇宙间万物的生命更多。

但是,我们为什么生在世上?人的生命何以有特别的意义?”这样就联系到课文内容了,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

当一个问题呈现于学生脑海时,会让他们在自己的大脑中进行相关的搜索和思考,学习最需要的就是思考。

教师的巧妙提问恰好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