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登革热》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登革热》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七单元“人类健康与疾病”,具体
内容为第二章“传染病的防护”,第三节“登革热”。

详细内容包括
登革热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典型症状、预防措施及目前的治疗方法。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登革热的基本知识,包括病原体、传播途径、典型症状等。

2. 培养学生科学防护登革热的能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 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登革热的病原体及其传播途径。

2. 教学重点:登革热的典型症状、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近年来登革热疫情分布图,引发学生对登
革热的关注。

2. 新课导入:
(1)病原体:介绍登革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

(2)传播途径:讲解登革热的传播途径,如伊蚊叮咬等。

(3)典型症状:列举登革热的典型症状,如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

(4)预防措施:强调防蚊、灭蚊的重要性,提倡健康生活方式。

(5)治疗方法:介绍目前登革热的治疗方法,如对症治疗、支持治疗等。

3. 实践情景引入:
(1)展示登革热防护宣传海报,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防护措施。

(2)分组讨论,如何预防登革热的传播。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登革热的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布置与登革热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
1. 《登革热》
2. 内容:
(1)病原体:登革病毒
(2)传播途径:伊蚊叮咬
(3)典型症状: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
(4)预防措施:防蚊、灭蚊,健康生活
(5)治疗方法:对症治疗、支持治疗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1)简述登革热的病原体及其传播途径。

(2)列举登革热的典型症状及预防措施。

2. 答案:
(1)登革热的病原体为登革病毒,传播途径主要为伊蚊叮咬。

(2)典型症状:发热、皮疹、关节疼痛等;预防措施:防蚊、灭蚊,保持环境卫生,加强个人防护。

(3)可能感染登革热,建议及时就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2. 拓展延伸:
(1)了解其他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如疟疾、流感等。

(2)探讨如何从源头上预防登革热的传播,如生物防治、环境治
理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关注细节
1. 教学难点:登革热的病原体及其传播途径。

关注细节:登革病毒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伊蚊的生物习性。

2. 教学重点:登革热的典型症状、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

关注细节:典型症状的识别、预防措施的实施以及治疗方法的
选择。

二、重点和难点细节的补充和说明
1. 登革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
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是一种单链RNA病毒。

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5070纳米。

登革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病毒在伊蚊体内
繁殖后,再次叮咬人类时,将病毒传播给人类。

伊蚊的生物习性:伊蚊主要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对温度和
湿度有较高要求。

雌蚊在产卵前需要吸取血液以获取蛋白质,因此,
伊蚊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

2. 登革热的典型症状
登革热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严重的皮疹、关节疼痛、肌肉疼痛、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

其中,发热通常是病程中最先出现的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可达35天。

皮疹多出现在病程的第25天,主要
分布在躯干和四肢。

关节疼痛和肌肉疼痛也较为明显,严重时影响患
者正常活动。

3. 预防措施的实施
(1)防蚊、灭蚊:清除积水和垃圾,防止伊蚊孳生;使用蚊帐、
蚊香、驱蚊液等驱蚊产品,减少被蚊虫叮咬的机会。

(2)保持环境卫生:定期清理家庭、学校、社区等场所,减少伊
蚊栖息地。

(3)加强个人防护:外出时穿着长袖衣物,涂抹驱蚊液;避免在
伊蚊活跃的时间段(如黄昏、清晨)在户外活动。

4. 治疗方法的选择
登革热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对症治疗包括退热、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支持治疗包括提供营养、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等。

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解登革热相关知识时,语言要清晰、准确,避免使用模糊的
词汇。

2. 在强调重点内容时,适当提高语调,增加语气强度,引起学生
注意。

二、时间分配
1. 导入部分(5分钟):简短介绍疫情分布图,引发学生对登革热的关注。

2. 新课内容讲解(15分钟):详细介绍登革热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典型症状等。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展示防护宣传海报,分组讨论预防措施。

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0分钟):讲解典型例题,布置相关练习题。

三、课堂提问
1. 在讲解过程中,适时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四、情景导入
1. 利用疫情分布图、防护宣传海报等素材,创造生动、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

2. 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登革热的防护重要性。

教案反思
1. 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准确,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教学方法是否生动、有趣,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是否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实践空间。

4. 课堂提问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是否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5. 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是否掌握了登革热的相关知识。

6.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